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松的故事依次有几个(关于武松的故事依次有)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74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梁山真英雄,行者武松主要事迹赏析,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成长新视点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梁山真英雄,行者武松主要事迹赏析 文/@成长新视点 武松,是梁山好汉中难得的真英雄、真好汉。他武艺高强、智勇双全,嫉恶如仇、除暴安民,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最突出的事迹,有景阳冈打虎、狮子楼斗杀西门庆和快活林醉打蒋门神等三场大戏。 武松关于武松的故事依次有1
在每一个故事,都考验的是人性,有着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和令人称颂的精神。
一、浑身是胆,独上景阳冈,敢打真老虎。
武松,是施耐庵在水浒里着墨最多的英雄人物,他为了表现武松的独特性格和豪侠气概,别出心裁地把武松惊人的酒量与高超的武艺结合起来,一出场就用孤身一人打老虎的故事,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武松常说:“我是没酒没本事,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 可见武松的胆量、武艺,与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武松打虎
一日,武松回家看望哥哥,来到了阳谷县地面,看到路边的酒馆写着“三碗不过冈”,他一连喝了十八碗,拒绝了老板的劝诫,独自一人,带着9分醉意上了景阳冈,竟真的遇到了一只吊睛白额猛虎。面对猛虎,武松并没有退却,而是勇敢地与老虎搏斗,凭借一己之力和冲天豪气,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
随后,在景阳冈上打死猛虎的武松,被阳谷县知县提携为步兵都头。由此之后,武松的命运发生了转变,也带出了后面一连串的精彩故事。令人感动的一幕,是武松在收到知县赏银时,都送给了几个抬老虎的山民。
山民与武松
武松打虎,有着几种深刻的寓意:一是自然界里的真老虎敢打,也不会惧怕社会里的假老虎;二是英雄好汉,为社会做贡献,必定会得到政府的重用和老百姓的拥戴;三是树立起武松正义、勇敢的良好形象,强调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的道理;四是武松好打抱不平,打虎是他英雄性格的自然显露;五是他出身贫苦,长期漂泊江湖,饱受人生艰辛,深知山民经常埋伏在山上,也是一心为民除害,没有功劳,但有苦劳,需要犒赏。
二、为兄报仇,血债要血偿,怒杀恶霸奸夫西门庆。
武大郎是武松的亲哥哥,两兄弟在阳谷县邂逅。当嫂子潘金莲看上了武松后,多次对他进行美色诱惑,武松都始终如一地坚守人伦道德底线,不被迷惑。
武松与潘金莲
他为了维护兄弟感情和保护哥哥来之不易的夫妻缘分,并没有挑破问题,而是暗中告诫嫂子,并提醒哥哥。
在武松出差回家后,得知胞兄武大郎已被西门庆、潘金莲与王婆合谋用砒霜毒死之后,他没有盲目地直接去报仇,而是到官府告发,希望依靠官府力量为兄长伸冤。
武松与潘金莲
可是,他哪里知道,奸夫西门庆早已贿赂了知县,而知县得了银子,还训斥武松“不省得法度”。在面对血案不能得到正义处理之下,武松才不得不在狮子楼斗杀西门庆,并杀了潘金莲、王婆为兄报仇。之后,武松并未一逃了之,而是选择去官府自首。
这个故事,树立的武松是一个有情有义、顶天立地、遵守法纪、敢作敢为的大英雄形象,他坚守道德底线,懂得维护家庭团结,不因个人私利而为难知县和他人,一人做事一人当。
武松斗杀西门庆
知县也深知武松的为人,念他除恶有功,也并没有判处他死刑,而是刺配,这也表示了正义拥有感动一起的无穷力量。
三、知恩图报,惩奸除恶,血贱鸳鸯楼。
武松刺配孟州牢城营,得到了金眼彪施恩帮助,未遭受牢狱之苦。为了回报施恩的恩情,他醉打了霸占施恩经营的快活林酒店的蒋门神。可是,令武松没有想到的是,蒋门神竟然与官府的张都监有勾结,这又引出了一连串的悲情故事。
武松醉打蒋门神
张都监和蒋门神为了最终霸占施恩的快活林,就暗中设计谋害武松。表面上,张都监珍惜武松是人才,让他到府上为看家护院,还安排丫鬟玉兰嫁他为妻,实际是监视武松的一切行动,好安排圈套置他于死地。
之后,武松被张都监诬陷盗窃罪,把他再次充军发配。而蒋门神又安排了杀手,在飞云浦要彻底杀掉武松,以绝后患。面对不白之冤,又临生死关头,武松被迫之下,大开杀戒,大闹飞云浦,血贱鸳鸯楼,杀了蒋门神,灭了张都监的满门,并用血在墙上写下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玉兰
血贱鸳鸯楼,是武松最纠结、最痛苦、最难以处理的一场情感大戏。他万万没有想到,真心对待的义妹玉兰,竟然是合谋害他的人之一。这种背叛,彻底摧毁了武松对黑暗社会抱有的一丝希望。
结语:
武松,是一个敢作敢为、有勇有谋的英雄人物,在水浒里是正义的化身,代表的是一种敢于向邪恶亮剑的精神。
武松
他在与邪恶做斗争时,开始都留有余地,并没有走极端路线。在惩处奸恶的人之后,又去自首和留名,显示他不愿意连累社会和他人,这种做法才是真正的是侠义之举。
关于武松的故事依次有2
武松何许人也?《水浒传》中人气最高的一位好汉,也是人们心中伟大的“打虎英雄”。
是的,几乎所有没有读过《水浒传》原著的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无论是只看过电视剧的观众,或者是人云亦云的“印象流”都会存在这种错觉,他们多半角色武松这个角色的人设是完美的,他是没有任何负面的事迹的,对吗?如果你是不读原著的武吹,为了不让你闹心,还是别往下看了。
(武松、潘金莲剧照)
其实施耐庵在写《水浒传》的时候虽然将梁山上的一百单八将为“好汉”,但其实只是给他们强行安了个头衔而已,他在落笔之时根本没有因为这些角色背负着好汉的形象而避重就轻的忽略他们的恶行,那些个好汉或是杀人放火(李逵、鲍旭),或是偷鸡摸狗(时迁、段景住),甚至是出卖兄弟或亲人(孙立、汤隆)的桥段都写得清清楚楚,在笔者看来,梁山上尚存人性的角色就两位,一是鲁智深,一是朱仝,武松?你看看他做了啥才评价他配不配被称为“好汉”吧。
首先必须承认武松的确是有那么“两件半”值得被赞颂的事的,一是景阳冈打虎,这个不用说,徒手杀虎的确是勇猛;二是为兄报仇,怒杀嫂嫂,在古人的观点中,潘金莲那种女人的确该杀,虽是用了私刑,但这也是体现出他的血性,还算是正面。
(单臂擒方腊剧照)
为什么说是“两件半”呢?因为还有一件事武松只能占一半功劳,那就是“单臂擒方腊”这事,在原著中擒方腊的是鲁智深,和武松没关系,然而无论是电视剧还是民间传说中都是“武松单臂擒方腊”,大多数人也选择将错就,那姑且这事就算武松一半的功劳吧。
那么武松一生做过啥坏事呢?有人说他不该杀鸳鸯楼里的丫鬟,其实吧,那丫鬟可杀可不杀,虽说那丫头罪不至死,但好歹也是帮凶,这事也就不谈了,他真正做错的还得是下面两件事。
一、放过两个极恶之人
当武松到了那十字坡的时候,他可是云麻晕在那孙二娘的店里了,此时的孙二娘是有心要杀他的,好在武松不是等闲之辈,还占了孙二娘一些便宜,甚至把二娘吓出猪叫,而根据后续的了解可以得知张青夫妇就是开黑店杀过路客的大恶人,若说张青还有“三不杀”的底线,那孙二娘就是畜生一个,她毫无底线,甚至杀过一个头陀,武松那套“行者”装就是那头陀的。
(武松、孙二娘剧照)
这么一对恶人夫妇,武松这种嫉恶如仇的人不得来一次“血溅十字坡”?然而咱们都想多了,人家直接和张青夫妇拜把子称兄道弟起来,这是个英雄该做的?纵容恶人,甚至与恶人同流合污,这不算行恶?如果这还不算,你且往下看。
二、杀了一个无辜之人
很多人觉得这个人是张都监那侍女玉兰,前文已经解释,即便不能用死有余辜来形容玉兰,但至少她是有被杀的理由的,而真正的无辜之人只有一个,即是“飞天蜈蚣”王道人的小道童。
(武松杀道童前的剧照)
飞天蜈蚣是个畜生,强占民女,还杀了张太公一家,他的确该死,武松杀他的确是为民除恶,然而武松却在此之前已然行恶,就因为他先杀了那道童祭刀,后来经张太公之女说明情况才知道那道童也是被飞天蜈蚣掳来了可怜孩童,武松这是不分黑白的杀了那孩子,而武松对自己错杀好人有啥表示呢?
并没有,毕竟他早已杀人如麻,愧疚?不存在的。
就这两件事,足以证明武松的确是不分黑白的,他快意恩仇是不假,但他这快意恩仇多半是“大爷乐意”,也就是根本毫无原则,张青夫妇该杀他却不杀,小道童本就是可怜之人,他却杀之,好汉?翻一翻原著再评价吧。
关于武松的故事依次有3
《金瓶梅》和《水浒传》中都有武松这一共同人物形象,虽然两部作品关于武松的故事情节有重叠之处,但是由于作者的刻意安排,“矮化”武松英雄形象,使《水浒传》中一个人人称颂的打虎英雄武松变成一个在《金瓶梅》中有着人性显著弱点的凡人武松。
在清代以前,作家对于自己作品的“著作权”并无明确的概念,反以作品被抄袭而广泛流传为荣。所以很多作者直接借用现有文学作品中的素材或摘录原文进行创作,在小说作品中更为明显。《金瓶梅》就是借用《水浒传》中武松的题材进行创作,但是却“旧瓶装新酒”,突破了之前武松故事的限制,将武松挪到一个不同的故事背景中,塑造了一个“同中有异”的武松。
因为《金瓶梅》借用了《水浒传》中武松杀嫂的框架,在其中填充新的内容构成的。《水浒传》的二十三回至三十一回与《金瓶梅》的一至六回和第九、十回还有第八十七回关于武松的故事情节基本相同,可以说,武松作为一个次要角色贯穿于《金瓶梅》全书。两书都包括了武松景阳冈打虎,阳谷县当都头,遇兄,冷遇嫂,出差,武大被害,知县包庇,设计杀嫂,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上梁山等情节。只看这些情节的话,两部书中的武松形象也是大致相同的,都是秉性刚烈且武艺高强的硬汉。
一、《金瓶梅》与《水浒传》中武松形象之不同
《水浒传》中的武松是一身豪气容不得半点龌龊的智勇英雄,《金瓶梅》中的武松则成为了带有小市民的世俗气的凡人。两部作品中的武松形象的不同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一)从武松与其哥哥武大的关系中看武松形象
《水浒传》中武松的哥哥武大对武松既依仗又信任,武松对武大也是怀着感恩与敬佩,可以说兄友弟恭。《金瓶梅》虽然也写武氏兄弟情深,但是有几处读来却觉得兄弟有隙。《水浒传》中武松一出场便表达了对哥哥的思念之情。柴进和宋江舍不得武松一再挽留时,武松说:“因哥哥多时不通音信,只得要探望他”。在街头突然相遇,武松见是武大,“扑翻身便拜”,这是毫无准备的第一反应,可见对武大的敬重。相比之下,《金瓶梅》中作者借其他人之口,简单介绍了“要去寻他哥哥”武松见了武大后的反应是“欢从额角眉边出,喜逐欢容笑口开”,仅仅是惊喜,并无敬重。特别是写邀武松搬到家里住时,《金瓶梅》中全是潘金莲一人主张,武大并不开口,武松却答应了“既是嫂嫂厚意,今晚便有行李取来”。武大为何不邀请武松同住,是怕武松觊觎潘氏的美貌,不信任弟弟?武松为何立刻答应了潘氏的邀请?哥哥已经娶妻,他应该避嫌才是。相比于《水浒传》中武大对弟弟的完全信赖和武松的光明坦荡,便觉得兄弟之情里多了一些小市民的狭隘。作者一点改动,使武松形象产生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效果。
(二)从对武松打虎情节的处理中看武松形象
《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对打虎细节的描写堪称经典。而《金瓶梅》对于武松打虎的过程没有细致描写,仅仅借应伯爵的口说出老虎“被一顿拳头打死了”,然后以几个“怎的”将《水浒传》中接近一回的内容一笔带过,使武松英武形象大打折扣。《金瓶梅》将笔墨着重于打虎归来后的场景。书中描写道:“只见一对对缨枪的猎户,摆将过来,后面便是那打死的老虎,好像锦布袋一般,四个人还抬不动。末后一匹大白马上,坐着一个壮士,就是那打虎的这个人”。一段毫无生气的描写与《水浒传》中武松归来后乘凉轿,挂花红缎匹,被众人簇拥而来的热闹气氛形成鲜明对比,几乎不见武松打虎归来为民除害的喜悦与豪气。武松打虎是武松成为英雄的一个起点,《金瓶梅》删略了武松打虎过程,等于人物少了一个彰显孔武有力、勇猛强壮以及临危不乱的舞台,使武松的英雄形象一开始便没有建立起来。可以说《金瓶梅》中只有一个武松的开场形象就是一个“壮汉”,离“英雄”有些差距。
(三)从对武松杀嫂情节的处理中武松形象
《水浒传》中的武松杀嫂看了真是大快人心。而《金瓶梅》中的武松则显得残忍有余,机智不足。从武松为武大报仇的准备工作开始,《金瓶梅》中武松以看管迎儿为借口娶潘金莲,将潘金莲骗回家中,利用了潘氏的愚蠢,已将英雄的耿直之气去了大半。而后,武松又把王婆骗至家中。《水浒传》中武松的思虑更加周全,还请了姚二郎、赵仲铭、张公等邻居坐席,并且请胡正卿录下口供,为的是“做个证见”,又吩咐士兵把守门口,防止邻居逃走。可谓有勇有谋,粗中有细。《金瓶梅》对武松杀嫂的描写显得凶残:“把刀子去妇人白馥馥心窝内只一剜,剜了个血窟窿,那鲜血就冒出来......双手去斡开他胸脯,扑扢的一声,把心肝五脏生扯下来,血沥沥的供养在灵前”。而且在杀了潘氏后,又杀了王婆,甚至要杀无辜的王婆的儿子。武松杀潘氏和王婆是因为她们参与设计杀害武大,罪有应得,牵扯到王婆的儿子就是滥杀无辜,本性暴戾了。反观《水浒传》中的武松,留下王婆做人证,在加上潘氏的供词,增加通过官府为武大伸冤的胜算。再看杀嫂之后武松的行为,《金瓶梅》中武松连夜逃走,可谓仓皇而去。《水浒传》中武松带着人头、口供及王婆向官府自首。在自首前对四家邻舍说:“小人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武松明知杀人偿命这个道理,仍投案自首愿以自己的性命为哥哥伸冤。由此可以看出《水浒传》中的武松敢作敢当,为人坦荡,一身豪气。
二、《金瓶梅》和《水浒传》中武松形象变化的原因及方式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武松形象的不同是必然的,也是刻意为之的。《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在不改变武松故事基本情节的前提下,使武松由英雄变成凡人,看似不经意,实则独具匠心。
(一)两部作品主题不同
袁行霈先生将《水浒传》的主题概括为“忠义”。这是一部写草莽英雄的作品。这部作品热情讴歌了英雄,讴歌了智慧,讴歌了本真,讴歌了正义,赞扬了反叛精神,它推崇自然人性中的原始的善。作者意图通过理想化的人物唤醒英雄主义。所以《水浒传》中的武松是“力”与“勇”的象征,他是光明磊落,心胸坦荡,敢作敢为的英雄。虽然武松也有缺点,如在景阳冈不听酒家的劝告执意进山,被施恩父子利用等,但这也是可以看做武松真性情的一部分,瑕不掩瑜,武松依然是一个光辉的英雄形象。
与《水浒传》截然相反,《金瓶梅》极言人性之恶。而且它的主角是市井细民,并无意于展现英雄本色,在于展现日常的市民生活。张竹坡评说:“西门庆是混账恶人,吴月娘是奸险好人,玉楼是乖人,金莲不是人,瓶儿是痴人,春梅是狂人,敬济是浮浪小人,娇儿是死人,雪娥是蠢人,宋惠莲是不是高低的人,如意儿是顶缺之人。若王六儿与王太太等,直与李桂姐一流,总是不得叫做人。而伯爵、希大辈,皆是没良心的人。兼之蔡太师。蔡状元、宋御史,皆是枉为人也。”《金瓶梅》中竟缺少一个好人。《金瓶梅》的主题就是暴露扭曲的人性,揭示人性的复杂。坏人不是坏事做尽,没有一丝“善”。如《金瓶梅》的主角西门庆虽混账,但他对李瓶儿也有真感情,对朋友也会慷慨相助,;庞春梅恶毒,对潘金莲的姐妹之情确是不假。所以在描写武松时也不会将他塑造的尽善尽美。武松一开始在《金瓶梅》中也算不得“恶”。第一回中武松将打虎的赏钱五十两散与受责罚的猎户,可见其不重钱财,讲义气,“忠厚仁德”;第十回武松被押解孟州时,央托左邻姚二郎看管迎儿:“倘遇朝廷恩典,赦放还家,恩有重报,不敢有忘”。又可见武松也曾牵挂过迎儿,为迎儿的以后生活做过打算,且知恩图报,也算有情有义之人。而大赦回归后的武松才算得上是“恶”。
(二)两部作品的情节详略、人物设置不同
在《金瓶梅》中,主角是西门庆,武松退居为配角,成为故事的线索。《金瓶梅》的作者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使武松由英雄变为凡人。
1、武松故事的详略安排
《水浒传》中作者对武松非常重视,用大约连续十回的篇幅(称为“武十回”)来写武松的“成长”经历。而且作者对武松形象的塑造也近乎完美无缺,也难怪金圣叹在对水浒英雄分类时,评价武松为“上上人物”。而《金瓶梅》中仅武松遇兄、冷遇嫂、出公差、潘氏与西门庆偷情、武大被害、武松杀嫂等故事情节与《水浒传》文字篇幅大致相同而且缺少对于武松在遇兄之前的经历描写,如对“三碗不过岗”的经历只字未提。《金瓶梅》对武松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的情节以107个字概括了《水浒传》整整三回的内容,比《水浒传》还缺少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醉打孔亮等能彰显武松光辉形象的事迹,使其形象暗淡不少。而且这些略写和略过不提的过程正是武松思想发生转变的催化剂。这些情节的缺失使武松的形象远不如《水浒传》中那么血肉丰满,真实动人。
2、武松故事情节流程的改变
《水浒传》中武松故事流程为:武松景阳冈打虎—遇兄—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武大被害—武松杀嫂祭兄—武松杀西门庆—武松刺配孟州—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上梁山。《金瓶梅》中武松故事流程为:武松景阳冈打虎—遇兄—潘金莲与西门庆偷情—武大被害—武松误杀李外传—武松充配孟州—西门庆病死—武松打蒋门神—闹飞云浦—武松杀嫂祭兄—上梁山。可以看出在《金瓶梅》中正是由于武松错杀了李外传,所以才导致武松刺配孟州,使武松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也使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故事获得了新的演绎的时间。由此,围绕西门庆展开一段与《水浒传》截然不同的故事。而在这段时间内武松的经历是空白,成为一条暗线。不仅如此,武松杀嫂因为其刺配孟州而推迟,当他再杀嫂时,因为时间的不同已不如《水浒传》那么令人拍手称快。事隔经年,主犯西门庆已死,潘金莲正值被逐落魄之际,此时杀嫂有欺负弱小之嫌,早已失去了报仇雪恨的快意,武松形象也再次矮化。
《水浒传》中二十三回至三十二回集中描写了武松,武松由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再到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一步步反叛,一步步由渴望建功立业对朝廷抱有希望的“顺民”到对朝廷失去信心,最后被“逼”上梁山。这一过程是不间断的,紧凑的,英雄形象也是在一过程中一步步确立并巩固的。如果说武松的故事是一条完整的线那么《金瓶梅》中武松的故事以“点”的形式穿插在作品中,他最开始是西门庆与朋友的谈资,后来错杀李外传“成全”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他最后的出现是为了潘金莲命运的结束。
3、增添特定人物以改变形象
《金瓶梅》中增加了皂隶李外传和武大女儿迎儿这两个《水浒传》中不存在人物。李外传的出现使得潘金莲和在西门庆逃过一劫,多了几年寿命,并敷衍出其他故事。而且通过武松误杀李皂隶,也可以看出武松的鲁莽和冲动。“众人道:‘这是李皂隶,他怎的得罪都头来?为何打杀他?’武二道:‘我自要打西门庆,不料这厮晦气,都和他一路撞在我手里。’”只为一时气愤,不计后果,便杀了无辜的人,这绝非好汉所为。李皂隶的死着实冤枉,而武松也为他的冲动而付出代价——错过杀西门庆的时机。
迎儿这一人物的设定,可谓作者的神来之笔。既可凸显潘金莲的狠戾毒辣(潘金莲虐打迎儿),又使武松的形象跌至尘埃。武松杀死潘金莲和王婆以后,武松把迎儿倒扣在屋里,迎儿说“叔叔,我害怕”,武松却回道:“孩儿,我顾不得你了”。迎儿在武松杀死王婆和潘金莲时尚且“唬得只掩了脸”,武松却把她与两个死相可怖的人扣在屋里一夜!可见他只是把迎儿当做杀死潘金莲的工具,丝毫没有顾及迎儿情绪与安危,如此冷血而不近人情。不仅如此,武松还在杀人后搜走了王婆的钱财,然后“越后墙,赶五更挨出城门”逃命去了。入室搜刮钱财连钗环首饰也不放过,自己一人独占钱财,这都与水浒英雄的重义轻财大相庭径。迎儿因武松的出逃被拘数日,最后是邻居姚二郎把迎儿从县中衙门出来,嫁与人为妻小。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邻居尚且如此照顾迎儿,而迎儿唯一的亲人武松却弃她而去,还连累一个女孩受牢狱之苦,对比之中可见武松的寡情与自私。若是武松看重与武大的兄弟深情,理应照顾武大唯一的女儿。如此看来,武松虐杀潘金莲更多是为自己被刺配孟州所受之苦的一种宣泄,而少了为兄弟复仇的重情重义之感。
此外,《金瓶梅》中事事皆体现了世俗生活和商业生活中“钱”的重要作用。对于钱财的“斤斤计较”与《水浒传》中“论秤分金银”截然不同,所以武松也不免沾染“铜臭”之气,而少了水浒英雄的江湖豪气。
从《水浒传》到《金瓶梅》,武松形象由英雄降为凡人。虽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我们很难明确《水浒传》和《金瓶梅》的作者,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两部作品中了解作者对于人性的认识。《水浒传》的作更加相信人性的善良,对人抱有希望,认同英雄。而《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则认为人性是微妙复杂的,不能简单的区分为善恶两类,自然也认为不存在道德高尚的英雄。
我国有些作品中也出现了同一人物的不同变形。如《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一个“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而在郭沫若的《蔡文姬》中却是一个能臣贤相;在马致远的《汉宫秋》中王昭君是一个无奈和亲的无辜女子,在曹禺的《王昭君》中却成了一个自愿和亲的友好使者;司马迁的《史记》把伯夷和叔齐当做抱节守志的典范,而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伯夷和叔齐迂腐而狼狈;白居易《长恨歌》中杨玉环是一个令人同情的“红颜祸水”,而白朴《梧桐雨》中的杨玉环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貌美尤物......尽管这些作品的变形与《水浒传》和《金瓶梅》中武松形象的改变有一些不
同之处(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历史人物,而且人物主人公地位基本不变),但我们不能否认这种文学写作方式得到广泛认同。这种写作方式不仅方便不同时期不同作家抒发自己的情感,也为文学史上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金圣叹,《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湖南:岳麓书社,2005年版
[2]李时人,《金瓶梅新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3]兰陵笑笑生,刘心武点评,《刘心武评点金瓶梅》,广西: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9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武松的故事依次有几个(关于武松的故事依次有)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1547.html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