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白塔的故事(泸州有座塔的故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524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9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作为泸州人,你是不是觉得对报恩塔很了解,读完这篇文章再说,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江阳沽酒客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说到报恩塔,江阳沽酒客认为多数泸州人是耳熟能详的,因为在很多泸州宣传的文章和视频中它的出现率恐怕是最高的,这也使得报恩塔跟钟鼓楼一样成为泸州的地标性建筑。 但是从历史和它的来历来说,报恩塔更具人文色彩和中国伦理观。由于它地处今天泸州城中心,又是硕果仅存的泸州老八景白塔朝霞,再加上宋代泸南安抚使冯檝为报母恩而建,使得这座塔,无论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可以代表泸州的一种文化传承。不过在这些所有的讲述中,对报恩塔的历史,传说,人文都做了很多描述,但是唯独欠缺它本来的模样和内部的结构。好在江阳沽酒客在翻阅文献史料里,意外的发现了报恩塔构造陈设情况,今天为大家补充出来,以飨各位读者,特别是对历史文物考古感兴趣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报恩塔在泸州城中原来治平寺内,现在紧邻汇通超市和大世界电影院,宋代泸南安抚使冯檝为报母恩而建。据周东岩志要载:檝幼年丧父离母,寄养于人。后来到泸州当官,寻母未果。某天生日,一群乞丐在他公门外乞讨,内有一眼盲老媪说:我儿子与大人同生日,要是还在我老太婆就不至于落得这般下场。然后家人告诉了冯檝,他出门来对问,才知道就是苦寻多年未果的母亲。喜极而泣,得以赡养老人,为了报恩和让后人记得孝道,建了这报恩塔。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明弘治年间、清光绪四年、1985年三次维修。下面就来给大家讲讲它历次培修,内外供奉等情况。 塔顶在明弘治辛酉年1510年由小市生员李节等采铜四十斤铸造,而且还用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套,七珍八宝全部镇于塔内,塔顶之四叶,又李俭等以铜十斤为之。据说当时在太阳的映照下,经常大放如彩霞般耀眼的霞光,就是因为内有珠宝的原因。 到了光绪四年1878塔砖开始老化剥落,塔顶开始倾斜,当时有僧人法号叫能喜的和尚,出钱一千五百缗进行培修。得到泸州城中善男信女的资助,最终把颜色涂成黑白搭配,换了周边金玲,重新铸铁绳把塔顶系牢靠。正殿和偏堂皆做了修补。然后重新开放,这个时候各地人来瞻仰,才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这个到了民国初年,当时泸州改泸县,县立中学紧邻,塔之四周殿宇就是治平寺被学校收购。民国二十二年,法师能海来此顶礼膜拜,二十三年,能海提议重新培修,于当年夏天招集工匠,准备材料,差不多花了一年时间,终于又充满朝气。 现在给大家介绍一下修建成后,各层的布局和内里供奉情况,据说当年塔身用的是水门汀(水泥)来培修,但是地震后鉴于泸州城内工匠运水泥不容易,仍然用的石灰。全塔共安装电灯二十九盏,增砌围墙一道,增制铜塔铃180枚,铜供器杯一千,灯五百具,圆满后的七日,由当时班知达活佛(可能是班智达没查到相关资料)作吉祥法会已成之,下面就来说说每一层的情况。 塔分为平地层、次层、三层、四层、五层、六层,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供奉各类神主。 平地层:东方为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次层:东方白财神,南方黄财神,西方罗金母,北方白骨财神; 三层:东方文殊菩萨,南方四臂观音,西方千手观音,北方缘度母; 四层:东方释迦佛,南方燃灯佛,西方弥陀佛,北方弥勒佛; 五层:东方大威德金刚,南方马头金刚,西方桑旺达巴,北方狮子金刚; 六层:宗喀巴祖师,南方莲花山祖师,西方龙树祖师,北方阿底夏祖师。 不仅仅如此,据说每个佛像内部均装有密部陀罗尼舍利、金刚丸、字母丸、藏香、以及七珍八宝等等。而且套内藏有经书数百册不等,有部分还是纯藏文密宗,佛学经典,非常具有学术价值。这个可能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它历代传承情况再做考证了。 当年的报恩塔几经沧桑,多有变迁,不过历来的培修工作,一次比一次好,而且塔中确实也藏了不少有价值的宝贝和文物,今天把这段比较冷门的内容写出来,也是让大家对泸州报恩塔的历史和意义能增加更深的了解和感受。泸州有座塔的故事1
泸州有座塔的故事2
“泸州有个白塔,离天只有一尺八。”
歌谣中唱的就是报恩塔,俗称白塔,位于江阳区江阳中路的报恩塔广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是泸南安抚使冯楫为报母恩而建,系泸州地区现存唯一最早的古建筑。
报恩塔历经明弘治年间、清光绪四年、1985年三次维修,大体轮廓保持原状, 2016年7月启动维修保护工程,在历经近一年的“闭关修炼”之后,报恩塔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塔身采用“宋代涂料——麻刀灰”修复,变得靓丽洁白。恢复报恩塔风铃也是此次报恩塔修复的重点工程之一,这些风铃为铜质材料,设置在报恩塔的各个棱角上,摇曳飘逸,微风过处,叮当作响,如空灵的梵音,荡涤着都市的尘嚣,让过往行人的内心获得宁静安详。
雄壮优美的报恩搭,伴随着一个感人的孝子故事。民国《泸县志》载:“泸州安抚使冯楫,幼年丧父,离母及长,官居于泸。诞日,在乞食群丐中寻得老母,遂建塔以报母恩,故名报恩塔”。冯楫是四川蓬溪县人,由太学登进士第。他对佛法很虔诚,在泸州为官多年,他在泸州的事迹并不仅仅是组织修建了白塔。冯楫在南宋绍兴十三年被任命为泸南安抚使,在泸州8年零9个月的时间里,他将城东临江的土筑城墙改建成了石甃土城墙,以防止水患。南宋绍兴二十年,冯楫恳请朝廷准予减除泸州叙府、长宁等地田土与人口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泸州遭遇灾害,冯楫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泸州人民通过报恩塔的故事,对其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国尽忠、为母尽孝进行褒奖和颂扬。
报恩塔在历史长河里前行了800多年,历经春秋数易,岁月变迁,如今的报恩塔更加精美绝伦。她以朴质、凝重、浑厚的身姿,向人们讲述着报恩的故事,弘扬着“孝”的文化,传递着佛的真谛。
泸州有座塔的故事3
2020年的8月18号左右,四川的大多数地方,这几天经历着洪水的袭击,而泸州距离上一次大洪水已经时隔八年之久了。19号下午洪水就开始慢慢退去,留下了大量的清淤消毒工作,善后是必须要做的,我们庆幸和欣慰的是,这一次准备充分而且人员到位,损失较小,并且恢复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江阳沽酒客作为一名地方民俗研究者,突然想跟大家聊聊这座即是酒城,又是江城的城市,在过去的日子里,跟江水相关的一些事情。我们一直以来,习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时对它们也心存敬畏和感恩。
可能在今天一些人看来,山川无声也无情,你怎么敬畏和感恩呢?那些本来充满仪式感的东西,被简单粗鄙的归结为过去的人,因为文化水平不高,科学不够昌明,愚昧无知的表现。事情果真如此吗?
比如长江和沱江,在明清时期,沿江有很多镇江的庙宇,如今被统一叫做“王爷庙”,这些庙宇跟佛家无关,跟皇族更无关。过道寺庙是需要分开来理解的。
在上古,这三个字意义有很大差别。“寺”是官署,“庙”是祖庙,“观”是台榭,两汉以后,它们的意义有了演变:“庙”指供奉神的一般庙宇,“寺”是供奉佛的佛教建筑,“观”是供奉仙的道教建筑。
你看即便如此庙宇是更多给到了原始地方神社。当然在更早远的周代,庙为供祀祖宗的建筑物,汉代以前,统治者对庙相当看重,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
《礼记》中写道:“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即最高统治者天子能立7庙,分别是:父、祖、曾祖、高祖、高祖的父、祖父和始祖庙;诸侯能立5庙,分别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庙;大夫立3庙,分别是:父、祖、曾祖之庙……
以此类推,平民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建庙,只能在正寝纪念祖宗,由此可见周代封建礼制苛刻程度。
汉代,“庙”的含义才开始发生了改变,庙与原始神社(如土地庙)混合在一起,变成了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所以庙里可供奉鬼神,而且古人迷信,认为人死后会进入阴曹地府再轮回转世。
所以为了纪念那些有杰出贡献并去世的人,就为他们建庙,比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世世代代接受人们的香火敬拜,活在人们的心中,所以此时“庙”和佛教一点关系都没有。
笔者因为手头资料有限,对于泸州明清之前的庙宇情况知晓不多,尤其是地方的,但是我认为大体全国有一个统一的规矩。该有的一定会有,只是有的地方会比较特别一点。比如它的作用和使用频率很高,这个庙就在当年被建造和追捧的多。
泸州有近千年的长江和沱江的航运历史,那时候的江河航道,显然比今天有着更多不确定的因素,自然从来有它自己的脾气和规律,但是不会因为人而妥协,虽然人工在不断熟悉和改变河道,但是一些不可避免的因素,大家还是相信祭祀神灵是有意义的。
于是不仅仅是泸州,整个四川包括全国各地有水的地方,都会树立这种所谓的镇守江河的庙宇,只是称为不同罢了。
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即“江、河、淮、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其中淮河、济水古时候也独流入海,故得与江河并列。(淮河、济水先后被黄河改道所夺,淮河下游淤塞后改注入长江,而济水故道即今之黄河下游)。现有的记载首见于《尔雅·释水》。
据《礼记·王制》,古代的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即五岳与四渎。《史记·殷本纪》:“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泸州王爷庙属于四渎之神灵。人们相信他们可以保佑一方水土平安,也能保佑在风浪里讨生活的人能安然无恙。
但是经历了明末清初的战乱以后,四川本土人口骤降,估计清政府也不想看到天府之地变得萧条,也可能希望通过外来的融入换血,让巴蜀之地的子民更好教化,所以要求很多地方的人移民四川,这就是有些历史学家说的“湖广填川”事件。
正是因为很多异地的人迁徙四川,也造成了清代四川各种地方神在四川各地生根。比如湖广会馆多称禹王宫, 主祀大禹;广东会馆称南华宫, 主祀六祖慧能 ;陕西会馆多称武圣宫 , 主祀关羽;福建会馆通称天后宫或天上宫, 主祀天后 (妈祖);江西会馆或称许真君庙 , 主祀许逊 (许真君), 或称萧公祠 , 主祀萧公等 。 一般认为, 移民会馆 “各从其籍“ 乡神” 的建构与重构。
今天泸州还有一个地名叫关圣殿,泸州也有陕西馆。当然这些构成了泸州后来三山九庙不出城的说法,说明当时大家在泸州老城区建立这些祭祀,其实也是一种权利和势力的象征,也是在异地快速找到本乡土人士的方式。
在过去,庙堂和江湖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层,一个是官方,一个民间。后来民间的庙堂则更多代表各自地方势力,再后就成为老百姓以及各个行业的信仰和相聚的地方。它依然不属于任何宗教形式,反而更倾向于民俗文化。
泸州的王爷庙根据目前的资料来看,基本出现在清代,至于明代以前有没有还有待考证,当然也许是其他镇水庙不叫王爷庙。明代也有镇江塔,比如在今天龙马潭区的湾桥板和二道溪之间的那座明朝的镇江塔,也叫新白塔。
关于王爷庙的用途,自然是保佑航运平安,水不泛滥民众为主,也因为当时盐业运输时,船民修建的镇江王爷庙,祈求王爷佑护运盐船只一路平安。在泸州两江四岸,曾有多座王爷庙:瓦窑坝的上王爷庙、上巷子旁的中王爷庙、凝光门附近的下王爷庙等等,共达7处之多(其实泸州非主城区,比如纳溪乐道也有,但是不在老泸州城区内,江阳沽酒客就没有记录,若还有遗漏欢迎补充)。
这里统计了一个泸州老城区较为详细的王爷庙数据:
1、江阳区瓦窑坝教院对面坡下---上王爷庙(已经改名清泉寺)
2、江阳区中巷子口---中王爷庙,位于江阳区南城上平远路中巷子四号院,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
3、江阳区新马路凝光门与市府路之间,在泸州电影院背后---下王爷庙
4、江阳区枇杷沟坡下沱江边——二郎山王爷庙
5、沙湾老街口王爷庙,建于道光12年【1832年】
6、龙马潭区小市王爷庙
7、龙马潭区高坝高奎山王爷庙
今天有一两个有遗迹,其他都不在了,而保存最好的瓦窑坝上王爷庙,如今也完全没有关系,不知道是不是八十年代,被改成了佛教的清泉寺,可以说是名存实亡。只能说它历史上的前身是王爷庙了。
川江各段王爷庙并不少见,各庙所祀的“王爷”也不尽相同。传说中的“镇江王爷”有劈山救母的沉香,又说是川西斩蛟的赵煜,或说为绥江镇道人于公。
据《泸县志》载,瓦窑坝王爷庙原祀奉的“王爷”是李冰之子李二郎。李二郎与其父李冰一起治水,“深淘滩,低筑堰”,修筑了造福万代的都江堰,被尊称为“川主”。
茜草坝二郎滩应该以前也有,只是我没有考证到。因为杨戬杨二郎名气大,泸州谈到二郎滩,二郎庙往往今天一些人误会成杨戬,杨戬也可以镇守江河,但是目前知道的还是李冰父子,当然泸州之前有没有杨二郎的庙宇,我不确定。
王爷庙的衰败,个人认为有几点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泸州的航运渐渐衰退,老木船被形式的机械船代替,科学的航运技术,替代当年那些凭着经验和力气的船工,大家更相信人定胜天,而不是靠谁保佑。
第二城市发展,沿江码头失去了航渡的功能,人们靠水的机会逐渐减小,陆地的使用更加频繁,这些庙宇有的在沿江,有的在今天居民老城区,年代久远,因为不是寺院,没有被专门人看守,也没有经济来源,除了庙会,善男信女也稀少,很难维系。
最后历史变革的原因,在当年简单的把它们打入愚昧无知的类型,等到民俗文化开始重视的时候,已经无法复原了,而且后来很多人把王爷庙的属性变化了,道佛同供奉,没有一个主心骨,完全失去了它本来的含义。虽然这些遗址基本不可见了,但是文字记录下来,也算是一种对民俗文化的缅怀吧。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20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泸州白塔的故事(泸州有座塔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2224.html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