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徐悲鸿有骨气的故事简介(关于徐悲鸿有骨气的故事)

2023-03-20 16:40:01 技术常识4 真实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568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徐悲鸿发起的两次论战,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教育新闻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关于徐悲鸿有骨气的故事1

众人皆知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在徐悲鸿的学生杨先让心中,徐悲鸿是永远也说不完的。《徐悲鸿》一书再现了杨先让记忆里老校长的音容笑貌,通过来自徐悲鸿亲友、学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历史照片,展现了徐悲鸿在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还原了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徐悲鸿。本文摘编自杨先让著《徐悲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第一版)

——编者

徐悲鸿旗帜鲜明,以战斗的姿态向形式主义的艺术思潮和保守主义者左右开弓。通过20世纪20年代和40年代两次大的论战,捍卫了中国现实主义美术教育体系,意义重大。

20世纪20年代前后,中国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在美术领域已有西风东渐之势。但也掀起一股反常样式,使青年学子无所适从,难免出现盲目追随时髦的现象。

1929年4月的上海,正值经过筹备的第一届全国美展开幕之时。徐悲鸿看到参展作品有不少是缺少训练的标新立异者,美其名曰“新派”。徐悲鸿万分痛心,他不得已拒绝参展,并就此与其好友、新月派诗人徐志摩展开笔战,曰“二徐交战”。35岁的徐悲鸿正是血气方刚之年,为了捍卫自己的艺术主张,他既疾言厉色,又语重心长:“欲矫情立异,变换万象,易以非象;改撺造物,易以非物;昧其良知,纵其丑恶,宣其佞辩……侈然标榜、令人齿冷……作不伦不类人物,诩为独创,媲美新派,怡然自乐。狂瞽满地……吾国艺事日衰,又欲从而效之。夫饥渴者虽不择饮食,必不服毒。”他恳切地希望:“弟惟希望我亲爱之艺人,细心体会造物,精密观察之……造物为人公有,美术自有大道,人人上得去。”

当时在上海的鲁迅先生对美术界的茫然状况也寄予恳切言语,油画家李毅士也及时撰文支持了徐悲鸿的主张:“我想悲鸿先生的态度,是真正艺术家的态度。”

中国历来在文化艺术上的消化量可谓大矣。中国历史上虽然不断经历苦难,其文化艺术也常经受困扰,但中华民族的元气没有受伤害。中国人会以我为主走出自己的路,中国人更会重视民族气节,而且也会对历史予以公正的评判。徐悲鸿当年所表现出的骨气,今天不是更加可贵吗?

1947年在北平掀起了另一场“新旧国画论战”。徐悲鸿针锋相对地向一批保守的北平复古势力进行挑战。这次,他不像1929年那样孤军作战,而是团结了一批思想一致的美术界精英作为后盾。他站在国家民族利益的高度,勇敢地面对一片“倒徐”“驱徐”的呼声。

当时北平社会上和学校内日伪时期遗留下的保守势力连通一气,并利用党派和政府向徐悲鸿施加压力,此时张道藩就在控制和指画着“倒徐”活动的发展。徐悲鸿横眉冷对,他大刀阔斧地对学校的体制和人事予以改革,不称职者免,有学术者留。他力主艺术的创新,痛斥美术界因循守旧的弊病,陈述培养能担当文艺复兴重担人才的途径与方法。他提出学生要摹写人民的生活,而不是以模仿古人为自足。他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中诚恳地提出:“建立新中国画,既非改良,亦非中西合璧,仅直接师法造化而已。但所谓造化为师者,非一空言即能兑现,而诬注重素描便会像郎世宁或日本画者,乃是一套模仿古人之成见。试看新兴作家如不佞及叶浅予、宗其香、蒋兆和等诸人之作,便可证此中成见之谬误,并感觉到中国画可开展之途径甚多,有待于豪杰之士发扬光大。”在文中,徐悲鸿列举了自己尊崇的中国历代画家,从王维、吴道子、周昉、荆浩、董源、范宽、李成,直至宋徽宗、夏圭,还有陈老莲、石涛、金农、任伯年、吴友如等,说明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在于师法自然和艺术创新。他对当代的齐白石、黄宾虹、陈师曾、傅抱石、张大千、陈之佛、李苦禅、李可染、蒋兆和、李斛、宗其香、田世光等人及其作品,都是倍加爱护和称赞的。

其实,保守派何尝不称自己为卫护国家民族的文化艺术呢?历史却是最无情的审判者,什么是真正有利于民族的文化艺术,事实胜于雄辩。当然,今天也有人说徐悲鸿是以西洋画的素描代替中国画。这是曲解,因为徐悲鸿一贯主张实践,从来也没有将素描当笔墨,相反,那是他最忌讳的。徐悲鸿重视素描写生,更重视记忆默写。素描写生是取其造型的手段,是一种能力,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恰恰经过这场论战,徐悲鸿的中国画改革理论更加走向成熟,他所建立的美术教育体系也趋于完备。

要复兴中国的绘画艺术事业,重要的不是个人以创作几幅作品为满足,而是要培养众多为之奋斗的专业人才,这就是徐悲鸿通过教育为民族国家效力的动因。可以看出,徐悲鸿当年对美术教育和对中国绘画艺术改革的观点,是同蔡元培的美育教育与陈独秀、康有为提出的向西方探索的主张和陈师曾对中国画提出的推陈出新理论完全一致的,他们是中华民族在艺术观方面的先进代表,这是被历史证实了的。

当今全国各大美术院校和科系(包括徐悲鸿当年支持建立美术附属中学教育)奉行的几乎都是徐悲鸿的教育体系,并且培养出新一代的画家,改变了中国画界陈旧的局面。在人物画方面,一代主流画风几乎全是徐悲鸿的教育理论所形成的。究其原因,是他为人的准则,是他在美术教育战线上献出一生的心血,是他在艺术创造上划时代的突破,是他在艺术上提倡的写实主义逢上中国抗战救亡时局。

徐悲鸿颇有感触地说过,“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战争兼能扫荡艺魔,诚为可喜”。

徐悲鸿倾其一生为中国美术事业而奋斗,这是何等感人!我们还可以从两段他于不同时期发出的肺腑之言,看到一位爱国主义艺术家的成功原因。1935年时他说:“艺术家即是革命家。救国不论用什么方式,如果能提高文化、改造社会,就是充实国力了。欧洲哪一个复兴的国家,不是先从文艺复兴着手呢?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责任看得过小,一定要刻苦地从本分上实干。”(《与王少陵谈艺术》)1947年他写道:“若此时再不振奋,起而师法造化,寻求真理,则中国虽不亡,而艺术必亡。艺术若亡,则文化顿黯无光彩,起而代之者,将为吾敌国之日本人在世界上代表东方艺术。诸位想想,倘不幸如果是,我们将有何颜面以对祖宗。”(《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

总而言之,徐悲鸿的成功,正是俗语说的,得之缺一不可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利,是符合了历史潮流,是主观的努力与客观的需要的统一,因此是时代赋予。(题图为杨先让木刻版画《我的恩师》)

《中国教育报》2018年03月10日第8版

关于徐悲鸿有骨气的故事2

作者:翟晓洁

(徐悲鸿的画像)

【题记】任何一样东西,你渴望拥有它,它就盛开,一旦拥有它,它就凋谢。——《追忆似水年华》

一、徐悲鸿的第一任妻子

1917年5月13日晚,上海的镜花戏院里高朋满座、灯耀如辰,戏台上深褐色的幕布徐徐分展,一出传统越剧《仁义缘》缓缓开演。

《仁义缘》讲的是一个穷困书生和一个富家小姐私奔的故事,跌宕曲折、精彩纷呈,戏院二楼东边红框雕金的雅座间,有一对衣着华丽、温文尔雅的中年夫妇正看得投入忘情、如痴如醉。

他们哪里想到,也就在此时,他们年仅17岁的掌上千金正准备上演与这戏中一样的情节:与人私奔。而她的那位相好就是后来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师——徐悲鸿。

这位热烈果敢的女子,名叫蒋碧薇,是徐悲鸿的第一任妻子。

(以下为一组民国服饰图片)

二、徐悲鸿定做了一对水晶戒指,一只刻着“悲鸿”,一只刻着“碧薇”

蒋碧薇,原名蒋棠珍,1899年出身于江苏宜兴一家名门大户,父亲蒋梅苼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学士,在当地办了一所小学,蒋棠珍从小就跟着父亲读书识字。她十三岁时,由父母做主,许配给了苏州望族查家的二公子查紫含。

徐悲鸿比蒋棠珍大四岁,也是宜兴人,家境贫寒,自幼跟着父亲学画。1916年,得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校长赏识,留下任教,开始在上海扎稳脚跟,恰好当时蒋梅苼被聘为复旦大学教授,两人便因为同乡加旧友的关系,加深了往来。

徐悲鸿清秀儒雅、器宇不凡,又执着艺术、勤奋好学,蒋梅苼对这个年轻人非常赏识,常常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如此,徐悲鸿便与蒋棠珍相识了。蒋棠珍是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姑娘,有着与众不同的朝气和活力,一米七的身高,落落大方。徐悲鸿虽然结过婚,有过一个孩子,但后来太太和孩子先后因病去世,他也就成为孤家寡人。徐蒋二人平日里虽然没有单独交往,却彼此钟情心仪。

后来,恰逢查紫含在学校闹出考试作弊的丑闻,蒋碧薇对这个未婚夫产生了极不好的印象。“做学问弄虚作假,举一反三,做人方面还不知道糟成什么样!”一边是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一边是极具天赋的勤奋少年,她心里的天平自然偏向了徐悲鸿。

徐悲鸿明白她的心事,恰好当时有个留学日本的机会,他便大胆地邀她一同前往。于是便有了开始的那一幕,由徐悲鸿的好友带蒋家长辈看戏,为二人私奔创造机会。

蒋碧薇临走时写了“遗书”,诈称要“自杀”,留下烂摊子一走了之,蒋父得知后勃然大怒,他猜到了实情,却不得不掩人耳目,为了避免查家追究,他对外宣称女儿暴毙,还买了一口棺材,装上石头,将女儿风光大葬。

那边是旧式家族的哀叹无奈,这边却是青年男女的情真缠绵。老早,徐悲鸿就定做了一对水晶戒指,一只刻着“悲鸿”,一只刻着“碧薇”。他整天戴着刻有“碧微”的戒指,当别人问起,他就幸福地说:“这是我未来太太的名字。”别人接着追问他太太是谁,他只是笑而不语。

“初见时,碧水蓝天,微风轻拂,你就叫碧薇好了。”碧薇,是他给她新取的名字。改名,是为了纪念爱的新生。

最初的爱情就像河面下的少年,被水草纠结、浮萍围绕,却要用力探出头呼吸。

他们戴着刻有对方名字的戒指,在东渡巨轮上相拥眺望海天碧蓝、关山万重,想象着未来的天高水阔、风情激漾。而眺望和想象,就意味着一种无畏的姿态。

三、知卿方入夜,对影低徘徊

刚到日本,爱情美满,生活拮据。当时的徐悲鸿还籍籍无名,连一幅画也很难出手,却疯狂地迷上了仿制原画,他不管不顾地买画,入不敷出,不到半年时间,身上仅带着两千块钱就花光了。蒋碧薇学着勤俭持家,做一些手工活贴补家用,有时不得不拿自己的首饰去当铺换钱,最困难的日子里,她甚至想过去做女工补贴生活。

面包终究不够,但幸好爱情渐浓未淡。两人第一次分开,徐悲鸿独赴南洋,因为太想念蒋碧薇,他居然在筵席上失态痛哭,久久难抑。也是那段时间,他将所有的思情写进《梦中忆内》里:

不解僧还爱,忘形七载来。

知卿方入夜,对影低徘徊。

两年后,徐悲鸿在康有为帮助下去法国留学,历经一番磨砺后,徐悲鸿的绘画功底和社会名望都有了提高,他们的生活才算有了改善。

在巴黎时,蒋碧薇逛商场喜欢上了一件风衣,可是太过昂贵,徐悲鸿知道后辛苦作画,存到一千元立马去商场买了那件风衣,蒋碧薇穿上后激动而幸福地哭了。那时男人流行戴怀表,徐悲鸿一直舍不得买,她就积攒下伙食费,给他买了一块怀表。海外漂泊的日子虽苦,爱情却从苦涩中酝酿出了香甜滋味。

经过法国和日本的两轮深造,徐悲鸿再回国已是声名日隆,受聘于中央大学做了美术教授。随着艺术造诣渐入佳境,他的经济状况也日益好转。1932年,徐悲鸿终于在南京盖了一幢属于自己的别墅——傅厚岗4号徐悲鸿公馆。

好日子总是熬出来的,而今的蒋碧薇拥有的,正是天底下大多数女人一生都梦寐以求的,豪华的住所、可爱的儿女和事业有成的丈夫,她时常捧着茶杯躺坐在花园的长椅上,志得意满地享受着命运赐予的优渥馈赠。她觉得这是上天对她的奖励,毕竟她曾陪徐悲鸿吃了那么多的苦。

然而,幸福总是一脸讨喜的模样,熟不知其间夹杂着砒霜。隔阂此时就像回过暖的蛇,猝不及防地咬你一身伤。当蒋碧薇每日兴致冲冲地办沙龙、开派对,将日常生活打理得精彩纷呈时,他的画家丈夫却一心扑在艺术上,对她开始变得淡漠。

“悲鸿只爱艺术,不爱我了。”很多年后,蒋碧薇总结二人分手的原因时说,“(私奔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在一起,因为在我那种守旧的家庭里是绝无可能的,我们也从来没有交谈过一句话,即使有偶然的机会,我和他都会尽量的避开。”执迷于爱中的女子,会将一切感情问题都归咎于爱和理解。但我想,除开性情、兴趣之外,他们在价值观与人生观方面的偏差,才是最终分道扬镳的主导因素。

当初别墅刚建好,徐悲鸿便给别墅取名“危巢”,意为“居安思危”,蒋碧薇觉得这个名字不吉利,坚决反对。徐悲鸿有一幅国画叫《逆风》:在疾风劲草中,一群弱小的麻雀不畏寒冽,迎风奋飞。他以作品表现出自己不畏强权的刚毅和骨气。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徐悲鸿作了油画《徯我后》,标题出自《尚书·仲虺之诰》:“徯我后,后来其苏。”画作描绘的是夏桀统治下大地干涸、寸草难生、百姓贫瘠、耕牛瘦弱的场景,人们齐齐仰望天空,期待英明君主的解救。这幅画高悬于中央大学礼堂,被有些人说是借古讽今、攻击政府。蒋碧薇知道后,力劝徐悲鸿应安时处顺,不要蛊惑人心,徐悲鸿大笑道:“这正是我作画的目的。”蒋不以为然。后来两人在政治想法方面,还时有争吵。

他们一个只想在乱局中泅身而出,享受物质上的富庶繁华,一个却执意表达自己的政见,为苍生请命。明明志不同,却偏偏要捆绑在一起,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渐行渐远。

四、徐悲鸿登报解除第一段婚姻

就在徐蒋二人互生罅隙时,一个叫孙韵君的女学生闯进了徐悲鸿的世界。徐悲鸿毫不掩饰对她的喜爱,每每在众人面前褒赞她的才华,甚至有时上课也只教她一个人。当时在校园里流言闹得沸反盈天,徐悲鸿故技重施,给她取了新名字“多慈”,还订做了两个红豆戒指,一个刻着“慈”,一个刻着“悲”。

和蒋碧薇的大气直率截然不同,孙多慈总是柔和婉丽的样子,这样的女子更容易撩拨起艺术家的心弦。他将曾经对旧人的温柔,都悉数用在新人的身上。原来爱情,有着并不遥远的相似性。

蒋碧薇知道一切后怒不可遏,徐悲鸿画过一幅和孙多慈一起赏月的《台山夜月》,她不客气地搬走了;孙多慈送了100棵枫树苗给徐悲鸿,她一把火烧掉了。她还跑去找孙多慈的父母、领导闹。世人都说蒋碧薇将执着热烈转变为了泼辣顽强,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泼辣不过是柔软生的茧。

此时的徐蒋,让我想起了胡适与妻子江冬秀,江冬秀在发现胡适另结新欢之后,大哭大闹扔菜刀,硬是将文质彬彬的胡博士震慑住了,彻底断了离婚另娶的念头。可徐悲鸿毕竟不是胡适,家有悍妻,徐悲鸿开始也退缩过,但退缩后不久就有了反弹,他在《广西日报》上登了一则启事:鄙人与蒋碧薇女士久已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的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

当年义无反顾的深情相随,18年的相濡以沫,此刻在他的眼里成了非法同居。

时间,可以了解爱情,可以证明爱情,也可以推翻爱情。可想而知,此时蒋碧薇心里该有多绝望,岁月是一场赌局,偏偏赌注是自己。

孙多慈家里知道她和徐悲鸿的事情后一直反对,孙家甚至举家搬迁。在陌生的环境里,孙多慈被日夜监视着,没有任何出入的机会。徐悲鸿不死心找上孙家,孙父勉强同意两人见面,但条件是只能在孙家以外的范围见面。

他们最终会面的地点在安庆的菱湖公园。孙母不放心,叫人跟着去。因为有旁人在场,两个人满肚子的话说不出口。临别的时候,孙多慈伏在徐悲鸿的肩上,泪眼婆娑,徐悲鸿也流出了眼泪,他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后来孙多慈被父母逼婚,仓促另嫁,郁郁寡欢。蒋碧薇带着孩子去了异地,临走时,她对徐悲鸿说:“假如你和她决裂,这个家的门随时向你敞开。但倘若是因为人家抛弃你,人家结婚了或死了,你再回到我这里,对不起,我绝不接收。”寻爱无果的徐悲鸿,曾腆着脸回过头来求蒋碧薇复合,前前后后一共六次,蒋碧薇每次都痛快地拒绝:“我这不是废品回收站。”

自打那之后,他们再也没有住在一起。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五、徐悲鸿最后一段婚姻,只相守了短短七年。

1942年,50岁的徐悲鸿遇到了27岁的廖静文,又一次陷入爱河。1943年,廖静文考入徐悲鸿创立的中国美术学院,做图书管理员,从此开始在徐悲鸿身边协助工作。因为朝夕相伴,日久生情。蒋碧薇发现这段疑似“师生恋”之后,煽动廖家人出面阻止。在重压之下,廖静文决定斩断情丝,瞒着徐悲鸿留信离开。

“在嘉陵江边等轮渡的我正暗自伤心,一只大手拍在我的肩上。悲鸿往常是上完课中午才回住处,那天他心神不定,只上了两节课便回去了,发现我写的字条便疯了似的追来。他说,我与蒋碧微没有任何干系了,她要什么我都满足她,只要能跟你在一起。”

或许因为错失了而立之年苦恋十载的舒雅红颜,这一次,徐悲鸿决裂了锦瑟年华携手私奔的原配。为了澄清自己和蒋碧薇再无任何干系,他又一次登报,声明和她早已解除非法同居关系。

这一次登报算是彻底惹怒了蒋碧薇,1944年,她和徐悲鸿打起了离婚官司。民国期间闹离婚的不少,可闹得对簿公堂的,估计也只有徐悲鸿和蒋碧薇这对怨偶了。结果蒋碧薇大获全胜,不仅获得了一双儿女的抚养权,还从徐悲鸿手里获得了100万元赔偿金、40张古画,以及100幅他自己的画。

那100幅画,她要一张张精挑细选,觉得不满意,就退回去让徐悲鸿重画。徐悲鸿对她终究是心怀歉疚的,除了答应她所有条件外,还送上了一幅她最喜欢的《琴课》。画中少女微侧着头在拉小提琴,眼神柔和,光彩迷人,那正是巴黎时期的蒋碧薇。

“为了还清她索要的画债,悲鸿当时日夜作画。他习惯站着作画,不久就高血压与肾炎并发,病危住院了,我睡在地板上照顾了他四个月才出院。”廖静文回忆,徐悲鸿就是为了赶这100幅画,废寝忘食,累垮了身体,以至于英年早逝的。

徐悲鸿和蒋碧薇之间,他欠了她的情,她要了他的命。互相亏欠,终究没机会冰释前嫌。

1953年,大师仙去时,廖静文只有30岁,徐悲鸿最后一段婚姻,他们只相守了短短七年。

后来,廖静文将徐悲鸿遗作1200余幅,收藏的唐、宋、元、明、清书画作品1100余幅,以及珍贵图书资料上万件全部捐献给国家。1954年,国家在徐悲鸿故居的基础上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开始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等一系列的职务。

余生,她的名字前面都要加个定语:徐悲鸿夫人。而蒋碧薇这位原配,却常常被人们遗忘了。

六、谁应了谁的劫,谁又是谁的执念

其实蒋碧薇的后半生活得并不孤寂。都说失望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够失望,攒够了失望,就可以一切从头再来。蒋碧薇在徐悲鸿第一次发表声明之后,便重新寻爱,做起了张道藩的情妇。张道藩没徐悲鸿那么有名,但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国民党CC系骨干人物,深受陈立夫赏识,赴台后出任台湾立法院长等要职。

张道藩是在巴黎时遇见蒋碧薇的,多年后他在写给蒋的信中深情回忆:“那一天你曾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你穿的是一件鲜艳而别致的洋装,上衣是大红底色,灰黄的花,长裙是灰底,大红色花。你站在那张红地毯上,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显得那么雍容华贵。” 一见倾心之后,张道藩用情书攻势打开了少妇蒋碧薇的心门。

张道藩原本允诺在蒋碧薇60岁时娶她,真到了那天,张宴请了很多客人为蒋祝寿,却丝毫不提承诺之事,散席之后,两人大吵一架,从此分手。

与其卑微到尘土里,不如留一些骄傲与疼爱给自己。想起亦舒笔下的喜宝说过: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她是个像喜宝一样偏激有主见的女子。晚年的她拒绝张道藩的资助,靠着徐悲鸿给的庞大的分手费,又陆续卖了一些画作,日子好歹过得不赖。只是那幅《琴课》倒是一直都没舍得卖,至死都摆在她的卧室里。

1966年,蒋碧薇写下了洋洋五十万言的回忆录,将自己的人生分解成了两段感情经历,上篇《我和悲鸿》,下篇《我和道藩》。这本书被《皇冠》杂志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

徐悲鸿于她,是来来回回的辜负。对他,她满是遗恨和怅惘。“我从十八岁跟他浪迹天涯海角,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不曾得到他一点照顾,反而受到无穷的痛苦和厄难……”

提及张道藩,她却变得柔媚温情。“我将独自一人留在这幢房子里,而把你的影子镌刻在心中。”“你和我用不尽的血泪,无穷的痛苦,罔顾一切,甘冒不韪,来使愿望达成,这证实了真诚的人性,尊贵的爱情是具有无比力量的。”

爱得不顾一切,恨得酣畅淋漓。谁应了谁的劫,谁又是谁的执念。

1982年,廖静文也出版了回忆录《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徐悲鸿在她的心里体贴完美。她说,他每次去开会,回来都会带三颗糖,两块给孩子,一块给她。他去世的那天,他抱着他已经冰冷的身体恸哭,发现,口袋里依旧装着三颗糖。

孤寒薄情的,柔情细致的,描绘的是同一个徐悲鸿的不同人生阶段。蒋碧薇笔下的,是固执年轻的追梦人,犹如一颗青涩的果实;廖静文笔下的,才是世人熟知的优雅平和的艺术大师,洋溢着成熟诱人的芬芳。

其实徐悲鸿去世的时候,身上不仅带着三颗糖,还装着蒋碧薇当年在巴黎买给他的怀表,这块表他几乎从未离身。关于两段爱情的纪念,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合二为一了。

张爱玲说: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就算拼赢了世俗,也终究拼不过时间。故事到了最后,我突然发觉,或许这场爱情游戏里,谁也没有胜, 谁也没有败。

【作者简介】翟晓洁,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负责采编工作。已在杂志平台发表新闻、散文、诗歌、小说等一百多万字。

推荐:

《红楼梦》里王夫人的惊梦

“背锅侠”李鸿章:历史欠他一份公正,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后宫佳丽三千,唐高宗为何偏偏宠爱武则天?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关于徐悲鸿有骨气的故事3

作者:翟晓洁

(徐悲鸿的画像)

【题记】任何一样东西,你渴望拥有它,它就盛开,一旦拥有它,它就凋谢。——《追忆似水年华》

一、徐悲鸿的第一任妻子

1917年5月13日晚,上海的镜花戏院里高朋满座、灯耀如辰,戏台上深褐色的幕布徐徐分展,一出传统越剧《仁义缘》缓缓开演。

《仁义缘》讲的是一个穷困书生和一个富家小姐私奔的故事,跌宕曲折、精彩纷呈,戏院二楼东边红框雕金的雅座间,有一对衣着华丽、温文尔雅的中年夫妇正看得投入忘情、如痴如醉。

他们哪里想到,也就在此时,他们年仅17岁的掌上千金正准备上演与这戏中一样的情节:与人私奔。而她的那位相好就是后来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师——徐悲鸿。

这位热烈果敢的女子,名叫蒋碧薇,是徐悲鸿的第一任妻子。

(以下为一组民国服饰图片)

二、徐悲鸿定做了一对水晶戒指,一只刻着“悲鸿”,一只刻着“碧薇”

蒋碧薇,原名蒋棠珍,1899年出身于江苏宜兴一家名门大户,父亲蒋梅苼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学士,在当地办了一所小学,蒋棠珍从小就跟着父亲读书识字。她十三岁时,由父母做主,许配给了苏州望族查家的二公子查紫含。

徐悲鸿比蒋棠珍大四岁,也是宜兴人,家境贫寒,自幼跟着父亲学画。1916年,得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校长赏识,留下任教,开始在上海扎稳脚跟,恰好当时蒋梅苼被聘为复旦大学教授,两人便因为同乡加旧友的关系,加深了往来。

徐悲鸿清秀儒雅、器宇不凡,又执着艺术、勤奋好学,蒋梅苼对这个年轻人非常赏识,常常邀请他到家里做客,如此,徐悲鸿便与蒋棠珍相识了。蒋棠珍是个受过西方教育的姑娘,有着与众不同的朝气和活力,一米七的身高,落落大方。徐悲鸿虽然结过婚,有过一个孩子,但后来太太和孩子先后因病去世,他也就成为孤家寡人。徐蒋二人平日里虽然没有单独交往,却彼此钟情心仪。

后来,恰逢查紫含在学校闹出考试作弊的丑闻,蒋碧薇对这个未婚夫产生了极不好的印象。“做学问弄虚作假,举一反三,做人方面还不知道糟成什么样!”一边是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一边是极具天赋的勤奋少年,她心里的天平自然偏向了徐悲鸿。

徐悲鸿明白她的心事,恰好当时有个留学日本的机会,他便大胆地邀她一同前往。于是便有了开始的那一幕,由徐悲鸿的好友带蒋家长辈看戏,为二人私奔创造机会。

蒋碧薇临走时写了“遗书”,诈称要“自杀”,留下烂摊子一走了之,蒋父得知后勃然大怒,他猜到了实情,却不得不掩人耳目,为了避免查家追究,他对外宣称女儿暴毙,还买了一口棺材,装上石头,将女儿风光大葬。

那边是旧式家族的哀叹无奈,这边却是青年男女的情真缠绵。老早,徐悲鸿就定做了一对水晶戒指,一只刻着“悲鸿”,一只刻着“碧薇”。他整天戴着刻有“碧微”的戒指,当别人问起,他就幸福地说:“这是我未来太太的名字。”别人接着追问他太太是谁,他只是笑而不语。

“初见时,碧水蓝天,微风轻拂,你就叫碧薇好了。”碧薇,是他给她新取的名字。改名,是为了纪念爱的新生。

最初的爱情就像河面下的少年,被水草纠结、浮萍围绕,却要用力探出头呼吸。

他们戴着刻有对方名字的戒指,在东渡巨轮上相拥眺望海天碧蓝、关山万重,想象着未来的天高水阔、风情激漾。而眺望和想象,就意味着一种无畏的姿态。

三、知卿方入夜,对影低徘徊

刚到日本,爱情美满,生活拮据。当时的徐悲鸿还籍籍无名,连一幅画也很难出手,却疯狂地迷上了仿制原画,他不管不顾地买画,入不敷出,不到半年时间,身上仅带着两千块钱就花光了。蒋碧薇学着勤俭持家,做一些手工活贴补家用,有时不得不拿自己的首饰去当铺换钱,最困难的日子里,她甚至想过去做女工补贴生活。

面包终究不够,但幸好爱情渐浓未淡。两人第一次分开,徐悲鸿独赴南洋,因为太想念蒋碧薇,他居然在筵席上失态痛哭,久久难抑。也是那段时间,他将所有的思情写进《梦中忆内》里:

不解僧还爱,忘形七载来。

知卿方入夜,对影低徘徊。

两年后,徐悲鸿在康有为帮助下去法国留学,历经一番磨砺后,徐悲鸿的绘画功底和社会名望都有了提高,他们的生活才算有了改善。

在巴黎时,蒋碧薇逛商场喜欢上了一件风衣,可是太过昂贵,徐悲鸿知道后辛苦作画,存到一千元立马去商场买了那件风衣,蒋碧薇穿上后激动而幸福地哭了。那时男人流行戴怀表,徐悲鸿一直舍不得买,她就积攒下伙食费,给他买了一块怀表。海外漂泊的日子虽苦,爱情却从苦涩中酝酿出了香甜滋味。

经过法国和日本的两轮深造,徐悲鸿再回国已是声名日隆,受聘于中央大学做了美术教授。随着艺术造诣渐入佳境,他的经济状况也日益好转。1932年,徐悲鸿终于在南京盖了一幢属于自己的别墅——傅厚岗4号徐悲鸿公馆。

好日子总是熬出来的,而今的蒋碧薇拥有的,正是天底下大多数女人一生都梦寐以求的,豪华的住所、可爱的儿女和事业有成的丈夫,她时常捧着茶杯躺坐在花园的长椅上,志得意满地享受着命运赐予的优渥馈赠。她觉得这是上天对她的奖励,毕竟她曾陪徐悲鸿吃了那么多的苦。

然而,幸福总是一脸讨喜的模样,熟不知其间夹杂着砒霜。隔阂此时就像回过暖的蛇,猝不及防地咬你一身伤。当蒋碧薇每日兴致冲冲地办沙龙、开派对,将日常生活打理得精彩纷呈时,他的画家丈夫却一心扑在艺术上,对她开始变得淡漠。

“悲鸿只爱艺术,不爱我了。”很多年后,蒋碧薇总结二人分手的原因时说,“(私奔之前)我们从来没有单独在一起,因为在我那种守旧的家庭里是绝无可能的,我们也从来没有交谈过一句话,即使有偶然的机会,我和他都会尽量的避开。”执迷于爱中的女子,会将一切感情问题都归咎于爱和理解。但我想,除开性情、兴趣之外,他们在价值观与人生观方面的偏差,才是最终分道扬镳的主导因素。

当初别墅刚建好,徐悲鸿便给别墅取名“危巢”,意为“居安思危”,蒋碧薇觉得这个名字不吉利,坚决反对。徐悲鸿有一幅国画叫《逆风》:在疾风劲草中,一群弱小的麻雀不畏寒冽,迎风奋飞。他以作品表现出自己不畏强权的刚毅和骨气。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徐悲鸿作了油画《徯我后》,标题出自《尚书·仲虺之诰》:“徯我后,后来其苏。”画作描绘的是夏桀统治下大地干涸、寸草难生、百姓贫瘠、耕牛瘦弱的场景,人们齐齐仰望天空,期待英明君主的解救。这幅画高悬于中央大学礼堂,被有些人说是借古讽今、攻击政府。蒋碧薇知道后,力劝徐悲鸿应安时处顺,不要蛊惑人心,徐悲鸿大笑道:“这正是我作画的目的。”蒋不以为然。后来两人在政治想法方面,还时有争吵。

他们一个只想在乱局中泅身而出,享受物质上的富庶繁华,一个却执意表达自己的政见,为苍生请命。明明志不同,却偏偏要捆绑在一起,最终的结局只能是渐行渐远。

四、徐悲鸿登报解除第一段婚姻

就在徐蒋二人互生罅隙时,一个叫孙韵君的女学生闯进了徐悲鸿的世界。徐悲鸿毫不掩饰对她的喜爱,每每在众人面前褒赞她的才华,甚至有时上课也只教她一个人。当时在校园里流言闹得沸反盈天,徐悲鸿故技重施,给她取了新名字“多慈”,还订做了两个红豆戒指,一个刻着“慈”,一个刻着“悲”。

和蒋碧薇的大气直率截然不同,孙多慈总是柔和婉丽的样子,这样的女子更容易撩拨起艺术家的心弦。他将曾经对旧人的温柔,都悉数用在新人的身上。原来爱情,有着并不遥远的相似性。

蒋碧薇知道一切后怒不可遏,徐悲鸿画过一幅和孙多慈一起赏月的《台山夜月》,她不客气地搬走了;孙多慈送了100棵枫树苗给徐悲鸿,她一把火烧掉了。她还跑去找孙多慈的父母、领导闹。世人都说蒋碧薇将执着热烈转变为了泼辣顽强,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泼辣不过是柔软生的茧。

此时的徐蒋,让我想起了胡适与妻子江冬秀,江冬秀在发现胡适另结新欢之后,大哭大闹扔菜刀,硬是将文质彬彬的胡博士震慑住了,彻底断了离婚另娶的念头。可徐悲鸿毕竟不是胡适,家有悍妻,徐悲鸿开始也退缩过,但退缩后不久就有了反弹,他在《广西日报》上登了一则启事:鄙人与蒋碧薇女士久已脱离同居关系,彼在社会上的一切事业概由其个人负责。

当年义无反顾的深情相随,18年的相濡以沫,此刻在他的眼里成了非法同居。

时间,可以了解爱情,可以证明爱情,也可以推翻爱情。可想而知,此时蒋碧薇心里该有多绝望,岁月是一场赌局,偏偏赌注是自己。

孙多慈家里知道她和徐悲鸿的事情后一直反对,孙家甚至举家搬迁。在陌生的环境里,孙多慈被日夜监视着,没有任何出入的机会。徐悲鸿不死心找上孙家,孙父勉强同意两人见面,但条件是只能在孙家以外的范围见面。

他们最终会面的地点在安庆的菱湖公园。孙母不放心,叫人跟着去。因为有旁人在场,两个人满肚子的话说不出口。临别的时候,孙多慈伏在徐悲鸿的肩上,泪眼婆娑,徐悲鸿也流出了眼泪,他说:“这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了。”

后来孙多慈被父母逼婚,仓促另嫁,郁郁寡欢。蒋碧薇带着孩子去了异地,临走时,她对徐悲鸿说:“假如你和她决裂,这个家的门随时向你敞开。但倘若是因为人家抛弃你,人家结婚了或死了,你再回到我这里,对不起,我绝不接收。”寻爱无果的徐悲鸿,曾腆着脸回过头来求蒋碧薇复合,前前后后一共六次,蒋碧薇每次都痛快地拒绝:“我这不是废品回收站。”

自打那之后,他们再也没有住在一起。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五、徐悲鸿最后一段婚姻,只相守了短短七年。

1942年,50岁的徐悲鸿遇到了27岁的廖静文,又一次陷入爱河。1943年,廖静文考入徐悲鸿创立的中国美术学院,做图书管理员,从此开始在徐悲鸿身边协助工作。因为朝夕相伴,日久生情。蒋碧薇发现这段疑似“师生恋”之后,煽动廖家人出面阻止。在重压之下,廖静文决定斩断情丝,瞒着徐悲鸿留信离开。

“在嘉陵江边等轮渡的我正暗自伤心,一只大手拍在我的肩上。悲鸿往常是上完课中午才回住处,那天他心神不定,只上了两节课便回去了,发现我写的字条便疯了似的追来。他说,我与蒋碧微没有任何干系了,她要什么我都满足她,只要能跟你在一起。”

或许因为错失了而立之年苦恋十载的舒雅红颜,这一次,徐悲鸿决裂了锦瑟年华携手私奔的原配。为了澄清自己和蒋碧薇再无任何干系,他又一次登报,声明和她早已解除非法同居关系。

这一次登报算是彻底惹怒了蒋碧薇,1944年,她和徐悲鸿打起了离婚官司。民国期间闹离婚的不少,可闹得对簿公堂的,估计也只有徐悲鸿和蒋碧薇这对怨偶了。结果蒋碧薇大获全胜,不仅获得了一双儿女的抚养权,还从徐悲鸿手里获得了100万元赔偿金、40张古画,以及100幅他自己的画。

那100幅画,她要一张张精挑细选,觉得不满意,就退回去让徐悲鸿重画。徐悲鸿对她终究是心怀歉疚的,除了答应她所有条件外,还送上了一幅她最喜欢的《琴课》。画中少女微侧着头在拉小提琴,眼神柔和,光彩迷人,那正是巴黎时期的蒋碧薇。

“为了还清她索要的画债,悲鸿当时日夜作画。他习惯站着作画,不久就高血压与肾炎并发,病危住院了,我睡在地板上照顾了他四个月才出院。”廖静文回忆,徐悲鸿就是为了赶这100幅画,废寝忘食,累垮了身体,以至于英年早逝的。

徐悲鸿和蒋碧薇之间,他欠了她的情,她要了他的命。互相亏欠,终究没机会冰释前嫌。

1953年,大师仙去时,廖静文只有30岁,徐悲鸿最后一段婚姻,他们只相守了短短七年。

后来,廖静文将徐悲鸿遗作1200余幅,收藏的唐、宋、元、明、清书画作品1100余幅,以及珍贵图书资料上万件全部捐献给国家。1954年,国家在徐悲鸿故居的基础上建立了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开始担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徐悲鸿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主席等一系列的职务。

余生,她的名字前面都要加个定语:徐悲鸿夫人。而蒋碧薇这位原配,却常常被人们遗忘了。

六、谁应了谁的劫,谁又是谁的执念

其实蒋碧薇的后半生活得并不孤寂。都说失望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够失望,攒够了失望,就可以一切从头再来。蒋碧薇在徐悲鸿第一次发表声明之后,便重新寻爱,做起了张道藩的情妇。张道藩没徐悲鸿那么有名,但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是国民党CC系骨干人物,深受陈立夫赏识,赴台后出任台湾立法院长等要职。

张道藩是在巴黎时遇见蒋碧薇的,多年后他在写给蒋的信中深情回忆:“那一天你曾给我留下极深刻的印象。你穿的是一件鲜艳而别致的洋装,上衣是大红底色,灰黄的花,长裙是灰底,大红色花。你站在那张红地毯上,亭亭玉立,风姿绰约,显得那么雍容华贵。” 一见倾心之后,张道藩用情书攻势打开了少妇蒋碧薇的心门。

张道藩原本允诺在蒋碧薇60岁时娶她,真到了那天,张宴请了很多客人为蒋祝寿,却丝毫不提承诺之事,散席之后,两人大吵一架,从此分手。

与其卑微到尘土里,不如留一些骄傲与疼爱给自己。想起亦舒笔下的喜宝说过: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么就要很多很多的钱。她是个像喜宝一样偏激有主见的女子。晚年的她拒绝张道藩的资助,靠着徐悲鸿给的庞大的分手费,又陆续卖了一些画作,日子好歹过得不赖。只是那幅《琴课》倒是一直都没舍得卖,至死都摆在她的卧室里。

1966年,蒋碧薇写下了洋洋五十万言的回忆录,将自己的人生分解成了两段感情经历,上篇《我和悲鸿》,下篇《我和道藩》。这本书被《皇冠》杂志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

徐悲鸿于她,是来来回回的辜负。对他,她满是遗恨和怅惘。“我从十八岁跟他浪迹天涯海角,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不但不曾得到他一点照顾,反而受到无穷的痛苦和厄难……”

提及张道藩,她却变得柔媚温情。“我将独自一人留在这幢房子里,而把你的影子镌刻在心中。”“你和我用不尽的血泪,无穷的痛苦,罔顾一切,甘冒不韪,来使愿望达成,这证实了真诚的人性,尊贵的爱情是具有无比力量的。”

爱得不顾一切,恨得酣畅淋漓。谁应了谁的劫,谁又是谁的执念。

1982年,廖静文也出版了回忆录《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徐悲鸿在她的心里体贴完美。她说,他每次去开会,回来都会带三颗糖,两块给孩子,一块给她。他去世的那天,他抱着他已经冰冷的身体恸哭,发现,口袋里依旧装着三颗糖。

孤寒薄情的,柔情细致的,描绘的是同一个徐悲鸿的不同人生阶段。蒋碧薇笔下的,是固执年轻的追梦人,犹如一颗青涩的果实;廖静文笔下的,才是世人熟知的优雅平和的艺术大师,洋溢着成熟诱人的芬芳。

其实徐悲鸿去世的时候,身上不仅带着三颗糖,还装着蒋碧薇当年在巴黎买给他的怀表,这块表他几乎从未离身。关于两段爱情的纪念,终于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合二为一了。

张爱玲说:回忆永远是惆怅的,愉快的使人觉得,可惜已经完了,不愉快的想起来还是伤心。就算拼赢了世俗,也终究拼不过时间。故事到了最后,我突然发觉,或许这场爱情游戏里,谁也没有胜, 谁也没有败。

【作者简介】翟晓洁,湖北荆州人,武汉大学新闻系硕士研究生。曾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负责采编工作。已在杂志平台发表新闻、散文、诗歌、小说等一百多万字。

推荐:

《红楼梦》里王夫人的惊梦

“背锅侠”李鸿章:历史欠他一份公正,我们欠他一个道歉

后宫佳丽三千,唐高宗为何偏偏宠爱武则天?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20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徐悲鸿有骨气的故事简介(关于徐悲鸿有骨气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241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