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关于红军的英雄故事(红军英雄的故事有哪些)

2023-03-07 11:36:01 技术常识4 2023推荐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662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7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127位红军烈士!男儿们从这里奔赴远方,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瞭望智库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红军英雄的故事有哪些1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开启了近代中国命运的重大转折。

为了传承长征精神,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被纳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长征第一渡口”——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东门渡口及周边被纳入规划区。

2022年9月30日拍摄的长征渡口。

土地革命时期,东门易氏全族不过2000多人,533人参加红军,出了127名红军烈士,他们大多数牺牲在长征路上和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

文 | 易万成

编辑 | 谢芳 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四封家书

2021年3月初,于都县81岁的郑求英老人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她奶婆(丈夫的奶奶)郑佛寿的遗物: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打开铁盒,一个90年前的悲壮故事重见天日。

中华苏区革命互济会会员证。

上世纪30年代,江西省于都县的贫苦农民大都参加了革命,郑佛寿一家也不例外。她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易鸿兴和小儿子易冠美是亲生的,二儿子易林发是收养的孤儿,三个儿子全部参加了红军。

易鸿兴1929年参加红军,组织安排他去江口购买枪支,不幸被反动派劫杀。他虽已婚,但还没有留下后代。

易冠美参加红军后编入少共国际师。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他随部队在广昌、福建一带作战,1934年8月在福建作战时牺牲,牺牲时为少共国际师四十四团三营七连三排九班班长,年19岁,还未成婚。

左图为易鸿兴烈士登记表,右图为易冠美烈士证书。

易林发参加红军后随主力长征,在四渡赤水时受伤掉队,历经千难万险辗转返乡。他回乡后,由养母作主,娶了大哥易鸿兴的遗孀,所生孩子要过继给大哥和小弟传宗接代,当地称为“一子顶三房”。

铁盒里除了“中华苏区革命互济会会员证”,还有易冠美烈士在第五次反“围剿”前线写给母亲的四封家书。四封家书严重磨损,可以想象,郑佛寿老人是怎样地拿着这些书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遍又一遍地读着……

易冠美烈士的四封家书。

第一封家书内容:

“母亲大人膝下敬启,此关于儿子本人十号开差,十三号到了博生县休息一小时,恰逢易奋熙兄带回信件。现下我的身体颇属平安,望母亲大人不必挂念,但家里均各平安吗?望您要保养自己的身体,使体质日强健,才有精神来维持家务,一笔难尽,望日再叙。完了。

此赤礼!

红军胜利!

男观佗特谨。

13/7”

第二封家书内容: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儿在西江训练满期,自十号开差到博生县休息,一星期又开到瑞金县休息一天,不知哪天开到前方,不知编在哪个军团,儿在外不知家中各平安。儿在外身体还好,不必挂念。家中诸事大人要料理,家中望大人要多种杂粮,支援前方粮食。望大人在家保重自己的身体。

再此,我在博生县写回此信

贰封信不知是否收到

肃此

敬请均安

革命敬礼!

儿易观佗

25/7”

第三封家书内容:

“母亲大人膝下致禀此,儿在博生县开到瑞京县休息,一天后开到石城县屏山圩。我在瑞京县、博生县共写回家信贰封,不知大人可否收到?儿在外身体平安,很好过日,家中不必挂念。现在我们不知开到哪里,如我们到了什么地方,现在我们凡没有编散,也不可否编散。家中事情望大人切实维持,努力耕种,多种杂粮。我们在外面不知家中大小平安否?望大人在家中保重自己才好,余不言尽。

再此,我在此地替丁洪才手扯来大洋贰元,望接信赶快交给他,完了。再黄洪陀前次写回信贰封,不知家中可否收到?我们也共在这里。

儿易观佗手书

27/7”

第四封家书内容: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儿出外不觉二月余矣,现在身体平安,不必挂念。家中大小平安吗?此前写了三封信可曾收到否?现今编制到少共国际师四十四团三营七连三排九班当正班长。以前替丁洪才把大洋贰元,可曾交还与他?你若回信来,信面要写少共国际师四十四团三营七连三排九班就可以寄到来我,家中事情望母亲大人调理。我在前方要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争取革命首先胜利,余言难叙。

肃此”

(书写日期位置损坏)

根据烈士证登记的牺牲时间和地点推断,第四封应该是易冠美生前的最后一封家书。

2021年3月11日,于都县博物馆郑重收藏了这四封烈士遗书。

在易冠美烈士的这四封家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问候母亲平安,报告自己的平安,询问收到信没有;两次嘱托母亲“多种杂粮”,支援前线;两次提到还钱的事。其母子深情、乡邻诚信跃然纸上,深深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2 三代参军

东门易氏全家多人参加红军的很普遍,兄弟从戎、父子上阵,甚至祖孙三代都从军。

黎屋塘贞宇公房的易诗佳和易诗倡兄弟俩都参加了红军,易诗倡在战斗中牺牲,易诗佳则踏上长征路,在黄河作战时负伤致残复员,解放后被认定为伤残红军。

于都县长征老红军同志合影,易诗佳位于后排右5。

宽田渡桥尾的易封萃、易诗桂、易志英祖孙三代皆从军。父亲易封萃是红三军团战士,牺牲在长征途中。儿子易诗桂长征到达陕北,1936年参加红军东征,在山西作战时遭敌机轰炸,右耳受伤,后来耳伤复发致聋,1938年复员回到家乡。易诗桂的小儿子易志英解放后任黄龙公社书记兼武装部长,在民兵训练中为保护投弹失手的民兵而牺牲。

左图为易封萃烈士证书,右图为易志英烈士证书。

抗美援朝的时候,易绍舜在志愿军某部担任连指导员,战斗中总是身先士卒,一腔热血洒在了异国他乡。

老支书易祝三把4个儿子都送入了部队,分别在陆、海、空三军服役,长子还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些烈士,最小的年仅14岁,最年长的56岁。从孙子辈到爷爷辈,他们都积极参加红军闹革命(这也说明当时国民党的统治有多么的不得人心)。经过统计出生、牺牲时间记载清晰的烈士,他们的年龄分布如下:

统计图制作:易万成

牺牲者是怎么战斗的,留下来的信息很少;部分幸存者脱险的经过则惊心动魄。

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过后,苏区人民遭到了敌人的凶残报复,特别是那些在地方苏维埃、农会中任过领导职务的,整家整家地被灭门。有一易姓人家杀得只剩下了一个小女孩,刽子手们仍不罢休,把小女孩推倒在了铡刀下面……

这时,一位邻居站出来说,这个小女孩是卖给他家的童养媳,如果杀了她,她们全家都已经死绝了,找谁还钱去?就这样,小女孩被救了下来。

易封爱曾参加苏区革命,红军长征后为躲避屠杀,逃难到盘古山镇仁丰,被一杨姓人家收留掩护下来。易封爱结婚生子后,让长子随恩人家姓杨,以此方式来永远铭记杨家的救命之恩。

还有一位易氏族人,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在中央警卫团任参谋,后来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转战中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只得留在老乡家里养病,结果被国民党搜山部队搜捕。他谎称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警卫员,被押回于都后关进“政训班”,乡亲们将其担保营救出狱。

易诗潾1929年参加红军,身体强壮,反应敏捷,作战勇敢,很快升任连长,后又担任于都县少共书记、于都县赤卫大队大队长等职。1933年,在长汀作战中,几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前胸(显然是迎面冲锋时负的伤),但恰好都打在了肋骨上。他保住了性命,但两根肋骨被打断,伤愈不能再上战场。

易诗潾的革命伤残军人证。

红军长征后,易诗潾参与登贤县委领导工作,与陈毅、项英等保持秘密联系。解放前夕,经党组织同意,他出任于都县城关区东门保长,多次营救被捕的本乡进步人士和还没有暴露身份的地下党员,为他们作担保,让他们重获自由。从1953年开始,易诗潾享受革命伤残军人待遇。

3 “忠义精神”

“你们参加革命的人为什么这么多?”我向东门易氏的易玉龙提问道。

他笑了笑回答说:“因为多数都是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共产党带领我们翻身求解放,我们当然跟共产党走。”

顿了顿他继续道:“我们东门易氏以忠义传家,一但认定了中国共产党,就会忠心耿耿,始终如一,这是我们宗祠的传统。”

宗祠除了是祭祖之地,也是族人学习文化的地方;家谱中记载的名人,都是忠义孝廉的典型。

明朝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寇肆虐,朝廷广为筹资“以济紧急边饷”。于都县衙将当地一些寺庙合并,动员民间认购腾空的庙产以资军资。于都东门易氏先祖急国危难,集资以市值两倍之价购得“紫霄观”旧庙地基田产用以建饲堂。1560年,易氏宗祠“光裕堂”在紫霄观原址落成,至今已有480余年。

南昌起义失败后,25师负责断后,损失很大,到达信丰县天心圩时,起义军第九军党委决定:队伍由朱德带领,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分头去香港、上海向党汇报,请示下一步行动。

73团党代表陈毅为了周士第和李硕勋的安全,派了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易姓副官给他们带路。易副官出自东门易氏,到于都后,将周士第和李硕勋安排在东门易氏祠堂的厢房(原私塾老师住所房间)隐蔽,然后换了便服乘船前往上海、香港。

在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中,红军的师指挥所曾驻扎在这里。1934年8月,赣南军区政治部看守所也在这里。红军主力北上后,中共赣南省委在东门易氏祠堂成立了一个独立营,到广东兴宁一带开展游击战,与项英、陈毅在大余山区领导的游击战遥相呼应。

在苏区一次次轰轰烈烈的扩红运动中,这里屡屡出现父母送孩子、妻子送夫君参加红军的场面。男儿们在这里跪拜祖先,然后义无反顾地投奔红军,先后约有533名宗祠子孙参加了工农红军,127人牺牲。

于都县东门易氏烈士名录(共129名,其中127名红军烈士)。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帝国主义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族中长辈在“易氏宗祠”院落的枫树下,给易绍舜、易喜发、易克发等后生戴上大红花,敲锣打鼓送到接兵站,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4 沉船重现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转移,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已经全部集中在江西南部于都附近,于都河(即贡江)是中央红军长征首先要过的第一条大河。

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流深湍。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在赣南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人民无私奉献,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停运,汇集了800多条船只用作架设浮桥和摆渡。听说搭浮桥需要木材,老百姓将门板、床板,甚至寿材都送来了,在于都县30公里的河面上架设了5座浮桥,布设了众多摆渡点。

10月16日至19日傍晚,中央红军8.6万人分别从于都梓山的山峰坝、花桥、县城三个门(东门、南门、西门)、罗坳孟口、鲤鱼、中埠和靖石渔翁埠等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

2022年9月30日拍摄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

18日傍晚,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以及由中央机关组成的第一、第二野战纵队,从于都东门渡口渡河,所以,于都县东门渡口又被称之为“长征第一渡口”。1996年,渡口建起了纪念碑园,2006年5月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都县东门渡口1996年以前建起的纪念牌。图源:《于都县志》

东门易氏祠堂就在东门渡口附近,祠堂门板被送去河边搭浮桥。其中一块门板被踩断,红军当即赔付了两块银圆以作修门之用。

2006年,在东门渡口旁,一艘沉船被发现。沉船淹没在河下1米深的淤沙里,众人齐心协力将其打捞出来。

老船工易玉州一眼就认出,这是当年的红军渡船。许多长征老干部也指出,这种长5.6米、最宽处1.15米的渔船,就是当年中央红军在于都河上搭浮桥、摆渡用的。

2006年9月4日,《赣州晚报》有关沉船启运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报道。

此后,经过于都县党史部门的鉴定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专家的考证,此船最终被确认,正是当年中央红军摆渡于都河,踏上长征路时使用过的渔船。

这艘沉船由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展出。当年8月30日,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举行盛大仪式,东门易氏老船工的后代易小龙,代表大家郑重地将船桨交给了时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文物处副组长的张敏杰。

(本文图片除特殊标明外,均由烈士、伤残军人的亲属提供。特此鸣谢易玉龙、易克美、易幸福、易国雄。)

参考资料:

1.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斑斑旧信笺 殷殷家国情|郭冬明、肖力民、杨柳,《中国国防报》,2021-09-02

2.学党史 红色少年写给母亲的家书|于都县县人民政府网,2021-03-23

3.于都县县人民政府网

4.于都人民革命斗争史纪略|江西省于都县人民革命纪念馆编印,1980年10月

5.风雨沧桑易家祠,历历丰功放光彩|古田网,2021年5月

6.赣州易家人|易宇辉、易玉龙等

7.周士第将军|杨弘,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1月1日

8.长征渡船启运“军博”|康育生,《赣州晚报》,2006年9月4日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为库叔提供20本《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赠予热心读者。本书将传统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经验上升到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加以探讨,回答了党和政府如何直面人民之间的差异性,尝试用新的思路来说明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治理体系”——它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它的优势与特色,它有怎样的普世意义和中国特色,它如何人格化地联结每一个人。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30)将得到赠书。

红军英雄的故事有哪些2

9月30日是烈士纪念日。江西有名有姓的烈士约占全国总数的六分之一。当年,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用生命守护人民;今天,这片红土地上也有许多群众守护英烈的故事: 57年前,程樟柱在部队意外负伤,几乎失明。之后,程樟柱婉拒部队的疗养待遇,回到家乡江西省德兴市,自愿到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当义务讲解员。冬去春来,年轻小伙已至桑榆暮年,他用半个世纪的时光,以一片赤诚,凭一腔热血,宣讲红色故事。 在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宽田乡石含村,有一座红军烈士墓,埋葬着邓毅刚烈士的遗骨。石含村的谢家祖孙六代从1932年起守护烈士墓,至今已90年。如今,七十多岁的谢南京还是坚持带着家人经常来到邓毅刚烈士墓前,为这位“邓爷爷”扫墓。 苏区时期,江西省瑞金市华屋村有17名华氏子弟参加红军,出发前到后山栽下17棵松树。他们约定革命成功后一起回家,如有人牺牲,活着的要为牺牲的孝亲敬老。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华屋村的乡亲们把后山上的一棵棵青松,当作烈士的英灵、当成亲人的化身,寄托哀思。

9月17日,华屋村村民为松树浇水。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9月23日,程樟柱在方志敏烈士塑像前向先烈行军礼。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9月23日,程樟柱在方志敏烈士塑像前向先烈行军礼。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9月23日,程樟柱在龙头山革命烈士纪念馆里。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9月23日,程樟柱在住处听收音机。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9月23日,程樟柱为来访的参观者讲解。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9月23日,程樟柱为来访的参观者讲解。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9月16日,红军烈士华钦材的后代华从祁来到松树下祭拜烈士。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9月23日,程樟柱在纪念馆里抚摸着展板墙。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9月16日,红军烈士华钦材的后代华从祁来到松树下祭拜烈士。 新华社记者 周密 摄

红军英雄的故事有哪些3

以 下 是 正 文

图为:长沙临大湘黔滇旅行团辅导团成员合影。右起毛应斗、吴征镒、曾昭抡、袁复礼、闻一多、黄钰生、许维、李继侗、郭海峰、李嘉言(缺王钟山)

1938年,闻一多从武汉回到长沙,打算随长沙临时大学西迁昆明。

到了长沙后,闻一多写信告诉夫人,学生将由公路入滇,教职员均取道中国香港、越南海防去滇。经长沙临时大学举行常委会讨论通过,临时大学分三路入滇:

一路沿粤汉铁路至广州、香港,乘船至越南海防,转滇越铁路到昆明;

一路沿湘桂公路乘车经桂林、柳州至南宁,再经越南转滇越铁路到昆明;

一路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徒步横越湘黔滇三省进入昆明。

湘黔滇旅行团行程路线图

闻一多决定同学生一起步行。

出发前,有的同学担心闻一多经不住长途跋涉,劝他不要受这个罪,他安慰同学们说:

“前方在浴血抗战,许多人献出宝贵的生命,我们在后方,吃些苦怕什么?我的身体还可以,保证能走到昆明,你们不必担心。”

他认为,屈原能写出那些爱国爱民的诗篇,跟其大半生被流放、熟悉民间疾苦密不可分。他态度坚决地说:

“国难期间,走几千里路算不了受罪,再者我在15岁以前,受着古老家庭的束缚,以后在清华读书,出国留学,回国后一直在各大城市教书,过的是假洋鬼子的生活,和广大的农村隔绝了。虽然是一个中国人,而对于中国社会及人民生活,知道的很少,真是醉生梦死呀!现在应该认识认识祖国了!”

1938年2月19日下午5时,湘黔滇旅行团在长沙临时大学租用的圣经学院操场举行开拔仪式。湖南省政府秘书长陶履谦代表张治中致欢送词,黄师岳带领大家呼口号。仪式结束后,着戎装的教官们率领团员出发。团员们身着军装,打着绑腿,佩戴湘黔滇旅行团臂章,背着水壶、干粮袋、搪瓷饭碗和雨伞,踏上了西行之路。

在湖南桃花源,旅行团途经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到的“秦人古洞”。闻一多兴致勃勃地带领大家去参观这个有名的古迹。时值初春,还看不见“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掩映,让人心旷神怡。

闻一多东瞧瞧、西看看,很高兴,但得知附近的几户农民都是佃户,生活很艰苦,春节一过,就没有粮食吃,小孩失学在家,穿着破破烂烂,面黄肌瘦,就像乞丐一样围着大家要吃的,这让他很难过。

更令人心酸的是,大家亲眼看到了抓壮丁的一幕。有一个农民,为了躲避抓壮丁,在外地东躲西藏了好几天,原以为已躲过一劫,刚偷偷跑回家,就被保长派人捆绑而抓走。

闻一多看到这种场景,脸色大变,心情很沉重。他感慨地说:

“在来农村之前,总以为农村生活简易,风俗比较淳朴……不像城市那样,满目尽是丑恶的现实。”

那一天的经历,让闻一多真真切切地看到、感受到《桃花源记》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幻想,以前期待在农村当一个田园诗人,也仅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他鼓励同学们,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努力去改造中国社会。

3月6日,狂风暴雨不止,旅行团在风雨中步行20里到沅陵县,住宿在辰阳驿。闻一多写了一封信给父母,在信中叙述了湘黔滇旅行团行路的艰辛。信中说道:

第四日最疲乏,路途亦最远,故颇感辛苦,此后则渐成习惯,不觉其难矣。如此继续步行六日之经验,以男等体力,在平时实不堪想象,然而竟能完成,今而后乃知“事非经过不知易”矣。至途中饮食起居,尤多此生从未尝过之滋味,每日六时起床(实则无床可起),时天未甚亮,草草盥漱,即进早餐,在不能下咽之状况下必须吞干饭两碗,因在晚七时晚餐时间前,终日无饭吃,仅中途约正午前后打尖一次而已。所谓打尖者,行军者在中途作大休息,用干粮、饮水是也。至投宿经验,尤为别致,六日来惟今日至沅陵有旅馆可住,前五日皆在农舍地上铺稻草过宿,往往与鸡鸭犬豕同堂而卧。在沅陵或可休息三日,从此更西往芷江或有汽车可坐,然亦无十分把握。

旅行团每天行几十里路,虽然很辛苦,但闻一多坚持了下来。一路上,他被祖国壮丽的河山所震撼,沿途创作了不少速写,了解了沿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服装、语言和名胜古迹。

经过湘西时,他不顾旅途劳顿,一到宿营地就带着几个年轻的学生走家串户,采风问俗。在破旧的村舍里,常常有他与乡亲们促膝长谈的身影。

在这里,闻一多不仅调查了苗族的语言、民俗、民谣、神话,也目睹了湘西百姓的生活。湘西老百姓终年靠粗米、苞谷、野菜、盐水度日,但即使这样艰难,热情淳朴的当地百姓还要千方百计地切一盘姜丝,或煮一碗豌豆来款待旅行团的师生们。这些衣衫褴褛却心地善良的老百姓,让闻一多终生难忘。

途中修整

一路上,闻一多特别关爱学生。在行军过程中,条件特别艰难,很多时候大家睡在阴冷潮湿的地上,地面只铺着一层薄薄的稻草,旅行团中一名叫何善周的同学感冒,一连多日高烧不退。大家让他躺在装满行李的车顶上,卡车拖着他半睡半醒地前进。到湖南与贵州交界的晃县时,他的病情进一步加重,高烧到了40摄氏度,人也陷入昏迷状态。闻一多听到这个消息后赶来,坚持派人护送何善周到贵阳及时医治。后来这位学生回忆:

傍晚时候,模模糊糊地听见人声嘈杂,我意识到大队已经到了。这时,猝然觉得一只冰冷的手掌放在我的额上,凉气一激,我微微睁开了眼睛,灯影里看见一双闪着亮光的眼睛正看着我,慈祥中带着焦急的神情,原来是闻先生!他的手抚在我的前额上久久没有拿开。我完全清醒过来,两行眼泪流到了我的耳边。在闻先生的极力建议下,团里派了内科主任袁医师,买票乘车护送我到贵阳去,经过治疗,半个月后才痊愈。

进入贵州境内,放眼望去遍地是山,且时常下雨,土地贫瘠,本地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形容得恰如其分。人民如此贫苦,但贵州的地方当局却强迫人们饿着肚子种大烟,路两边到处都是罂粟花。这让旅行团的师生们感到气愤,同时心情沉重。沿途的人民看着旅行团的“洋学生”,觉得特别新奇,也怀有戒心。但发现这些路过的陌生人说话和气,买卖公平,还将一部分饭菜送给穷人,这些本地人才逐渐敢和师生们接近。

当地的农民向旅行团的师生讲述红军纪律严明,官兵平等,不拉夫,不抓壮丁,秋毫无犯,开仓济贫,助民劳动等故事。一个农民骄傲地回忆自己见到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场景,说毛主席、朱总司令穿着和红军战士一样的军装,说话和气;接着又说起他的儿子不久前被抓了壮丁,提起这件事,这位朴实的农民一脸气愤,后悔没能让儿子早点参加红军。闻一多听了关于红军的故事,指着一旁石碑上的“万古流芳”四个字,若有所思地说,这就是“口碑”。

旅行团出发前,长沙临大学生刘兆吉想起了不久前闻先生在“诗经”课上讲过:

“有价值的诗歌,不一定在书本里,很多是在人民的口里,希望大家到民间找去!”

于是,他萌生了沿途采集山歌的想法。当他把这个打算告诉老师后,闻一多十分支持,并爽快地答应做此次民歌搜集活动的导师。一路上的师生交流,让刘兆吉终生难忘。2001年,已是88岁高龄的刘兆吉还能清楚地记起当年闻先生和他在途中讨论歌谣的情景:

在两个多月、三千五百里路程中,我尽量争取机会向他请教。晚上在沿途山村农舍临时住宿地,与他讨论搜集的民歌。闻先生和学生们同样席地而坐,在菜油灯下……高兴地审阅我搜集到的民歌。有时捋须大笑,赞不绝口。老师的期望和鼓励,使我干劲更大。

旅行团达到云南沾益后,刘兆吉从一座破庙的墙壁上抄了一首民谣:

“田里大麦青又青,庄主提枪敲穷人,庄主仰仗蒋司令,穷人只盼老红军。”

他将抄好的民谣拿给闻一多看时,闻一多兴奋地说:

“这才是人民的心声呀!红军受人民的爱戴,由此可知。”

在行军结束后,刘兆吉在他沿途采集的2000多首各类歌谣基础上,精心挑选出771首歌谣,汇编成为《西南采风录》。出版前,他请闻一多写序,闻先生欣然同意。

旅行团所到之处,当地人民都尽可能地提供支持和帮助:

• 贵州玉屏的民众把房屋腾让出来、打扫干净,欢迎旅行团师生入住;

• 炉山县(今凯里市)政府为旅行团举行了一次汉苗联欢会,少数民族群众吹起芦笙跳起舞,大家也跟着载歌载舞,一起联欢;

• 云南平彝县(今富源县)专门派保安队到贵州、云南交界的亦资孔迎接师生们;

• 沾益的地保挨家叮嘱当地的商店不要哄抬物价;

• 马龙县早早地准备好住宿地点,等待旅行团的到来。

旅行团一路上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为庆祝台儿庄大捷,师生们在安南县举行了游行大会,人们敬佩这些肩负保存民族文化命脉使命的远方来客,也深深被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徒步前行的毅力所感动。

1938年4月27日下午,旅行团抵达昆明东郊大板桥。这时,闻一多和李继侗的脸上不知不觉竟已蓄起美髯,两人相约,抗战一日不胜利,一日不剃,结果这一留就留了8年,也传为一段佳话。

28日,旅行团出发至昆明城,这是最后一段路程,大家精神饱满,鼓足了劲头,一小时就到了昆明城下,由东门入城。

热烈欢迎湘黔滇旅行团

先期到达的师生来到了拓东路欢迎,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和其他几位负责人也前来迎接,几位教授夫人还献了花篮。旅行团的到来也受到了昆明市民的热烈欢迎。迎接仪式后,旅行团师生们来到圆通山集中,梅贻琦先生致欢迎词。

梅贻琦校长亲自迎接

至此,湘黔滇旅行团行程胜利结束,历时68天,横跨湖南、贵州、云南三省。

在这段1600余公里的旅途中,自始至终坚持走下来的教授只有闻一多、李继侗、曾昭抡三人。

在长沙出发前,好友杨振声曾打趣闻一多说:

“一多加入旅行团,应该带一具棺材走。”

当他们在昆明相逢时,闻一多笑着说:

“假使这次我真带了棺材,现在就可以送给你了。”

湘黔滇旅行团之行,使闻一多感受到了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抗日的决心。最重要的是一路走来,他看到了人民生活的艰苦和贫困、文化的落后,通过接触人民,回到了人民当中,发现了人民的力量。这为他最后走上为民请命的道路奠定了经验基础。

完成了这次壮举,闻一多很自豪地给夫人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把一路走来的步行、食宿等情况做了介绍;并告诉夫人他得到了一次锻炼,身体比以前更好了,“现在是满面红光,能吃能睡,走起路来,举步如飞”,还留了一副极漂亮的胡须。另外,他还告诉夫人,因为房屋尚未修理好,在昆明顶多待3天就会随文法学院搬到蒙自。

来源:学习强国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7日 星期二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红军的英雄故事(红军英雄的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398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