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简介 秋瑾的故事(秋瑾的历史故事有什么)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615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秋瑾32岁英勇就义,孩子被人收养,女儿成飞行员、儿子成湘潭首富,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百晓生纪实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1907年,正是风雨如磐的岁月,同盟会成员秋瑾和徐锡麟相约分别在绍兴和安庆举义,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但是徐锡麟起义失败,7月6日,徐锡麟被捕,次日被清廷杀害。 7月10日,在绍兴的秋瑾得知徐锡麟失败被杀的消息,她当时完全有时间逃脱,朋友也劝她赶快逃亡。但是秋瑾有她的想法,她认为革命必须有人流血,而她就是这个流血的人。她让战友们逃走,自己留在大通学堂等待清军逮捕。13日,清军逮捕了秋瑾。 秋瑾秋瑾的历史故事有什么1
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32岁的秋瑾慷慨就义。她把自己的牺牲视为跟清廷斗争的一种方式,不愧是鉴湖女侠。
那么秋瑾死后,她的一双儿女怎么样了?他们到底有怎样的人生?
1、鉴湖女侠,光耀千秋
秋瑾1875年出生于绍兴一个官宦之家,她从小熟读诗书,但是性格却不同于一般女孩,简直可以说就是一个顽童。年龄渐长,性格更加飞扬,全无半点女性的矜持。她还习得一身武艺,梦想做一个游侠。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她被父母许配给秋家的世交王家之子王廷钧,王家当然也是官宦之家,这对于一心追求女权和自由的秋瑾来说,显然等于把她送进了囚笼。
在娘家,秋瑾作为姑娘,多少还能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但在一个封建世家的王家,做了媳妇的秋瑾只能遵循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去生活。
1897年,秋瑾生下了儿子王沅德,四年后又生下了女儿王灿芝。但是一双儿女的降世并不能拴住秋瑾那一颗不羁的心。
秋瑾自幼就有一副侠肝义胆,她如何能跟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少爷共同白头?1904年,为了寻求国家民族的出路,也为了寻求个人的出路,秋瑾东渡重洋前去日本留学。从此开始了秋瑾作为鉴湖女侠的壮阔人生。
在日本,秋瑾一边读书,一边参加留日学生的集会,在集会的时候,她是一个非常积极活跃的分子,经常登台演讲,大谈女权和革命的道理。她结交了包括陈天华、黄兴、宋教仁在内的许多革命先驱。她先是参加了光复会,后又加入同盟会,并很快成为同盟会中的重要成员。
1906年,为了抗议日本颁布取缔留学生规则,秋瑾愤然回到国内。她先后在绍兴女校和浔溪女校担任教职,并利用教师的身份发展同盟会员,同时积极准备起义。她为了不至于拖累家人,声明跟家人脱离关系。
秋瑾积极筹措资金,创办《中国女报》。她为《中国女报》撰写发刊词,并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宣传女权和革命。
秋瑾受邀在绍兴大通学堂主持校务,以学堂作为据点,秋瑾联络浙江各地的同盟会会员,积极筹划起义。她跟安徽安庆的徐锡麟约定在1907年7月6日同时举事,后又把日期推到19日。
因为一名会党被捕,泄露了起义计划,徐锡麟被迫提前起事,因为准备不足,徐锡麟在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之后,仓促率领学生军向清军发动攻击,终因寡不敌众失败,徐锡麟被捕,次日就被清廷杀害。
秋瑾画像
秋瑾得知徐锡麟失败被杀的消息,她有足够的时间逃跑,但是她却有自己的理念,她认为必须有人流血牺牲,方能唤起国人的觉醒,于是她先让同志们撤离,自己独自留在大通学堂,等待清军前来捉拿。
7月15日,秋瑾被清廷杀害,实践了她用鲜血唤醒国人的志愿。
2、女侠之子,富甲一方
秋瑾牺牲的时候,她的儿子王沅德只有10岁,女儿王灿芝只有6岁。更为悲惨的是两年后她的丈夫王廷钧也因病去世,那时王沅德只有12岁,王灿芝只有8岁,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竟然成了孤儿。而且几乎跟王廷钧同时去世的还有王廷钧的父亲,也就是两个孩子的祖父。
但是王家毕竟是大户人家,祖上留下了巨额的家产,王沅德是长房长孙,这些家产都被他继承下来。而且王沅德还有祖母疼爱呵护,从此王沅德就执掌起整个家族的产业。
1909年,12岁的王沅德在父亲去世的时候,到绍兴迎回了母亲秋瑾的灵柩,把母亲跟父亲合葬在一起。也就在这一年,王沅德成了王家产业的掌门人。
王沅德知道母亲是为革命牺牲,所以他决心继承母亲的遗志,完成母亲没有完成的事业,14岁那年,王沅德就加入了同盟会,他要追随母亲的足迹,继续革命。
1918年,王沅德从正风大学毕业,进入《江声日报》做总经理并兼任社长。利用报纸,他像母亲秋瑾一样积极宣传革命。同时他还一边办报,一边经营王家的产业。王家原本就是湘潭的豪富,产业遍及湘潭、长沙、武汉等城市,开办的工厂比较出名的有湘潭十六总棉纱油盐号、湘潭膏盐矿公司、湘潭电灯公司等。
王沅德虽然年轻,但是把王家的各种企业打理得井井有条,王家的各项经营均有很大发展,在王沅德的手里,王家成了湘潭的首富,在湖南省也是出了名的大户。
王沅德发了财不忘湘潭的穷苦百姓,他富甲一方,却乐善好施,对于穷人他总是毫不吝啬,给予接济帮助,因为他没有忘记母亲救民水火的遗愿。
每到年节,王沅德的工厂商号是最忙的时节,因为他总是组织人员散米、散面、散棉衣,周济生活困难的百姓。在那个饿殍遍野的时代,因为有王沅德的呵护,湘潭街头很少会看到乞丐,更不要说冻饿而死的人了。
王沅德家里有很多田产,对于租种他土地的农户,王沅德实行给予减租,减轻了很多农户的负担。对于佃户赠送的礼物,他毫不犹豫地拒绝。
王沅德看到很多青少年无钱上学,上学的又大量失学,他就捐出钱款创办了新群中学。
在湘潭,王沅德堪称德高望重,地方上的长官每每到任,都要到他的府上拜访。国民政府许给他职务,请他出来做官,但是他总是给予婉拒。
当时的浙江省政府甚至聘请他做参议员,但是他对当时的国民党黑暗政府非常看不惯,遂以无意仕途拒绝邀请,专心从事他的工商业务。
日本人占领时期,国民党要员曾经邀请王沅德到重庆去任职,王沅德宁肯避居乡野,也不跟国民党合作。
王沅德还利用他的家族企业给革命党以经济上的支持,他不仅支持同盟会,还支持我党的地下工作者,所以直到解放后,我党还感念王沅德的无私援助。
在白色恐怖笼罩湖南的时期,王沅德还利用他的声望,对被捕的我党人员,给予积极的援救。依靠他的营救,很多我党人士得以重获自由,重新投入对敌斗争,所以我们党一直感念他伸出的援手。
解放后,他作为资本家和大地主,非常支持我党的有关土地改革和资本主义改造的政策。他把自己所有名下额外的土地都捐献给人民政府。1951年,他更是把自己的土地和宅院全部无偿交给了人民政府,连周总理对他的表现都高度赞扬。
王沅德把住宅交给了国家,自己却没有了住处,他就和妻子张屿一起搬到在衡阳铁路局工作的儿子家居住。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因为把家产都交给了政府,所以失去了生活来源,1954年,他给周总理写信,希望能够给他安排工作,他想利用自己所学,给新中国出点力。在周总理的关怀下,王沅德被安排到湖南文史馆担任秘书,文史馆安排他专门负责整理他母亲的有关史料,既解决了他的生活困难,又发挥了他的特长。
1955年,王沅德突发脑溢血去世,终年58岁。这位鉴湖女侠的长子,开明资本家走完了短暂而又曲折的一生。
王沅德很早失去父母,苦难的生活使他少年老成,小小年纪就执掌整个家业。他继承了母亲心怀天下的志向,为富一方,不忘穷苦百姓。在风雨如磐的岁月,用各种方式支持革命和革命者。解放后他支持党的政策,把私产全部上交国家。王沅德不愧是鉴湖女侠的好儿子。
3、女侠之女,自命小侠
秋瑾的女儿王灿芝,相比哥哥王沅德,她的童年更多了一份悲苦。
王灿芝
王灿芝1901年出生,1903年,秋瑾随王廷钧到北京去任职。去北京的时候,他们夫妻带着王廷钧的母亲和王沅德,独独把2岁的王灿芝留在了老家,让奶妈抚养。
1904年,秋瑾去了日本,王灿芝只有3岁,秋瑾把女儿送到朋友谢涤全家寄养,并让女儿认谢涤全的继室为养母。
在谢家,王灿芝没有受到应有的照顾,据王灿芝回忆,她当时在谢家简直像个乞丐,头发里长满了虱子,而且还吃不上饭,以至于小灿芝骨瘦如柴,一身疾病。
秋瑾牺牲以后,小灿芝被送回王家。在王家她也很不受待见。一则王家重男轻女,二则王家对秋瑾抛弃丈夫和儿女出国留学怨气很重。所以,在家里,小灿芝就没有哥哥那么受照顾了。祖母对哥哥非常疼爱,但是对小灿芝有时甚至非打即骂,老祖母把对秋瑾的怨恨都发泄到了这个小孙女的身上。
有父亲和祖父在的时候,小灿芝还好过些,父亲和祖父先后过世后,祖母对小灿芝的虐待更厉害了。王灿芝的童年可以这么说,她在一个富豪家里过的却是苦难生活。
但是苦难没有压垮这个幼小的生命,反而养成了王灿芝倔强的性格,这一点她酷似她的母亲秋瑾。而且王灿芝还学习母亲从小演习武艺。
王灿芝15岁的时候,拜一位名叫王大老倌的人学武功,她学武功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找到杀害母亲的凶手,亲手杀了他,为母亲报仇。除此之外,她还有更大的志向,就是为人间抱打不平,把天下的恶人杀个精光,为此她还以“小侠”自称,因为她知道母亲被世人称作鉴湖女侠。
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王家把王灿芝许给了曾家,这个曾家就是曾国藩的后人。王家作为一方的富豪,自然要把王家的女孩许配给大户人家,等待王灿芝的命运可以说跟母亲几乎一模一样。
曾国藩的曾孙女曾宝荪是英国的留学生,回国后创办了艺芳女中学,因为曾国藩的夫人号叫艺芳。王灿芝因为跟曾家有婚约,所以自然能被安排到这所学校去读书。在中学读书的经历无疑为王灿芝开阔了眼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但是这个曾宝荪却经常对王灿芝指手画脚,王灿芝非常反感,她对祖母安排的婚事从心里就抵触,现在她还没嫁过去,曾家人就想管束她,她对这桩婚嫁就更加不能接受。
王灿芝中学毕业那年,曾家就忙着要迎娶她。当曾家全家都忙着准备办喜事的时候,王灿芝却突然逃离湘潭,去了上海,她比母亲做得更决绝,直接选择了逃婚。
王灿芝在上海进入持志大学读书。1927年,王灿芝大学肄业后,在母亲的好友徐自华的推荐下,进入上海竞雄女校担任校长一职。
竞雄是秋瑾的字,而竞雄女校就是会党王金发等人为了纪念秋瑾创办的。之前是秋瑾的好友徐自华担任校长,徐自华自担任女校校长以后,苦心经营,把竞雄女校从小学扩大到包含中学部和师范部的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校。
1927年,徐自华把校长一职让与王灿芝。由秋瑾的女儿管理竞雄女校,是再恰当不过。
但是王灿芝接任之后,学校经济陷入困境。她只好到处募集资金。她找到了国民党元老邵元冲,因为他夫人张默君跟秋瑾都是早期的同盟会会员,并且曾经跟秋瑾共同参与过反清斗争。在邵元冲的帮助下,学校的经济问题得到解决。
王灿芝雄心勃勃,一心想把竞雄女校办好。在她的主持下,女校增加了高中部,她还想再办个大学部。
就在此时,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叛乱,上海一时血雨腥风,王灿芝无法安心办学,竞雄女校被迫关门,王灿芝只好回到老家湘潭。她跟哥哥要了几千元钱,打算到美国留学。
到美国之后,王灿芝看到当地人都非常热爱航空,她想到祖国的航空事业还是一片空白,外国人因为这一点瞧不起我们,王灿芝决定学习航空。
王灿芝进入纽约大学,学习航空专科。航空这个专业可以说是男人的事业,很少有女生选择这个行当。但是王灿芝偏不信邪,她认定男子做到的事女子也能做到,甚至能做得更好。这一点她太像她的母亲秋瑾了。
王灿芝在纽约大学学了两年的飞机制造和航空知识,她系统学习了飞机制造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诸如飞行工程、驾驶学、航空教育、气象学、无线电等等。
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王灿芝在纽约大学深受老师和教授们的欣赏和器重,她被美国的航空界称为“东方女飞将”。
1930年,王灿芝学成回国,成为中国航空史上的第一位女飞行员也是第一位懂得飞机制造的女子。她先在国府航空署任职,后又在军政部管辖下的航空学校担任教官。王灿芝在当时的航空界虽然非常知名,但她却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感觉,因为她一直抱定航空报国的志向,学成之后,深感未得施展抱负。
王灿芝从懂事起就立下志愿,要亲手杀死杀害母亲的仇人。为了报仇,她找到母亲的生前好友“南北大侠”杜心五和有“民国第一杀手”之称的王亚樵,请他们两个帮助,并向他们学习武艺。
1931年,她通过多方打听,终于知道了杀害母亲的仇人,当年的绍兴知府贵福的住处,此人当时在北京居住。王灿芝准备好枪支,打算北上替母亲报仇。
谁知就在这个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国恨家仇,王灿芝只好强压悲愤,放弃了这次报仇的机会,而专心于航空教育事业。
在航空学校,她培育了很多优秀的飞行员,这些飞行员飞行在祖国的蓝天上跟强大的日本空军鏖战,多次击落日本的飞机。王灿芝虽然没能跟日寇在空中作战,但她的学生替她实现了她的夙愿。
1945年,日本投降,王灿芝准备再次北上寻找仇人贵福。但是后来打听到贵福早已死掉。王灿芝为自己未能手刃仇人而抱憾。
1949年,上海解放。王灿芝作为国民党方面的工作人员,被人民政府改编留用。
1951年,王灿芝向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提出申请,要前往香港。陈毅鉴于王灿芝是秋瑾烈士的女儿,根据当时我党对民主人士去留随意的政策,同意了她的申请,并报告了周总理,当然也得到周总理的允许。
1953年,王灿芝到台湾定居。在台湾她虽然没有得到重用,但是她却为母亲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写成了《秋瑾革命传》一书,这本书的署名是“秋灿芝”,因为此时的她已经改姓母姓。
1967年,王灿芝在家中患脑溢血,被送医院后不治而亡,享年66岁。就这样,一代小侠王灿芝也走完了她充满传奇的一生。
一代女豪秋瑾,她的一双儿女都不是等闲之辈。秋瑾在短暂的一生中把精力都献给了革命,没有照顾好两个孩子,但是一双儿女都继承了她的革命精神,创造出不凡的业绩,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秋瑾的历史故事有什么2
“秋风秋雨愁煞人”,然而,还没有等到秋天,秋瑾就被押往刑场,英勇就义。
那一刻,是1907年7月15日凌晨4点许。地点是浙江绍兴轩亭口。
秋瑾时年32岁,正是青春大好年华。
秋瑾英勇就义后,曾经审讯过她的山阴县令李钟岳,于当年10月29日在寓所中悬梁自缢。这一天,离秋瑾遇难仅百余日。
李钟岳为何悬梁自尽呢?这又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李钟岳,字崧生,山东安丘县辉渠乡谋家河村人,生于1855年。李钟岳家是一个书香家庭,耳濡目染之下,他顺理成章地走上了科举之路。18岁中秀才,39岁中举人,43岁中进士。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所致,李钟岳没能留在朝廷,被分配到地方上,先是署理浙江衢州府江山县县令,继而调任山阴县令。
这一年,是1907年。
山阴县,正好是秋瑾的家乡。秋瑾在家乡度过了近30年光阴,直至1904年7月,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离开家乡,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秋瑾积极投身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并以“鉴湖女侠”为笔名,在杂志上发表文章,宣传女权主义,倡导爱国精神。1905年,秋瑾曾经短暂回国,随即又第二次赴日本,加入了同盟会。1906年,秋瑾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愤然回国,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公学。
1907年正月,秋瑾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在复会领导成员徐锡麟、陶成章等人创建的大通学堂任职督办,主持校务工作。在大通学堂,秋瑾一边招纳革命青年,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一边派人到浙江各地,联络会党,准备发动革命起义。
秋瑾与徐锡麟约定,于当年7月19日同时在浙江和安徽发起起义。然而,徐锡麟去了安徽后,遭到泄密,被迫提前到7月6日在安徽安庆发起起义。由于起义太匆仓促,被清朝弹压下去。徐锡麟被清廷杀害。
起义失败后,一个叫胡道南的绍兴绅士,向当局告密秋瑾。浙江巡抚张曾扬(张之洞侄曾孙)随即急电绍兴知府贵福,对大通学堂进行查封,抓捕秋瑾等人。贵福则将这个任务交给了山阴县令李钟岳。
这时候,李钟岳任职山阴县令还不到半年。
李钟岳对秋瑾的事迹早有耳闻。他并不觉得这个奇女子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叛逆”。相反,李钟岳极为仰慕秋瑾的才情,对她的诗歌至为推崇。秋瑾曾经吟出了“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诗句,李钟岳将这句诗拿来教育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
收到贵福的严令后,李钟岳并没有立即下手,而是亲自来到府署,向贵福陈述,表示大通学堂并没有违法越轨之举,不可武力摧残。在李钟岳的保护下,大通学堂暂时保住了平安。
然而,由于张曾扬、贵福一再威逼催促,李钟岳不得不于7月13日下午率300士卒来到大通学堂,将秋瑾等人捉拿回县衙。贵福一度将秋瑾提到府署,但由于秋瑾坚决不承认参加旨在推翻清廷的行动,贵福又查无实证,只好将她押回山阴县,让李钟岳继续审讯。
李钟岳对自己仰慕已久的才女执礼甚恭。7月14日,李钟岳将秋瑾提审时,破例给她设了座位。秋瑾在审讯时,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诗句。这句诗出自清朝诗人陶宗亮的《秋暮遣怀》,相当切合秋瑾当时的心境。李钟岳赞叹秋瑾书法很好。秋瑾回答:“未见过贴,字实不能写,文章是能作几篇的。”
整个审讯过程持续两小时。这哪里是什么审讯,分明是文人会客嘛。
贵福对李钟岳的做法相当不满,要求李钟岳对秋瑾用刑。李钟岳表示秋瑾是读书人,又是一介女子,且查无实证,难以用刑。贵福一怒之下,向张曾扬报告,谎称秋瑾已经承认密谋革命。张曾扬没有进行复查,下令“就地正法”。
秋瑾的命运就此注定了。
7月15日凌晨3点钟,李钟岳将秋瑾带到大堂,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话音未落,他已经泣不成声,“泪随声堕”。秋瑾深感李钟岳暗中保护之恩,默然而立。李钟岳问秋瑾还有什么要求,她提出不要枭首、刑后勿剥衣服等。李钟岳一一应允。
4点钟,李钟岳带着秋瑾步行到行刑地点——轩亭口。秋瑾在此英勇就义。
秋瑾就义3天后,李钟岳就被免去了山阴县令一职。他离开山阴县,寄居在杭州寓所,整日闷闷不乐,对秋瑾之死深感悔恨,反复念叨“我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虽然旁人都极力劝解,但他始终不能释怀,且起了殉身之念。
10月29日上午9点多钟,李钟岳在经历几次自杀未遂后,趁家里人不备,在寓所中悬梁自缢,年仅53岁。
【参考资料:《中国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秋瑾》《巾帼女英烈》《山阴县令李钟岳义殉秋瑾》等】
秋瑾的历史故事有什么3
孙中山致力于革命40年,游走于世界各国,长期被清廷和各路军阀追杀,却安然无恙,离不开保镖的严密保护。他的保镖很多,既有南北大侠杜心五,还有外国保镖科恩,更有后来的高级将领薛岳、叶挺、张发奎。然而,最为传奇的,却是一对亲姐妹。
她们是“鉴湖女侠”秋瑾的学生,她们是孙中山总统府仅有的女顾问,她们与秋瑾一起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中女界三杰”。这对姐妹就是尹锐志和尹维峻。
尹氏姐妹在军中
尹家姐妹的故事最早见于光复杭州战役。
1911年11月4日,杭州城枪炮轰隆,喊杀声不绝于耳。交战最激烈在巡抚衙门,一边是陈其美的先锋敢死队在猛烈冲锋,一边是浙江巡抚曾韫率部在拼死顽抗。关键时刻,两位巾帼英雄大喊:“让开,让开!”其中一位左手握枪,右手执手榴弹率先冲入。两声巨大轰鸣之后,府衙大门被炸塌。两人率先冲入巡抚大堂,敢死队紧紧跟上。清军卫队一溃千里,巡抚曾韫被俘,这两人就是尹家姐妹。这一年,姐姐尹锐志20岁,妹妹尹维峻15岁。著名学者周梦坡写诗赞叹:“风驰电掣夜生寒,结队裙钗掷弹丸。懋赏论功应屈指,傥教参政定高官。”
两姐妹出生在浙江嵊州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嵊州自古民风强悍,尹家姐妹从小被送到山西,拜一代大侠李德源为师,练就一身好武艺。她们学成之后,因仰慕秋瑾事迹,立志追随,毅然离家进入新式学堂学习。当时,科举制废除,女校兴起。在徐锡麟和秋瑾的推荐下,富有斗争精神的两姐妹先后被光复会吸收为会员。光复会擅长暗杀。秋瑾遇难后,两姐妹避难上海,处死了出卖秋瑾的胡道南,还学会了制造炸药。她们曾经带领100多人,携带炸药,潜伏北京一年,企图刺杀清廷要员,因对方防守严密未果。杭州光复后,两姐妹还参加了南京战役,在占领雨花台、强攻中华门战斗中身先士卒,受到传令嘉奖,被称为“当今之秦良玉”。
汤寿潜
革命党成立军政府,立宪派代表人物汤寿潜被推选为浙江首任都督,不久又被临时政府聘为交通部长。这下,彻底激怒了尹家姐妹。原来,传言汤寿潜参与了杀害秋瑾的罪恶行动。姐妹怒不可遏,从浙江来到南京,找大总统孙中山评理。总统秘书长胡汉民接待,询问她们有何要求。尹家姐妹脾气直率:“我们尹家姊妹不是当官的料,但是汤寿潜那种人能当交通部长,我们不服。这交通部长我们要当!”
孙中山听说后,暗暗称奇。秋瑾的战友王金发,将两姐妹在光复会驻沪联络站的出色成绩告知孙中山。孙中山立即在政务会议上提议两姐妹为大总统顾问,汤寿潜的职务也就顺势泡了汤。就这样,尹家姐妹成为南京临时总统府中唯一的两名年轻女顾问,同时担任孙中山的保镖。姐妹两人英勇果敢,多次挫败暗杀行动。
二次革命失败后,两姐妹离开南京。妹妹尹维峻斗争意志坚决,继续参加护法反袁斗争,1919年被北洋军阀暗杀于汕头。姐姐尹锐志逐渐走上实业救国道路,创办工厂,推行教育。1946年,尹锐志重建光复会,自任会长,会员一度达到19万,1948年病逝。
晚年尹锐志
“为民不求名利,不求荣辱;为民事平等,求民权;为民求富强,愿牺牲个人之幸福。”这是尹锐志临终前的话。
参考书目:
1、《民国秘史》,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
2、《革命党人传:尹锐志》,时事新报,1911年11月21日
3、《尹锐志、尹维峻姐妹合传》,嵊县文史资料第五辑,1987年12月
4、《辛亥革命在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9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秋瑾简介 秋瑾的故事(秋瑾的历史故事有什么)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1912.html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