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求恩大夫的故事还有哪些(白求恩大夫的故事有什么)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47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2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白求恩带我救伤员——抗战老兵苏英回忆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战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光明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抗战老兵苏英向记者展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8月21日摄)。新华社发(戚辉 摄) 新华社石家庄9月1日电题:白求恩带我救伤员——抗战老兵苏英回忆在晋察冀根据地的抗战故事 黎云、孙鲁明 95岁高龄的苏英如今每顿饭都要吃些肥肉,这算是他晚年生活中一个比较特别的生活习惯。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女儿家里,苏英每天还都坚持读书看报做笔记,还养着一只黑白相间的小猫做伴。 出生于1925年的苏英,家乡是今天的河北省顺平县——在抗日战争期间,顺平县原名完县,位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边区,是抗日武装活跃的地方。 “日本人三天两头来打,在村里烧杀抢夺。”苏英回忆说,“学校不能正常上课了,我也没有其他事,倒不如守守村。”苏英说,“七七事变”以后,民众的觉醒和反抗意识日益强烈,12岁的他成了村里儿童团员,开始接受进步思想,参加抗日斗争。 日常巡逻放哨、给部队送信,有时候也跟着文工团的同志们唱歌跳舞,还组成了小剧团演街头话剧……有了“组织”的苏英在儿童团里过得简单快乐,一天一天成长起来。 《支前歌》是当时苏英的最拿手歌曲——那其实是一首后方妇女抗战支前的小调,并不是小男孩唱的歌曲。直到现在,苏英还能哼唱起曲调:“小小的灯儿暗幽幽,丈夫打仗把我丢,不悲不伤我也不愁,给他缝件衣裳解忧愁……” 不过,这种简单快乐的儿童团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938年,白求恩辗转香港、延安抵达晋察冀军区。这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不仅给缺医少药的根据地带来了药品和器械,还开始着手培养根据地急缺的医护人员。 “当时部队的作战任务很重,腾不出人手,就号召儿童团员去卫生所学习。”苏英说。上过高小、可以识文断字的他已经算是有些文化了,于是被送去参加卫生员学习班。 在河北省唐县的牛眼沟村,苏英第一次见到了高鼻梁、蓝眼睛的白求恩,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白色人种的外国人。“他为人特别和气,对我们小孩子也格外好。”苏英说。 苏英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位加拿大人后来成了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起初,苏英甚至不知道他叫“白求恩”,只是知道这个穿着八路军军装的外国人特别忙。 “他总是在工作,没看到过他休息。但他的中国话说得很费劲,翻译得一直跟着他。”苏英说。 就这样,白求恩成了苏英的老师。“上课也没有固定的地点,有时是老乡家里,有时就在空地上。”苏英说,说是学习,其实没学几天就开始工作了。但儿童团员大多年纪只有十来岁,文化水平不高,面黄肌瘦没有什么劳力,只能帮着准备药品、照顾伤员吃饭,做些简单工作。 “有的孩子胆子小,看到医生给伤员做手术到处是血,当场就吓哭了。”苏英说。 白求恩面对这群毫无医学基础的小学员们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消毒、止血、包扎、固定……每一步都躬身示范。 “头部处理是最难的,伤口的消毒范围要大一些,还要多次消毒,包扎时纱布要折三折再打结,这样才固定得好。”多年过去了,头部伤口如何处理,苏英仍然记得很清楚。 1938年的晋察冀地区,敌后游击战争打得艰苦卓绝。“周遭几乎每天都在打仗,无论是哪儿,只要枪一响,我们就要冲上去救伤员。”苏英说,处理得多了,也就习惯了。 很快,初进卫生所时见到血被吓哭的小伙伴也迅速成长了起来,可以跟随部队保障作战行动了。而几乎每一次,白求恩都与大家在一起。“有一次,我们正在吃午饭,前边打起来了。白求恩大夫跑过来,用简单的中国话招呼我们,‘走!走!’”苏英和几个小伙子扔下筷子就赶过去。 在那段岁月里,苏英还曾跟随白求恩一起,抢救过一名日军伤员。苏英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日军伤员的头部被子弹擦伤,被救下来时满脸都是血。发现是日本人后,苏英恨不得上去补上一枪,不太愿意上前包扎。 这时候,白求恩已经来到了跟前,给日军伤员消毒、止血、包扎,一刻没误。这一幕给就在跟前的苏英上了生动的一课,懵懂中明白了人道主义的含义。“不管是哪边的,我们卫生兵上去以后,只要是伤员都给抬下来救治。”这是苏英从白求恩身上学来的道理。 后来,这名日军伤员的换药任务交给了苏英。“他病愈离开病区的时候,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不停鞠躬。”苏英说,这位日军伤员后来留了下来,加入反战同盟,成了反法西斯战士。 没过多久,苏英也离开了卫生学校,跟随部队奔赴前线。在一次战斗的间隙,他辗转得知了白求恩去世的消息时,完全不敢相信,“白求恩大夫那样一个艰苦的人,走到哪就住到哪,走到哪就吃在哪,除了看病就是教年轻人,一心只想着多救人。怎么会呢?”苏英喃喃自语良久。 1945年8月,抗战已经接近尾声,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着手夺取塞北重镇张家口。已经20岁的苏英行军到宣化时,主攻部队已经攻下张家口。“敌人用大锅炖的猪肉,还在火架子上吊着,我们来了刚好吃现成的饭。”苏英说到这里,哈哈大笑起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1938年6月,白求恩在山西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中国在大城市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才能开展。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白求恩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接着推来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第一个献了血。 验过血型,白求恩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简易输血器。带着针头的皮管连接在他们靠紧的左右两臂静脉上,皮管中间一个三通阀门,阀门上联着注射器。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患者体内。大家热烈鼓掌,战地输血在中国军队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第二个病人推来了,白求恩主动躺在了病人的身旁不容置否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白求恩因此被群众称赞为“群众血库”。 1939年夏,白求恩在晋察冀卫生学校学习,讲授《野战外科示范课》。刚一上课,白求恩先对护士赵冲说,把“卢沟桥”打开。“卢沟桥”是白求恩为野战手术而设计的一种桥型木架,搭在马背上,一头装药品,一头装器械。护士把“卢沟桥”搬下来,拿出东西,不一会,手术台、换药台、器械筒、药瓶车、洗手盆等一一就绪,医生、护士、司药、担架员、记录员各就各位,简易手术室就布置好了。下一步是示范伤员进入手术的过程,伤员从门外抬入、搬动、解绷带、检查伤情、换药、包扎或手术都井然有序。第三步是手术室的撤收,全部用品有条不紊地归位,最后把“卢沟桥”驮到马背上。 白求恩大夫说,当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技术好,还要时刻准备上前线。 1939年7月间,连续十几天的特大暴雨使唐河水位猛增,泛滥成灾的洪水着河北完县神北村。几名老乡死死地把他抱住,不让他冒险。白求恩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洪水威胁着卫生学校的安全,上级决定将学校转移到河西岩。白求恩知道后立刻找到学校要求参加了突击队。没有渡船,大家用大笸萝绑在梯子上当运载工具。白求恩和突击队的小伙子们跳进水中,十人一排,手挽手,一趟一趟来回运送着物资。 1923年秋,33岁的白求恩到英国爱丁堡参加外科医学会会员考试,结识了22岁的英国姑娘法兰西丝。白求恩对法兰西丝一见钟情,很快两人结为伉俪。 一年后,白求恩染上了肺结核。 白求恩对妻子说死神就要来到他的身边,不能把肺病传染给妻子,要和妻子离婚。尽管白求恩反复“动员”,可妻子法兰西丝一再拒绝。白求恩只好硬起心肠向法院递交了离婚申请书。 1939年11月,白求恩在抢救八路军伤员时感染了败血病。生命垂危时,白求恩给聂荣臻写了封信,把遗产一一分给战友们。他也想起了法兰西丝。他请求国际援华委员会给他的离婚妻子拨一笔生活的款子,或是分期给……并要求向她说明,自己十分抱歉,同时也告诉她,自己曾经是很愉快的。 白求恩来到中国后,有一次,他在病房里看到一个小护士给伤员换药,发现药瓶里装的药与药瓶上标签名称不一致,也就是说,药瓶里的药不是应该用的药,如果药用错了,会出问题的。白求恩严肃地批评了那个小护士,告诉她,做事这样马虎,会出人命的。 白求恩用小刀把瓶子上的标签刮掉,并说:“我们要对同志负责,以后不允许再出现这种情况。” 小护士挨了批评,脸涨得通红,眼泪都要流出来了。白求恩心里很生气,但他控制着自己的情绪说:“请你原谅我脾气不好,可是,做卫生工作不认真,不严格要求不行啊!”事后,白求恩向政委提出,要加强教育,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才能把工作做好。白求恩大夫的故事有什么1
白求恩大夫的故事有什么2
白求恩大夫的故事有什么3
杜丽荣
他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对他的评价,已经成为共产党人的模范标准;他用生命在异国土地上书写出灿烂的人生篇章;他的名字成为中加两国友谊的象征。他,就是富有传奇色彩的加拿大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毛泽东和白求恩交往的故事,因为两个伟大人格的辉映,总是那样感人至深,照耀历史。
白求恩为何选择延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对于西方世界而言,像个谜。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国主义挑起全面侵华战争。听到这来自亚洲的剧变,时为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师的白求恩无比愤慨地指出:“章鱼状的垄断资本主义已四处伸出触手,日本侵略中国即是一例。”7月30日,陶行知应邀参加美国洛杉矶医友晚餐会,巧遇白求恩。当白求恩得知陶行知来自战火纷飞的中国时,立即伸出大拇指加以赞扬,他被陶行知的满腔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深深打动,毫不犹豫地说:“如果需要,我愿意到中国去,同你们一块战斗。”当时,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蒙特利尔皇家维多利亚医院胸外科主任。在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时,曾跟随加拿大志愿军到西班牙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过伤员。按白求恩与陶行知的约定,白求恩立即返回加拿大选调人员,准备物资,很快就组建起了一支医疗队。
1938年1月8日,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乘“亚洲女皇号”邮轮,自加拿大温哥华港启程来华,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当20多天后他带着大批医疗药品和器械抵达中国武汉时,国民党方面希望留下医疗队——他们垂涎于那批战时宝贵物资。同行的美国医生帕森斯留下了,但白求恩初衷不改。在宋庆龄的斡旋下,他与当时在武汉的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会面了。白求恩对周恩来说:“我来中国是要到解放区工作的,现在抗战形势紧迫,请你尽快安排我上前线去。”周恩来考虑到从延安去晋察冀更安全些,他建议白求恩一行北上延安再前往前线。3月22日,白求恩在西安见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接着他们改乘卡车前往延安。
白求恩在之后的一封信中曾谈到过自己为什么不返回西班牙而来中国。他说:“你要明白我为什么要到中国去,请读一读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的《红军在长征》和贝特兰的《中国的第一步行动》。”如果说白求恩1935年赴苏联参加国际生理学大会的经历成为他接触共产主义的契机,远赴西班牙投身反法西斯斗争坚定了他的信念,而相遇陶行知,阅读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写的《西行漫记》一书,则是白求恩奔向延安的指路灯。
一个数字打动毛泽东
白求恩和翻译尤恩于1938年3月底到达共产党人的根据地延安。第二天,就得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好消息,毛泽东要会见他。
眼前这位魁梧而有些消瘦,穿着一身常见的灰布棉衣,袖口和膝盖上打着补丁,脚上是一双八路军战士的棉鞋,但眉宇间透出勃勃英气,眼里闪着坦诚和智慧光彩的,就是领导中国革命军民创造了许多震惊世界奇迹的人吗?白求恩庄重地向毛泽东行了一个西班牙国际纵队的战斗敬礼。毛泽东打开白求恩递交给他的那个皮夹,那是一个加拿大共产党党员的党证。毛泽东感动了,他体会到了这位共产主义战士的一片赤诚。
凤凰山窑洞里的油灯安静地燃烧着,毛泽东和白求恩热情地谈论着。他们从西班牙谈到中国,谈到前线在医疗方面的需要。白求恩说:“在中国的抗战中,我觉得最能发挥作用的方式是组织战地医疗队,在前线附近工作,照顾重伤员。”毛泽东心情沉重地告诉白求恩:“很不幸,目前重伤员中死亡的人太多了。”
“根据我在西班牙的经验,只要在前线附近拥有战地医疗队,重伤员中百分之七十五一定可以救过来。”毛泽东注视着白求恩,非常认真地听着:“白求恩同志,那就请您立刻组织战地医疗队吧。”
他们兴味盎然地谈了3个小时。毛泽东对他提出的伤员立即手术将有75%的复原率很感兴趣,表示会大力支持他的工作,决定由白求恩组织中国第一支战地医疗队,并由他带队去战争的前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当毛泽东把白求恩送到窑洞门口时,他又一次握紧了白求恩的手,问道:“百分之七十五,是这样吗?”
这次见面会谈,毛泽东的魄力与伟人形象给白求恩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认为毛泽东“是一个巨人,他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很快,白求恩就到达晋察冀军区战斗前线,聂荣臻司令员聘请他担任军区卫生顾问。在敌后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冀中抗日根据地,活跃起一支以一个外国人为首的八路军战地医疗队。在每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都有他们的身影。中国人民也知道了一个伟大的、可敬的名字:诺尔曼·白求恩。
感人至深的通信往来
在哥伦比亚大学珍本书和手稿库中,存有中共领袖(包括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抗战时寄到美国的大批书信原件,在这180余箱文件中也存有白求恩的大量亲笔书信。抚摸着这些手迹,信纸上的硝烟和指痕水渍,就像在跟毛泽东与白求恩对谈。历史,在这里定格,在这里低吟。
白求恩到达前线后不久,毛泽东日理万机亲自给聂荣臻发电报,指示每月付给白求恩100元。当时,毛泽东、朱德这些中央领导每月才5元津贴。白求恩当即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敬爱的毛泽东主席,来电敬复如下:我谢绝每月百元津贴。我自己不需要钱,因为衣食等一切均已供给……”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以身殉职,享年49岁。毛泽东听到这一消息后十分悲痛。延安各界于1939年12月1日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送了花圈并题写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同年12月21日,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对白求恩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作了高度评价,号召每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文章只用了短短的两句话、22个字就把白求恩怎样做人和怎样做事表述得几近完美:“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毛泽东对白求恩精神作了精辟阐述,号召全党全军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1965年8月30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题词。
白求恩在离开延安后,几乎每个月都给毛泽东写信,短的几行字,长的甚至达十几页。白求恩坚持不懈地书写着,没有收到回信,也不气馁。目前所能见到保留至今的白求恩签名的亲笔信,就已经有很多。此外,加拿大和其他各地也都存有战时白求恩致毛泽东的书信,其数量和内容都是惊人的。
弥足珍贵的一张合影
70多年前白求恩在延安与毛泽东见面的情景,迄今为止,没有留下过任何照片和文献记录。然而,2013年中国白求恩精神研究会李深清副会长却发现了一张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毛泽东与白求恩的合影照片。
这是一张黑白照片,虽然年代久远,相纸发黄,稍有划痕,但人物画面依然清晰可鉴:照片是从侧面拍摄的,白求恩和毛泽东坐在一起,两人都向前看,神情专注,好像是在一个集会上听取报告或发言。毛泽东双手托着下巴,身着棉衣,头戴大家熟悉的红军帽;白求恩则身着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军服,头戴青天白日徽章加两个纽扣的帽子。照片左上角可见透着光亮的窗棂。照片背面有白求恩的亲笔签名:“毛泽东和白求恩,延安,1938年5月1日。”照片的拥有者是一位叫比尔·史密斯的加拿大老人。白求恩在中国期间,曾给比尔·史密斯的母亲莉莲写过多封信件并附上照片,介绍八路军抗日情况和他的工作感受。这张照片就是其中之一。
那是1938年在延安的一间窑洞里抓拍的合照,毛泽东当时并不知道有人在照相。比尔的母亲莉莲于1977年去世,在整理她的遗物时,比尔在母亲的床头柜上发现了一个黑漆的梳妆盒,盒子里有一封白求恩从中国寄给母亲的信和两张照片。其中一张就是毛泽东与白求恩的合影。信中白求恩提到了八路军在太行山上艰苦的生活……
这张照片比尔·史密斯从未听母亲提及过,所以也不了解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谁、照片背后的故事有哪些。据白求恩精神研究会的学者李深清考证,这张照片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毛泽东与白求恩合影”,可能是白求恩用自备相机让别人拍摄的。从时间上推测,白求恩应当是在离开延安、奔赴五台山之前,把照片洗印并寄给远在加拿大的莉莲。
2016年9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这位73岁的加拿大老人,不远万里,带来白求恩的遗物,无偿捐赠给中国。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20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白求恩大夫的故事还有哪些(白求恩大夫的故事有什么)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2075.html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