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中华鲟的故事(有故事的中华鲟)

2023-03-15 07:50:01 技术常识4 常识大全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01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探索中华鲟的前世今生 洪山青少年走进水生物研究基地,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洪山大学之城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故事的中华鲟1

观摩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探索人工培育中华鲟的前世今生,科普江豚、扬子鳄等珍稀动物......

近日,卓刀泉街道五环商圈服务业集聚区青年之家托管班联合马庄苑社区下沉单位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组织39名青少年前往水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试验基地参观学习。

当天活动中,基地研究员带领青少年参观了三峡珍稀特有水生动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近距离观看中华鲟、胭脂鱼、短须裂腹鱼等珍稀鱼种,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孩子们感到非常惊奇,不仅踊跃地向研究员提问,还迫不及待地通过电话手表与家长分享。

研究员还带领大家观看了中华鲟的人工培育视频,了解它们的培养发育过程和当前的生存现状,并通过提问互动,向青少年们科普了江豚、扬子鳄等其他珍稀动物,传递了“保护长江、保护动物、爱护环境”的理念。

生态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认为,能够带领小朋友们参观基地,通过科普宣传的教育方式,让下一代认识到这些珍稀动物,根植保护动物的理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托管班负责人表示,本次探索之旅,让孩子们学习到了很多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增强了环保意识,之后还会链接更多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主办 | 中共洪山区委宣传部、洪山区融媒体中心

记者丨肖满(通讯员 刘晚 徐慧)

美编丨赵娟 责编丨夏旻鸣

统筹 | 张宾 审稿 | 王娟

有故事的中华鲟2

中华鲟“厚福”(北京海洋馆供图)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王立彬)大难不死的中华鲟“厚福”北漂将满七年之际,在第53个世界地球日以中华鲟超级IP形象——“鲟厚福”亮相北京海洋馆。

“厚福”本是一条生活在长江的中华鲟,渔民误捕让它一度生命垂危。2015年,“厚福”到北京海洋馆接受治疗,馆内饲养员专门开发了特制食物,帮助它在人工环境下进食,“厚福”慢慢恢复健康。北京海洋馆水生动物及中华鲟养殖专家杨道明介绍说,“厚福”基本救助就用了6个月时间,其伤口才得以复原。按其年龄和身体状况,如果放回长江的话,99%以上概率不能存活。而现在“厚福”在北京海洋馆安家已近七年了。

据介绍,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对于研究地球变迁、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巨大的科学价值。由于多重因素影响,中华鲟自然繁殖中断,作为古老物种急需拯救。中华鲟关系到长江生物多样性及长江水生态保护的成败。在地球日讲述中华鲟“厚福”故事,推出“鲟厚福”超级IP形象,目的是引起公众特别是亲子家庭群体对国宝中华鲟、水生生物及海洋和地球生态的关注。

中华鲟IP形象——“鲟厚福”(北京海洋馆供图)

有故事的中华鲟3

日前,浙江余姚渔民沈文焕捕获一条2米长野生中华鲟后又放生的视频,引发关注。作为长江旗舰物种,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为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已经有1.4亿年的历史,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垩纪出现的中华鲟,如今面临着种群灭绝的危险。中华鲟能否度过难关?

中华鲟。图片由作者提供

名字冠“中华”

虽身居海外却不忘故乡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世世代代的生活习性是栖息在大海里成长,洄游至江河上游产卵繁殖,形成了一种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俗。

每年的夏秋季节,生活在近海水域的已经性成熟的中华鲟,要洄游至江河上游它的出生地产卵繁殖,游程达数千千米。比如,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洄游到长江,就要经历3000千米的溯流搏击。

孵化出的幼鱼,随江河而下,一般于翌年的五六月间到达河口,它们要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进行生理调节、索饵育肥,到了八九月便入海生活,直至性成熟再洄游故乡产卵繁殖。

这一期间,要相隔9—20年,有的还要超过20年。因为中华鲟性成熟比较晚,雄性较早,也要长到9—18岁,雌性则要14—26岁。但不管时隔多少年,它们也总要回到故乡繁衍后代。

8月18日,渔民吴国海将意外捕获的中华鲟放归大海。图源:余姚发布

曾有外国人将中华鲟移居到他们国家的江河内,希望能在那里繁衍后代,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因为中华鲟一心恋着自己的故乡,不管路途多么遥远,不管历经何种千难万险,它总是执着地往故乡游。饥饿、疲劳、恶浪激流,通通不在话下,最终它要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

正由于此,它被冠以“中华”二字为名。

淡水鱼中的“老寿星”

有“活化石” 之称

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古老中华鲟光是“之最”就占了若干个。

一是分布纬度最低。在现存鲟形目中中华鲟是唯一跨过北回归线的种类。它曾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偶有出现。据文献记载,海南省沿岸也曾出产,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也曾可见。但目前只有在长江中下游及近海水域还能见到它的身影,在其他江河中再也见不到它们的踪影。

二是体型最大,生长最快,寿命最长。常见的个体体长0.4—1.3米,体重50—300千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5米,体重超过千斤,载入文献的“长江鱼王”体重达600千克。生长速度也是最快的中华鲟,每年平均雄鱼增长5—8千克,雌鱼增长更快,为8—13千克。寿命最长可达40年,是淡水鱼类中寿命最长的鱼。

中华鲟。图片由作者提供

另外,中华鲟还是溯河洄游性古老的珍稀鱼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与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素有“活化石” 之称。由于中华鲟介于软骨鱼类与硬骨鱼类之间的中间类型,具有许多原始形状,所以在鱼类演化史中有着重要学术研究价值。

历经沧桑进入现代以来,古老的中华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种群数量不断减少。据相关科研机构的监测研究,上世纪70年代,长江里的中华鲟繁殖群体约有1万余尾,到了80年代,数量骤减为2176尾。进入21世纪,据2000年的监测,中华鲟的数量只有363尾了。到了2010年,数量仅有57尾……难道古老的中华鲟要已走到历史的尽头,要与人类彻底告别?

改善环境丰富“口粮”

保护成效初显

9月14日,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黄柏河心岛的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宜昌实验站,正开展中华鲟繁育工作,此举是为2023年放流中华鲟做准备。

为拯救中华鲟,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成效初显。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中华鲟人工孵化成功。

据了解,从去年10月以来,余姚市登记意外捕获、放生中华鲟70多条,其中今年50余条。这一数据令人振奋,它表明中华鲟野外种群数量可能正在扩大。

2022年长江三峡中华鲟放流活动中,23万尾不同规格的子二代中华鲟被放归长江。图源:央视新闻

当然,中华鲟的命运依然让人揪心。据报道,包括中华鲟研究所在内的多个机构,30多年来共放流中华鲟700万尾以上。2021年,科考队通过多种手段,调查中华鲟是否野外产卵,但一无所获。

为集中全社会力量来保护中华鲟,我国还注重支持和加强相关机构的建设,比如在湖北和四川两省长江沿岸建立渔政站。同时,还加大力度建设保护区。截至目前,已先后建立了江苏省东台市、上海市长江口和湖北省宜昌市3个中华鲟自然保护区。

不仅如此,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以及十年禁渔的实施,长江生态环境恶化的态势已经发生逆转,中华鲟的“口粮”也越来越丰富。只要它们能在野外生存下来,并且生活得不错,当种群达到一定的数量,在野外自然繁殖也许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仅仅是初见一缕曙光,要让中华鲟得以长期生存繁衍下去,还任重而道远。我们真心希望它们的命运能和大熊猫一样逆转。

来源:科普时报

作者:许焕岗

编辑:毛梦囡

审核:王飞

终审:陈磊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15日 星期三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中华鲟的故事(有故事的中华鲟)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8929.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