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字形字义的小故事有哪些(有字形字义的小故事)

2023-03-20 05:36:01 技术常识4 专家教你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20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9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阿福学字小故事三,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睿智啊哈哈哈哈哈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字形字义的小故事1

阿福学字小故事三

阿福又来学字啦!这次是《三字经》里的字。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先问他,“知道这一句的意思吗?”他回答我:“人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就都是好的,因为都是好的,所以大家都一样,但是长大了之后大家的习惯就不一样了。”“那你知道这个人之初为什么就是指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吗?”他答:“因为初是最初的意思。”“对,初是最初的意思,比如我们说大年初一,就是一年的开始,那初为什么有最初的意思呢?”他的回答仍然是解释初的字义,因为他还没有形成从字形字音推出字义的思维模式。于是我便提示他,“你看看初这个字是由哪两个字组成的?”“一个衣部旁,一个刀。”他回答!“对,看篆字的话就一个衣,一个刀,是不是你学过这两个字?那衣和刀组合在一起会是什么事情呢?”阿福开始思考。“用刀子割衣服?”“用刀子割衣服就能表达最初的意思?想想我们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啊?”我又提示他。“嗯,是用线织的。”我想他大概说的是毛衣一类的,那布一类的呢?他回答说是在工厂里用机器做的。好吧,我扶额笑。不过阿福知道的生活常识也真是蛮多的,好多跟他一般大的孩子是不太会思考衣服是怎么来的这种问题的。我只能继续引导他:“就算是机器做的,那一块布就可以成为一件衣服了吗?或者两块布拼起来,正方形的,然后我们套在身上?”我伸开手,让他看看袖子,看看前后。他明白了,得剪出衣服的形状。“对,要裁剪。”我说,接着又问他:“你学没学过那首诗,二月春风似剪刀?”阿福兴奋起来,他很喜欢古诗,曾经春天时我带他去公园玩,他看着一湖的翠绿,顺口就给我念了一首《初春小雨》。所以我这次拿古诗去提示他,好帮助他理解。他也脱口而出的念了那首“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再回来看初这个字,我问阿福:“这下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初是裁剪衣服的第一刀,是制衣的开始,后来就引申为一切事物的最初、开始。到这里,一个人的开始不就是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时候了。”

这个字就学完了!但其实我内心还有个疑问,就是为何要用衣服来表达最初的意思,而不用其他的物象。这当然要去追溯“初”的字形字义演变。不过除此之外,我也我的一些思考:中华民族的衣是文明的象征,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上衣下裳是据乾坤二卦之象而来。而裁剪其实有去掉习气的寓意,以前听我老师讲民间的剪纸就有这样的寓意。那么裁剪布料而成衣,是否也有去掉习气走向文明之寓意呢?也许有吧。当然,这仅代表我的观点,我是不会跟阿福讲的,如果阿福跟我有同样的疑问,那我就需要和他一起去看字义的演变,而后他再去发散他的思维,有自己的思考。

有字形字义的小故事2

作者:李 健

“汉字系统是一个巨大的文字世界,它自成体系,盘根交错,井然有序,又悠然自得。相比于真实的天下,文字建立的世界,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上,都更为深远、广阔与恒常。”这是纪录片《“字”从遇见你》第一集开篇的一句话,也是该片所要表达的主旨:以5分钟一集一字的体量,融合实景实物拍摄、访谈解读、影像技术合成等方式,从“中”“鼎”“文”“册”“图”等代表性文字入手,生动精巧地讲述汉字的渊源和演变历史,解析文字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微言大义,讲述字里乾坤

作为语言系统的汉字是宏大而抽象的,而落实到具体的文字中,却是细微而具象的,充满丰富立体的生活气息。很多汉字的字源,或来自于具体的实物,或以生活中的场景为造字蓝本,从中我们也可以揣摩出祖先们对生命、自然、宇宙的认知和看法。《“字”从遇见你》没有就文字而解读文字,而是以开阔的文化视野,贯穿古今时空,通过文字的连接,寻找文字背后的文化脉络,使之更贴近当下时代的发展和百姓生活,从而引发人们与文字的情感共鸣。

“哎哟,那字怎么写来着?”“今天你写字了吗?”调侃的语调和轻松诙谐的旁白解说,既是为了更加贴近短视频的传播生态,更体现出创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手机、电脑的普及,键盘书写、语音输入等方式越来越便捷,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书写习惯。我们经常会出现“提笔忘字”的现象,每天使用的汉字倒成了“熟悉的陌生人”。当我们不经意间觉得书写不那么重要,不太在意汉字的点横撇捺,忽视了对汉字形体美的关注,这个系列微纪录片则用见微知著的方式,来解读文字背后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更长远的历史时空,文字背后一直延续着一脉相承的文化意义。

例如片中解析“福”字时讲到,从字形上来说,很像先民们使用的尖底瓶,是酿酒的器物。在农业文明时期,有多余的粮食用来酿酒,就是一种莫大的富足和幸福。虽然随着汉字的演进,“福”在字形上与“酒”的关联性消失了,但其中蕴含的祝福祈愿却始终如一。再比如,在现代汉语中“卜”字并不是一个高频词,而在殷商时期,“占卜”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和作用。“卜”的字形或许就来源于占卜龟甲的裂纹,其字形字义代表了人们对未知的复杂情绪。尽管时代发展变迁,人们认识世界有了更多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在探索未知的路程上,我们可能与古人有着一样的情绪。

跨越时空,解读文明密码

汉字蕴含了中华文明的基因,蕴含着文化绵延发展的密码,在字形的一笔一划、排列组合之间串联起世俗生活、风土人情,也融汇着人们对未知的想象。然而汉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几千个甲骨文字中,只有一千多个流传至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汉字也随之不断进化,有的字意思改变了,有的字融合了新的意义。在每集的结尾,都简明扼要地串起这个字古今含义的关联,诠释内在的联系。虽然在演化过程中,字形、字义已经变得面目迥异、截然不同,但是穿透这些,却是古老与时尚的文化交融。就像“走”在古文中的意思是“跑”,而在现代汉语中,“走”淡化了曾经的速度感,表现为“某种状态的改变”的意思,如“行走”“走运”“走起”。不管字义如何改变,却始终保留着“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动态意义,这也是“走”字穿越古今的内在联系,反映出人们认知世界的能力和决心。

再如,片中介绍甲骨文中“天”字时,有关“天”的起源众说纷纭。无论是陶寺遗址的古观象台观测太阳运行,还是屈原《天问》中“天所何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的反复追问,又或是云冈石窟、敦煌壁画中对飞天的艺术表现,都表现了不同时期人们对“天”的想象和认知。而如今宇航员航天服的外形与甲骨文中“天”的形象却颇为神似,仿佛又有一种隐秘的关联……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载体。《“字”从遇见你》是近年来原创汉语文化类节目走红的又一案例,反映出人们学习古典诗词、文物、文字、历史的需求,也是推动文化传承、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这一系列纪录片的成功,让我们更加期待更多优秀的文化节目和作品,用富有时代感的传播方式,增强审美共情,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李健)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有字形字义的小故事3

【王玄陵史记注解<03>】

司马迁对黄帝的真实性是持怀疑态度的,这一点体现在《五帝本纪》之下的“太史公曰”,以及《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史记》所述自黄帝始,但太史公却说欲述“陶唐以来”,正说明他自己也不相信黄帝存在的真实性。只不过战国秦汉以来传说纷杂,黄帝的传说越传越甚,太史公才不得不把他列在篇首。

秦汉之间关于黄帝的传说很多,司马迁本着审慎的态度,只采纳了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中就有一段关于黄帝其人的描述:

“(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这段话其实很奇怪,学术界到现在也无人能解,多年以前我就研究过这段话,可始终也没能得出什么靠谱的结论。时至今日,也是觉得殊不可解,只能是略作一点注脚。

司马迁所采录的这段话,见于《大戴礼•五帝徳》孔子之语,几乎同样的话又被《黄帝内经》所录用,只不过把“成而聪明”改成了“成而登仙”。

《大戴礼》作者戴德活跃于汉元帝之时,虽然晚于司马迁,但是大戴所传《礼》来自后仓,后仓与司马迁为同时代的人,而后仓所传之《礼》据说来自孔子。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尚没有定论,不过至迟也应当在战国时期。《五帝本纪》、《黄帝内经》、《五帝徳》三书,同样采录了这一段话,文字却略有不同(《五帝徳》作“慧齐”),说明三者之间并不存在转录关系。

由此可以推知,司马迁这段话并不是出自他的笔下,而是采录自较古的文献记载,上述三书所录极有可能是同源的,只不过在流传的过程中文字有所出入。

可这段话实在是太整齐了,而且文法句意通俗,远不及《尚书》正文文字近古。可见这段话必是出自周朝以后,而且距离周初甚远。

以前研究这段话时,总是怀疑“神灵、徇齐、敦敏”等词为古意,不应该是现在理解的字面意思,所以把大部分精力用到甲骨文字意的考证和字形源流上,但始终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这几个词从汉末开始就有人研究解释,就是因为它的句意太浅显了,读书人总怀疑这种浅显的句意不是本意,但来来回回的解释总脱离不了字面意思。

《大戴礼•五帝徳》所录这段话,托名为孔子之言,是孔子讲给宰我听的。《孔子家语》亦有《五帝徳》篇,其内容和《大戴礼》基本相同,它所录这段话如下:

孔子曰:“(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齐叡,庄敦敏诚信,长聪明”。

相同的意思又换了一种说法,《孔子家语》早先被认为是伪书,但是近年被证明其文甚古,它所录《五帝徳》与《大戴礼》应为同源而异录。

那么,这段话的来源是否真的是来自孔子呢,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对比《论语》,从文法字义上来看,都是比较相近的,至少可以说明二者的成书年代相差不远。

相比《孔子家语》所录,司马迁所采四字一句的格式更常见,可能接近最初记载的原本。而这种格式和风格,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尚书》中的文字。

比如《尧典》:“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再比如《胤征》:“羲和湎,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上面列举《尚书》中两段话,分别在两篇文章之首,文字风格跟司马迁所采评述黄帝之言相近。但这两段话与《尚书》正文相比,却明显的是比较通俗浅显,从其句意来看,应该是后人整理古文时所作的序言。

司马迁所采之句,最初极有可能也是相似的用途,是整理者为描述黄帝事迹旧文所作的序言。

据说,《尚书》、《礼记》皆为孔子所整理,而《五帝徳》这段话亦出自孔子之口,那么这段话出自孔子是有可能的。

从字源的角度来考释,汉语文字最早是单独存在的,每个字都有其相应的表意。比如“敦敏”二字,敦者从享从羊,很明显跟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

《说文》又说:“敦,孰也”,甲骨文“孰”字很明显是一个表意字,为一个人在祖庙前跪拜祭祀之状,同样是跟祭祀有着密切的关系。

敏字从每从又,从甲骨文形态来看,很像是一位女性在从事某种工作,甲骨文词典认为是表示“女子做事动作敏捷”。

传说中文字形成于黄帝之时,则那时的文字比殷商时当更为质朴,而引文中“神灵、徇齐、敦敏、聪明”等词,明显的是一种抽象的表意,这种文字用法当然不可能是黄帝之时,甚至较殷商甲骨文之时都晚的多。

而且这几个词的表意很难加以严格分辨,所以崔述在《考信录》中说,这应该都是后人想象中推崇圣人之词。

我认为崔述所说大致是事实,五帝中的其他几位都有类似的考语,而且按照《五帝徳》的文意,我们可以揣测这大概是战国时人标榜圣人帝徳的产物,当然其来源可能是对更早黄帝传言的美化加工。

最初的传言可能如墨子所说:“年逾十五,则聪明心虑无不徇通矣”,古人十五岁开始束发,作为成年的标志。而墨子的意思是说,黄帝尚没有成年就具有成人无法比的智慧,这更可证明这些传说是在周礼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而孔子又将传说进行了文学加工。

不过,儒家典籍是否皆为孔子所作尚存疑惑,所以也不排除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作。

辨明了这一点,就不会被《五帝本纪》中这种矛盾的记载所迷惑,因为如果这种记载是有真实依据的,那么黄帝为古代人王就成了无可辩驳的事实,但真相显然不可能是这样的,所以这句话就无法当做史实作为研究历史的依据。

文|王玄陵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20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字形字义的小故事有哪些(有字形字义的小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2118.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