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哲理励志的历史故事有哪些(有哲理励志的历史故事)

2023-03-19 12:22:01 技术常识4 个人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042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老渤海·英烈篇|光辉的一生——记闫登三烈士,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齐鲁壹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哲理励志的历史故事1

渤海之滨,黄河之洲的滨州市,是一片英雄的土地,渤海革命老区的中心地域,“老渤海”红色文化在这里孕育。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普及“老渤海”历史知识,讲述英烈故事,弘扬英烈精神。

闫登三同志是我党在阳信早期的组织者、活动者。他与孙清野同志一起积极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并于1938年任阳信县委委员。1942年,他调任庆云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同年9月,在前段村战斗中不幸牺牲,时年三十四岁。

闫登三,原名阎东瀛,曾化名邓小舟、张延年,1908年出生在阳信县雷家乡闫集村一个富裕农民家庭里。祖父阎兆礼,父亲阎京训,都是正直朴实的庄户人。闫登三从小就受到家庭的良好教养和劳动锻炼,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当要饭的穷人来到家门,他总是拿整个的窝窝头给人家。街坊邻居都夸登三心眼好,能怜悯穷人。

闫登三小时寡言善思,聪慧好学。粗通文墨的父亲见他有志气,决定省吃俭用,供他上学读书,指望他长大后光宗耀祖,显赫门庭。1920年,闫登三在宋家村私塾就读,1924年到狼丘冢上高小。当时,地方封建势利和军阀互相勾结,压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使劳动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闫登三面对残酷的现实,渐渐的产生了“救国救民,乃读书人之大志”的思想。但是,到底如何救国救民,他仍处在朦胧之中。

1932年,闫登三在阳信师范毕业。他抱着“启发民智,教育救国”的心情到银高村教书。

闫登三对穷人的子女充满阶级感情,总是和颜悦色,体贴爱护。由于穷人子女家务劳动多,经常耽误课程,闫登三就自己花钱买灯油给他们补课。他的所作所为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都称赞他学问深,有骨气,尊称他为“庄户先生”。他还经常给学生们讲时事,揭露国民党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教育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抗日救国。闫登三的这些活动很快被传了出去。国民党地方政府便以妄谈抗日、扰乱社会治安的罪行,查封了银高学校,并派人抢走了闫登三的衣物书籍,把他驱逐回家。

1936年,闫登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大举入侵,国民党节节败退,国家安危处于紧急关头。闫登三同志根据党的指示,以开中药铺为掩护,与王洪生、侯振义组成了党的地下交通站。

中药铺设在本村,王洪生当医生,侯振义当司药,闫登三当外跑。他以买药材和走亲访友为名,开展党的工作。首先在阎集、商家店、蒋家、梁家一代发展了党员,建立起党的组织。接着,他又在劳店、水落坡一带,建立起党的组织和联络站,革命火种很快撒遍了阳信大地。到1938年底,全县已发展了九十七名党员,建立了十七个党支部,二十二个党小组。根据上级党的指示,首先建立了(无)棣、阳(信)沾(化)三县工委,孙清野任工委书记,闫登三任政治部主任。随着抗日战争形式的发展,上级党决定建立中共阳信县委,并由闫登三任县委委员。

闫登三同志为了民族的解放,忘记了自己的一切。他二十八岁才结婚,婚后不久就离开了妻子。当他再次回家时,望着刚刚会挪步的孩子问他妻子:“这是谁家的小孩?”妻子任桂香眼里含着泪水,告诉他这是自己的儿子。闫登三抱歉的对妻子说:“这几年让你受苦了,等打走鬼子,咱们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任桂香说:“人都有个家,可你忘了家了。”闫登三教育妻子说:“有国才有家,我们那个家很大,有四万万人口。”闫登三回到家里,有时带着十几个人,进门先要吃的,接着就躲在里间屋里商量事,临走还得背上一些窝窝头。

1942年,上级党组织调闫登三去庆云县任县委书记。他到庆云后,以教员的公开身份作掩护,秘密进行抗战的发动工作。闫登三同志不畏艰险,深入城乡,积极组织抗日武装。不到半年时间,就组建了庆云县大队,由他兼任县大队政委。闫登三带领县大队经常出其不意地打击鬼子和汉奸,鼓舞了全县军民的抗战热情。

同年9月,闫登三带领十一人的短枪队到前段村开辟工作,在那里召开了有一百多人参加的大会。在会上,他向贫苦农民讲了抗日战争的形势和前途,他号召一切爱国志士,团结起来,共同奋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正当闫登三在会上讲演的时候,日伪军的一个大队从此路过,发现村里正在开会,就把村子包围了起来。闫登三面临骤变的情况,他首先想到的是群众的安危,立即布置群众赶快疏散。接着,他带领手枪队向村外冲去。这时,部分日伪军已冲到村内,闫登三指挥同志们边打边撤。刚退到村东大道上,就被鬼子的骑兵追上。经过一阵激烈战斗,终因敌众我寡,地形不利,闫登三和短枪队的同志全部壮烈牺牲。

战斗结束后,前段村的群众找到了烈士的遗体。闫登三同志躺在大道旁,手里还紧握着手枪。群众以最好的柏木棺材,收殓了烈士的遗体,并妥为安葬。为了悼念闫登三同志,有人给他写了这样一首挽诗:“古城阳信出英雄,英雄最属阎东瀛。为国为民捐身躯,光辉一生垂汗青。”闫登三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多年了,然而,他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奋勇前进!

有哲理励志的历史故事2

#头条创作挑战赛#

“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但在正史中没有记载。

对刘备、关羽与张飞之间情谊的描写,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史书用寥寥数笔写道,刘备早年为平原相时,与关、张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平日里,关、张作为刘备的别部司马(一种没有正式编制的低级武官),恭敬地站在一旁当保镖,后随刘备辗转各地,不避艰险。

在征战天下的数十年间,刘、关、张几度失散,几度重逢,始终不离不弃,有着非同一般的君臣关系。这留给了后世极大的想象空间。

后人为三英杰虚构了桃园结义的情节,也在不断丰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其实现了“从人到神”的转变。

小说戏剧中的刘关张形象深入人心。图源:影视剧照

01

抛开神化的因素,刘关张的发迹史本就是一段凡人的奋斗史。

刘备的创业条件十分艰苦。

他出身寒微,父亲早亡,与母亲靠编草鞋、卖草席为生,平时除了做生意,就是在乡里结交豪杰。尽管刘备有个汉室宗亲的身份,但也没有因此占到多少便宜,甚至还有人怀疑他的皇族血统。

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就说:“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昭穆制度是指宗法制规定下宗庙的辈次排列,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昭穆难明”就是说,刘备虽自称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由于年代久远,自祖父以上的世系不可考。

与刘备同时代的汉末群雄,如为曹魏奠定基业的曹操,父祖皆为朝中高官,他起兵时还有曹氏、夏侯氏等同族成员相助,孙权之父孙坚初起义军时,手下也有孙静、吴景等亲戚集合的宗族子弟,而商贩出身的刘备几乎是白手起家。

东汉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故乡涿郡(今河北涿州)起兵勤王,同乡的张飞以及来自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的关羽投到其帐下。最早为刘备提供资助的是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他们为刘备提供了一笔资金,让他用来集结兵众。

张飞是刘备的涿郡老乡,而关羽是从外地流亡到涿郡的亡命之徒。

正史在描写平民出身的人物时,对其早年经历往往着笔较少,《三国志》没有记载关羽从解县“亡命”的原因。

汉灵帝年间,河东遭到“白波贼”的袭击,这伙贼寇多达十余万,接连攻破河东、太原、河内,关羽的故乡解县难免受到波及。

解县位于今山西省西南部,坐拥河东盐池,自古产盐。当时,从河东通往涿郡有一条盐马贸易路线,关羽生逢战乱,也许是凭借解县商人对这条商路的熟悉,才从河东流落到涿郡,与“好交结豪侠”的刘备相识。

支持刘备的商人张世平、苏双,来自地处涿郡与河东之间的商业重镇中山,可能也是从这条贸易路线来到涿郡贩马。

从河东到涿郡的贸易路线可能是刘关张结缘的原因之一。图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02

史书没有记述刘备与关羽、张飞相遇的过程,对后世小说中虚构的“桃园三结义”一事当然也只字未提。

但《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提到,“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关羽比张飞年长几岁,故张飞把关羽当作兄长一样看待。

《三国志》记载,张飞表字益德,而不是小说演义里采用的“翼德”。

古人取字,一般会与本名的涵义有所联系。“益德”的意思是不断增加品德、奋发进取,与张飞的大名相对应,也符合汉代儒家的价值观,但小说家大概是以为有羽翼才能腾飞,或是想让其与关羽的名字相呼应,就将张飞的字改作“翼德”。

汉末三国有以兄弟相称的风尚。

张飞对关羽以兄长之礼相待,而刘备、关羽也有各自的“兄弟”。

刘备15岁时,与辽西公孙瓒等人拜涿郡的名士卢植为师。刘备不怎么爱读书,平时“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但这段经历不仅让刘备混了个文凭,还让他结识了日后的幽州军阀公孙瓒。

刘备对公孙瓒“以兄事之”,后来刘备任高唐令时,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便跑去投奔公孙瓒。适逢董卓之乱,刘备跟着“起军从讨董卓”,这段经历后来被改编成了“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故事,但历史上的刘备可能只是随公孙瓒进行一些策应性的行动,并没有活跃于中原战场。

历史上,刘备拜公孙瓒为大哥。图源:影视剧照

刘备的老大哥是公孙瓒,而关羽有个兄弟是徐晃。

关羽晚年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被孙权派兵偷袭,丢了荆州。此时,曹操派大将徐晃前往襄樊前线支援曹军。

史载,关羽与徐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多年来各为其主,却时常保持联系。这段友谊大概始于建安五年(200年),关羽被迫委身曹营之时。

到了关羽暮年一战,两军阵前,徐晃下马宣布军令:“得关云长头,赏金千斤。”

关羽有些惊讶,指着徐晃说:“兄弟,你这说的是什么话!”

徐晃答道:“此为国事。”他公私分明,不能放过关羽。

可见,汉末三国的英雄若是意气相投,便会结为兄弟,史书虽无“桃园三结义”的记载,但刘关张之间的兄弟情谊还是有迹可循的。

03

站在后世角度看,三国是一个“造神”的时代。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蜀汉旧臣,他在编撰这部“当代史”时,对关羽、张飞的评价是,“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

从关羽、张飞身处的东汉末年开始,“关张”的威名便已传遍天下。

曹操的谋士程昱、郭嘉、刘晔等人都曾劝说曹操要多多提防关、张。孙吴的周瑜也说,关、张是“熊虎之将”,刘备有他们辅佐,一定不会甘心久居人下。

史书对关羽临阵杀敌的描写,最精彩的莫过于“斩颜良”。

建安五年(200年),反抗曹操的刘备军被曹军打散之后,关羽不知刘备下落,短暂依附于曹操帐下。

但曹操察觉关羽心神不定,似乎无久留之意,就派部下张辽前去探风声。关羽见到张辽后,感叹道:“我深切地知道曹公待我甚厚,但我身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叛他。我终究不会留下,等我报答完曹公后就离去。”

是年,曹操与袁绍展开大战,袁绍派遣手下猛将颜良渡河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曹操的谋士荀攸建议,可派兵在延津(今河南汲县东)佯装渡河,诱使袁绍分兵,之后曹军突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

袁绍看到曹军的动向后,将一部分军队派去攻打延津,由颜良独自领兵,包围白马。袁绍这边也有一些智士。沮授当时就反对让颜良独自带兵,他劝谏袁绍说:“颜良气量狭小,虽然骁勇,但不可独当一面。”但袁绍就是听不进去。

于是,在袁军分兵之后,曹操派关羽、张辽为先锋,轻兵急进,奔袭白马。关羽远远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杀到颜良面前,于万众之中刺死颜良,并斩下其首级。袁军见关羽势不可挡,四散奔逃,关羽就这样解了白马之围。

关羽为曹操立下“斩颜良”之功。图源:影视剧照

不过,之后的“诛文丑”不是关羽的功劳。同年,袁绍派大将文丑进驻延津。此战,文丑误中曹军“饵敌”之计,死于乱军之中,并非关羽斩杀。

关羽阵斩颜良后,曹操上表请汉献帝封其为汉寿亭侯,而关羽认为自己已经报答了曹操的恩情,便萌生去意。他打探到刘备的消息后,将曹操的赏赐尽数封存,写信告辞,投奔故主刘备。曹操的手下得知后,想要带兵去追,曹操却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关羽的这段经历,被后世认为是忠义的典范,但其实也离不开曹操的成全。

三国之后,“关、张”之名常被用来形容猛将。南北朝时,刘宋的薛安都、北魏的杨大眼、南陈的萧摩诃等,在史书中都被称为堪比“关、张”的武将,如薛安都、萧摩诃都有在万众之中斩杀敌将的记载,时人便将类似事迹看作关羽斩颜良的再现。

陈寿在《三国志》中说张飞“雄壮威猛,亚于关羽”,但是二人“并有国士之风”。张飞的风度体现在“义释严颜”一事上。

刘备入益州后,派遣驻守南郡的张飞溯流而上,攻打巴郡(今重庆)。巴郡太守严颜认为刘备背信弃义,带兵誓死抵抗,败于张飞后被俘虏。

张飞呵斥严颜道:“我大军已至,你为何不降,还敢带兵反抗?”

严颜回答说:“你们真不像话,派兵侵夺我州疆土,我们这里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的将军!”

张飞大怒,命令左右将严颜拉下去斩首。严颜面不改色,说:“砍头就砍头,你凭什么发怒!”张飞被严颜的豪壮气概深深打动,将他释放,拜为上宾。

张飞画像。图源:网络

04

三国也是一段由人创造的历史,史书中的人物大都保留了多面的“人性”。

史书将关羽和张飞放在一起并论,也指出了他们各自的缺点:“关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关羽善待士卒,深得士兵爱戴,但他为人骄矜,对士大夫与同僚常不屑一顾。

《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入蜀作战时,西凉名将马超前来归附。马超也是一员猛将,刘备自然喜不自胜,立马对他委以重任。

镇守荆州的关羽听说后,就给诸葛亮写信,问他马超此人的才能如何?

诸葛亮知道关羽“护前”,也就是逞强好胜,耻为人下,就给他回信,说:“马孟起文武双全,雄烈过人,为一世之杰,是秦末黥布、彭越之类的人才,可以与张益德并驾齐驱,但还比不上您美髯公的‘绝伦逸群’啊!”关羽收到信后,总算放下心,还把诸葛亮的信拿给别人看。

但关羽的傲气并未就此收敛。

到了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已经攻下蜀地,并且在与曹操争夺汉中时取得胜利。

刘备自称“汉中王”,对部下论功行赏,武将方面,封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其中,黄忠在夺取汉中时立下了大功。

当刘备的使者费诗到荆州授予关羽官印时,关羽发现黄忠的地位与自己一样,不肯接受,还生气地说,大丈夫怎能与老兵同列?

费诗只好安抚关羽说:“建立王业的主公,不能只用一样的人。昔日萧何、曹参和汉高祖是发小,而陈平、韩信是后来加入的亡命之人。论地位,韩信后来居上,也没有听说萧何、曹参对此不满。如今汉王因为一时的功劳封赏黄忠,但在他心中,黄忠岂能和君侯相比呢?况且汉王与您犹如一体,休戚与共,祸福同当,我认为君侯不应该如此计较。如果您不接受任命,我回去就是了,只是为您感到惋惜,怕您以后会后悔。”

关羽听了费诗的话,才醒悟过来,接受任命,但此后依然心高气傲。

刘备从不抑制关羽的负面性格,反而让他的骄傲演变成了致命的弱点。

刘备进位汉中王的同年,关羽独自率领荆州的大军攻打襄、樊,起初进展顺利,逼降于禁、斩杀庞德,一度“威震华夏”,就连许昌以南山林中的诸多盗贼也接受关羽号令,声称愿为其帮手。

明·商喜《关羽擒将图》。图源:网络

不曾想,本与刘备结盟的孙权此时在背后捅了一刀,由吴将吕蒙率军白衣渡江,偷袭荆州。

孙权与刘备在荆州这块地盘的划分上矛盾重重,联盟几次濒临破裂。孙权早已想要吞并荆州,关羽此次出兵北伐,最需要安抚的就是孙权。

可关羽与孙权偏偏水火不相容,孙权曾派人向关羽提出联姻,关羽辱骂来使,不同意这门婚事。关羽北上襄、樊时,孙权说要出兵帮助关羽,实际上只想坐山观虎斗,关羽在攻打樊城时见孙权援军迟迟未到,大骂“狢子敢尔”,说要等攻下樊城,就出兵讨伐孙权。这些做法无疑坚定了孙权偷袭关羽的决心。

关羽对待自己人也十分傲慢。他出兵襄、樊时,留下南郡太守糜芳和将军士仁留守后方。二人负责供应粮草,但是行动缓慢,关羽派人回去告诉他们:“回去之后,要狠狠惩罚你俩。”糜芳和士仁都是刘备的老部下,也被关羽吓得恐惧不安,因此吕蒙的军队一到,他们就不战而降了。

在曹操与孙权两军的夹击下,关羽迅速溃败,丢了性命,失了荆州。

张飞的性格缺点与关羽有些不同。

张飞“爱敬君子”,喜欢与士大夫打交道。刘备入蜀后,张飞特意前去拜访名士刘巴,向他表示敬意。

刘巴却一整晚都不搭理张飞,张飞回去后闷闷不乐,跟诸葛亮告状。诸葛亮找到刘巴,说:“张飞虽是武人,但他十分仰慕足下。而今主公召集文武人才,成就一番大事业,足下虽然为人清高,但也请放低一些格调吧。”刘巴却很任性,说,我不跟一介武夫交谈。

这事情传到东吴,就连江东的老臣张昭都为张飞抱不平,说刘巴心胸狭隘,不应该如此拒绝张飞。孙权却说:“若是刘子初(刘巴字)随波逐流,为了刘玄德而结交张益德,怎么能称为高士呢?”

张飞敬爱英雄,善待文士,却“暴而无恩”,对手下士卒十分苛刻,经常鞭打部下。刘备提醒他说:“你刑杀太过,经常鞭打将士,还让受过惩治的人留下你身边,这会招来祸事。”

公元221年,刘备出兵伐吴,命张飞带兵一万,从阆中出兵与之会合。张飞的部队刚要出发,其部将张达、范强因为被张飞鞭笞过,心怀怨愤,于是伺机报复,暗杀了张飞,并带着他的首级,顺江而下,前去投奔孙权。

张飞营中的都督发现后,送表告知刘备。刘备一看就叹道:“噫!飞死矣。”

张飞死于小人之手。图源:影视剧照

05

作为君主的刘备,在史书中的形象比关羽、张飞复杂得多。

据张作耀《刘备传》统计,刘备一生共经历战争22次,胜利9次,失败13次,其中由刘备亲自督战或指挥的战争17次,失败9次。

在这些败仗中,刘备有4次被打得妻离子散,赤壁之战前,几乎每次他占据一块地盘,没过多久就一败涂地,被迫逃亡。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刘备投靠荆州的刘表时,由于长期寄人篱下,没有骑马打仗,大腿边的的肥肉又长了起来。

有一次,刘备得到刘表的宴请,一起喝酒聊天,喝到一半,刘备起身上厕所,看到自己“髀肉复生”,不禁掉下眼泪。回到座位上后,刘备脸上还有泪痕,刘表问他,这是为何。

刘备说:“以前南征北战,身不离鞍,髀[bì]肉皆消,而今不再骑马,髀里肉生。时光飞逝,年龄渐老,可我还没有建功立业,因此感到悲伤啊!”

屡败屡战的刘备堪称“励志哥”,他大半生都在失败,却百折不挠,终于在奔波多年后,跨有荆、益二州,达到人生巅峰,但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也在夷陵之战遭遇人生最后一次失败,不久后抑郁而终。

这样一位经历过大喜大悲的人物,拥有枭雄与仁君的两面性。

有别于小说演义中那个哭哭啼啼的形象,《三国志》中的刘备在早年就已经显现出枭雄之姿。

刘备在平定黄巾军时立有战功,得了个安喜县县尉的小官。但是朝廷不久后颁布新政策,要求清查遣散因军功封官的官员。刘备主动去见郡中办理此事的督邮,请求得免,这名督邮却称病不见,故意为难刘备。

此时刘备可能想,我是因为对朝廷有功才得到官职的,你不能这么亏待我啊。刘备气不过,抓起督邮,把他打了一顿,随后把官印系在拴马的柱子上,弃官而走。

由此可见,刘备虽出身低微,但绝不卑躬屈膝,后世小说将鞭打督邮的戏份安排给张飞,其实弱化了刘备的枭雄形象。

《历代帝王图》中的刘备形象。图源:网络

刘备一生多次失败,却始终胸怀大志、深得人心,这是他的正面形象。

但他一旦到了危急时刻,就随机应变,设法求生,因而多次易主。黄巾起义后,刘备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等势力。刘备跳槽的次数,就连换了几任老板的吕布也难以相比,甚至吕布的部将都曾进言:“刘备数反复难养,宜早图之。”

刘备反复多变的个性,有可能来自他早年经商磨练的经历,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也曾救过他的命。

有一次,曹操与刘备品评时事。曹操突然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字)之徒,不足数也。”刘备当时正在吃饭,听了曹操的话后,手中的筷子立即掉了下来。

《华阳国志·刘先主志》补充了细节,说那一刻,天空响起一阵雷声。刘备就捡起筷子,对曹操说:“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良以有也。一震之威,乃至于此也!”他就这样打消了曹操的疑虑。

一生坎坷的刘备,不仅自己能吃苦,还能礼贤下士,善待人才,因此得到了关羽、张飞、赵云等老部下的拥戴,后来又三顾茅庐(“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请诸葛亮出山,得到《隆中对》的战略方针指点,逐渐逆袭。

但遇到与自己作对的人时,刘备往往表面上心平气和,背地里却暗藏杀机。

益州名士彭羕投靠刘备后,经常口出狂言,后来因挑拨马超,被马超告发,刘备直接就给彭羕判了个死刑。

刘璋的部下张裕在一次宴会上,当众用“潞涿君”一词来讥讽刘备没有胡子。刘备入主益州后,没有立马找他算账,仍任命张裕为益州后部司马,后来找了个理由将他处死,并暴尸街头。

攻下汉中后,刘巴和雍茂劝刘备缓称帝,刘备竟找借口杀了雍茂,吓得刘巴从此不敢多说话。

还有人认为,刘备临终托孤也是带有权术的阴谋。

一方面,他将蜀汉朝政托付给诸葛亮,同时又以李严为副,使他“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以此来牵制诸葛亮,避免大臣权力过度集中。

另一方面,刘备又对诸葛亮推心置腹,临终时对孔明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被刘备的话深深感动,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刘备托孤,并满含热泪,在榻前立下誓言:“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总算放心地闭上疲惫的双眼,诸葛亮也不辜负刘备所托,此后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06

随着历史的变化,刘关张在去世后的一千多年间,走上了被“神化”的道路。

三人中最早拥有祠庙的人是张飞。

张飞遇害后不久,他生前所镇守的巴西一带就有百姓为他建造庙宇。宋代曾巩在巴蜀写的《桓侯庙记》说:“州之东有张候之冢,至今千有余年,而庙祀不废。”桓侯是张飞被蜀汉追封的谥号。

当地老百姓出于对张飞的崇拜或同情,为他建起了庙宇。

作为蜀汉开创者的汉昭烈帝刘备,其惠陵在成都武侯祠之右,风头却被诸葛亮抢了,人们似乎更怀念治蜀有功的诸葛丞相,而非君主刘备。直到唐朝末年,刘备的故乡涿县才立起了昭烈庙。

这是因为唐末风雨飘摇,忠义精神成为统治者推崇的道德。平生以汉室忠臣自居的刘备,就这样成了忠义的标杆,被当成英雄崇拜。

成都武侯祠。图源:图虫创意

关羽被“神化”的过程,比刘备、张飞更加源远流长。

关羽被孙吴杀害后,荆州一带的百姓起初把他当成厉鬼、恶神进行祭拜,原因是唯恐冤鬼作祟,危害乡里。

到了隋代,著名高僧、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晚年来到荆州一带传布佛法,了解到关羽的生平事迹和死后的传闻。

智顗很有创新性思维。为了发展当地信众,他想了个办法,告诉众人说,关羽、关平父子显灵了,在梦里请求他在玉泉山建座庙。于是,关羽便被收编为佛教的“伽蓝护法”。

当地人一听,关羽都被“镇住”了,于是纷纷投入佛门。

之后,道教也发现了关羽这个IP的价值。

宋代皇帝普遍信奉道教,道士们便编造了关羽在解州盐池降妖的神话。因为解州一带是关羽的故乡,这个故事一经推出就很有市场,得到百姓拥护。

宋徽宗在位时,内忧外患频仍,需要摆出一个忠义双全的英雄人物来自我安慰,便封关羽为“忠惠公”,后来一路封到“武安王”。

宋元之后,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也渐渐成型。人们让三英杰在故事中突破君臣界限,成为异姓兄弟。

随着小说《三国演义》的流行,明朝重修昭烈庙,庙中塑像配以关羽、张飞,而且“像不君臣坐立,而兄弟列”,三人神像并列,在香火缭绕之中接受后世的祭拜。

更有意思的,刘关张后来被奉为各行各业的行业神。编织业供奉刘备,屠宰业供奉张飞,而关羽不仅是金、皮革、豆腐等几十个行业的行业神,更是“武财神”。

明清两代是关羽崇拜的极盛时期。

明朝让关羽替代姜子牙,成为国家武神,还给关羽上了个尊号——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从此,关帝的地位“至尊无上”。

清军入关后,延续明朝对关羽的祀奉。同时,清朝统治者看到南宋岳飞的庙遍布天下,而岳飞最大的功绩便是抵御女真南侵,于是他们进一步抬高关羽的地位,让关羽荣升为与孔子平分秋色的“武圣人”,企图以此盖过岳飞的名声。

荆州关帝庙。图源:图虫创意

统治者赞赏关羽的“忠”,而民间推崇关羽的“义”。

刘、关、张在民间成了秘密结社供奉的神祗,尤其是关羽,明末清初的天地会拜他,近代以后,青、洪两帮还是拜他。

庙堂祭祀,江湖尊崇,一个杂糅了历史与传说的“关二爷”形象成为忠义的象征,刘关张也成了兄弟义气的代名词。

人创造历史,也创造神话,而神话中往往寄托了映射现实的幻象。


参考文献:

[晋]陈寿著,[南朝宋]裴松之注,卢弼集解:《三国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晋]常璩著,任乃强 注解:《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2011

张作耀:《刘备传》,人民出版社,2004

刘海燕:《从民间到经典 : 关羽形象与关羽崇拜的生成演变史论》,上海三联书店,2004

(日)渡边义浩:《关羽 : 神化的<三国志>英雄》,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

有哲理励志的历史故事3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提起苏秦,不由得就联想到了“悬梁刺股”的成语典故,可谓妇孺皆知。苏秦太有名了。

苏秦出身农家,少年时素有大志,曾拜师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完成学业后,苏秦踌躇满志、壮怀激烈,游说列国,结果是一事无成。后来兜里没钱了,穷困潦倒,只能返回老家。父母认为苏秦是个败家仔儿,看不顺眼就对他一顿责骂;妻子也认为夫君成天只会读死书耍嘴皮子,不务正业搞不来生活费,每天也是无视苏秦的存在。这样的日子见天上演,苏秦大受刺激,决心争一口气,必须出人头地呀。他读书就更加的勤奋,经常熬夜达旦,累乏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常常血流至足;睏了就把头发用绳子系起来拴到房梁上。头悬梁锥刺股,苏秦也是一个狠人呀。

苏秦闭门不出,遍观所藏之书,经过一年多的伏案苦读,他从《阴符》书中揣摩出了合纵连横之术,自认为可以再次出山游说诸侯了。

​苏秦游历到燕国,适逢燕文公纳贤,苏秦一番策论得到燕王赏识并委以重用。苏秦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说服了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了以楚国为首的联盟,合纵抗秦,苏秦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苏秦励志的故事告诉后人,刻苦读书是非常有用的,尤其对于出身农家的子弟。同时也告诉莘莘学子,死读书是不可以的,必须学以致用,将书中的死知识悟化为自身策论才能捧得黄金归!

没事就多看看书吧,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也有颜如玉~

(从历史故事中汲取营养;用先贤的智慧佐助成长。觉得赞就关注分享,指上留香,谢谢!)

有哲理有趣的历史故事有哪些(有哲理有趣的历史故事)

超有哲理的历史故事书(超有哲理的历史故事)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9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哲理励志的历史故事有哪些(有哲理励志的历史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164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