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当记者考研要学什么专业(记者学什么专业好考研)

2023-02-16 05:32:01 技术常识4 生活窍门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42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海滨留学|在职考研之后收入明显高于本科的6大专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海滨留学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记者学什么专业好考研1

我们打开招聘软件的社区版块,总是能看到大家吐槽工作难找、工资难涨,尤其是近一两年很多中小企业都缩减了招聘人数,加上高校毕业生人数大涨,就业形势就显得非常严峻了。

在如此激烈的职场环境中,就业涨薪就需要我们展现自己的个人能力,才能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其中在职研究生就是一个展示能力的一个方式。

海滨留学为大家推荐6个就业前景不错的专业,尤其是拿到硕士学位证书后会更具优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01 新闻&传播学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就业也变得更为广阔。

就业方向:除了传统媒体之外,像近几年比较热的影视公司、MCN公司等,从事短视频策划、内容策划、网络编辑、影视节目制作公司高级编导、线下刊物编辑、企业刊物编辑、记者等。

02 医学专业

医学专业应该不用多说,高标准严要求,越老越吃香,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既要积攒行业经验,也要努力提升专业知识和学历学位。

就业方向:医学的细分有很多,像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中医学等等,就业前景都非常不错。

除了可以去医院工作之外,像医疗工作单位、健康管理中心、卫生部门、医学相关的出版社、医药公司等,都是对口的领域。

03 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类专业,一直是互联网行业的高薪职业。虽然近一两年互联网公司屡有裁员情况,但是高学历学位、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还是被众多大企业抢着要,这恰好说明了在职研究生是非常有必要报读的。

就业方向:在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电信行业、网络公司以及产品科技含量高的IT产业、计算机技术应用行业从事计算机硬件应用及研究、设计、开发等工作;也可从事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软件开发、系统管理、技术维护等工作;还可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的运行、维护、管理等工作。

04 工程类专业

像土木工程、电气工程、水利工程等专业都属于工程类在职研究生,就业上不用担心。但本科毕业相对来说,工作环境可能会比较差,待遇也一般,报读在职研究生发展会更好,薪资和整体环境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就业方向:主要在工业企业、金融银行、咨询服务或政府部门担任工业工程师、系统分析员、生产工程师、管理顾问、操作分析员以及类似的职位。

05 财经类专业

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乃至是一个正在创业的团队,会计财务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财经类的工作岗位基本上是越老越吃香,在这个行业待得越久就越有价值。

就业方向: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公司都有不同数量的财经类毕业生的需求,而且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响小,常见的岗位有市场营销、会计、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统计、财税等。

06 法学专业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在婚姻、经济、民事等各方面都离不开法学知识。随着全民的法律意识的增长,当大家遇到问题时,也会更习惯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学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就业方向: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

记者学什么专业好考研2

*本文为《半月谈》2022年第23期内容

临近考研,广大考生正奋力苦战,只求顺利“上岸”。然而,向来是“人往高处走”的考研,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个备受争议的现象——“逆向考研”。半月谈记者发现,越来越多的考生从一般认知中排名更高、口碑更好的“双一流”院校,考向综合评价稍弱的“双非”院校读研。

“逆向考研”或成趋势

武汉科技大学不久前公布的该校2022级研究生招生数据显示,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总数3188名,来自“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64所高校的159人,分布于18个学院。其中,8名第一志愿报考武汉科技大学的新生分别来自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

此外,深圳大学数据显示,该校2022年共录取硕士生5006人,“双一流”高校生源占比达到41%,不乏来自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等名校的学生。昆明理工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中,有92人来自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上海应用技术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中,14人来自“985工程”院校,48人来自“211工程”院校,共占比5.8%。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不少就读于上海、武汉等地,正在备考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将目标定在普通高校。他们均表示,“逆向考研”现象在考研群体中普遍存在,甚至成了一种趋势。

多种因素导致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逆向考研”多是考生经过对考研形势、专业学科、地域、家庭等多方因素深思熟虑后,做出的选择。

——考研人数持续增多,“逆向考研”确保“上岸”。数据显示,近年来,考研人数呈现逐年递增趋势:2020年考研人数为341万,2021年为377万,2022年为457万,有预测称2023年考研人数将突破520万。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田友谊表示,不少“双一流”高校的强势热门专业,如计算机、金融等已经成为保研和考研的“角斗场”。因此选择“双非”是一种降低考研成本、提高上岸率的战术。这种低风险、高性价比的选择,并不会抹去他们的本科名校背景。镀金不成,“镀银”也是不错的选择。

——优先考虑特色学科,“双非”院校更具优势。多位受访专家及考生表示,不少“双非”院校在某些专业学科上具有较强的优势,一些“双一流”高校考生考虑发展前景,主动选择“双非”院校优势学科。

从“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的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研究生新生王正告诉半月谈记者,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是该校强势专业,且该校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实力雄厚,承接多项重大学术课题,于是选择来该校读研。

“对我而言,目标院校的专业科研实力比学校名气更重要。”王正说,尽管“双一流”高校具有较强的光环效应,但得益于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发展,“双非”高校在一些细分专业学科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田友谊也表示,一流大学不代表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是一流,一些“双非”高校在某一学科或专业上实力卓群。以教育学为例,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海师范大学获得了B+的评级,远高于部分“双一流”高校。

——地理、家庭等因素致使考生“逆向考研”。不少考生根据自身情况,报考时更多考虑地域、家庭等因素。例如,部分考生希望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读书就业,部分则倾向于离家更近一些。

此外,部分“双非”院校为提升生源质量,加大对报考本校的“双一流”高校考生的奖励力度,也吸引了部分考生“逆向考研”;另有部分“双一流”高校考生初试成绩不理想,又因读研心切,被迫调剂至“双非”院校;还有少许“双一流”高校考生,因为不愿走出“象牙塔”,选择相对容易考的“双非”高校。

应强调能力而不是学校

部分声音认为“逆向考研”是自甘堕落的行为,但不少考生表示“自己觉得值就行”。“‘逆向考研’是换一个途径奔向自己的目标。”

有关专家表示,选择“双非”高校的考生,客观上分离了就读学校与个人能力之间的关联,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论。且“双一流”高校与“双非”高校之间的流动会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院校之间的双向交流会促进新思想、新观点的流动,对学术创新具有积极作用。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王传毅表示,不同类型的高校,不同、特色不同、优势不同,应该摘掉“有色眼镜”看待这一现象。

此外,部分网络媒体和考研机构为吸引眼球,故意放大和隐藏部分事实,过度解读“逆向考研”行为,借机造势、贩卖焦虑,获取利益。

田友谊认为,不全面、客观地看待“逆向考研”,会给大学贴身份标签,不仅加剧唯学历、唯名校评价导向,还影响学校之间的平等竞争,对“双非”高校的招生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应该引导学生以提升能力而不是提升学历进行个人学业发展规划。

王传毅认为,在研究生教育阶段,个人志趣与专业的适配性和导师指导的有效性是决定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远超过所谓的学校排名。此外,经管等热门学科目前考研竞争激烈,但涉及国家重大战略的高精尖缺学科却时常遇冷,导致冷门绝学难有传承。广大考生应重视报考的专业和导师,并将个人学业融于民族复兴大业之中,才能使个人成长、国家受益。

半月谈记者:田中全万芃琦

原标题《“逆向考研”,就是退而求次?》

来源: 半月谈

记者学什么专业好考研3

文 | 张晓报(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新版目录),引发了高等教育界内外的热切关注。

作为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研究生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水平,也影响到国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关于这次修订的背景、意义、总体思路、改革举措等问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学界已有了全面的解答、阐述和分析,本文不再赘述。

然而,一项调整或改革要想真正取得效果,仅靠政策本身是很难做到的,还需要各相关方的密切配合。在这方面,做好准备十分重要。

化解学生焦虑

根据相关通知,2023年下半年启动的新一轮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将按新版目录进行,同时,在校生、2022年启动招生和2023年9月入学学生的培养仍按原学科专业执行,这给将要考研和就业的学生带来了一些焦虑情绪,他们对新版目录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笔者通过现场访谈和资料收集发现,这些焦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担心会影响考研的准备。学科专业目录更新后,新设了若干一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并对部分一级学科进行了更名,同时又对个别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设置进行了调整优化。

变革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使学生产生某些焦虑情绪。

比如,对于风景园林由农学调整为工学,一些学生便在网络平台上表达了自己不知该何去何从的迷茫。

同时,学科专业目录更新后,一些学科专业的招考内容与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此时,往年学长、学姐的经验对正在备考学生的帮助可能就不大了,这些学生也会因为缺乏可参考的经验而感到紧张和担忧。

另一方面,担心未来的就业形势。本次同时更新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提出,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设置实行先探索试点、成熟后再进目录的办法,同时也针对试点设置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建立调整退出机制。

这种做法无疑更加审慎,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发一些学生的担心。

一是从新学科专业毕业后,能否很快找到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岗位。

根据与研究生的交流,他们中的一些人主要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学科专业选择。

二是毕业后参加考公、考编等考试时,录取方是否按新版目录招录人才。有学生直言:“如果考公、考编相关岗位的专业和代码更新了,但目前在读研究生依然是旧学科专业和代码,未来将何去何从?”

三是尽管对于试点后被撤销的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在学研究生可按原培养方案继续学习至毕业,但毕业后的学生是否被社会认同?是否相较于其他学生会缺乏某些竞争力?在求职上是否会“吃亏”?是否有“毕业即失业”的风险?这一系列疑惑都埋在学生心中。

以上两种心态有一定的现实合理性,但也有过度焦虑导致的不合理认知。对此,就学生而言,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树立兴趣为先、人本发展为要的专业选择理念,克服专业选择过于实用主义的倾向。

相关部门也要在招录考试中及时更新目录并在过渡期内保留旧目录,以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此外,有关部门对学科专业的调整要更加审慎,严格执行包括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在内的学科专业有关工作标准,坚持高质量设置,推进高质量办学,尽量避免因为质量问题所导致的撤销带来的不良影响。

筹谋制度准备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在就新版目录答记者问时曾表示,研究生教育是国家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的主渠道,研究生教育的学科专业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供给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然而,尽管学科专业目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但对于已经设置的学科专业,最根本的还是办学质量。

根据笔者团队对多家用人单位的电话采访,很多单位对新版目录名称的变化并没有很强的感受。

他们认为,名称的变化是外表,而内在应该是培养内涵和培养机制的重构和再造。无论是理工科类还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都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如果进入工作岗位的高校毕业生只会讲但不会做,或者不善做,就会受到用人单位的质疑。这种质疑不但涉及学生本人,也会牵扯到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培养水平。

从现实层面看,对于以往版本中的某些学科专业,很多培养单位尽管经过了多年办学实践,但是否已经在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上做到位?对于新增的学科专业,培养单位是否有了正确而深刻的理解?例如,新版目录在哲学门类下新增了应用伦理的专业学位,然而哲学是一个高度理论性、反思性和批判性的学科。

对此,培养单位如何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又该设置怎样的课程体系去实现对应的培养目标?

与此同时,培养单位是否在培养计划、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等方面做了充分准备?相应的管理制度是否已经完备,又能否让学生学有所成?

例如,对于新增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培养单位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牢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并做到多学科的融合与贯通?相比之下,考生对新增学科专业的办学质量更为担忧。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任务。

近年来,国内研究生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结构布局不断优化,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体系逐步完善,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我国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

然而,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能否肩负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创造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也成为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和重要载体,牢牢把握基本条件与育人质量无疑是保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育人的重要抓手。

本次的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从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上为我国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好了顶层设计,但在实践中还要进一步在师资队伍、学科发展、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

要从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薄弱环节入手,进一步在提升导师队伍水平、优化导师配置、强化导师责任、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加强培养质量管理等方面下功夫。

做好育人用人衔接

根据教育功能理论,教育通过培养人实现其本体功能,然后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实践,衍生其社会功能。

换言之,只有教育培养的人才走向社会,获得相应的岗位和机会,才能作用于社会系统,进而对社会发展发挥作用与功能。

因此,能否给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是教育功能释放的前提。

如果人才没有流向岗位,社会也没有为人才提供相应的条件、待遇和发展前景,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样会阻滞人才发挥其所蕴含的能量。

当前,人才流失、跳槽、转行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就反映了这一问题。

在社会层面,民众对于新版目录亦有疑问,主要体现为社会能否充分吸纳新版目录下培养的毕业生?对于新增的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用人单位是否认同并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岗位?如何避免某学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较少但培养过剩,或需求量较多但培养不足的问题?如何避免某学科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与社会需要相脱节?这也会影响前文所提及的学生对于新增一级学科及专业学位类别的报考意愿。

由此可见,通过培养单位的高质量培养,研究生不仅要实现“学有所成”,还要努力做到“学有所用”,这就超越了单一主体的范畴,需要培养单位与社会做好协同与对接。

在培养单位层面,设置学科专业时不仅要考虑学术逻辑、传承和发展,还要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对社会所需学科专业的研究生进行高质量培养,保证其素质可满足岗位需要。

也就是说,要做好育人与用人的衔接,必须从全过程链条出发。

在政府和社会层面,要根据社会需求,及时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更新。要关注社会对人才的类型变化,及时对学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对此,更新后的《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缩短了目录调整周期,同时又构建了“目录+清单”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新模式,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和更高的灵活性。

同时,还要预测和监测社会对相应学科专业人才数量的需求,做好统筹,避免学科专业过度设点或设点不足的问题,并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这也是新版目录下培养的研究生人才“用得上”“用得好”的必由之路。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研究基地重大资助专项课题“我国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学科组织困境及消解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K20ZDJD02〉阶段性成果,湖南科技大学学生庄佳琪、柴亚玲、王靖、雷攀等人对本文亦有贡献)

想当记者要学什么专业(想学记者学什么专业好)

如果想当记者要学什么专业(当记者学什么艺术好)

双语记者大学应该报什么专业(双语记者学什么专业好)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当记者考研要学什么专业(记者学什么专业好考研)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225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