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苏轼的作品有哪些故事情节(苏轼的作品有哪些故事)

2023-02-12 02:10:01 技术常识4 纯干货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69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法史故事】苏东坡、秦观、王安石,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沈阳于洪政法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苏轼的作品有哪些故事1

“传统中国无法律。”这是孟德斯鸠在《法意》一书里表达的大略意思。此言一出,迷信者众,迄今许多西人仍深信不疑。有的人还爱拿苏东坡的“读书万卷不读律”说事,以证明中国士大夫如何视读律为下品。其实这也是断章取义而已。“读书万卷不读律”,出自苏东坡的诗《戏子由》。子由者,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同样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宋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但“相不相有命焉”,兄弟俩以直言好谏忤权臣,双双仕途不顺。然而,患难与共,兄弟情深,反倒成就一段千古佳话,正如《宋史·苏辙传》所云:“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东坡爱开玩笑,跟自家兄弟子由更是如此。子由长得高大,住的房子却又小又矮,东坡就以这样几句诗调侃他:“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这几句诗正是《戏子由》的开头,紧随其后的就是“读书万卷不读律”,也还是在取笑子由,联系到后面那句“致君尧舜知无术”就会知道,苏东坡哪里是在主张“不读律”,相反,乃是讥讽子由不好好读律,这才得不到朝廷的重用。事实上,读律是大宋朝的一代风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正如陈亮所言:“汉,任人者也;唐,人法并行也;本朝,任法者也。”虽然不能就此称宋代为法治社会,但自开国起便厉行法制却是事实。宋太祖常常亲录囚徒,专事钦恤。宋太宗更喜欢自己平断狱讼,甚至说:“朕恨不能亲决四方冤狱。”还曾下诏:“应朝臣、京官及幕职县官等,今后并须习读法令。”并且规定:“今后进士及第,并试律令大义、断案,据等第注官。”所以,宋代的科举官僚在进入仕途之前,大都经过了严格的法律训练。

  苏轼也不外于此。嘉佑二年试礼部,他的策论题目就是《刑赏忠厚论》,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足可见其法律识见于一斑。后来,苏东坡还有不少文章论及法律问题,徐道隣就说过,“犯时不知”“醉不省记”,这都是现代刑法学里的重要学题,在唐宋法典都还没有正式规定时,东坡对此就有精辟阐发。话说苏轼试礼部那年的主考官正是文坛盟主欧阳修,得苏轼文,他欣喜异常,本欲点为第一,只因怀疑是其门客曾巩所作,为避嫌才忍痛改列第二。后来得知是苏轼之作,欧阳修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这话很快得到应验,苏东坡真的取代了老师的盟主地位,惟觉可惜的是,其法律才华也便被光辉所蔽,《宋史》本传只留下这样寥寥一笔:“安石不悦,命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静敏,声闻亦远。”

  东坡尝自谓:“始者学书判,近亦知问囚。”他虽则屡遭流放,大部分时间都在浪迹天涯,但毕竟也有过几次不俗的地方官经历,处理过的讼狱亦当为数不少。林语堂在为苏东坡作传时,也没忘掉他还有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的身份。我也试图搜罗过苏东坡的判词,可惜坊间流传的只有几则戏谑之作。传说,在做杭州通判时,苏东坡审理过一起和尚杀妓案,这事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有记载:

  灵隐寺有一个和尚,名叫了然。他常到勾栏院寻花问柳,迷上了一个妓女,名叫秀奴。最后钱财花尽,弄得衣衫褴褛,秀奴便不再见他。一夜,他喝得醉醺醺之下,又去找秀奴,吃了闭门羹。他闯了进去,把秀奴打了一顿之后,竟把她杀死。这个和尚乃因谋杀罪而受审。在检查他时,官员见他的一只胳膊上刺有一副对联:“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全案调查完竣,证据呈给苏东坡。苏东坡不禁把判决词写成下面这个小调儿:“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上空持戒。一从迷恋玉楼人,鹑衣百结浑无奈。毒手伤人,花容粉碎,空空色色今何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东坡的判词虽说有些另类,但也开了先河,谓之“花判”鼻祖,应不为过。我们稍后还会专门谈谈历代“花判”,其中的师承因缘,当会令人会心一笑。却说苏东坡笔下的“花判”,也非一味沿用诗体,歇后语这种形式竟然也能用到。传说,九里山霸王庙里有个叫怀远的和尚,不守清规,心恋红尘,经常做出一些与出家人身份不符的事情来。一天,怀远径自下山,路遇一美妇,忍不住又来调戏,结果被乡民一顿痛殴。为免遭寺规惩处,怀远反而恶人先告状,将众乡民告到了徐州府。那时,徐州府的知州大人正是东坡,在查明事实真相后,他提笔写下这样的判语:“并州剪子苏州绦,扬州草鞋芜湖刀。”令怀远把判词拿回去自悟。怀远百思不解,后来听闻苏东坡的好友秦观来徐州拜访,就在衙门口等着向他请教。秦观看了判词,忍俊不禁:“这是歇后语的前半,后半都是——‘打得好!’”

  秦观,也就是秦少游,婉约派一代词宗也。“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乱红如雨,不记来时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都是他的名句。苏东坡在徐州时,秦观曾慕名前来拜访,“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正是此行吐露的心声。苏东坡也将秦观视为“异代之宝”,称其“有屈宋之才”,并且劝其发奋读书,尽早登第。后来还专门致书王安石,向他举荐秦观,书云:“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其他无所望也。”他历数了秦观的好几个优点,“明练法律”也赫然在列,这又是苏东坡并不轻薄法律的又一铁证。秦观本人说得更直接:“昔者以诗书为本,法律为末;而近世以法律为实,诗书为名。”后来,秦观终于在元丰八年中了进士,经苏轼推荐,做了太学博士。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据称苏轼也“最善少游”,但成也苏轼,败也苏轼,苏轼被贬,秦观也受到牵连,巧合的是,他也被贬到“南土四时尽热,愁人日夜俱长”的岭南。在他郁郁离世之后,苏轼沉痛地说:“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清初诗人王渔阳雨泊高邮,念起秦观,写下过“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的诗句。而在秦观的诸多风流传说中,《苏小妹三难新郎》最为人道,冯梦龙还将它收进了《醒世恒言》。小说中的新郎,正是秦观;苏小妹的哥哥,恰是东坡。东坡感叹:“吾妹敏悟,吾所不及!若为男子,官位必胜于我矣!”苏小妹眼中的秦观则是:“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这样天造地设的一双,你情我愿,喜结良缘,自是佳话,但据信史云,苏小妹实乃虚构人物,秦观的妻子也另有其人。不过,人们似乎更情愿相信野史,认为苏小妹才应是秦观的一生佳偶。

  按照《苏小妹三难新郎》的说法,宰相王安石亦曾向苏府提亲,但苏小妹看不上他那公子王雱,她的父亲苏洵苏老泉只好以小女貌丑为由搪塞过去。虽为戏说,但也不全是空穴来风,东坡父子确实跟王安石有过非同寻常的恩怨情仇。话说王安石“贤声日著,直达帝聪”之时,世人无不趋之若鹜,惟有苏老泉看他不顺眼,野史谓:“苏老泉见安石衣服诟鄙经月不洗面,以为不近人情,作《辨奸论》以刺之。”苏东坡也爱打趣揶揄王安石,但似乎没占到什么便宜。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专门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演绎此事。小说称:“东坡自恃聪明,颇多讥诮”,惹得荆公“恶其轻薄”,将其“左迁为湖州刺史”。真可谓“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巧弄唇”。谁知苏东坡不长记性,又笑话荆公的《咏菊诗》不合常理,只是乱道。那两句诗是:“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东坡讥笑不已,忍不住续上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结果是被荆公贬了个黄州团练副使,让他亲眼见识黄州菊花果然落瓣。

  历史上,苏东坡确曾被贬至黄州,但肯定不是因了菊花,那是因为王安石当了宰相,实行变法,苏东坡却加入了反对派阵营。话说王安石“性子执拗,主意已定,佛菩萨也劝他不转,人皆呼为拗相公”。那边厢,苏东坡恰巧也是个坚持己见的人,看见不顺眼的事,“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此番火星撞地球,等待苏东坡的,必是“如鸿风飞,流落四维”。《宋史·苏轼传》曾这样感叹:“或谓:‘轼稍自韬戢,虽不获秉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苏轼之为苏轼,在于总有光风霁月之举。他与王安石,尽管在政治上背道而驰,在官场上针锋相对,却又在后者罢相之后前往江宁府探视,甚至动了与之结邻的心思,有诗为证:“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有人说,之所以能有这冰释前嫌的一幕,在于苏东坡的胸襟,也在于王安石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坏人。这一点,从王安石的另一个政界死敌司马光的态度上也能窥见一斑。在他眼里,王安石是政敌,也是良友,一如俗语所讲:“人品有真有伪,须要恶而知其美,好而知其恶。”英宗即位的第一年,王安石已吐血而死,司马光也卧床病重,他以宰相地位发出的最后一道命令竟是:“王安石为人并不甚坏。其过端在刚愎自用。死后朝廷应以优礼葬之。”

  说到司马光与王安石,不能不说说北宋王朝天字第一号大案——登州阿云案。这本是一桩平常的案件,《宋史·许遵传》载:“初,云许嫁未行,嫌婿陋,伺其寝田舍,怀刀斫之,十余创不能杀,断其一指。吏求盗弗得,疑云所为,欲加讯掠,乃吐实。”知县以谋杀亲夫罪将阿云判了死刑,并上报知州。知州许遵作出改判,理由是:“云纳采之日,母服未除,应以凡人论。”意思是说,母服期间,订婚无效,所以谈不上谋杀亲夫,可免死。案子报到审刑院和大理寺,均驳回了许遵的判决,认定阿云“违律为婚,谋杀亲夫”,处绞刑。许遵不服,再次上奏,刑部的意见也是“定如审刑、大理”。恰在这时,许遵被提拔为大理寺卿,他认为,“刑部定议非直,云合免所因之罪”,若不论青红皂白,“一切按而杀之”,则会“塞其自首之路”,不符合“罪疑惟轻”的原则。最后,案子闹到了朝廷,宋神宗乃令翰林学士司马光、王安石同议。

  两位“大腕”出场,大戏拉开序幕。却说那司马光,早年也做过大理评事、开封府推官,王安石也是提点江东刑狱出身,对于推勘刑狱之事,都不陌生。待到各自审阅了案卷,却得出了完全不同的结论。司马光支持刑部观点,依据来自《宋刑统》:杀人时,“于人有损伤,不在自首之例”。其云:“凡议法者,当先原立法之意,然后可以断狱。按律,其于人损伤,不在自首之列。……云获贷死,已是宽恩,遵为之请,欲天下引以为例,开奸凶之路,长贼杀之源,非教之善者也。”王安石则支持许遵,依据是宋神宗的一道诏令:“谋杀已伤,按问欲举,自首,从谋杀减二等论。”其云:“臣以为律疏假设条例,其于出罪,当举重以包轻。因盗伤人者斩,尚得免所因之罪,谋杀伤人者绞,绞轻于斩,则其得免所因之罪可知也。然议者或谓谋杀已伤,情理有甚重者,若开自首,则或启奸。臣以为有司议罪,惟当守法,情理轻重,敕许奏裁。若法司辄得舍法以论罪,则法乱于下,人无所措手足矣。”

  其实,双方都在讲法,各有所据,争执的只是司法政策的宽严而已。无奈双方各不相让,一争就是一年之久。虽然最后通过宋神宗的一道敕令,采纳了王安石的观点,但据说,当十六年后王安石与宋神宗都相继去世时,六十七岁高龄的司马光出任宰相,实行了撤废王安石新法的“元祐更化”,对于阿云案,也重新拿出来“复申前议改焉”。野史还载,阿云终于被处死云云。

  “登州阿云案”虽不是什么惊天大案,却由于司马光、王安石的参与,惊动了中国法制史。近千年间,争论没有止歇。沈家本在《历代刑法考》中,也对此案进行了详尽考证。我们无意在两位翰林学士之间选边站,只是感到,两位翰林学士各自对于法律问题的论辩,丝毫不亚于现代的律政大剧,而这一幕,竟是发生在一千年前的古代中国。诗人本色是法官,苏东坡、秦观、王安石,还应当加上司马光,只是我们随意拈出的几位代表,却不经意间勾勒出一份别样的图谱。梁启超曾云:“夫深山大泽,龙蛇生焉”,中国“其所以能占四大法系之一,而烂然有声于世界者,盖有由也”。诚哉斯言。(李广宇)

文章来源:智慧普法平台

苏轼的作品有哪些故事2

继《苏轼——叙述一种》《苏东坡传》后,作家、四川省眉山市作协主席刘小川推出新著《品中国文人·苏东坡三百篇》,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品中国文人·苏东坡三百篇》讲述“我的邻居”苏东坡之全才全能、身心灵动、好吃好玩与好学,重现千古文人的低沸点人生。刘小川以其标志性的语言,摘选出苏东坡闪烁天真智慧之火的生命瞬间,创造性地提出“低沸点欣悦”等概念,从自我出发,理解苏东坡和他的快意一生。第四届天府书展的新书首发式上,刘小川和东坡文化讲师团讲师杨惠展开对谈。他们谈到,苏东坡身上那巨大的生命热情,是一种永在当下的能量,是能够长久点燃我们的思想火种。

作为苏东坡“老乡”眉山人,刘小川自幼生长在三苏祠附近,深受 “三苏”文脉气息熏陶,对解读苏东坡其人其文也形成独有特色。三十年来,刘小川潜心钻研哲学经典,也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他在序中所言,“三十年来我拜读海德格尔,可能获得了一些异质性思维,避免了单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同质性尴尬。我学着从原初出发看待事物,切入生活的激流,宏观与微观的把握并举。”

编辑余凯认为,这本书用300篇小故事方式去写大人物传记,既具有短篇叙述的可读性,同时也有长篇叙述的体量。“符合现代人阅读的习惯,通过每天积累一个故事去阅读完苏东坡的一生,也有其意义。”

“为人、为官、为艺术,苏轼皆随意。这随意却始终伴随着逆境中的修炼写透,这本书大家能读到苏东坡的热爱和生命感悟。苏东坡以民为本,热爱生活,中国历史长河非常强大的文人。”刘小川说:“苏轼通判杭州三年,虽有新法之苦,却不是愁眉苦脸过日子。此人先天快乐,后天快乐,要让他不快乐,除非阻断他的呼吸。而本文写作的冲动就是想解开苏东坡的快乐之谜:天性生快乐,智慧生快乐,磨难生快乐。”如果苏轼是生产快乐的仙者,那刘小川便是解密快乐的智者。

书中记录了不少细节。比如乌台诗案,苏轼入狱,更有小人不间断地在宋神宗面前唱戏,污蔑滋事。神宗头疼不已,终于想出一个主意,派一小太监潜至乌台,观察苏轼动静。几天后太监回宫报告:苏轼夜里睡觉,大抵鼾声如雷。皇帝一拍大腿:看来苏子瞻心中坦荡,并未藏奸嘛。之后又有王安石进言,神宗才免了苏轼一死,将其贬至黄州,不得签书公事。谁知黯然离场的苏轼在黄州安顿下来后,念佛,钓鱼,采药,尝百草,攀峭壁,垦荒地,与渔夫、樵夫打成一片,更发明了数不清的美味佳肴。刘小川在此写道:“他顶住了压力,现在却要拆掉‘千斤顶’,让通身的感觉朝着自然与人事细腻敞开。伟人的转身,真是叫人叹为观止。”正如卷首引语: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

“多年来研读苏东坡,我对他的理解一直也在加深。在这个过程中,我又找到了新的解读和表达方式。这次力求用简练语言,进行精准发力表达和精准投送。”刘小川期待,书中篇目之间互相勾连,又彼此独立,争取用“一个字顶三个字,充满言外之意”的高效率表达方式来传递古人神韵。

图片来源:出版方

编辑:许旸

苏轼的作品有哪些故事3

一起论佛

苏轼是个大才子,佛印是个高僧,两人经常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被苏轼欺负。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 一天,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看我像什么啊?佛印说: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对佛印说: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就活像一摊牛粪。这一次,佛印又吃了哑巴亏。 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 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看你像尊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一起论诗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着酒杯,拈着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着满湖荷花,接着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住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轼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辙听了,对哥哥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轼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宋代文学苏轼的故事有多少(宋代文学苏轼的故事有)

描写苏轼外貌的句子(苏轼的外貌故事有哪些)

苏轼有什么练字的故事名字(苏轼有什么练字的故事)

苏轼怀念妻子的故事有多少(苏轼怀念妻子的故事有)

关于苏轼有哪些故事(苏轼的故事5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苏轼的作品有哪些故事情节(苏轼的作品有哪些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0420.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