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历史故事的中国美食(有故事的中国美食)

2023-02-12 20:14:01 技术常识4 小白要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88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中华美食10大典故,每一道菜名背后都是一段动人的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赵凤羽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故事的中国美食1

中国人喜爱研究美食,“民以食为天”更是中国人的口头语,所以从历史传承下来的菜品有很多,而其中很多菜品也都蕴含着感人至深的动人故事,小编这就带大家一起穿越时空,看看这些经典美食是怎么来的吧!1 .饺子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2 .麻婆豆腐

陈麻婆豆腐(人们习惯于称之为麻婆豆腐)始创于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开创于成都外北万福桥边,原名“陈兴盛饭铺”。店主陈春富早殁,小饭店便由老板娘经营,女老板面上微麻,人称"陈麻婆"。当年的万福桥是一道横跨府河,不长却相当宽的木桥。两旁是高栏杆,上面是抓鱼,绘有金碧彩画的桥亭,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下苦力之人在此歇脚、打尖。光顾饭铺的主要是挑油的脚夫。这些人经常是买点豆腐、牛肉,再从油篓子里舀些菜油要求老板娘代为加工。日子一长,陈氏对烹制豆腐有了一套独特的烹饪技巧。烹制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响,深得人们喜爱,她创制的烧豆腐,则被称为“陈麻婆豆腐”,其饮食小店后来也以“陈麻婆豆腐店”为名。菜品特点:色泽淡黄,豆腐嫩白而有光泽。+有人用“麻、辣、烫、鲜、嫩、香、酥、活”等八个字来形容这道菜,颇为形象地概括了它的特点。现在国内外的川菜馆都以经营此菜来招揽顾客。3 .东坡肉

相传为北宋诗人苏东坡(四川眉山人)所创制。东坡肉的最早发源地是湖北黄冈。1080年苏东坡谪居黄冈,因当地猪多肉贱,才想出这种吃肉的方法。《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便称之为“回赠肉”。人们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苏轼二任杭州知州时,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担肉给他拜年,苏轼便命将猪肉和酒烧好后给民工吃,家人误听为黄酒和猪肉同烧,大家吃后反而觉得更加酥香味美。“东坡肉”美名慢慢传遍全国。追本穷源,苏轼的这种红烧肉最早在徐州的创制,在黄州时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杭州时闻名全国。4 .毛血旺

重庆城西沙坪坝有一古镇,名磁器口。磁器口有个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水码头,水码头舟楫如林,热闹非凡,街市店铺兴旺,商贾云集。沙坪坝磁器口古镇水码头有一王姓屠夫每天把卖肉剩下的杂碎,以低价处理。王的媳妇张氏觉得可惜,于是将杂碎熬制成杂碎汤,增加利用价值。用猪头肉、猪骨入老姜、花椒、料酒用小火煨制,加豌豆熬成汤,加入猪肺叶、肥肠,味道特别好。在一个偶然机会,张氏在杂碎汤里直接放入鲜生猪血旺,发现血旺越煮越嫩,味道更鲜。这道菜是将生血旺现烫现吃,遂取名毛血旺。“毛”是重庆方言,就是粗糙,马虎的意思。如今,毛血旺已引领川菜大军,席卷了大江南北。麻辣诱惑对传统的毛血旺进行了改良和创新,将其汤汁红亮、麻辣鲜香、味浓味厚的特点不断发扬光大,是道值得一尝为快的巴蜀名菜。5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这道菜据说与晚清名臣丁宝桢有关。丁宝桢原籍贵州,在赶考途中,有一天不幸落水,被一农家相救。中举以后成为朝廷大员,曾任山东巡抚,后任四川总督。他回到救命的农家进行答谢,这一农家主人用花生米、干辣椒和嫩鸡肉炒制鸡丁来招待他。他非常喜欢这道菜的口味。于是在他调任四川总督后,每遇宴客,他都让家厨烹制的炒鸡丁,由于其入口鲜辣,鸡肉的鲜嫩配合花生的香脆,广受大众欢迎。于是这道菜肴就逐渐广为流传。由于丁宝桢官至“太子少保”,于是人们成这道菜肴为“丁宫保”,其也被称为“宫保鸡丁”。6 .老婆饼

老婆饼,顾名思义老婆做的饼相传在广州,有一间创办于清朝末年的老字号茶楼,以各式点心及饼食驰名;某日,茶楼里一位来自潮州的点心师傅,带了店里各式各样的招牌茶点回家给老婆吃,想不到他老婆吃了之后,不屑地说:“茶楼的点心竟是如此平淡无奇,没一样比得上我娘家的点心冬瓜角!”这位师傅听了之后心里自然不服气,就叫他老婆作出“冬瓜角”给他尝尝!老婆就用冬瓜蓉、糖、面粉,作出了焦黄别致的“冬瓜角”;这位潮州师傅一吃,风味果然清甜可口,不禁称赞起老婆娘家的点心!隔日,这位潮州师傅就将“冬瓜角”带回茶楼请大家品尝,结果茶楼老板吃完后更是赞不绝口,问起这是谁哪一间茶楼作的点心?师傅们说:“是潮州老婆作的!”于是老板就随口说这是“潮州老婆饼“,并且请这位潮州师傅将之改良后在茶楼贩卖,结果大受好评!“老婆饼”因而得名。7 .夫妻肺片

20世纪30年代在四川成都有一对摆小摊的夫妇,男叫郭朝华,女叫张田政,因制造的凉拌肺片精细考究,色彩金红发亮,麻辣鲜香,风味共同,加之他夫妇俩合作默契、调和,一个制造,一个出售,小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一时顾客聚集,求过于供。因为选用的质料都是牛的内脏,而这些质料的来历大都是不食动物内脏的回民所丢掉的,所以其时被称作'废片',四川的方言,有的也念'荟'。因其价廉味美,既受买不起肉食但想吃荤腥的穷户的期待,又受爱其甘旨的市民的追捧,很快就打响了名气。

牛肚白嫩如纸,牛舌淡红如桦,牛头皮透明微黄,再配以夫妻俩精心调配的红油、花椒、芝麻、香油、味精、上等的酱油和新鲜的芹菜等调料,因而凉拌出来的'废片'具有色彩红亮、软糯入味、麻辣鲜香、细嫩化渣,变成其时挑担、提篮叫卖的'肺片'中最具特征,最受期待的一种。因为夫妻俩老是默契合作,所以被称作'夫妻肺片'8 .蚂蚁上树

蚂蚁上树通常由粉丝(或者粉条)、肉末为主料,辅以胡萝卜、姜、葱、豆瓣酱等辅料制作而成。成菜后,口味清淡,爽滑美味,色泽红亮,食之别有风味。据传,秀才窦天章为上朝应举,在楚州动身前将女儿窦娥给债主蔡婆婆作童养媳。窦娥在蔡家孝顺婆婆,侍候丈夫,日子还算过得去。谁知不久,丈夫便患疾而亡,婆婆也病倒在床。窦娥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她在为婆婆请医求药之余,又想方设法变着花样做些可口的饭菜,为婆婆调养身体,婆婆渐渐地有了好转。但经济紧张起来,窦娥只得硬着头皮去赊账。在肉案前,卖肉的说:"你前两次欠的钱都没有还,今天不能再赊了。"窦娥只得好言相求,卖肉的被缠不过,切了一小块肉给窦娥。该做饭了,窦娥想,这么点肉能做什么呢?她思索的目光落在了碗柜顶上,那上面有过年时剩下的一小把粉丝。窦娥灵机一动,她取下粉丝,用开水泡软,又将肉切成末,加葱、姜下锅爆炒,放入酱油、粉丝翻炒片刻,最后加青蒜丝、胡椒粉起锅。躺在床上的婆婆问:"窦娥,你做的什么菜这么香?""是炒粉丝。"随着话音,窦娥便将菜端到了床前,婆婆在动筷子之前,发现粉丝上有许多黑点子,她咪着老花眼问:"这上面怎么有这么多蚂蚁?"当她知道其中原委,并动筷子尝了一口后,不由得连连夸赞,还说,这道菜干脆就叫"蚂蚁上树"吧!9 .叫花鸡

叫花鸡,又称常熟叫化鸡、煨鸡,是江苏常熟地区传统名菜。是把加工好的鸡用泥土和荷叶包。制作材料有新鲜嫩荷叶、黄泥、活土鸡等。相传朱元璋带兵打江山时,有一次朱元璋又打了败仗跑了三天三夜,敌人在后面穷追不舍,朱元璋筋疲力尽,饥饿难忍,就在这时看到前方地上有一堆火,火中间还有一堆泥巴,旁边蹲着一位老叫花(化),朱元璋好奇地问到:"你在这里干什么?”老叫花(化)一看是朱元璋,就忙说:“我在烤鸡献给大王。”朱元璋一听非常惊奇,老叫花把鸡从火中取出,打开泥巴,香味扑鼻。朱元璋边吃边赞不绝口,“非常好吃”。从此以后,朱元璋打仗一帆风顺,当了皇帝。后来朱元璋就封此鸡为“富贵鸡”。10 .佛跳墙

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是福建福州的当地名菜,属闽菜系。相传,它是在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制出来的。佛跳墙富含营养,可促进发育,美容,延缓衰老,增强免疫力,乃进补佳品。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福州官钱局一官员宴请福建布政使周莲,他为巴结周莲,令内眷亲自主厨,用绍兴酒坛装鸡、鸭、羊肉、猪肚、鸽蛋及海产品等20多种原、辅料,煨制而成,取名福寿全。周莲尝后,赞不绝口。问及菜名,该官员说该菜取“吉祥如意、福寿双全”之意,名“福寿全”。后来,衙厨郑春发学成烹制此菜方法后加以改进,口味胜于先者。到郑春发开设“聚春园”菜馆时,即以此菜轰动榕城。有一次,一批文人墨客来尝此菜,当福寿全上席启坛时,荤香四溢,其中一秀才心醉神迷,触发诗兴,当即漫声吟道:“坛启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同时,在福州话中,“福寿全”与“佛跳墙”发音亦雷同。从此,引用诗句之意:“佛跳墙”便成了此菜的正名,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1 .中国饮食文化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从严格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上万年(湖南陶器和水稻种的发现),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有故事的中国美食2

作为明清两朝的都城所在,全国各地的名厨汇集京师,清朝被推翻之后,宫里的御厨也流落民间,咱老百姓也是能吃上原来宫里的小吃,这儿给您拣几个有意思的和您聊聊。

(特别感谢名为“天桥儿茶馆原掌柜”的友友找出文中的问题,应是“小吃”而不该叫做“糕点”,特别感谢,也对之前的错误向看官老爷们道歉,您多包涵了。)

1.豌豆黄

豌豆黄

豌豆黄是早年间汉民的春令食品,常见到在庙会上推着独轮车卖,因为做法比较粗糙,不会把豌豆皮儿过得特干净,口感比较粗糙所以又叫“糙豌豆黄”。

当时最火的庙会现在已经没了,在现今的护国寺步行街(商业气息挺浓,没多长时间,什么都挂着“老北京”仨字儿,您要过去转悠,直接护国寺小吃走一圈就得了)后来豌豆黄传入宫中,御厨将备好的白豌豆磨碎去皮后过两次筛,然后制作成宫廷版的豌豆黄,精做的豌豆黄深得慈禧喜爱。

2.芸豆卷

芸豆卷

也是慈禧曾经爱吃的糕点之一,传说是慈禧有一次在北海的镜清斋(静心斋)纳凉,听到有铜锣响,变让人去看看是怎么回事儿(老太太好奇心还挺重的),下人很快回禀说是卖芸豆卷的,慈禧便把人叫近跟前,老板一看赶紧送上自己做的芸豆卷给慈禧品尝,入口即化的口感瞬间让慈禧老太太欢喜不已,也就把卖芸豆卷的留下在宫里做点心了。现在芸豆卷很多地方还能买到,就是放不住,当天买当天吃最好,北京颐和园的听鹂馆说是味道最好。(北海有个仿膳,颐和园里有个听鹂馆,看位置就知道不便宜,不太建议您花那个冤枉钱)

3.艾窝窝

艾窝窝

这东西别看挺不起眼儿的,名字还那么奇怪,传说还五花八门的,有的说是元朝就在宫廷流传了,有《北京传统文化便览》记载:艾窝窝为“北京一种清真风味小吃。色雪白,球状,质粘软,味甜香,因明代为帝后所喜食,故名‘御艾窝窝’,后传入民间,为避嫌改为‘艾窝窝’了。”还有的说是和香妃有关,不过总结一下不难得知,艾窝窝是清真小吃。这个稻香村、护国寺小吃、牛街很多地方都能买到,价格亲民,您可以尝尝。

4.果子干儿

酸甜可口果子干儿

知道这个的北京人一般年岁都长一些了,因为现在太少有地方能吃到了,我是挺小时候我姥姥给做过,所以还记得。听我家长辈说以前有个东西叫“冰盏儿”(南方的朋友请挑战读一下[思考])的东西,货郎一手拿着冰盏儿碰在一起,叮~地响起来,孩子一听就是卖好吃的来了,就出门找人买。果子干是用柿饼儿、杏干儿和鲜藕片做的,冰镇一下吃酸甜可口还没添加剂。现在这东西是真的不多见了,以前在德胜门附近上学,听说后海那边儿还有家店能吃到,会做果子干儿的是位老奶奶,时过境迁您要去后海吃炙子烤肉可以过去寻寻看,要是真能碰上或者有朋友知道的劳驾您留个言,我赶明儿个回去过过瘾。

北京的小吃其实还有很多,您要想一次吃全咯,只是尝尝味道不追求多好吃的话,您在北京随便导航找“护国寺小吃”一般都吃得到。追求些味道您就奔牛街,那边的味道肯定会更好吃点儿,再加上牛街本身好吃的就多,够您逛吃逛吃了。

#老北京小吃都有哪些#​#寻味北京#​#我要上微头条#​#北京生活#​

有故事的中国美食3

说起美食

无论是盛宴名菜或是地方特色小吃

每一道美食都有着无数的传说和故事

今天余庆君为大家介绍几道余庆地道美食

带你走近美食背后的“故事”

土司剔骨鸭

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毛巴以军功授为余庆土知州、封经略将军等职,此后毛氏子孙世袭土司长达1000余年,不但形成了独特的土司文化,也传承下来一些独具风味的土司美食。土司剔骨鸭就是其中之一。

1889年,22岁的陈攀举到余庆土县丞毛光烈家做长工,被安排在厨房当差,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善思,29岁时就当上了主厨。他见土司家常吃的鸭子都是连肉带骨炖或烧来吃,骨头叉叉的,甚是麻烦,他便尝试将鸭肉剔下来炒制,鸭骨炖汤,一鸭多吃,居然得到了土司及家人的赞赏,由此也创制了一道美食——土司剔骨鸭。

此后,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世道多么艰难,土司剔骨鸭制作技艺始终在陈氏家庭传承。到目前,已传承了6代、120多年的时间。

土司剔骨鸭选择散养四个月以上、重4-5斤,廋肉多、脂肪少,肉质鲜香绵扎的麻鸭做主材,经过宰杀脱毛、清除内脏、去除淋巴、鸭翘、剔骨、速存、切片、第一次炒肉、炒料、和肉翻炒等工序,色泽鲜艳,鲜香绵扎,辣而不燥,营养丰富。特别是他创制的剔骨工艺,颠覆了鸭肉的传统吃法。

土司剔骨鸭是一道有历史、有文化、有时代烙印的菜品,在当代也具有较大的保护价值和市场价值。中央、省、市、县媒体多次报道,推动余庆剔骨鸭走向全国。

徐家羊肉粉

徐家羊肉粉是余庆县子营街道徐家院世代相传的一道美食,今天已经成为余庆独特的美食地标之一。

余庆徐家羊肉粉的选料特殊——羊须是本地放养的矮脚山羊,肥且无膻气,米粉也是本地特制,嚼劲极好。使用的调料有:羊油、本地煳辣椒面、花椒粉、盐、味精、辣椒油、原汤、芜荽、葱花等。

徐家羊肉粉的美味秘诀在于独特的汤汁和辣椒原料。汤汁是用25种中药材配方密制而成,香而不膻、鲜淳清亮、营养丰富,喝后回味无穷。辣椒要选用余庆栽种历史悠久的本地辣椒,以个匀、饱满、肉厚、油润鲜红、味道香辣为佳。

徐家羊肉粉的制作细致繁复,煮好的羊肉粉,羊肉熟而不烂、米粉筋道爽滑、汤汁鲜淳清亮,吃起来浓香扑鼻、辣而不猛。有温胃强肾,壮阳补虚,祛湿驱寒的功能,既是美食,也是公认的滋补佳品。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徐家羊肉粉的口碑越来越好。

土司辣子汤

据传,在明朝时期,在余庆司(今敖溪)毛氏的一个旁系中,有一户刚入门儿媳妇不孝敬婆婆,婆婆拿她也没有办法。于是就向余庆司毛氏请教,如何能让儿媳妇孝敬自己,这时毛氏就将辣子汤这道菜传给了她。儿媳妇吃了这道菜之后,辣得受不了,只能向婆婆求饶,后来儿媳妇就开始孝敬婆婆。从此之后,余庆司的媳妇初嫁到婆家后,婆婆都会让儿媳妇吃一碗辣子汤。寓意是让新媳妇品尝婆婆的厉害,提醒媳妇要处理好婆媳关系,孝顺老人。由此也传承了一道美食——土司辣子汤。

土司辣子汤选择敖溪优质山泉水、猪心肺、猪大肠、粉丝、豆腐干丝、花椒,经慢火熬制而成,香飘四溢,色泽鲜艳,辣而不燥,营养丰富。

土司辣子汤是一道有历史、有文化、有时代烙印的菜品,在当代也具有较大的保护价值和市场价值。特别是在余庆江北五镇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土司豆花

相传,明万历年间,有一个毛氏族人到余庆土县丞毛守爵家中当厨子,在一次做豆腐时,厨子错把发酸的窖水当做点卤的盐水舀到了烧沸的豆浆中,不料却做出了酸汤豆花,而且比盐水点的豆腐还好吃。于是,独具特色的贵州酸水豆花产生了。这项技艺也在毛氏厨子后裔中,逐渐由儿孙转为媳妇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迄今已有400多年。

毛氏土司豆花有清晰谱系传承的历史始于1879年出生的赵玉梅。17岁时,她被当地大户毛家看中,嫁给毛克元做发妻,公婆将发源于土司家菜的毛氏豆花做法传给了她。她管家后,创制了过油肉荤豆花,定型成了如今的毛氏土司豆花。

让昔日土司家菜走上平民百姓餐桌的是赵玉梅的孙媳熊明芬。1982年,33岁的熊明芬在敖溪镇中街开了一家小店,开始经营毛氏土司豆花。2012年,李艳嫁给熊明芬的儿子毛小军,半年后就接手了婆婆的生意,主厨经营毛氏土司豆花。

毛氏土司豆花选用金、颗粒饱满、非转基因大豆做主料,经过浸泡淘洗、磨浆、滤浆、凝固、舀窖水、团豆腐、自制酸汤、保质、炒制等工艺,做出细嫩清香、口感绵扎的传统美食。

豆腐味甘、咸、性寒、无毒,可宽中益气,调和脾胃,消除胀满,通大肠浊气,清热散血。豆腐营养极高,含铁、镁、钾、烟酸、铜、钙、锌、磷、叶酸、维生素B1、蛋黄素和维生素B6,素有“植物肉”之美称。

毛氏土司豆花用窖水自然发酵成酸汤做凝固剂,窖水和酸汤循环利用,经济节省,操作简便,是极具贵州地域特色的制作工艺,具有较高的工艺传承价值和市场价值。

毛氏土司豆花在长达400多年的传承中,见证了土司制度由盛而衰的历史,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敖溪杨记老砂锅

自古以来,敖溪就是乌江北岸的行政、经济中心和交通、商贸节点,集市贸易特别发达,由此也催生了餐饮业的兴起。

1903年出生的毛明英自幼家庭贫寒,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多病,17岁时,她就担起了家庭的担子,在敖溪镇上开了一个小餐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主要经营砂锅饭、砂锅米线、绿豆粉等。21岁时,就连人带餐馆嫁给了邻居杨泽志,继续经营砂锅饭。

1948年出生的彭述秀不满4岁,父母就相继在灾荒中去世了,外婆收留她长大,从小就经历生活的艰难和不易,也更加懂得生活朴素的道理。她17岁嫁给毛明英儿子杨秀武后,就给婆妈打下手,一起经营小餐馆,很快就成了敖溪老街小有名气的厨子。

1975年,彭述秀的儿子杨刚出生,从小他读书不上心,却对妈妈做饭感兴趣,八九岁开始就经常跟着妈围着灶台转。初中毕业后,就在店里帮助母亲打理生意,也熟练掌握了母亲传承的全部技艺。1997年,杨刚全盘接手砂锅店,并注册了“余庆县敖溪杨记老砂锅”国家商标,并传徒授艺18人。

到目前,敖溪杨记老砂锅已传承4代百余年时间。

敖溪杨记老砂锅最有特色的是烧鹅砂锅饭、香肠砂锅饭、腊肉砂锅饭和腊排砂锅饭。它以香糯米或糯米做主料,经过浸泡、蒸煮、加料等工序制作。

煮饭的膏汤和自家熏制的腊制品,堪称敖溪杨记老砂锅的独家绝技。膏汤用大骨熬制4小时以上,加上秘制的天然香料熬成。腊肉、腊排、香肠都是选购现杀、最好的猪肉自己加工而成。

敖溪杨记老砂锅选用贵州本土生态优质糯米匠心制作,香糯绵濡,回味悠长。

敖溪杨记老砂锅自制的熏蜡制品,本色本味,香气浓郁,口感清爽,是颇具贵州本土特色的风味美食。

敖溪杨记老砂锅在一百余年的传承中,始终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水乳与共,是研究近百年来当地饮食文化和民情风俗的活性范本。

桥底麻糖

麻糖是余庆特色传统食品,主要以麦芽、大米、玉米、红薯等为原料,通过打米浆、煮米、发酵、滤渣、熬制、冷却、扯糖、切糖等多道手工工序制作而成,香甜可口,尤以麦芽、大米做的为佳。成品有麻糖块、麻糖杆、麻糖丝等,也常用作做菜、食品加工的调料。桥底麻糖就是余庆麻糖的典型代表之一。

桥底位于余庆县白泥镇春景村,距县城15公里。那里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

桥底麻糖技艺始于公元1920年,由湖南迁居至桥底的田正遥传入,至今已三代。

桥底麻糖以精选大米、芝麻、麦芽糖、面粉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先用十天时间用老麦子生麦芽,然后把大米包好后加麦芽糖磨成米浆,磨好后把它放入锅内用大火熬,待熬成稠状后在用小火炒,炒好后起锅用特制工具拉成形,反复拉扯做好后,再用适量面粉或芝麻花生渗合而成。麻糖纯天然,无污染,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止咳、化痰等功效,可缓解支气管炎、哮喘患者疼痛。麻糖色泽淡黄,以香、甜、薄、脆闻名,且香而不艳、甜而不腻、形似玉梳、薄如蝉翼、甜如蜂蜜、酥脆香甜、口感细腻、回味无穷。

生产麻糖所需器具有:锅、打浆机、石磨、臼、糖木桩、麻绳、摇架、木铲(呈工字形)。系列产品的主要名称有:颗颗糖(丁丁糖)、丝丝糖、清糖、空心糖、米花糖(麻饼)、夹花糖。

桥底麻糖是余庆县传统手工技艺的瑰宝,代表性传承人有:田正遥、徐玉林、王忠林、罗正书、徐建章。

小河麦芽糖

余庆小河麦芽糖是余庆县龙溪镇小河村特产,以麦芽、糯米、大米、玉米、红薯等为原料,采用传统的手工艺,经过磨浆蒸煮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系列产品有麦芽糖、麦芽糖米花糖、麦芽糖黄糕粑等。

小河麦芽糖第一代发起人为冯仕贵,他从1900年学艺一直做到1950年。第二代传承人李时珍20岁跟母亲冯仕贵学做麦芽糖。第三代传承人张忠碧21岁跟婆婆李时珍学熬麦芽糖至今。

麦芽糖浆是以几种发芽的谷粒混合制成,其中最主要的原料是大麦,还有常见谷类的煮熟谷粒。这是最古老、用途最广泛的甜味剂之一,也是现代高科技玉米糖浆的前身。麦芽糖浆和蜂蜜都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甜味剂,称霸了2000年,如今中国和韩国依然在制造麦芽糖浆。麦芽糖浆的优点是制作容易,价格比甘蔗糖更低,并且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能够润肺、生津、去燥,可用于治疗气虚倦怠、虚寒腹痛、肺虚、久咳久喘等病症。

今天,小河麦芽糖已经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土司酶豆腐

清乾隆末年,余庆司(今敖溪一带)毛家沟出了一位俊俏能干的小媳妇——戴月明的妻子曹氏,做得一手好咸菜。每年冬至过后,余庆土县丞毛景凤家都要请她去做酶豆腐。曹氏年纪大了,就由她的儿媳任氏接着干。任氏的儿子戴儒林从贵阳贩盐到本地卖发了家,成了大地的大地主。任氏把毛氏土司府一个能干丫头雷氏赎出来,嫁给戴儒林做了二房,从此,做咸菜等一应家务就由雷氏担了起来。

1941年出生的林文英嫁到戴家后,从二婆妈雷氏那里学会了做酶豆腐的手艺,并传给了儿子戴建忠、戴建华。2000年,两兄弟在敖溪镇创办了余庆县土司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规模化生产酶豆腐。

至此,土司酶豆腐制作技艺在戴家传承了5代200多年的时间。

酶豆腐是通过自然发酵,由蛋白质转化成氨基酸形成的一种独特风味食品。制作工艺主要有选豆、泡豆、磨豆、滤浆、煮浆、点卤、压榨、切块、发酵生酶、拌料、装坛、二次发酵等。

土司酶豆腐麻辣鲜香,细嫩软绵,是一道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风味佐餐食品。它见证了土司制度由盛而衰的历史,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土司血灌粑

余庆文化悠久,自古就流传下来了很多美味佳肴,其中,血灌粑便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食。

血灌粑又称糯米血灌肠,起源于毛氏土司时期,其制作技艺世代相传,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

相传血灌粑最初只在祠堂中用于祭祀先祖,毛氏土司的一个旁系家族在祭祀祖先时,征招了一位乡民参与祭祀筹备,在劳作之余,这个乡民悄悄潜入祠堂偷食了祭祀用的贡品。当他第一次品尝血灌粑时,粑香糯绵濡口感让他欣喜不已,面前的鸡牛羊等贡品成为了无味之物。当家族抓住了这名乡民时,毛氏土司得知辖区之内还有很多挨饿受冻的民众,为了长治久安,便下令将血灌粑赏赐给辖区民众食用。由此,血灌粑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

土司血灌粑选用本土生态糯米、猪血、猪大肠、花椒等材料匠心制作,可煎、蒸、煮、烤,其色泽油亮,香糯绵濡,回味悠长,深受群众喜爱。

土司血灌粑在七百余年的传承中,始终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是研究近百年来余庆饮食文化和民情风俗的活性范本。(来源:余庆文艺)

地方特色小吃(33种中国各地特色美食)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历史故事的中国美食(有故事的中国美食)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090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