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类似雷锋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19 08:48:01 技术常识4 基础知识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488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38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中共党史初始十个典型故事,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甘州区建设局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类似雷锋的故事有哪些1

要读懂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以下党史故事应该也是必须要了解掌握的!学党史,先要从以下故事学起。

1.延安“窑洞对”

2.雷公为啥不劈死毛泽东?

3.耿飚之问

4.《甲申三百年祭》

5.叶剑英两次挽救党

6.毛泽东:打不败胡宗南坚决不过黄河

7.毛泽东在中央苏区“鬼都不上门”挨整日子

8.七大元帅拼死救毛泽东

9.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大精神”

10.一昼夜奔袭120公里徒步行军的两个纪录

延安“窑洞对”

延安“窑洞对”又叫“窑洞之问”。1945年,黄炎培在延安窑洞与毛泽东谈到“朝代更替、循环往复”话题时,发出了著名的“黄炎培之问”: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黄炎培说:“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

对黄炎培的坦诚直言,毛泽东当即非常自信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就是著名的黄炎培“窑洞之问。”

(点评:学习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延安“窑洞对”太重要了,毛主席用一个民主赢得了民心,赢得了天下!)

雷公为啥不劈死毛泽东?

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的县长联席会议正在杨家岭参议会小礼堂举行。开会期间,突然发生了雷击礼堂事件,参加会议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云不幸被雷击身亡。偏偏当天固临县有一位农民在赶集时,帮他拉东西的一头毛驴也被雷劈死了,他便当街大骂:“这瞎了眼的老天爷,为甚不让雷公劈死毛泽东,偏要打死李县长、打死我的毛驴!”“这还了得,这不是反对毛主席吗?必须予以严惩。”当街骂毛泽东的农民,很快被当地干部抓起来,要送中央保卫部门公开处理。

这件事很快传到毛泽东耳朵里。一般人肯定会火冒三丈,做出不理智的事情来,毛泽东却非常冷静,说:“骂人又不犯法,骂人也是提意见的一种方式嘛!老乡这样骂我,说明我们工作中存在错误和问题,需要查清改正。”他当即指示有关人员将骂他的农民放掉。后经调查,原来是当地征粮太重了,这位农民心里有冤气,偏偏毛驴又死了,所以才借骂“雷”出气。无独有偶,时隔不久陕甘宁边区的清涧县农妇伍兰花的丈夫在山上犁地时遭雷击身亡。她一边痛哭一边污骂共产党,诅咒毛泽东。当地干部很快将她抓起来并报告中央社会部。该部接报后派人把她拘押到延安并由保卫部门建议判处死刑,呈报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审判和中央审批后打算在清涧县枪毙,以一儆百。

毛泽东从社会部送呈的《情况汇报》中看到后陷入深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遭雷击?为什么他们都骂我毛泽东和共产党?雷击是因为天不好,而当时在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就是老百姓头上的天,我毛泽东又是共产党的主席,这说明我们党的有些政策不好,我这个主席也没当好。他当即对社会部负责人说:“你们如果不做调查,就这样随便抓人、杀人,共产党跟国民党有什么两样?所以我不同意你们这样做!”当晚叫中央军委总部保卫部部长钱益民把伍兰花带来,经过交谈后得知:她家70岁的婆婆是个瘫痪病人,3个孩子最大的才10岁,全家6口人仅靠丈夫一人养着。中央红军来陕北后给她家分了5亩地,起初还过了几年好日子。但这几年因公粮任务太重,又逢三年旱灾,百姓交不起,尤其是她家,除了种子已无颗粒存粮。可当地干部只管多要公粮,自己还多吃多占,百姓苦不堪言。她丈夫这一死,家里的生活更没指望了,她一时气急就骂天骂地骂共产党骂毛主席。

毛泽东听后非但没有责怪她,还安慰说:“我们共产党跟老百姓是一家人,你家里有困难我们会帮助你克服,你以后有意见还可以提,我叫他们放了你。”生怕被枪毙的伍兰花听后热泪盈眶,要跪下来请罪,毛泽东将她扶起并叫钱益民马上放掉她,还要他派专人护送回家,并带公文向当地政府讲清楚,她没什么罪过,是个敢讲真话的老实人。当地政府要帮助她克服困难。对于当地群众交公粮负担过重的问题,边区政府要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要免,该减的要减,决不能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临行前,毛泽东还让通讯员把自己的口粮送给她,以解她家的燃眉之急。她回村后逢人就讲:“毛主席胸怀坦荡,是咱老百姓的大救星,是个不怕雷轰的英明领袖。”

随后,党中央、毛泽东及时作出决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减征公粮、军民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扭转缺衣少食的困难,根据地的老百姓生活也明显好转。

(点评:有错误了,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共产党员的人格风范!)

耿飚之问

耿飚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当年的“杨罗耿”,曾经横扫千军,然而在他的回忆录中,很少讲他的金戈铁马,写他的赫赫战功,却说了“一件非常痛心的事”。

1991年,已经退下来的耿飚,重返半世纪前战斗过的陕甘宁陇东某县。晚饭后,他住的招待所外忽然人声鼎沸,黑压压来了一群“告状”的老百姓,诉说他们对一些县乡干部的不满,怎么劝说也不肯离开。

这个县干群关系的恶化,使耿飚感到震动,也深为痛心。耿飚召集省地县的干部讲了一次话——不批评、不责备,却讲了一件往事,提了一个问题——50年前,耿飚任副旅长的129师385旅就驻扎在这里,一个战士损害了当地群众的利益,而且还很严重,旅部决定按纪律枪毙他。老百姓知道了,也是“黑压压”来了一大群人,为这个违纪的战士求情。耿飚对父老乡亲们说,纪律是必须坚决执行的,于是老百姓都跪下了,哭着说共产党都是好人,就饶了这个战士,让他戴罪立功吧!耿飚反复说明八路军的军纪,可老百姓一个也不起来,最后,耿飚只得流泪接受了群众的要求。

故事说完了,耿飚激动地大声问道:“现在,我要问问今天在座的你们这些人,不管哪一个,如果犯了事,老百姓还会替你们求情吗?!”耿飚一问惊人,全场鸦雀无声……

(点评:耿飚之问,被誉为中共党史继雷公为啥不劈死毛泽东和延安“窑洞对”之后的三大问!忘记背叛群众的人,人民绝不留情唾弃他!)

《甲申三百年祭》

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连载4天。当时,抗日战争已由战略相持转入战略反攻。中国人民正全力以赴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为迎接胜利,推动斗争,郭沫若在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300周年的时候,撰写了《甲申三百年祭》。

文章发表后,立即受到了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重视,毛泽东多次指出要从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并批示,将《甲申三百年祭》作为中共整风的文件之一。其核心是明末政治腐败导致国家倾覆和李岩的悲剧命运,尤其是李自成及部下胜利后的骄奢。

1944年4月至5月间,毛泽东演讲中谈道:“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点评:毛泽东据此提出了著名的——进京赶考说!不骄不躁,全党同志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

叶剑英两次挽救党

第一次:南昌起义。南昌起义的历史大家都知道,在此不想多说,说说里面具体的一个细节。党史叶剑英担任张发奎第四军参谋长。当时,周恩来、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准备要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但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发现了起义苗头,电令贺龙军长等率部到庐山,意在缴械。这一消息被叶剑英知道了,他赶紧向周恩来等人汇报,所以,南昌起义提前爆发。如果没有叶剑英的情报,不知道有多少起义者还没起义就被屠杀了,那还有后面的南昌起义?

第二次:南昌起义。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本应是红军在万分艰难之时的一次力量组合,是长征走向胜利的一次转折。然而张国焘权欲膨胀、利欲熏心,置党的利益于不顾,仗着枪多人多,争权夺势搞内耗,私心得不到满足便阴谋分裂中央。给本就在国民党军的穷追猛堵下,业已伤痕累累的党和红军的创口上又撒上了一把盐,险些铸成历史大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沉着应对,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叶剑英在此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

在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北上。张国焘的左路军行至阿坝时便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并以红军总政委的名义,电令在右路军任前敌政委、对张国焘言听计从的陈昌浩,要他带领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并说如遇阻扰,则“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准备铤而走险与中央彻底决裂。当时陈昌浩正在会上讲话,时任前委参谋长的叶剑英先看到了这份电报,他让陈昌浩看了一眼,便将其揣进口袋,假装如厕,快马加鞭的跑到中央驻地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当此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决定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以脱离险境。叶剑英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随即回到指挥部。后来叶剑英以南下“打粮”为名,带着行动不便的中央直属部队,也顺利脱离了险境,与毛泽东回合。事后,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的说:“如果没有叶剑英,我就没有这个了。”

(点评:叶剑英,新中国成立后于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好多人就不认可,说叶剑英凭啥能授予元帅军衔。我说你真不知中共党史,知道了你就会明白,哪怕十大元帅其他九人都不给,也要给叶剑英!叶剑英的另一次挽救党和国家命运的便是,协助华国锋等人彻底粉碎四人帮,这一丰功伟绩中,叶剑英应该是起决定作用的。说协助,是因为华国锋当时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充分证明了对党的绝对忠诚!)

毛泽东:打不败胡宗南坚决不过黄河

1947年2月,蒋介石对山东解放区和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实行重点进攻。蒋以西北王胡宗南的精锐部队25万人围攻陕甘宁边区,而彭德怀统率的西北野战兵团只有2万多人,敌我力量对比是十比一,边区形势非常严峻。为了诱敌深入,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延安,并将中央领导机构一分为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留在陕北,主持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工作,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当时留在中央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警卫部队共800人。毛泽东要以这800人转战陕北,以“蘑菇战术”拖垮胡宗南的20多万精兵,粉碎蒋介石的所谓重点进攻。转战陕北,酷似长征。党中央辗转行军,大迂回运动,在强大敌人紧逼追击下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在千山万壑中引领胡军“武装游行”,从一个沟壑转移到另一个沟壑。有时,两军相距仅四五里路,有时毛泽东率部刚走一会儿,敌军就进了村。这种险情时有发生。因此,作为中央支队负责人的任弼时提出,还是过黄河暂避一下。但毛泽东坚持不同意,说中央留在陕北,首先我要留在陕北,什么时候打败胡宗南,什么时候过黄河。胡宗南正希望我过黄河哩!我不过黄河,就可以拖住他,既使他不能投入别的战场,减少别的解放区的压力,也能在这里消灭他。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以坚韧的毅力和高度的镇定转战陕北一年,既稳定了党心,也使蒋介石在河东消灭中央的图谋泡汤。

(面对那么多的强敌,毛泽东就是不过黄河!目的就是为了牵制胡宗南!为了党和人民事业,全然不顾及自己性命,这就是领袖的魅力所在!)

毛泽东在中央苏区“鬼都不上门”挨整日子

1931年11月7日至20日,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叶坪召开,宣告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还同时担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红军总政委,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等重要领导职务。然而,1932年10月,在宁都会议上,毛泽东被撤销了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领导职务,失去了军权。此后,毛泽东不断挨整,处境更加艰难。在中央苏区挨整的“两三年”,是毛泽东事业上遭受的最大挫折。

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就受过压,得过三次大的处分,“被开除过党籍”,撤销过军职,不让我指挥军队,不让我参加党的领导工作。我就在一个房子里,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我也不找任何人,因为说我搞宗派主义,什么邓、毛、谢、古。其实我连邓小平同志的面也没有见过。1965年8月5日,毛泽东又谈起那段“鬼都不上门”的历史,我这个菩萨,过去还灵,后头就不灵了。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

中共临时中央到达中央苏区后,为了排除推行“左”倾教条主义的障碍,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干部实行“残酷斗争”和“无情打击”。当时,毛泽东的威信很高,“左” 倾领导人不好直接整毛泽东,就从下面整起,先是反“罗明路线”;进而反以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为代表的“江西的罗明路线”;接着,又把萧劲光当作红军中的“罗明路线”代表来批判,开除党籍和军籍,还判了刑。临时中央的这些做法,令人寒心,不少人有所顾忌,不敢接近毛泽东。为了不牵连或少牵连别人,毛泽东也很少再和别人谈话。

《毛泽东传》写道:从一九三一年赣南会议到一九三四年十月长征开始,整整三年内,毛泽东的处境是十分艰难的。尽管他出任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实际上一直身处逆境,遭受着接连不断的批判和不公正对待。他许多行之有效的正确主张,被严厉地指责为“狭隘经验论”、“富农路线”、“保守退却”、“右倾机会主义”。在不短的时间内,甚至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毛泽东在挨整的这些日子里,一直表现得十分从容沉着。他坚持原则,决不放弃自己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主张,同时又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尽可能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虽然他被剥夺了对红军的领导权,但还是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身份积极努力地为党工作,至少抓了五个方面的工作。1、领导中央苏区的经济建设。2、大力抓中央苏区的政权建设。3、领导开展中央苏区的查田运动。4、领导中央苏区的反贪立法工作。5、时刻关注着第五次反“围剿”战局的发展,不断提出军事建议。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李维汉曾描述道:“他坚持三条:一是少数服从多数;二是不消极;三是争取在党许可的条件下做些工作。那时王明路线的主要负责人整人整得很厉害,不是把你拉下领导职务就算了,还批得很厉害。毛泽东在受打击的情况下,仍能维护党的统一,坚持正确的路线和主张。”

除以上五件大事外,毛泽东还利用这段时间,认真研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总结革命经验。他在1957年曾感慨地同曾志谈起过:“我没有吃过洋面包,没有去过苏联,也没有留学别的国家。我提出建立以井冈山根据地为中心的罗霄山脉中段红色政权,实行红色割据的论断,开展‘十六字’诀的游击战和采取迂回打圈战术,一些吃过洋面包的人不信任,认为山沟子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一九三二年(秋)开始,我没有工作,就从漳州以及其他地方搜集来的书籍中,把有关马恩列斯的书通通找了出来,不全不够的就向一些同志借。我就埋头读马列著作,差不多整天看,读了这本,又看那本,有时还交替着看,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后来写成的《矛盾论》、《实践论》,就是在这两年读马列著作中形成的。”

身处逆境的毛泽东,不悲观,不消极,不懈怠,顾全大局,相忍为党,在等待中学习,“扎扎实实下功夫,硬是读了两年书”,为“天降大任”做着积极的准备。

(我们都有不顺心的时候。每当失意不顺心了,不妨看看我们最为崇敬的毛泽东,他是怎么对待的!万不可发不完的牢骚,意志消沉,有的甚至丢了初心而开始贪腐,走上不归路,有的甚至背叛了初心而背叛革命,如中共创始人之一的张国焘!“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又来自自己的党内,这是严峻的考验。如果没有坚强的信念、宽阔的胸襟、钢铁般的意志,一个人是很难经受得住这种考验的。)

七大元帅拼死救毛泽东

1935年6月,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这本应是红军在万分艰难之时的一次力量组合,是长征走向胜利的一次转折。然而张国焘权欲膨胀、利欲熏心,置党的利益于不顾,仗着枪多人多,争权夺势搞内耗,私心得不到满足便阴谋分裂中央。给本就在国民党军的穷追猛堵下,已伤痕累累的党和红军的创口上又撒上了一把盐,险些铸成历史大错。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沉着应对,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粉碎了张国焘的阴谋。在这次斗争中,七位建国后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开国元勋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是朱德、刘伯承、贺龙、聂荣臻、叶剑英、彭德怀和徐向前。

朱德。在张国焘分裂中央的活动中,坚定地站在毛泽东这边,是极具分量的。在沙窝会议后,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组,分左、右两路北上。朱德同张国焘率左路军行动,期间张国焘百般刁难,朱德不顾个人荣辱,沉着冷静的与之巧妙周旋。左路军抵达阿坝后,张国焘要挟朱德同他联名发电给中央,要右路军掉头南下,遭到朱德严辞拒绝。左路军抵达黄河支流的噶曲河边时,张国焘借口河水上涨不能通过,还要求左路军先头部队全部撤回阿坝,想向青海等偏远地区退却。朱德力主渡河北上,并亲自到河边视察水情,用事实向张国焘力争。阿坝会议上,张国焘等人要求朱德发表反对中央北上的声明,在遭到拒绝后便开始漫骂和攻击,朱德义正词严地说:“中央北上的决定,我是赞成的、拥护的、举了手的。如果硬要我发表声明,那我就再声明一下,我是拥护党中央北上决定的。”张国焘等人又要朱德出面反对毛泽东,朱德幽默地说:“朱毛、朱毛,人家外国人都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哪有朱反对毛的?你张国焘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见对朱德无计可施,张国焘便想赶走朱德,说“你既主张北上,那你就离开部队北上好了。”朱德看穿他们的阴谋,果断地回答说:“我是党中央派来的,我不能离开部队。”朱德知道只有留在部队里,才能及时掌握张国焘的动态,以便应对。当朱德到达陕北后,毛泽东称赞他“斗得有理、有节,临大节而不辱”,“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言辞一点也不为过。

刘伯承红军一、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后,中央曾派刘伯承等人组成慰问团到四方面军慰问,时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的刘伯承,面对张国焘妄图攫取军权的咄咄逼人的言论,顾全大局,不漏声色,以不变应万变,之后及时向中央反映情况研究对策。刘伯承和朱德一起同张国焘左路军行动,他几次在高级干部会上反击顶撞张国焘等人,张国焘气急败坏,加强了对刘伯承的警卫,实际是将刘伯承看管起来。后来又撤去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的职务,把他调入红军大学任校长。即便这样,刘伯承仍同张国焘斗争,还做好了“绑架”张国焘,实施“兵谏”的准备。张国焘在卓木雕擅自成立第二中央后,红四方面军中经常将红一方面军的将领抓去开批判会,进行洗脑,让其交代揭发“北上逃跑路线”的错误。还派人在红一方面军中大力宣传南下的好处,批判北上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承决定实行“兵谏”,逼张国焘北上,他抓住时机向朱德说了自己的想法后,朱德认为不到万不得已,不走此下策。为了加重同张国焘斗争的砝码,刘伯承向朱德建议,决定同贺龙的二、六军团会合。在说服张国焘同意后,朱德同张国焘联名致电贺龙、任弼时,建议红二、六军团渡金沙江北上到西康同左路军会合,从而使斗争的天平开始倾斜。

贺龙贺龙率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随即红二、六军团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他与同在左路军的朱德、刘伯承等对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了党的团结,最终促成了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张国焘当时之所以同意二、六军团前来会合,也有他的打算,就是想把二、六军团拉向自己,借以加强对抗中央的力量,结果张国焘的如意算盘打错了。在欢迎会上,贺龙便给张国焘来了个下马威,贺龙后来在回忆录中说:“在主席台上,我坐在张国焘身旁,他刚刚站起来要讲话,我半开玩笑半认真地给了他一句悄悄话,我说,国焘啊,只讲团结,莫讲分裂,不然,小心老子打你的黑枪!张国焘就没敢讲不利团结的话。”贺龙为了削弱张国焘的力量,还采用了釜底抽薪之计,他对张国焘说红二、六军团损失不小,要张从四方面军的建制中抽出两个师的兵力补充到红二、六军团中去,从而削弱和分散了张国焘的实力,为最终斗争的胜利加重了砝码。

聂荣臻两河口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张国焘在其住处请时任红一军团政委的聂荣臻和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吃饭,企图拉拢二人,挑拨党内关系,宣扬他的南下方针。席间张国焘诱之以利,说中央红军很疲劳,减员很大,决定拨两个团给一、三军团。聂对这个“请客”是有疑虑的。从张国焘住处出来,他问彭德怀:“他为什么请我们两人吃饭?”彭德怀没有正面回答,只是笑着说:“拨兵给你,你还不要?”聂荣臻会心一笑,说:“我当然也要。”不过张国焘过于热情的奉承,挑拨性极强的语言,使聂荣臻警觉起来。右路军组成后,林彪、聂荣臻到指挥部开会,会后右路军政委陈昌浩留下聂荣臻,问他对遵义会议和会理会议是什么态度。陈昌浩这话很明显是张国焘请客的继续,意思无非是动员聂荣臻站出来反对毛泽东。聂荣臻说:“遵义会议我已经有态度,会理会议我也早有了态度,这两个会议我都赞成,我都拥护。”给了陈昌浩一个软钉子。林彪与张国焘走得很近,显得很亲热,当时张国焘有一个方案,要把聂荣臻调到三十一军去当政委,把林彪调到另一个军去当军长,意图很明显:一是封官拉拢,二是分裂瓦解。这也让聂荣臻感到焦虑和不安,他不惜与林彪吵翻,劝林彪要防止一军团被张国焘吃掉。由于聂荣臻等人立场坚定,坚决支持中央北上方针,弄得张国焘离间不成,最后只好公开向中央要权了。

叶剑英张国焘的左路军行至阿坝时便命令部队按兵不动,并以红军总政委的名义,电令在右路军任前敌政委、对张国焘言听计从的陈昌浩,要他带领右路军中的红四方面军南下,并说如遇阻扰,则“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准备铤而走险与中央彻底决裂。当时陈昌浩正在会上讲话,时任前委参谋长的叶剑英先看到了这份电报,他让陈昌浩看了一眼,便将其揣进口袋,假装如厕,快马加鞭的跑到中央驻地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当此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决定率红一、三军团单独北上,以脱离险境。叶剑英为了避免打草惊蛇,随即回到指挥部。后来叶剑英以南下“打粮”为名,带着行动不便的中央直属部队,也顺利脱离了险境,与毛泽东会和。事后,毛泽东摸着自己的脑袋风趣的说:“如果没有叶剑英,我就没有这个了。”

彭德怀彭德怀开始也是张国焘拉拢分裂的对象,也送过礼物金钱,派说客游说过,但彭德怀始终站在毛泽东这一边,从不为之所动。红军分路北进后,彭德怀在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次北进,三军团走在右翼纵队的最后面,最前面是一军团,中间是红四方面军之四军、三十军、九军和前敌总指挥部。当时使我感觉:张国焘有野心,中央似乎没有察觉。毛主席、张闻天随前敌总指挥部在一处住,我每天都去前总,秘密派第十一团隐蔽在毛主席住处不远,以备万一。”陈昌浩在前总会议上,大谈阿坝是一个基本的游牧区,比农业区还好,引起彭德怀的警觉,于是向毛泽东建议必要时采取扣押人质的办法。他在回忆录中说:“向毛主席报告后不到两小时,叶剑英秘密报告:张国焘来电要求南进。”彭德怀于是义不容辞的担负起这次“护驾”的任务,派出一个团的兵力保护中央首长迅速撤离,从而赢得了时间,避免了悲剧发生。

徐向前徐向前是四方面军总指挥,是四方面军中仅次于张国焘、陈昌浩的三号人物,但他始终是拥护中央北上的方针的,在这方面他一直与张国焘、陈昌浩政见不合。他与陈昌浩率右路军随中央北进。张国焘孤注一掷,电令陈昌浩采取行动,甚至要加害中央领导。毛泽东得悉叶剑英的汇报后,果断率红军红一、三军团连夜悄悄北上。但还是有人发现并报告给徐向前,说:“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设置了警戒,打不打?”徐向前斩钉截铁的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彭德怀在回忆录中也说道:“听说,陈昌浩要派兵追击我们,徐向前说,岂有此理,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这句话起了决定作用,陈未追击”。正是徐向前一声令下,稳住了军队,才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的发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五大精神”

经过百年血泪史和奋斗史,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卓绝斗争,新中国成立了。在往后的三十年里,是国内人民空前大团结的时期,由于对党的极度信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开始了社会主义大建设,锻造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形成了诸多奇迹般的奋斗精神。今天,先介绍5种精神,这也是我们现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好教材,我们的初心是什么,就从这些精神中找答案。

雷锋精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要记住:‘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雷锋精神,其实质和核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1963年毛主席亲自为这位共产主义战士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雷锋二字,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的代名词。

大庆精神。也叫铁人精神,浓缩为艰苦创业精神。1960年,中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十分困难。就在此时,我们的盟友——苏联单方撕毁合同,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再加上西方帝国主义的封锁,新中国面临极大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急需石油。再次险恶背景下,一场中国前所未有的石油大会战在大庆拉开序幕,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喊出了:“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先生产、后生活”“宁愿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都要抖三抖!”的创业口号。在此精神的鼓舞下,我国摘掉了贫油落后的帽子。1964年,毛主席为此发出号召:“工业学大庆!”随后,大庆精神成为全国工业战线的学习榜样。

大寨精神。“山西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是一个依靠公社集体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典型。这个大队原来生产条件很差,是一个穷山恶水土地薄,全部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方。十几年来,这个大队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加工改造耕地为中心,结合运用八字宪法,进行了大量的、艰巨的农田基本建设,把过去4700块分散土地弄成了900块梯田,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田。粮食亩产由1952年的287斤,增加到1962年的772斤,1963年遇大水灾,仍保持在700斤以上。从1953年到1963年大寨大队向国家共交售1758000斤粮食。大寨大队所坚持的是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这是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选节。一个国家的政府工作报告,用这么大篇幅介绍一个生产大队,足见大寨当时在中央领导人心目中的位置。“如果中国农村都像大寨那样,那中国人的粮食就吃不完。”1964年中央发出:“农业学大寨”的号召。

两弹一星精神。上世纪五十年代,西方帝国主义仗着有原子弹,动不动欺辱新中国。中国要是没有原子弹,就抬不起头,在国际上就没有发言权。为了争口气,人民军队和科学家们,仅用五年时间,1964年10 月,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11月,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能在如此短暂时间取得如此巨大成绩,新中国让世界各国刮目相看,也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震撼了世界各国。1971年,联合国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两弹一星”精神科浓缩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红旗渠精神。即当代“愚公”精神,说具体点就是“人定胜天”,其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动工于1960年,勤劳勇敢的30万林州人民,苦战10年时间,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

一昼夜奔袭120公里徒步行军的两个纪录

飞夺泸定桥,红4团一昼夜飞奔120公里1935年5月28日晨5时许,红1军团第2师第4团在前往泸定桥的行进途中,政委杨成武和团长黄开湘接到军团转达军委的“万万火急”命令,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黄、杨,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速度的行军力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伟大的任务。这就意味着部队必须在一昼夜内走完120公里的路程,并在29日当天攻取和完全控制泸定桥。由于时间紧迫,命令只能边行军边传达,“走完120,赶到泸定桥!”在猛虎岗,部队以排山倒海之势击溃了敌人的1个团部和1个营,占领了摩西。此时村东河上的木桥已被敌人炸掉了,这给部队行军增添了麻烦。部队全力以赴用了两个小时——紧张而珍贵的120分钟,才架起了这座桥。之后,全团一口气又跑了25公里,傍晚7时许,一查看地图,从这里到泸定桥还有55公里,而且全是山路。正当部队继续前进时,突然下起暴雨来了。天,黑得像倒扣的锅底似的,伸手不见五指,只有打闪电的一瞬间,才能分辨哪是山哪是路。部队一天没有吃上饭,加之道路十分泥泞,真是寸步难行。这时,敌人已经赶上来了,正在对岸与我们平行前进。为了赶在敌人前面到达泸定桥,杨成武通过各党支部向所有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动员,要求他们想方设法克服一切困难,务必在明天早晨6点以前赶到泸定桥。为了赶路,点起了火把,对岸敌人问是哪录的,司号员巧妙对上,敌人信以为真,把红军当成自己人。就这样,敌人与红军隔岸并行了15公里路。就这样,部队以一昼夜行军120公里的速度,第二天早晨6点多钟到达了泸定桥的西岸,占领了西岸全部沿岸阵地,并立即进行了紧张的战斗动员,选出了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突击队,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将守敌全部击溃。22名突击队员仅在桥上中弹牺牲3人,创造了夺取泸定桥的奇迹。

飞兵清风店,120公里与45公里的对抗赛

1947年,晋察冀野战军领导杨得志、杨成武、耿飚打算在清风店歼敌,但是国民党罗历戎的第3军已经过了滹沱河,离清风店只有45公里,而我军的部队还在徐水地区,距离清风店有120公里。这就意味着我军部队必须在同一个时间里走将近敌人三倍的行程。而胜负的关键,就在于我军能不能抢先赶到方顺桥以南的清风店地区。如果我军赶不到,让敌第3军和保定新2军的两个师靠拢,我军就很难吃掉敌人了。部队一边走,一边开“飞行会议”,边走边向战士们传达紧急战斗动员令。18日午后,我南下各部队大都提前4小时至6小时,完成了120余公里的长途行军任务,到达指置。此时,国民党第3军军长罗历戎率领他的主力1.4万余人、200多辆大车,刚刚走过了定县。20日拂晓,我军开始进攻。一经接触,敌主力很快收缩于西南合等几个村庄,向北平告急,请求增援。22日3时40分,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向西南合等村庄发起总攻,战斗到11时30分胜利结束。清风店战役,共歼敌第3军军部、第7师和第16军第66团,俘敌第3军军长罗历戎等以下官兵1.1万余人,毙伤敌2000余人,连同保北阻击战共歼敌1.7万余人。缴获各种炮72门、轻重机枪489挺、长短枪4500余支、电台8部,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开创了晋察冀歼灭战的新纪录,对扭转华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并有力地配合了东北民主联军的秋季攻势。

类似雷锋的故事有哪些2

央视网消息:现在您听到的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相信很多观众都非常熟悉,而那本再版多次的《雷锋日记》,也一定是很多人不可磨灭的童年记忆。雷锋,一名用平凡铸就非凡人生的普通战士。尽管他的生命之光只延续了22年,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那坚持做好每一件平凡小事,甘当一枚能钻善挤的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的精神,却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近60年过去,以忠诚、笃信、担当、进取、斗争、厚德为内涵的雷锋精神依然闪烁着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芒,成为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激励着我们共同书写新时代“雷锋日记”的动人篇章。

不久前,在雷锋同志的故乡长沙市望城区,2021年度秋季征集的新兵们披红挂彩踏上了从军之路。他们将带着乡亲们的期望,前往中央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服役。而在湖南长沙,类似的“像雷锋那样当兵”的新兵入伍仪式已经成为常态,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接过雷锋的枪 发扬“螺丝钉”精神

雷锋故里的新战士开启了军旅梦,而在千里之外的辽宁抚顺,这里曾是雷锋同志战斗和牺牲的地方,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连的入连仪式正在进行,20多名新战士庄严地接过钢枪,正式加入这支光荣的部队。

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雷锋连指导员侯伟:每逢新兵下连我们都要组织这样的仪式,让他们走进雷锋纪念馆,接过雷锋的钢枪,目的就是激励他们在军旅生涯中,时刻像雷锋那样做一个对党忠诚、有益人民的人。

雷锋生前七次更换工作岗位,党和人民需要什么他就去做什么,并且一定做到最好。当农民,他是优秀拖拉机手、治水模范;当工人,他是标兵、红旗手、先进工作者;参军入伍后,他更是立功不断。这种精神也始终激励着每一名来自这支英雄部队的官兵。

陆军第79集团军某旅副旅长张莹:时代在变,岗位在变,但是雷锋“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进入新时代,我们始终把传承弘扬雷锋精神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练兵备战上,让官兵立起甘当强军事业“一块砖”的追求。

接续传承 奋力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近60年过去,雷锋的故事心口相传,雷锋的精神始终闪耀。不久前,雷锋生前所在连连长虞仁昌再一次来到武警浙江总队金华支队,以“弘扬雷锋精神争当雷锋传人”为主题,向官兵讲述他当年与雷锋共同战斗的经历。

武警浙江总队金华支队中队指导员钟姚佳:新时代,我们每名官兵都应该学习和发扬好雷锋同志的奉献精神、钉子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奋力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

有了理想信念的灯塔高耸,行动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偏航。如今,传承发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一种深刻记忆,它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副教授邓海英:雷锋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一生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用一件件平凡的小事铸就了不平凡的人生,生动阐释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立场、宗旨和使命。

来源: 央视网

类似雷锋的故事有哪些3

1939年10月,日本华北方面军集结了2万重兵进攻太行山,在黄土岭和八路军狭路相逢。

日军指挥官名叫阿部规秀,不久前还接到调令去天皇身边当侍从武官。

为了带着军功回去,这一仗他发狂似地对根据地展开了烧杀劫掠,不计伤亡地想吃掉八路军指挥部。朱德、彭德怀、聂荣臻、贺龙还有杨成武,眼睛也死死地定在了这个小小的黄土岭上。

不过,这些后来威名赫赫的元帅和将军,都不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

一名刚从黄土岭战场被抬上担架的小战士,正苦苦请求医生不要截掉自己的左腿。

他是杨成武独立团的兵,就在刚刚突袭日军时,一发滚烫的弹片刮过了他的左小腿脓肿还在恶化,为了保住他的命,医生准备给他截肢了。

就在这时,一个金发碧眼的洋大夫正好路过,小战士一眼就认出了这是当初给他讲过课的白求恩。

白求恩正好听到了医生要截肢的建议,看了看他的腿说:“孩子才17岁不到,没了腿可惜了,手术我来做,我要保住他的腿。”

手术很成功,这位小战士最终保住了左腿,可惜的是白求恩大夫却在那场战斗的另一个手术中感染,在五天后牺牲。

这位被保住了腿的小战士叫余新元,他记住了白求恩牺牲前跟他说过的话:“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向前冲,决不后退!”

相比我们以前聊过的那些开国将帅,余新元只是个“小人物“,谈不上有什么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

但他的一生,却见证了我们过去一百年里几乎所有的“名场面”。

一方面,他和许多“大人物”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在他13岁时,因为教员在他村子里说的一句话,他参加了红军。参加抗战后,他让白求恩治过腿,也和“狼牙山五壮士”并肩作战。

平型关、百团大战、保卫延安、辽沈战役,那些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场面,他几乎每场不落地都参加了。

在和平年代里,他的传奇还在继续。

他在当地方干部后不仅带着群众抗洪救灾,还曾经送过两名青年报名参军,这两个人一个叫郭明义,一个叫雷锋。

美国有个电影叫《阿甘正传》,讲的是男主角阿甘一生经历了越战、中美建交、美国反战运动和民主抗议。

相比电影里的“阿甘”,余新元一生遇到的大场面要波澜壮阔得多,而且最重要的是,阿甘是虚构的,而余新元却是真实的传奇。

2015年抗战胜利大阅兵时,当电视镜头扫过“抗战老兵”车队时,余新元那个标准的敬礼,还让不少人感叹这位百战英雄,就算92岁还是精神抖擞,豪气不减当年。

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不平凡的平凡人——余新元。

在甘肃静宁县的界石铺,一直有个“谐音梗”的传说。

1935年10月,教员率领红一方面军血战腊子口,在六盘水穿过蒋校长三十万大军的包围,来到了这个西北小镇。

一看战报上的地名,蒋校长大为震怒:这地方叫“界石铺”,那不是我的名字吗?居然让红军给占了?

碰巧,教员也想到了这层,他笑着在街石上连跺三脚说:“我们踏上了蒋介石的脊梁骨,再用劲一踹,他就要趴下了。”

打了胜仗后,教员心情大好,住在界石铺的18天里常常给乡亲们演讲,其中有个放羊的13岁小男孩,一有空就挤在人堆里,听教员给大家讲课。

这个小孩就是余新元,那个时候,他还叫吕新院。

教员湖南口音重,余新元年纪也小,那些“土豪”、“分地”的大词很多都听不懂,可当他听说,红军为穷苦人打天下,要去打倒那些骑在大家头上的恶霸时,余新元的眼睛都亮了。

在生命中的前13年,余新元是不折不扣的“穷苦人”。

1923年11月7日,从余新元出生时起,家里人就不断告诉他:咱们祖祖辈辈都是给地主扛活的命,什么样的苦都得学会咽,什么气都得学会受。

父亲说:“咱们穷人啊,生来就是遭罪的命”。可就连这样的“命”,很快也没了。

红军来的4年前,镇上又来了伙土匪。

本来,土匪们只是像往常那样抢大家的粮食、牲口,可偏巧那天土匪看到了余新元的母亲年轻俊俏,当着丈夫和儿女的面,就跟饿狼一样地母亲扑去。

母亲不堪受辱,抱着一个筐子跳了井。等土匪走后把人捞出来时,只见母亲的尸体还紧紧抱着全家最后的一点财产 —— 25个鸡蛋。

父亲悲痛欲绝,从此再也没吃过鸡蛋,也没再娶妻子。

母亲死后没多久,当地又赶上灾年,在县官和地主的层层剥削后,家里断了粮。余新元的3个妹妹里,2个先后饿死,1个被迫送人。

而为了生存,余新元只能忍着痛苦和仇恨,给迫害自己一家的地主放羊讨碗饭吃。

就在余新元自己都快认命时,头戴五角星的红军出现了,他们和余新元见过的兵都不一样:

这群人不仅不拉壮丁,不抢女人和粮食,还总给老乡们挑水干活,送衣服被子。

他们一到村里,那些欺负人的地主老财个个吓得不敢出门,可对待余新元这样的穷苦人,他们又是当朋友一样看待。

更让余新元印象深刻的是,那个被战士们称为“毛主席”的男人,总站在他面前说,我们穷人要一起斗地主,分田地。

他不仅说了,而且还奋力挥舞着手臂,说得理直气壮,慷慨豪迈。

短短十多天的相处,余新元就认准了一点:教员和红军是自己的大恩人,自己这辈子都跟定了这支队伍!

趁着一天深夜,余新元告别了父亲,悄悄赶着地主家的200头羊,追了几十里地才赶上了红军的队伍,成为了红一师的一名小战士。

团政委给他起了个新的名字——余新元,一个是免得他家人遭恶霸的报复,另外也寓意着“新生”。

刚参军3个月,余新元就赶上了胡宗南大军围剿,参加了山城堡战斗。

在余新元的印象里,打仗就是当官的举着手枪,对下面的士兵喊“给我上”。

可当战斗打响后,全连最先顶着密集炮火冲上去的,是连长、指导员和队伍里的党员。

敌人的攻势非常凶猛,很多战友刚上去就被打倒,但年纪最小的余新元,始终被战友们挡在了身后。

经过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余新元一次次跟着大家冲上去,前面的战友倒下,他就捡起他们的武器和弹药,踏着他们的脚印向敌人冲去。

慢慢的,他从当初被大家挡在身后的小孩,长成了可以冲在最前面的战斗主力。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余新元的部队从山西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9月下旬,余新元的部队来到了河北涞源县一个叫平型关的地方。

首长跟大家说,对面的这伙日本鬼子叫板垣师团,号称“钢军”,这群鬼子打仗凶猛,余新元的部队刚打了他们一个埋伏,这伙人就重新集结反扑了上来,双方在阵地上不断拉锯,经常打到弹尽粮绝,还要拼刺刀再打个你死我活。

更狠的是,这伙日军坚决不投降,有个八路军副营长抓了个半死不活的日军俘虏,没想到俘虏刚喘过气就狠狠地咬向他的耳朵。

还有个通信员掏出纱布准备为日本伤兵包扎,那个伤兵却扬手拔出刺刀杀害了通信员。(电影《太行山上》第20分钟后有基本一样的场景)

对这伙敌人,余新元下手毫不留情,他和战友们昼伏夜出,不断用袭扰把敌人骗进包围圈,先用手榴弹和机枪开路,子弹打完了冲进去肉搏。

有次180多个鬼子想躲进山洞顽抗,余新元就和战友搬出缴获的炸药,把山洞直接炸塌。

八路军的游击战术让日本人非常苦恼,他们找来了被誉为“名将之花”的阿部规秀。

此人很懂游击战,他的部队也学会了小股出击,还用拉网扫荡、疯狂屠村的方式切断八路军的补给和援助。

为了消灭这个劲敌,余新元的部队在黄土岭展开了埋伏,在这场战斗中,阿部规秀被一炮炸死,成了日军在中国战场被击毙的最高将领。

只不过,余新元却在战斗中受了重伤,然后有了故事开头白求恩做手术的故事。

上手术台时,余新元的伤腿已经非常严重了,不仅小腿上的肉基本都被炸飞,化脓的地方一直蔓延到大腿上。

白求恩用手术刀一点点地割掉溃烂的腐肉,把消炎药涂在纱布上,然后伸进余新元的伤口不断来回拉扯,反复消毒。

因为没有麻药,余新元痛得好几次几乎要晕过去,豆大的汗珠把床单都打湿了,但为了不打扰白求恩,余新元始终没掉一滴眼泪,没喊一声疼。

重新上药后,余新元的腿果然好转了,当他想要再找白求恩大夫当面道谢时,白求恩却在给他的副营长梁金彪做手术时伤口感染,已经牺牲了。

带着“白大夫”那句“绝不后退”,余新元重返了抗日战场。

1941年秋天,已经是副排长的余新元接到了上级命令,率领战斗小组在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展开阻击。

按照部署,全团各单位四下分散,遇到路过的日军就展开分段阻击,让敌人每前进一步就要碰一颗硬钉子。

在余新元隔壁的7连有几位战斗英雄,就是我们熟知的“狼牙山五壮士”。

余新元遇到的情况,和“狼牙山五壮士”差不多。他的战斗小组一样只有5个人,每人出发时5发子弹,47枚手榴弹,打完的弹壳还得回收,反复用六七次才报废。

除了每天二两小米,别的物资一概没有,补给全靠从鬼子手里抢。

战斗开始前,余新元知道自己武器没鬼子的好,除了沿途收集敌人的弹药外,还专门选了个在山坡上的破庙当阻击点,从周围搬来了一大堆石头,把庙围了起来。

没多久,1000多人的日军扫荡队朝着破庙走来,等敌人走到眼皮底下时,余新元带着战友突然抛出滚石,砸死了好几个冲在最前面的鬼子。

趁着敌人阵型乱掉后撤时,大家果断开枪,又打死了好几个敌人。

因为山路陡峭,死了好几个人后,鬼子一时没摸清虚实,每次都派出小股部队想来偷袭,结果被余新元用手榴弹、“石头炮弹”全面开花,把鬼子打退了12次。

可时间久了,鬼子终于发现山上只有几个人,八路军的大部队没在附近,他们开始放心大胆地展开队形,搬出重炮狂轰滥炸,想把这个面前的阵地扬了。

在这样凶猛的攻势下,余新元又打退了几次鬼子的冲锋,可是当敌人发起第20次进攻时,大家都已精疲力竭。

第一轮炮火轰来,战友张连第的头骨就被打掉了半个,余新元一把将他另一半头骨用绷带扎住。不一会,战友袁根成胳膊断了,冯正祥负重伤。

有个叫张祥的战士被炮弹炸中,朝着余新元喊:排长,我不好了,我腿不行了。

看到敌人不断围上来,心急如焚的余新元朝着张祥大喊:腿不行,还有手!

张祥说:我.....我不行了。

跟敌人杀红了眼的余新元近乎残酷地喊:我不管你行不行,阵地不能丢!

听到这里,张祥忍着剧痛又搬起石头向敌人砸去,等鬼子退回去时余新元走近一看,张祥的双腿已经被炸掉了,身上好几处伤口血如泉涌。

在弥留之际,张祥躺在他怀里说:“副排长,我能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现在就介绍你加入!”

“清明节,能不能替我到父亲和哥哥的坟前上根香、添把土?”

“只要我活着,我替你去!”,想了想张祥被鬼子杀害的亲人,余新元含泪答应。

张祥满意地笑了笑说:“告诉我姑姑,我是为抗日死的.......”

听到这里,余新元再也抑制不住眼眶里的泪水,他拼命点头说:我答应你,你为抗日而死,你是光荣的!

可是张祥已经倒在了自己坚守的阵地上,闭上了双眼,再也听不到回答了。

没多久,鬼子又冲了上来,唯一能动弹的余新元抱起一块石头向敌人砸去,但他刚探出战壕,一发子弹打进了他的胸口,余新元晃了晃后,从悬崖边摔了下去。

幸运的是,那发子弹没有夺去余新元的生命,他摔下去时被挂在了半山腰的石台上,不久后被战友发现,带回了根据地住在老乡家疗伤。

余新元养伤的地方,是村里一个叫王义珍的老奶奶家。

王义珍是根据地里再普通不过的一个老百姓,在记载里,我们甚至找不到她的家人都去了哪里?

可能查到的是,王义珍就像亲娘一样地对待余新元。

村里没了粮食,她就把自己攒的钱全换成小米,把重伤的余新元抱在自己怀里,一口一口地给他喂小米粥。

难得有了个鸡蛋,王义珍也会把鸡蛋蒸好,吹凉,再一口一口喂给余新元。

靠在老奶奶的肩上,吃着小米粥和鸡蛋,余新元的枪伤居然奇迹般好了。在好几次昏迷的半梦半醒时,余新元都觉得自己回到了小时候,躺在了妈妈的怀里。

渐渐地,他把对王义珍的称呼,也从“王大娘”改成了“娘”。

伤愈归队后,余新元在南泥湾跟朱总司令和教员一起扛过开荒的锄头,抗战结束了,他又重新拿起枪,跟着部队在大山里带着胡宗南绕圈子。

但每次他得了奖,总是忍不住要从大老远外跑回王义珍家里。

当上“抗日战斗模范”,余新元捧着奖励的袜子和毛巾,一进家门就喊:“娘,我当时模范了!这是孝敬您的奖品。”

1948年,解放军挺进东北和国民党决战前,部队又路过王义珍的村子,余新元揣着攒下的20块大洋跑回了老妈妈家。

几年没见,王义珍已经70多岁了,当她颤巍巍地打开门时,却想不起面前这个战士是谁。

余新元想到这次去了前线,说不定就没办法回来看娘了,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哭着跪下喊道:“娘,我是您一口汤一口饭救活的人啊!”

听到这里,王义珍眼睛亮了,抱着余新元摸了摸头,用苍老的脸贴在余新元的胸口,两个人的泪水流到了一起。

在集合声中,余新元一步一回头地出了村子,据余新元回忆,等他打完仗想回来找王义珍时,双方再也没联系上。这是自己最后一次见到“娘”了。

在辽沈战役前线,余新元的右脚掌被炸断了。

从13岁参军开始算,余新元参加过平型关大捷,打过百团大战,在黄土岭和狼牙山狠狠爆锤过敌人,又一路转战东北。

这个年轻人才26岁不到的生涯里,走了几万里的征程,打了500多仗,浑身7处重伤,记录了无数的艰辛、传奇和光荣。

对一个战士而言,在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不能再上战场,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就在这时,一个叫田儒文的小护士,把郁闷的余新元拉进了新的生活里。

余新元在医院养伤时,田儒文总是一边给他护理,一边求他讲各种打仗的故事,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都在心里种下了爱情的种子。

在那会,“爱”字总是很难说出口,终于有一天,余新元用80年前特有的方式对田儒文表白:“我看你挺好的!”

田儒文也用了同样的方式回答:“我看你也挺好的!”

这话刚一说完,两个人四目相对,一瞬间都明白了对方的心意。可余新元还是小心翼翼地问:

“我浑身刀枪伤,跟了我,你是要遭罪的!”

“我身体好,我可以照顾你!”

“你不怕?”

“跟着你,我什么都不怕。”

于是,在寥寥数语、一床棉被还有2块钱的喜糖下,这两个年轻人就这样开始了后半辈子的相互陪伴。

在组织的安排下,余新元来到了辽宁省辽阳市,在兵役局当政委。在解放后的十年来,除了征兵的工作,余新元还带着大家修水库、抗洪,过上了紧张的建设生活。

1959年的冬天,余新元跟往常一样回到兵役局,门口一个小青年看到他的中校军装,忽然从凳子上站起来,睁大眼睛问:“您是管征兵的首长吗?”

余新元突然想起来,昨天秘书跟自己说过,有个叫雷锋的青年工人,从弓长岭的工厂走了20多里山路,一直等在兵役局门口,非要闹着当兵。

看来这个年轻人,就是雷锋了。

余新元管的就是征兵,他一打量就知道,雷锋的身高和体重都不达标,于是老老实实跟他说:“你个头不够,长一长再来吧!”

谁知道雷锋说:“我不管够不够,我这回一定要当兵去!”

旁人觉得很奇怪,雷锋是鞍钢矿山的工人,正经八百的超级大厂,而且他还是生产标兵,每月30多块钱的工资。

相比之下,当时的部队一边要防着美蒋匪军的空袭,一边要警惕北边苏联挑事,不是在前线的深山老林备战,就是在后方玩命操练,也挣不到多少钱,像余新元这样的军官、老革命,时不时还得吃野菜充饥。

余新元就问:你为什么非得去当兵呢?

雷锋答道:我要为人民服务。

“在后方为人民服务,也是一样的”

谁知道雷锋毫不客气说:“要是真的一样,为什么还得分前方后方?”

这番话把余新元呛住了,这小伙子还挺有个性啊。

第二天,雷锋又跑了20多里来了兵役局,手上还带了个行李箱,一见到余新元就说:“首长,我带着全部家当来了,要是你不送我去部队,我就在你这‘当兵’了!”

雷锋没有开玩笑,他还真就天天在兵役局扫地、擦桌子,看到谁有什么活要干,他就上去抢着干,谁都拦不住。

余新元也被他的热情感动了,既然暂时没法送他当兵,那就先带他回家住下,慢慢再说吧。

回到余新元家里,雷锋还是啥活都要抢着干,全家人都很喜欢他,田儒文还专门做了当时很难吃到的菜包子,给雷锋改善伙食。

看雷锋吃得很开心,余新元随口问了句:出来这么久,家里人想不想你啊?

听到这,雷锋吃菜包子的嘴停住了,余新元没发现这个细微的变化,继续问:家里人同意你去当兵吗?

雷锋把菜包子放在了桌上,哇的一下泪水就涌了出来,他边哭边说:我没有家人,我是个孤儿。

原来,雷锋的身世和余新元异常相似。雷锋的父亲被鬼子打死,哥哥和两个弟弟在灾荒时饿死和病死了,就连母亲也因为被地主侮辱,悬梁自尽了。

雷锋边哭边说:是毛主席和解放军救了我,所以我最爱毛主席和解放军,我一定要去当兵,余叔叔你就帮帮我吧!

余新元这才明白为什么雷锋那么想当兵,原来他和自己一样,都是受尽压迫的苦命人啊!

想到这里,余新元决定破个例,一定要把雷锋送去部队。

因为雷锋体检差了一点,余新元就让他先去军用被服厂,给那里的军人们打打下手。雷锋一进厂里,很快就学会了缝补手艺,一个人一天缝补了63套军服,比正式工人干得还多。

厂里的参谋就跟余新元说,这个孩子多能吃苦啊,就送他去部队吧!

有了那么多战友的支持,余新元心里有底了,他找到给雷锋做体检的吴春泽院长,再三恳求吴院长能破例给雷锋签下“合格”的意见。

余新元恳切地说:雷锋这孩子瘦小一点,是在旧社会吃了太多苦,等去了部队多锻炼锻炼,他准能强壮起来。

吴院长也明白,余新元跟雷锋非亲非故,“走后门”纯粹是爱惜一个好兵苗子,但他是个很坚持原则的人,还是一板一眼地说:那是以后的事,我只能对眼前的雷锋负责。

余新元还是不肯放弃:上级说的合格,是身体和心理都要合格,雷锋政治上非常过硬,至于身体,他还在长个子的时候,总会达标的。如果上级追究起来,责任由我来负!

吴院长终于点了头,雷锋也成了市里最后一个穿上军装的士兵。

1960年1月8日,在余新元家住了58天后,雷锋即将踏上去部队的火车。余新元和儿女们给雷锋置办了各种日用品,田儒文一大早起来,给雷锋做了丰盛的饭菜,让他带在路上吃。

快2个月的相处,雷锋已经成了家里的一员,看着孩子要出发了,田儒文首先掉了眼泪。

一看到这个场景,余新元赶紧说:你这是干什么?孩子去当兵是光荣的事,咱都得高高兴兴的,可说着说着,余新元自己眼睛也热了起来。

雷锋在站台上捋了捋军装,对余新元说:首长,让我叫您一声爸爸吧!随后,雷锋抬手一个敬礼喊道:爸爸。

然后雷锋转过来,对着田儒文也喊了声妈妈,然后深深鞠躬,眼泪打湿了站台。

余新元当时只知道自己给部队送了个好兵,却没想到雷锋后来会成为全国人民一起学习的楷模。

在雷锋的日记里,还记录了两人的一次重逢。

1960年11月6日晚上,余新元在单位加班,趴在办公室睡着前还看到了报纸上关于雷锋的新闻。

晚上迷迷糊糊的时候,听到雷锋的声音在叫他。他一睁眼,看到这个“儿子”就站在自己面前!

雷锋自己回忆说,他们这对“父子”聊了几句家常之后,“爸爸”余新元跟自己说的最多的,还是“好好工作”,把“力量献给党的事业”。

很不幸的是,1962年的8月15日,雷锋下车给战友指挥倒车时,车轮打滑,碰倒了一根木头柱子,这根柱子打到了雷锋左太阳穴上,在送医不久后,雷锋牺牲了。

雷锋牺牲那天,余新元全家人都难受得没吃饭。

1977年,又是鞍钢工厂,有个叫郭明义的小伙子也来找余新元,说自己想参军。

郭明义当时的体检和政审都合格了,因为他最尊敬的人是雷锋,听说雷锋是余新元送去当兵的,他就想找余新元报名,跟着雷锋的足迹去部队。

就这样,余新元亲自把他送上了参军的火车。

在部队,郭明义是了不起的好战士,复员去了工厂,别人不想干的脏活累活,郭明义都抢着干。

他先后干过司机、团支书、宣传干事,甚至还干过统计和翻译。不管在哪个岗位上,郭明义总是能干一行、精一行。

此外,郭明义还把大量收入用在资助贫困儿童上,平时经常无偿献血,用行动践行了“雷锋精神”,在2010年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而余新元,则凭着独到的慧眼,为中国培养了两代的英雄模范。

虽然余新元用尽办法把两个“干儿子”送去当了兵,但在亲儿子余锦旗找自己说情,想走个后门参军时,余新元反倒一口拒绝了。

余新元跟儿子说,国家让你上山下乡2年,你在农村还没干够时间,怎么可以提前离开?说什么也不肯开这个后门。

一直拖到第二年,余锦旗才靠着自己的努力被部队选上,分到了最艰苦的二炮装甲兵部队。

儿子想申请换个舒服点的兵种,余新元再次拒绝,部队生活的艰苦让儿子一度恨起了自己的父亲。

直到有一天,儿子收到了余新元寄给他的一封信:

“你现在20岁,正是锻炼的时候,我希望你能干好,你是一个军人,我不希望看到你逃避困难!”

当时正是备战最紧张的时候,许多军人都可能随时上战场,余新元却对儿子说:“即使要为党和人民献出生命,也要勇敢地冲上去”。

到这时,儿子才开始理解了父亲。

在旁人看来,余新元的做法是不近人情,还总把党和人民这种大词挂在嘴上,有点像沽名钓誉。

可了解余新元的生平就知道,从小时候参军到现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件件非常具体的工作,一个个非常具体的人。

这个工作可以是打鬼子、打反动派,也可以是修水库、抗洪,送雷锋他们去当兵;而这个“人民”里,有帮自己疗伤的王大娘,送丈夫儿子来队伍打仗的根据地妇女,还有省下粮食也有运到前线的民工们。

这些工作和人,构成了余新元的一生,是他最大的快乐和精神支柱,他是想把自己这份快乐分享给儿子。

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父爱。

到了晚年,有不少人想请余新元讲讲自己的英雄事迹,但余新元去了现场,讲的也总是别人的故事,不爱多提自己的功劳。

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看着普普通通的老人,他见过的大场面,他打过交道的人物随便拿出一个,都够别人吹一辈子。

2015年,国家举行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工作人员在档案里找到了余新元的资料,邀请他参加“老兵方阵”。

穿上当年的军装,和其他老战士一起沿着长安街,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走过天安门。

在直播镜头里,余新元用力抬起了已经不再灵活的右手,军礼坚定有力,目光深邃地看着面前的群众。

在事后接受采访时,余新元说:“我这个礼敬给抗日战争牺牲的先烈们,我是代表抗日战争牺牲的先烈过天安门的。”

说话间,已经99岁的余新元,神态又恢复了当年的神采,仿佛准备再上一次前线。

有类似雨后的小故事吗(有类似雨后的小故事)

故事的相似词(类似故事的词语有什么)

类似谋略的故事有哪些书(类似谋略的故事有哪些)

类似声东击西的故事有哪些名字(类似声东击西的故事有哪些)

类似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名字(类似王羲之的故事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9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类似雷锋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91541.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