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有哪些植物迁徙的故事作文(有哪些植物迁徙的故事)

2023-03-03 20:48:01 技术常识4 新人知识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363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0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回顾野象迁徙记 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一直在路上,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中国吉林网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哪些植物迁徙的故事1

今年夏天,在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群北移后南归的野生亚洲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他们进村走田、散步打闹,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迂回行进了一千多公里。上个月10日,经历了举家迁徙,15头野生亚洲象终于回到它们的传统栖息地——云南省普洱市的宁洱县。

2020年3月,一群来自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离开家乡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2021年4月16日象群正式进入玉溪市元江县,开始了北巡之旅,一路打卡普洱、红河、玉溪、昆明。这场长达数月的“北上旅行”,深深牵动着地球村居民们的心。

无论是打架偷吃,还是闲逛睡觉,象群一再霸屏网络,成了人们眼中妙趣横生的独特风景。在这场“奇幻冒险”中,身处人类聚居区的大象们不仅没有远离人群,反而十分“豪横”,像一群放暑假出来郊游的熊孩子。在高速路上散步,在街道上打闹嬉戏;在水塘里泡澡,在树林里睡觉;路过村寨时尝尝村民们的玉米,又一不小心踩坏了村民家中的菜地……这群贪玩好吃的大象不仅没有被驱逐打骂,反而被村民们当作远道而来的客人。

红河州石屏县龙武镇石岩头村村民 赵婷:大象来我们这里是千年难遇的一次,他又不会干活,吃了就吃了,大不了明年重新再种,给它吃一点也没关系。

旅行途中,除了悠闲与惬意,前方监测队员还接连拍摄到了象群生活中的一个个小秘密,不断刷新着大伙对它们的认知。比如,第一次拍到象群躺在密林中睡觉、第一次拍到大象用鼻子翻开井盖喝水、第一次拍到大象戴草帽扇扇子、第一次拍到象妈妈用鼻子帮助小象爬坡过坎、遮风挡雨、第一次拍到大象给小象喂奶……这一个又一个生活小故事,让人们越来越坚信,在亚洲象庞大的身躯里,承载着与人类相似的智慧与情感。

象群旅行的途中,始终有一群“追象人”随行,正是有了他们的“护航”,象群才得以一路悠然逛吃,与人类和谐共处。在这些“追象人”中,就有连续搜寻监测野象116天的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指战员们,他们被网友称为离象群最近的人。

云南森林消防总队野生亚洲象搜寻监测任务分队队长 杨翔宇:因为它毕竟是亚洲最大的陆生动物嘛,就感觉到象群的位置是很重要的,我们从无人机监测到象群的坐标以后,我们传回给指挥部,然后指挥部才能开展相关的,比如说预警疏散,还有分析研判,投食引导这些工作。

现在象群已经回到了它们熟悉的栖息地,但象群一路逛吃北巡的奇闻轶事,已然在云南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结束监测任务的追象团近日在云南昆明开展了“喜迎cop15·守护吉象家园”主题宣传周活动,将象群留在云南群众的记忆里。

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州野象谷的“中国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成立13年来,这里已经救助野生亚洲象28头。有成年象,也有刚出生不久的小象,大部分都是因为生病或者意外受伤,被救助到这里的。

龙龙就是今年7月份才送到这里的,龙龙是被象群遗弃在普文镇曼飞龙村附近的,当地村民发现后及时报警,林业、公安等部门派出人员赶到现场进行救援。当时,龙龙出生只有两个月左右,而且左前脚受伤已经感染,随时会有生命危险。而现在,龙龙已经逐渐恢复,每天都要出来散散步,玩一玩,饭量也增加也不少,一天可以吃10多公斤。能吃能玩,龙龙不仅身高增加了10厘米多,体重也增加了100多公斤。

在野象谷范围内活动的,就有7个群体,50头左右。国庆假期,每天都有野象出现,能让游客饱个眼福。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前两天拍摄到的一群像,这群像走出密林,横穿公路。走在前面的头象非常警惕,带领象群快速通过公路,突然停顿的这一下,是因为有一头小象没有跟上队伍。等小象赶上后,这个象群才顺利通过。

因为野生亚洲象不像被救助的温顺,它们都有很强的攻击性。为了保障游客安全,当地公安、林业和景区多部门联动,加强象群监测和防控,让游客在看到大象的同时,也能保障大家的安全。这个假期,每天来野象谷的游客有六七千人,主要以散客为主。在做好疫情防控方面,一方面采取预约入园、错峰、限流等措施,一方面加强入口处的检测,保障大家有一个安全的游玩环境。

野象谷里除了大象,吸引大家前来的,还有良好的热带雨林景观。因为西双版纳是我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也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保存最完整的地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而野象谷,又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代表,在这里,不仅有丰富的植被资源,也有热带沟谷雨林和热带山地雨林,有800多种高等植物,其中6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这些良好的生态资源,不仅为野生亚洲象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也让22种国家或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家。

有哪些植物迁徙的故事2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本月将在云南昆明举行,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我国已记录陆生脊椎动物2900多种,占全球种类总数的10%以上;高等植物3.6万余种,数量居全球第三。

被誉为“高原精灵”的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家林草局统计显示,近年来,随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力度不断加大,藏羚羊野外种群数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万到7万只,增长至现在的30万只左右。中国之声特别策划《神奇生物在中国》,10月3日播出《“高原精灵”的“迁徙之谜”》。

为何出现“不迁徙”的藏羚羊?

每年的冬季和夏季,都是科考人员观测藏羚羊的最佳时间,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羚研究团队仍然如期出现在可可西里地区,对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持续展开科学考察。

藏羚羊迁徙是世界范围内最为气势恢宏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每年夏季,来自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以及青海三江源和可可西里保护区内的数万只藏羚羊,前往海拔4800米的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等地产仔。雌性藏羚羊在每年11月至12月交配后,于次年5月开始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等地产仔,7月至8月产仔结束后陆续返回原栖息地与雄羊合群,完成一次迁徙过程。

2020年,西藏林草部门收到报告,有牧民发现不迁徙的藏羚羊种群。藏羚羊种群是否真的不迁徙?不迁徙的种群有多大规模?产仔地又是怎样的生态环境?为了解开这些疑问,科考队首站选择了那曲市申扎县。

吴晓民: 这里是藏羚羊产子后去哪里了?

牧民: 小羊完了以后又跑到那边了。

△藏羚羊交配季节,一雄多雌婚配制度

果然在今年5月25日,在申扎县境内的色林措区域,科考队与百十只藏羚羊不期而遇,种群还是雌雄同行。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张洪峰: 在以往的监测和研究中,像这种混群现象多出现在交配季节,在迁徙期出现这种现象特别罕见,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的监测和研究。

藏羚羊迁徙的“集体记忆”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连新明介绍,实际上,藏羚羊的迁徙是非常复杂的,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迁徙也并不是藏羚羊的固有迁徙规律。

连新明: 其实一直以来的研究,就发现藏羚羊其实它的迁徙是非常复杂的,它有迁徙的和不迁徙的,像在羌塘南部的种群基本上是在申扎(县)、尼玛(县)附近,它是不迁徙的,它只做短距离的迁移,因为我们一般说的话迁徙的话它必须要是周期性的,而且是在两个点之间来往返,这种才叫迁徙,所以说羌塘南部的话它是属于不迁徙的。

位于三江源腹地的可可西里既是藏羚羊的栖息地,也是藏羚羊的产仔地,这里完整保存了藏羚羊全生命周期的自然进程。连新明介绍,实际上,对于藏羚羊迁徙原因的研究结论,多年来也一直在发生着改变,至今仍无准确的定论。

连新明: 它迁徙的原因其实是很复杂,我们找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找到,2007年的时候,北京动物所吴永华,当时他还是硕士生,他找到了一个他觉得可能是因为固态降水的差异造成了它的迁徙原因,还有包含到了2012年,夏勒博士在我们兽类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英文文章,就是来讲新疆和羌塘西部中部的迁徙这种群,它们的迁徙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它寄生虫、蚊虫的叮咬,但是在两年之后他又把这个否了。

△怀孕藏羚迁移通过青藏公路

过去科考队员利用北斗跟踪项圈,对藏羚羊的迁徙路径进行追踪监测,今年,考察队则首次借助先进的4G网络无线传输技术,在当地野保员的帮助下,在藏羚羊种群可能喝水休息的地方安装了一套野生动物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西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吴晓民: 我们布设了200余台远红外自动相机,还有远程的球形摄像机,对这些新的产子地我们要进行一个系统的全面的调查和监测,用这些调查的数据为这些区域的保护管理提供一个技术支撑。

随着对于藏羚羊种群迁徙的观测水平提高,研究阶段的深入,连新明透露,近期,研究者对藏羚羊迁徙的原因也提出了一个新的猜测。

连新明: 我们现在提出来一个藏羚羊迁徙原因叫“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其实就是说现在的藏羚羊他可能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迁,只是它的妈妈和它的外婆要走,它就跟着走。然后它就顺理成章,我认为我就应该去。

虽然不清楚哪些藏羚羊迁徙,哪些不迁徙,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藏羚羊迁徙的目的是为了产仔。在近年来科考中,我国初步揭示了藏羚羊的迁徙规律;发现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甜水河至色吾雪山一带是目前为止藏羚羊的最大产房,约10万只以上;调查还发现了那曲市申扎、双湖、尼玛等县存在藏羚羊新的产仔地。

吴晓民补充说,通过多年的卫星监测显示,藏羚羊产仔的“产房”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温暖舒适,也许,雌性藏羚羊迁徙的目的只是为了躲避天敌,保护幼崽。

吴晓民: 我们现在所在的区域,这个是非常平坦的,产子地周边一个是有雪山,它的水资源比较丰富,对藏羚羊来讲主要的天敌在这些区域是狼,而在它的产品这个时段,如果说狼来在这个区域攻击藏羚羊的话,藏羚羊跑起来相对比较方便,就是逃离不了,但是不会造成太多的伤亡。

保护藏羚羊从“反盗猎”开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叫作“沙图什”的奢华披肩在欧美市场走俏。大量人员涌入可可西里,越来越多盗猎者把枪口对准藏羚羊。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资深科学家乔治·夏勒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藏羚羊惨遭杀害,它们的皮毛走私后被做成高级绒制品,一条“沙图什”的绒制品需要3-5张藏羚羊的皮毛,每条沙图什绒制品可以卖到1.3万英镑。

从那时起,人们对藏羚羊的保护就从反盗猎开始了,甚至有些藏羚羊的保护员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连新明说,“反盗猎”就像一个习惯性动作一般,保留至今。

连新明: 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反盗猎,因为像可可西里每个月都要巡山,而且已经将近快20年了,都没有出现过盗猎的。

据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管委会可可西里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森林公安局政委布周介绍,1997年可可西里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09年,辖区内再没有听到盗猎的枪声。

△欢脱的藏羚羊

由于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有效遏制了盗猎藏羚羊案件的发生,2020年,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数量增加至7万多只。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羚研究团队在可可西里地区工作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藏羚羊也面临着新的威胁和挑战。

连新明: 现在藏羚羊面临的三大威胁,其中一个就是关于人工设施的修建,第二个原因的话就是天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类的围栏、放牧,就像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在青藏高原很多地方建围栏的地方,我们都要拆,是因为要给野生的物留出廊道,或者留出他们走的通道。

可可西里是蒙古语,意思是“美丽的少女,青色的山梁”,这里一天见四季,十里不同天,虽然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但却是野生动物的乐园。在这里,连新明和科考人员像保护孩子一样保护着藏羚羊,他们也在为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贡献着自己的智慧。

连新明: 我说敬而远之是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我觉得我们和野生动物就是说不要去做朋友,我们做邻居对吧?相安无事是最好的。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有哪些植物迁徙的故事3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 “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栗背短脚鹎。

这颗“栗子”会动!

栗背短脚鹎是一种雀形目鹎科灰短脚鹎属的鸟类,体型约21厘米。它们的外形很有特点,上体呈栗褐色,头顶和羽冠呈黑色,翅和尾呈暗褐色,颏和喉部呈白色。透过观鸟望远镜看去,密林的枝叶间,栗背短脚鹎的头就像一颗圆溜溜的“毛栗子”,十分可爱。

栗背短脚鹎有什么习性?

栗背短脚鹎常成对或成群活动在乔木树冠层,有时也到林下灌木和小树上活动和觅食。它们主要以洋伞果、核果、乌饭果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

栗背短脚鹎是留鸟,没有迁徙习惯。它们的繁殖期在4-6月,这段时间,它们会营巢于小树或灌木枝桠上。栗背短脚鹎的巢呈杯状,每窝产卵3-5枚,卵为洋红色,上有紫色斑纹。

栗背短脚鹎的鸣叫声响亮、急促、音调高,听起来如银铃撞击声,又像急切的责骂。叫声内容如“tickety boo”。

分布广泛,中国特有

栗背短脚鹎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区的次生阔叶林、林缘灌丛和稀树草坡灌丛等地,分布于中国贵州、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和海南等地。它们是中国特有鸟类,虽然被评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但仍应注意保护。

采写:金亦炜

美编:曹家瑞

图片来源:苏州市林业站、苏州大学生态研究所

有故事的花和植物图片(有故事的花和植物)

植物长大的故事(植物生长的故事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3日 星期五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哪些植物迁徙的故事作文(有哪些植物迁徙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81633.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