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红船精神的小故事(有弘扬红船精神的故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08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听听发生在嘉兴红船旁的这三个故事,能收获满满的感动,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钱江晚报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通讯员 蓝永龙 时庆 她是护士,作为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选择逆行救死扶伤;他是义工,热衷公益事业,结对帮扶残障儿童;他是运管局稽查员,奔波于一线,打击黑车不遗余力;他是村党支部书记,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治水修路带村民致富。 他们经历不同,职业不一,但他们有一个相同身份——嘉兴市南湖区民兵应急连的民兵。 离红船最近,对党感情最深,这不是一支普通的民兵队伍。自1983年9月组建以来,连队先后5次被原南京军区评为“基层民兵先进工作单位”,7次被浙江省军区评为“基层建设标兵单位”,培养的1100多名民兵中,200多人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 这支民兵连,也被称为“红船民兵先锋连”。38年,民兵连里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旗帜飘扬,精神不倒。 日前,记者走进这支民兵连队伍,记录三个故事,试图寻找赓续红色血脉的答案。 新老连长交换连旗 一个红船家庭的坚守和传承 生在南湖边,长在红船旁,每一个嘉兴人,都绕不开播下中国革命火种,开启中国共产党跨世纪航程的那艘红船。 女民兵张一,是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的一名讲解员,出生于1987年的她,人生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与红船相关。 张一 幼时,红船是爸爸妈妈“上班的地方”。妈妈徐金巧从嘉兴地区京剧团转到南湖革命纪念馆工作后,常常泡在图书馆、档案室,学习党史,最终成了纪念馆的“金牌讲解员”;爸爸张新志负责红船维修保护,红船一年一小修,两年一大修,每次维修,都要把1000多个零件小心翼翼拆下,遇上恶劣天气,更是夜不离岛,一待就是好几天,是名副其实的红船守护者。 张一关于红船的记忆,都来自父母。 早年遇上台风天,爸爸和同事会跳入水中,用人力守护红船,每每听到这样的故事,她总是深受感动;小时候跟着妈妈坐出租车,经常一眼就被司机认出,那是她关于红船荣光的最初感受。 大学毕业后,张一和妈妈一样,成为了一名南湖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实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的梦想,更是完成了红船家庭的初心接力。 “起初觉得这份工作不难,工作后发现,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更要不断学习。”遇上特殊节假日,白天带队,晚上值班,工作连轴转时吃饭也只能赶时间,张一从未说过苦和累。 给人星火者,必心怀火炬。2017年9月,张一加入南湖区民兵应急连,在连队担任文书一职。在这支受红船精神滋养的队伍里,她不断汲取力量,为更多的人讲述红色历史,传播爱国主义火种。 什么是红船精神?在张一身上,看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018年底,张一参加全国首届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备赛七八天时间里瘦了10斤。有了常年学习积累,她不负众望冲入决赛,最终获得专业组优秀讲解员的荣誉。 张一 一位带领村民致富的“兵书记” 和张一不同,在南湖区民兵应急连,有不少民兵都是退伍归来的“老兵”,他们把部队过硬的作风,带到基层社会治理中。他们甘做“老娘舅”“贴心人”,奋战在“战疫”一线,争做平安社区守护者,靠着敢闯敢拼的精神,成了村里的领路人。 2002年12月,南湖区凤桥镇茜柳村的“80后”孟利军退伍,加入了南湖区民兵应急连。但会成为村里的“兵书记”,他自己都想不到。毕竟那时,退伍回来的他靠着能吃苦敢拼搏,经营装潢生意,年收入很快就达到了三四十万元。 回村,不仅意味着要扎根基层,啃硬骨头,还要放弃手头红火的生意,但守规矩讲纪律、顾大局识大体,是他在部队和民兵连学会的行事准则。 孟利军 2013年,孟利军被推选为茜柳村党委书记,上任后留给他的摊子却是“三多一少”:违章猪舍多、砂石路多、河道多,集体收入少。 村里40多公里砂石路,造成村民出行难;22万平方米的违章猪舍,导致村里污水横流却产生不了经济效益……这个有4000多人、8000多亩耕地,集体经济全镇倒数的纯农业大村,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作为民兵应急连的一员,在孟利军身上,有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不怕穷,就怕没思路。这个爱琢磨的“兵书记”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盘点村里的集体资产,盘活村里的“沉睡资产”。他把村里店面、厂房信息发布到网上,公平公开竞价,避免以往靠人情关系出租,房租收不齐的情况;他与邻村合作建起标准厂房,每年为村里带来50万元租金。 孟利军 村集体经济火了,村民腰包也得鼓。 2013年违章猪舍拆除后,有的村民一度不理解,甚至有埋怨情绪,孟利军挨家挨户做工作,婆婆嘴、跑断腿,最终获得了村民的一致同意。之后孟利军又联系学校、邀请专家,开展蔬菜、水果种植培训,鼓励民兵裘云丰带头建示范种植大棚。村里搞起合作社,农产品找到了出路,收入不降反增,大家看到了孟利军为村里服务的热心,也增加了对党组织的信赖。 如今,茜柳村经营性收入从孟利军刚进村时的17.8万元增长到2020年末118万元,硬化、亮化了道路,新建了灌溉区、灌溉泵站,还产生了不少蔬果、泥鳅养殖大户,1000平方米的农村文化礼堂,被评为省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茜柳村也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精品村。 日前,浙江省委、省政府对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成绩突出集体和个人通报表彰,茜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获评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工作成绩突出集体。 茜柳村满墙的荣誉 一支13年爱心在车轮上行走的老兵车队 在部队,他们是勇往直前的军人;在民兵应急连,他们是延续红色基因的民兵;而回归社会,他们又是一群热心公益、积极服务社会的老兵。 在嘉兴,总能听到关于一支“振禾老兵爱心车队”的佳话,他们13年来给百姓送温暖、解难题,先后为社会义务服务用车300余次,行驶爱心里程3万余公里。 今年60岁的傅显龙是嘉兴振禾出租车公司总经理,他还有一个身份——曾是南湖区民兵应急连的一位民兵。 傅显龙 为什么会成立老兵车队?多年来,傅显龙被问过很多次。 “2008年汶川地震时,看到一群举着老兵志愿者旗帜的退伍老兵出现在救援现场,触动了我。”当年6月,傅显龙就组建了老兵爱心车队,15名民兵或者退伍老兵成了首批队员。 中高考志愿服务不收费、现役军人坐车不收费、救死扶伤不收费……滚滚车轮里,汇集了来自老兵们的爱心。 2019年3月,傅显龙在报纸上看到关于王江泾镇虹南村黄小华母子的报道,这对母子患有尿毒症,每周要往返于医院和乡村,来回20公里路程,全靠一辆改装过的电动三轮车。57岁的儿子黄小华又是无证驾驶,既不方便又不安全。 得知情况后,傅显龙和队员商量,决定安排10位队员,每周轮班,免费接送母子前往医院透析。“他母亲知道我们以后负责接送,一个劲地说‘做梦都想不到’。有一次在路上,想起自己以前风里来雨里去,如今能坐在出租车上安全往返,忍不住哭了起来。” 村里提出,要不签一份协议,傅显龙觉得没必要:“我们是退伍老兵,10个人里面有6个还曾是民兵,我们的承诺,就是最有效的协议。” 一句承诺,就是一场爱心接力,更需要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最远的队员负责接送时,凌晨4点就要从家里出发,5:30之前要把黄小华母子送到医院。透析结束后,队员要将母子送回家中,一来一去,一个早上的生意做不成,营收损失在200元左右。疫情期间,母子透析不停,老兵车队的车轮也不歇,戴着口罩,做好消毒,依旧坚持接送。 老兵爱心车队 “2020年4月,黄小华的母亲去世,他透析的次数也增加到每周三次。”接送任务重了,但队员们毫无怨言。时至今日,这样的接送达250多次,行程18000多公里。 记者手记 红船民兵先锋连,有啥不一样 从1983年9月组建以来,有老民兵退出,有新民兵加入,南湖区民兵应急连已有1100多位民兵,目前在编120人。 最近,39岁的老连长陈亮德,将民兵连的连旗交到90后新连长杜树鑫手里。传承的不仅是一面旗帜,还有精神。 什么是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 我们挖掘的三个故事,也是从三个层面,展现民兵的不同气质。但在这支队伍中,张一、孟利军和傅显龙并不是特殊个例。 带队伍,陈亮德有经验,光这支民兵连,他带了三年半,有什么特点,他最清楚。 “和其他连队相比,优点很突出。”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陈亮德最真实的感受。 民兵并不是职业,在这个身份之外,他们都有自己忙碌的工作,但每次组织训练、召集学习,这群人总是积极响应。 “通知8点到,经常7:50人都到齐了,召集120人学习,人数往往都会超,因为老民兵也来了。”2018年,嘉兴暴雪,陈亮德记得很清楚,组织民兵清扫积雪,结果来了130多个人;抗击“利奇马”要安排40人备勤,点一点人数,来了45个人;2020年初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有73人加入抗疫战线,最长的一位在一线坚守130天,“任务真的完成得特别好,荣誉、口碑,都是实打实的。” 红船摇曳百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长在南湖旁的他们,被红船精神滋养长大,这是融入血脉的基因,也引领着他们成为最模范的实践者。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13岁的肖立沣拥有几重不同的“身份”:红船精神小讲解志愿者、国家注册游泳运动员、拥有国家发明专利的科技小达人…… 出生于浙江嘉兴的肖立沣是杭州市杭州中学初一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他对红船精神有着特殊的情感。读小学时,在身为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讲解员的小姨的影响下,他萌生了做一名红船精神小讲解志愿者的想法,“我生长在南湖旁,从小就受到红船精神的指引,我希望把中共一大召开的故事和红船精神分享给更多人”。 2018年9月,刚升入四年级的肖立沣如愿成了一名红船小讲解志愿者。从此,每逢周末或者寒暑假期,在南湖红船旁经常会看见他为游客讲解红船精神的身影。 他不仅前往不同场合宣讲红船精神,更认真学习、践行红船精神,通过实际行动将红船精神传承、延续。在学校,他积极参加“红领巾重走一大路”“红船少年在行动”等活动,为更多人讲述红色故事;2021年暑假,在杭州市凤凰小学暑托班,他将红船精神讲给更多的孩子。 肖立沣兴趣广泛,喜欢游泳、编程、吉他、书法等,并且学一样专一样。 还在幼儿园中班时,肖立沣便被体校教练挑中,开始进行游泳训练。从那时起,7年多来,肖立沣平均每天训练两个小时,游上至少4000米。他在嘉兴市、秀洲区等级别的运动会上拿下多项游泳比赛的冠军,并于2018年12月成为国家注册游泳运动员。 2019年11月,由肖立沣发明并申请专利的一种用于带刺花枝的修理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文授权。 “这是一款圆柱形装置,将花茎插在里面,摇着把手就可以让刀片上下移动,剔除掉花茎上的刺。”肖立沣说,这一发明源于自己一次看到外婆在修剪月季花时被刺扎到了手。他通过查找资料、设计图纸,用了两天时间想出创意,又用了两个月时间将修理器设计出来。 如今的肖立沣不仅通过了全国青少年机器人技术二级考试,还获得国家级青少年科技大赛铜奖。在肖立沣妈妈的眼中,他平时喜欢科学,爱思考、爱创新,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 前不久,在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活动中,肖立沣和同学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和梦想,诠释着新时代少年敢于创新、勇于奋斗、乐于奉献的精神。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川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央广网 100年前,一个伟大的政党在世界东方诞生。100年来,她从筚路蓝缕到奠基立业、从风雨兼程到薪火相传,矢志不渝、砥砺前行,始终践行着她的初心使命。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联合浙江省委网信办特别策划《百年青春》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报道从青年党员这一视角切入,诠释着百年大党的风华正茂和青春活力,本期推出第十篇:《王钧:红船卫士》。 央广网嘉兴8月12日消息 作为中国革命红船的启航地,七月的嘉兴是一片红色的海洋。在这片红色海洋中,有一支红色警队最为显眼,那就是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七一派出所公安民警队伍。这是离南湖红船最近的一支基层民警队伍,全所20位民警中有17名党员和3名入党积极分子,“守好红色根脉,当好红船卫士”是他们不变的初心。而走在这支队伍最前面的就是该所教导员王钧,一个民警口中“特别”的人。 王钧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央广网记者魏炜 摄) 对工作特别用心 2020年5月,王钧从嘉兴市公安局南湖区分局指挥中心来到了七一派出所。从运筹帷幄的分局指挥中心指挥长,变成事无巨细什么都得管的基层派出所教导员,王钧用最快的速度进入了角色。用心,是王钧得以迅速完成角色转换的秘诀,而这也是大家对他的第一印象。 翻开王钧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页页记满了工作安排。每一项工作内容前面,他都从1到100仔细标号,做完一件便划掉一件。“每一轮100项工作做完,下一轮又接踵而至,所以我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作为离红船最近派出所的教导员,王钧坦言,警服穿在身上,党员徽章别在胸前,既要服务好群众,又要守好红船,肩上这份责任沉甸甸的。“要想更好地担负起这一责任,必须要‘快人一步’。红色是我们派出所的底色,弘扬红船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文化,是我们队伍建设的核心所在。” 七一派出所是嘉兴全市公安机关首批“最红党支部”创建示范支部,王钧决定以党建带队建,打造一支高标准、高素质、高水平的红色警队。走进七一派出所,大家都会被浓厚的红色文化吸引:墙上是党员民警的承诺,对外服务的窗口设有党员先锋岗,“不忘初心”的红色册子里是每一位党员民警入党申请书的影印版,当月政治生日的民警,会在主题党日上宣读自己的入党申请书,重温誓言,不忘初心。 王钧和同事登船前往南湖水域巡逻(央广网记者魏炜 摄) 为了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让党史学习入心入脑,王钧又开展了人人争做“红色讲解员”的活动。“既然在红船边,红船的故事要能讲。我们民警在岛上执勤的时候,每天都会有游客来咨询。你不能站在红船边上,还这个不知道那个不了解,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让大家能够讲解我们党的历史、红船的历史。”为了带动大家的积极性,他率先垂范,研习党史,不仅在执勤时为游客进行讲解,还作为十大革命圣地公安机关红色联盟的代表,为遵义红花岗、河北平山、湖南韶山等地公安民警们带去了一堂生动的“云”党课。 作为公安部首批部级“训练标兵”集体,七一派出所想要永作“排头兵”,就必须加倍努力。为了让大家能有更好的学习平台,王钧主动对接嘉兴市公安局人民警察培训学校,在所里建立红色警校实践教学点,每周为民警、辅警授课,深入推进全警实战大练兵。副所长朱月倩说:“王钧做事情非常细致,在全警实战大练兵中,他为不同岗位的民警、辅警制定了对应的学习训练方案,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真正做到了缺什么补什么。” 对群众特别细心 王钧介绍说,七一派出所不同于其他派出所,没有户籍人口,也没有常住人口,整个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一半是南湖水域,另一半则是嘉兴市人民政府、南湖革命纪念馆以及南湖景区3个重点单位。服务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保障辖区的平安、祥和,就成为七一派出所最为核心的任务。 “我们穿上这身警服,党员徽章别在胸前,站在红船边,面对着每天从全国各地来嘉兴南湖瞻仰红船的游客,我们展现的不仅是公安干警的形象,也代表着嘉兴的形象、浙江的形象。”深感责任之重的王钧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群众利益无小事”。突发疾病、家人走失、失物寻找……只要是百姓“急”的事,王钧都特别上心。 王钧在嘉兴南湖水域巡逻(央广网记者魏炜 摄) “为了更好地服务游客,我们跟嘉兴市第一人民医院等50多家单位开展了共建。目前,景区里每天都有医务工作者值守,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如需紧急就医,在进行先期救护的基础上,我们的红船义警水上救援队会以最快速度护送游客下岛,并与地面120做好水陆无缝衔接,第一时间将患病游客送往医院。有些外地游客丢失了身份证、手机等物品,我们发挥公安的数字化优势进行寻找,丢失物品找到后,游客可能已经走了,与我们开展共建的快递公司就会免费为游客邮寄回去。” 除了完善共建机制,构建水陆空一体的“红盾工程”外,他们还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加入到红船义警队伍中,每天晚上他们都会准时出现在南湖景区的各个点位进行巡逻。现在这支队伍已达到1万多人,警民齐心,共同编织起一张平安大网。 王钧的细心,带出了一支真心为民的队伍。据了解,仅今年以来,七一派出所共计帮助群众143次,解决纠纷9次,找回走失人员5次,帮助寻找失物32次。 对同事特别暖心 工作上雷厉风行的王钧,对待同事却心细如发、温暖有加。 刚到派出所不久,王钧就利用晚上和周末等业余时间到民警家中登门家访,一一了解大家的情况。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民警们敞开了心扉。去年“七一”期间,七一派出所决定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开展一系列活动,“当时我们班子讨论以什么样的方法让大家能够把想法说出来。那我想,我们在红船边,就以红色家书的形式,让民警、辅警随时随地写下自己的心里话,有任何意见或者需求、困难,需要组织帮忙解决的,都可以在信里写出来。” 于是,七一派出所就多了一个红色邮筒,每个月的20日,王钧都会按时打开邮筒取出大家写的“家书”一一阅读。“第一次看的时候,罗列出来很多很多问题,包括我们勤务上的、生活上的,对于这些合理诉求,我们都一一进行解决落实。” 有民警在家书中写了这样一件事,夏天训练加执勤,衣服要汗湿好几身。王钧看到后,马上着手一个“大工程”,在所里建起了“洗烘熨”一体化的标准洗衣房,增配了自动擦鞋机,后来又增设了理发室,增添了理疗椅,还优化备勤用房,推出警营生活区的“家”体验。 王钧在嘉兴南湖水域巡逻,远处就是南湖红船所在地(央广网记者魏炜 摄) 为了提高大家的工作积极性,他还设立了“爱心积分”奖励制度。“我一直关注每一个点位上的工作情况,工作效果好的,我亲自写汇报材料上报分局,该奖励的奖励,该报功的报功。”所有这些,都可以转换成“爱心积分”,警员凭积分可以免费洗衣服、理发、用餐。 执勤民警家中遇到急事怎么办?家在外地的民警轮到节假日值班怎么办?爱琢磨的王钧推出了“党员岗”,由党员民警、辅警为其他民警、辅警站“清凉岗、温暖岗、团圆岗”,既能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也能解决一些民警、辅警的“燃眉之急”。“王教导员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做事一丝不苟、踏实严谨,但对待同事却很温暖,我们有什么急事,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他。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发烧,正好那天我值班,他主动跟我说帮我站岗。其实我知道,他那天也好不容易能休息一天,而且也好久没有回去陪家人了,真的特别感动。”回忆起当时那一刻,民警李力仍然觉得倍感温暖。 在这样一个纪律严明又温暖有加的集体中,七一派出所的每一位警员都士气高昂,以“红船首席护旗手”的姿态,展现着守卫南湖红船第一派出所的使命担当。今年1月,公安部表彰了一批长期奋战基层一线、在各项公安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一等功集体和公安英模,七一派出所光荣上榜,被公安部记集体一等功。 央广网记者与王钧合影 王钧说:“我们作为距离红船最近的一支公安民警队伍,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守好红色根脉,当好红船卫士。”(记者魏炜 王海鹏 俞安懿 实习生 陈楠 陈均恒)有弘扬红船精神的故事1
有弘扬红船精神的故事2
有弘扬红船精神的故事3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9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关红船精神的小故事(有弘扬红船精神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1744.html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