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重男轻女的国学故事有哪些名字(重男轻女的国学故事有哪些)

2023-02-20 00:30:01 技术常识4 独家揭秘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952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国学大师林语堂:一屋书,一栋房,一生只爱一个人,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历史有点冷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重男轻女的国学故事有哪些1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送心]

林语堂是现代著名作家,一部《京华烟云》让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语堂也是一名出色的国学传播者,通过他的笔,让西方人了解到了中国文化,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美。

许多人被他为人乐观闲适,幽默豁达的性格所吸引,他的作品更是被美国人放在床边成为必读书目,深受追捧与喜爱。

林语堂

可这些对林语堂来说都不算什么,他始终认为:幸福,一是睡在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三是听爱人对你说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

而他的一生也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与心爱之人,在自己亲手设计的屋子里相伴到老。

我们把婚书撕了吧

1895年,林语堂出生在福建漳州一个基督教家庭,他的祖母就是一名忠实的基督教信徒,父亲更是一名牧师。所以他们家人常常在一起做祷告,也因此,林语堂从小就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浸染,英文成绩很好。

有趣的是,林语堂一家除了宗教活动,对国学也十分重视。林语堂的父亲还是一名乡村老师,每每做完祷告,他就会打铃上课,教乡村的孩子们读《诗经》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书目。

后来,林语堂能成为中西文化之间的传播使者,从这里便打下了基础。

1912年,林语堂以极好的成绩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在这里他邂逅了自己的心爱的姑娘,陈锦端。

陈锦端是隔壁圣玛丽女子学校艺术系的学生,也是他同窗的妹妹,年少的感情总是特别纯粹,她欣赏他的博学多才,他喜欢她的文艺典雅,于是两人陷入爱河,难舍安分。

可年少时的爱恋却总又那么脆弱,世俗总是有很多门槛,会把相爱的人拆散。

陈锦端

陈锦端的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富商,而林语堂的父亲不过是个农民,身份地位的巨大差异,让两人的爱情倒在一座名为“门当户对”的大山面前。

失恋的痛苦,让林语堂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吃不喝,大哭一场。当他终于精疲力尽走出这段失意的人生时,他自嘲地笑了笑,对着周围的朋友说:“人生不能只吃点心不吃饭,也不能只要爱情,不要人生。”

他有自己的人生要过,对方也有,有时放手才是一段感情最好的结果。此后,林语堂的对待爱情的态度也变了,褪去了年少时一心想追求的风花雪月,而变得脚踏实地,更加懂得责任的重要性。

就在这样的心境之下,他认识了陪伴他一生的爱人——廖翠凤。

廖翠凤

廖翠凤也是有钱人家的小姐,和陈锦端不同的是,她十分清醒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当她遇见林语堂,又被他的人品才华所折服时,就已经清楚,这辈子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她都要与这个男人在一起。

她告诉自己的母亲,她不在乎林语堂穷不穷,她要嫁给她。林语堂也没有辜负廖翠凤的深情厚谊,结婚第一天,林语堂就对廖翠凤说:“我们把婚书撕了吧。”

林语堂解释说,我们已经结婚了,除非离婚再也用不到婚书,不如现在撕了吧。林语堂在用这种方式,向廖翠凤表明自己决不同她分开的决心。

1919年,林语堂踏上赴美留学的道路,两人那时刚新婚不久,除了廖翠凤的1000元嫁妆,全靠每个月清华大学给的40元助学金生活。这笔助学金后来也因为种种原因停掉了。

为了完成学业,廖翠凤又陪着丈夫辗转来到法国打工赚取学费,之后又去德国的继续读书。

林语堂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们的房东太太还几次对林语堂暗送秋波,他都不为所动。始终心里只有廖翠凤一人。

夫妻在国外的几年里,经历了种种考验,无论发生什么意外状况,二人依旧是相濡以沫,感情很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语堂到底舍不得妻子一直跟着他过苦日子,学成归国后,在林语堂的努力下,二人的生活渐渐变得富足起来。

1927年起,林语堂带着妻子定居在上海,两人购置了洋房别墅,还请了厨师仆人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廖翠凤完全过上了富太太的生活。

林语堂全家福

除了对妻子情深专一之外,林语堂对孩子教育也有独特的看法。

不要考大学

林语堂和廖翠凤一共孕育了三个女儿,按照林语堂的身份来说,这在弥漫着“重男轻女”思潮的上个世纪是十分罕见的。

廖翠凤出嫁前,家中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针织女红都要学。有了女儿后,廖翠凤也延续了这种习惯,对几个女儿管教严厉,力图把她们培养成大家闺秀。

林语堂也对自己的三个女儿的教育十分重视,但他的教育方式却完全不流于俗。他既不在乎外界的评价,也不会认为她们是女孩就该被特殊对待。

民国时期的文人喜欢举办文会,并且每次举办舞会都会叫陪酒小姐,即“条子”。林语堂在女儿们五六岁的时候,就带她们去这种场合长见识,还让她们自己挑喜欢的“条子”来聊天喝茶。

人们都被林语堂不合常理的做法惊呆了,哪有叫小孩子做这种事情的。而林语堂不仅做了,他还有更“过分”的。

后来林语堂带着家人去了欧洲,百老汇当时流行脱衣舞。林语堂便又带着女儿们前去观看。

廖翠凤个三个女儿

小姑娘们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耳朵边是高潮迭起的音乐,舞台上却一片漆黑,突然一束光亮起来,一个美人走上台来,在喧嚣的音乐声中脱下自己的衣服,现场的气氛也随之到达高潮。

事后,林语堂对女儿说,这是最高雅的艺术。其实,能带着纯欣赏艺术的眼光去看待脱衣舞,林语堂本身也很艺术。

虽然林语堂教育孩子显得与众不同,但是平常生活里,他还是很注重孩子们的学习。几个女儿都是他亲自从小教着读书的,几个女儿也有不错的成绩。

只是林语堂还有一个和一般家长不同的地方,他不鼓励孩子们死读书,也不愿意让孩子们成为读书的工具。读书只要能辨是非,能在这世俗的世界中,能保持自己的一份清醒就好,文凭学历都是次要的。

林语堂和次女林太乙

林语堂的二女儿林太乙在高中毕业后,曾为考大学感到迷茫。林语堂告诉女儿,社会本身就是最好的大学,自学的能力更重要,没必要为了一个文凭去特意浪费时间。

当时,耶鲁大学正好在招聘中文老师,林语堂便建议女儿去应聘。林太乙担心自己的高中学历不会被接受,林语堂又鼓励女儿,说她的素养足够了,要相信自己。果然林太乙成了耶鲁大学的中文老师。

除了在学习上林语堂教育与众不同之外,生活中,他也十分尊重孩子们自己的意愿。

林太乙最开始的名字叫林无双,长大后,林太乙觉得无双这个名字不好听,好像自己形单影只一样。林语堂没有把家长的权威看得很重,给女儿讲什么大道理,反而很尊重二女儿的想法,让她重新为自己取个名字。

林太乙

林太乙十分高兴,认真想了好久,最后从《吕氏春秋》中选出“太乙”二字,希望自己能永远充满活力,元气满满。后来,林太乙也成了林语堂三个孩子中唯一承袭他衣钵的人。

17岁时就用英文创作出了长篇文学作品《战潮》,之后也著有《丁香遍野》、《金盘街》等长篇小说。并且她还完成了中国古典小说《镜花缘》的翻译,和父亲林语堂一样,将中国文化传遍海内外。

除了尊重孩子们的想法,林语堂在与孩子们相处时,也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跟他们平等相处的。

林语堂晚年时,常和孙辈聚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他就像是孩子王一样,领着家里的孩子们上天入地,玩得如鱼得水。

一天,他看到家里两个孙子的照片,便一时兴起把自己小时候的照片翻了出来,用剪刀剪下,和孙子们的照片贴在了一起。随后他得意洋洋地向家人们炫耀自己的作品,美其名曰“三个孩子”,赢得了家人们笑声一片。

国学大师的最后十年

即使林语堂在国外待了几十年,也一直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可他骨子里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出来的灵魂。

林语堂早就有获得美国绿卡的资格,可是他始终不愿意放弃中国国籍,也不允许子女们成为“美国人”。他像所有中国人一样,到了晚年便想要落叶归根,回到家乡去养老。

可惜,在上个世纪特殊的背景下,作为蒋介石追随者的林语堂注定无法回到大陆,无奈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了台湾。

1966年,林语堂来到台湾定居,蒋介石特意在阳明山划了一块地方给林语堂建宅。林语堂亲手设计了自己的房子,并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十年。

作为一名学贯中西的大师,林语堂对于自家房子的设计也结合了中西方的智慧。

院子整体是中国式“四合院”结构,但在屋顶、回廊等细节处采用了西班牙设计风格,由建筑大师王大闳负责建造。

林语堂故居

林语堂特意在院子一角利用碎石翠竹搭建了一个小小的钓鱼池,林语堂常说钓鱼是和鱼斗智斗勇的过程,这让他十分享受这份趣味和悠闲。

此外,林语堂平日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书房。书房并不算大,书柜里却摆着满满的书,还有他用来看书的软塌。

林语堂认为,每一本书意味着一个不同的世界,多读书自然可以开阔眼界,不必局限于眼前的天地。而没有阅读习惯的人,只能认识眼前几个朋友,被周遭的世界禁锢住了。

除了看书重要,看书的姿势也很重要。

林语堂推崇“躺着看书的乐趣”,躺在床上意味着与外界隔绝,才能好好享受内心的宁静,才有余力思考,看到书籍之外的学问。

而且躺也是有要求的,首先一定要用大软枕把后背垫高,身体与床榻呈30度角,让自己舒适地靠着。再泡壶茶或者抽支烟,便可以无忧无虑地沉浸在读书的趣味中了。

这座房子,还展现了林语堂对妻子淋漓尽致的爱。

因为自己有常常读书写作到深夜的习惯,所以林语堂一向和妻子廖翠凤是分居的,他选择了整所房子里最好的卧室给廖翠凤,而他则就近睡在书房的软塌上。

林语堂奇思妙想很多,一天他在读书写作之余,兴致勃勃地为自己设计了家徽,是用小篆书写的“凤”字,即妻子的名字。

本以为只是林语堂一时兴起的闺房之乐,可林语堂却把设计好的家徽刻在家里所有的椅子上。每有客人到访,林语堂还会自豪地介绍给对方家徽的含义,毫不掩饰着他对妻子的爱。

我们都说民国的爱情十有九悲,林语堂和廖翠凤就是剩下那一对十全十美的。

与他同时代的才子胡适就花边新闻不断,红粉佳人到处都是。而林语堂自婚后撕掉婚书的那一刻起,真正做到了一生只爱廖翠凤一人。用心经营自己的婚姻,让人向往。

一屋书,一栋房,守着自己一生最爱的那个人,成为林语堂最后十年人生的全部。

如果硬要说遗憾,应该是林语堂此生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福建漳州。他只能每日隔着浅浅的海峡,遥望故乡已寄相思。

林太乙也曾在书中提到,林语堂迁居台北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台北与漳州风土人情相似,有家乡的感觉。

1976年,林语堂病逝。夫人廖翠凤将他生前的藏书,包括手稿和著作全都捐了出来。她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了解林语堂,并以这种方式来纪念自己深爱的丈夫。1985年,林语堂最后居住的房子被改造成为“林语堂纪念图书馆”。

虽然成为了公开场所,但林语堂和廖翠凤的骨灰依旧合葬在后院。任凭岁月更迭,他们永远像活着的时候那样,彼此陪伴不离不弃。

重男轻女的国学故事有哪些2

周作人笔下描写了一个封建老顽固:头上一撮黄头毛,编了一条小辫子,冬天穿枣红宁绸的大袖方马褂,上戴瓜皮小帽,他就是辜鸿铭。

说起辜鸿铭,就不得不提他的怪,他的自相矛盾,还有他和时代的格格不入。

尊崇他的人,夸赞他博学多识,毕竟人家是一个拥有13个博士的国学大师。

看不惯他的人,称他为晚清遗老,谁让他一味鼓吹帝制,是一个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落后者。

辜鸿铭

关于辜鸿铭的争议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便是他生前,也是毁誉参半,他离世后,关于他的传说仍然从未消失。

辜鸿铭用一个比喻噎死人

1878年,21岁的辜鸿铭回到了马来西亚,在新加坡殖民政府任职,遇到了当时极富盛名的学者马建忠。

三天畅谈,在国外读名著、古书无数,将洋人怼得体无完肤的辜鸿铭,却第一次败下阵来。当时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只有一本翻译成英文的《聊斋志异》。

听从对方的建议,辜鸿铭随即辞职,返回中国,自此开始了他几十余年的中国封建学问的研究。

张之洞

回国后的辜鸿铭,投身于张之洞门下,辜鸿铭极擅雄辩,学问又好,在各国的外交事务中大放异彩。

而他的文字,也成为了中国向外输出中国文化的一个出口。

无论是在反洋教斗争中,还是义和团运动后,他的文字都成为西方舆论的一个重要风向。

后来,他更是先后被聘请到南洋公学和北京大学教学,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大学者。

民国学者群像,最前排是辜鸿铭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学大师,在国内却不是十分受待见,不少人痛斥他的迂腐作风,抨击他的言语失当,学生们还组织罢课,就是为了把他赶出北大校园。

原来,彼时的辜鸿铭作为一个北大教授,在外留学几十年,本是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大学者,按理说应该对很多思想有所了解,也更应该是比普通人,更看清社会症结的人,回国后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在父亲从小的教育下,在对中国文化的不断了解中,多年的幕僚生活影响下,辜鸿铭成为了一个典型的“保皇党”和“守旧派”。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拥护者,辜鸿铭的传统封建思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即便是在当时很多文人所不齿的制度,他也全然接受,也因此受到很多诟病。

辜鸿铭画像

尤其是他的婚姻观念,在当时社会更是掀起一阵热浪,直到现在还是他身上的一个污点。

辜鸿铭对待婚姻最经典的一段理论,就是茶壶茶杯的比喻。

他把男人比做茶壶,把女人比做茶杯,说一套茶具中,只有一个茶壶却有好几套茶杯。

而当有一位气不过的女士走到他跟前,问:“为什么女人不能做茶壶呢?”

茶壶与茶杯

辜鸿铭问那位女士,“你坐车是坐汽车还是马车呢?”

女士摸不着头脑,老老实实回答:“有时候汽车,有时候马车。”

辜鸿铭摸摸胡子说:“不管你是汽车还是马车,都是四个轮子的车,但是不管你坐几辆车,你们家有几个打气筒呢?”

辜鸿铭话中的意思是,女人不管是开什么车,都是靠家中的一个打气筒才能出行。

民国马车

而那个女士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嘴边的话被噎住了,摸着头离去了。

而辜鸿铭依旧坚持自己的一夫多妻制,至死没有改变。

北大教授的封建婚姻思想

其实关于男人应该有三妻四妾,更利于家庭稳定,只是他的婚姻观念中的很小一个观点。

就连他所喜爱的女人裹小脚,也只是他婚姻观念中的一个很小的具体体现而已。

民国家族照

辜鸿铭对待婚姻最主要的观点是,女人应该在婚姻生活中是“无我”的存在。

什么叫做女人的“无我”?先来看看辜鸿铭自己在婚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他和女人之间的关系。

辜鸿铭受西方教育多年,按说应该对西方的一夫一妻制更为认同。

但是相反,他的妻子并不是西方人,和他婚姻观相配的是,他的妻子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的大家闺秀,他的小妾是一个日本女人。

辜鸿铭和他的妻妾

无论是他的妻子还是妾室,都具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征:温顺。温顺就是,温柔且顺从。

辜鸿铭欣赏的,就是那种中国传统家庭中,一心为家庭、为丈夫、为孩子付出的女人。

辜鸿铭曾拿出“妇”字和“妾”字分别做解说,“妇”由“女”和“帚”两部分构成, 意思是手拿扫帚清扫房间的女人。

“妾”由“立”和“女”组成,意味着让男人依靠休息的女人。

民国男子两个妻子

在辜鸿铭的眼中,女人天生就是为男人服务的,女人最大的作用就是成为一个家庭主妇,在生活上服侍好男人,辅助好男人。

他将这种女人夸上了天,类似于“贞洁”“纯洁”“廉耻”、“迷人”、“殷勤”、“优雅”之类的词不胜枚举。

所以在他的口中,在婚姻中“无我”的女人,把自己完全忽视掉的女人,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而只有他口中的“完美女人”,才能拴住男人的心。

古代女人

而对于辜鸿铭口中的种种要求,封建社会早就有过一套具体的标准,就是女人要“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的女人就是要:不争宠、持家、顺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到后期变为了对女人的一种迫害,裹脚,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等具象化的准则。

所以在辜鸿铭的眼中,男人作为一家之主的形象出现的,对于胡适之类的“怕老婆的人”,他鄙视至极。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当面嫌弃胡适不够男人。

胡适和妻子

他还时常在自己学生面前,夸赞自己妻子端庄大方,妾室温顺可人,声称这才是男子应当具备的家庭地位。

他还将自己的妻子称为他的“兴奋剂”,自己的小妾,则是自己的“安眠药”。

“兴奋剂”的来源是,每次抚摸着妻子的一双小脚,他就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而靠着小妾睡觉,他总能有一个好梦,而当他心爱的小妾早亡,他的好梦也随着而去了。

辜鸿铭

后来,辜鸿铭可怜自己的儿子生母早亡,对其溺爱有加,导致此子没有什么大出息,应了他的名字辜守庸,守着平庸过了一辈子。

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下,辜鸿铭对两个女儿的照顾十分疏忽,导致后来两个女儿十分才华虽高,性情却十分古怪,谁也看不上,最后双双出家了。

辜鸿铭孩子的悲剧,是后话了。

当时的辜鸿铭似乎忘记了,所有的这些都是男子制定出来的标准,女子只是被迫准从。

旧社会有三寸金莲的女人

在当时社会也没有指出他将女人物化这一错漏,但是他把女人完全看做男人的附属,这一个观点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指责。

毕竟在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也出现了反对包办婚姻,反对缠足的等对女人迫害的风气。

但是对于其他人的批评,他毫不在乎,在辜鸿铭看来,自己的想法是绝对正确的,只有恢复封建社会,自己的想法才能得到证实,才能被检验出来。

我们经过研究可以看到,辜鸿铭的所有关于婚姻的观点,也都在为一个目的服务,那就是恢复封建社会士大夫之权利。

古画中的士大夫

至于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想法,还要从他的小时候说起。

辜鸿铭的中国强大梦想

其实,说起来辜鸿铭的出身和他的婚姻观念,完全是不一样的。

但是,这种明明不是特别适配的感觉,在辜鸿铭身上,却有种说不出的融洽感。

可能就是因为他本身就是兼具自信和自卑的一个人,也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矛盾,造就了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辜鸿铭

1857年,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父亲是一个华侨商人,母亲却是一个金发碧眼的洋人,所以他的长相也有着西方人的特征,黄头发、蓝眼睛、高鼻子、深眼窝。

因为成年旅居国外,在父亲和母亲的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可以说英国的语言,后来又跟随着英国的义父去到苏格兰,在欧洲游学十四年。

游学的十四年,辜鸿铭取得了令人难以启迪的成就,他拿到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同时他也是最早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

但是,也就是因为他的中国人身份,常常遭遇外国人的蔑视,在国外的日子虽然富足,却并不受人尊重。

在中国的洋人

在那个年代,国不成国的时候,中国人在外面世界都是低人一等的,而辜鸿铭在外是深有体会的。

所以,他才会不断武装自己追求认同感,赢得尊重感。

在国外旅居求学的辜鸿铭,从小嘴巴就很厉害,尤其他还精通11种语言,无论是面对谁,他的一副铁嘴钢牙,总能怼得对方面红耳赤,不知所措。

辜鸿铭怼人有着其特有的文人风格,引经据典、出口成章,一番话就能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他作为大文豪托尔斯泰的笔友,文化水平自然不可小觑。

辜鸿铭(右二)和托尔斯泰合照

是以年纪轻轻的辜鸿铭,就在国外享有盛誉,以至于后来西洋人中,最经典是一句话是: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后来回到中国,很多洋人慕名来听他的讲座,每票售价2大洋,座无虚席,场场爆满。

很多人不知道,他讲座的售价是什么水准,这么说吧,他的讲座比梅兰芳的戏票还贵半个大洋。

不可否认,辜鸿铭后来在西方世界是极受尊重和推崇的,但是这样一个在国外享有盛誉的大学者,回国后成为人见人烦的老封建、老顽固。

辜鸿铭(影视照)

不仅仅是因为他明明受西方思想影响几十年,却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喜爱,更多的是因为他对传统文化,无论好坏全盘接受的极端做法。

但是,辜鸿铭当时的想法就是,因为自己足够强大才赢得了国外的尊重,所以当他回到中国的时候,类比于自己,想要通过使中国强大,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

他认为不是一味模仿西方就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只有中国本身的东西,才能成为中国的强大后援。

这条强大自己,继而赢得别人尊重的路,是他走过且成功了的。

辜鸿铭(影视照)

而自己强大首先要肯定自己,所以他才会执拗地宣扬传统文化,这是他迈出的第一步:建立民族自信感。

不得不说,他这种观念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路却有点走偏了,毕竟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好的。

那些对女人的迫害、还有一夫多妻下畸形的婚姻形态,本身就是对女人的一种迫害,当人不能平等相处的时候,往外扩散开来,就是封建社会下的人和人的关系。

旧社会百姓

封建社会,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不平等。

所以官民、皇帝百姓之间的关系,才造就了清王朝的覆灭,即便没有洋人,这种社会形态也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向崩盘。

但是,当时的辜鸿铭是看不到的,毕竟当时的时代束缚了他,也束缚了很多仁人志士。

而我们只是占据了时间优势,才能对此加以点评。

辜鸿铭(剧照)

很多人说,虽然辜鸿铭是对传统文化过于自信,但是他是唯一一个在当时社会敢于不随着西方脚步走的人,也只有他敢和“八国联军”叫板,还能吵赢。

事实上,我们当然不可否认他对中国文化宣扬的功劳,但是也要看到他被时代困住而无法走出时的困窘。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重蹈覆辙。

辜鸿铭就是一个近代社会的矛盾体,他最受诟病的是那条剪不断的辫子,是被观念束缚住的执拗。

旧社会男人的长辫子

但是越是走近他,了解他,我们才发现这个国学大师,也有十分可爱生动的一面。

而这样的他才成就一个时代,也正是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才有了我们这样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他就是辜鸿铭,一个生错时代的狂人。

重男轻女的国学故事有哪些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6年下半年的一天,家住常熟沙家浜的农民张建洪及其妻子吴静,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淮安的一个当地家庭中。

他们待了没多久就出来了,但妻子吴静的手中还抱着一个三个多月大的女婴。

送他们出门的年轻夫妇只说了一句话:“孩子你们今天抱走了,那就是你们的亲生女儿,以后我们绝对不会去打扰你们一家人。”

听了这话,张建洪和吴静都露出了欣喜的神情。从那天开始,这个女婴就成为了张家的孩子。

但在2012年的1月初,当年那对弃养女儿的夫妇居然找上了门来。

他们一见张建洪就痛哭流涕,甚至跪下来哀求道:“张大哥,让你女儿去救救我儿子吧!”

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口中的儿子到底出了什么事?张建洪和养女,又是否会施以援手?

14岁儿子身患绝症,意外想起弃养女儿

当年那对弃养女儿的夫妇,名叫丁山和陈玲。自从张建洪夫妇把孩子抱走后,他们就仿佛忘了这个女儿一样,从来都没去探望过她。

因为两年之后,陈玲又生下了一个儿子,陈玲的父亲为孩子起名陈依扬。

面对这个千盼万盼的儿子,一家人都将其视为“宝贝疙瘩”。尤其是溺爱儿子的陈玲,从来都是将他捧在手心上呵护。

陈玲一家

可即便是如此精细地养着,但陈依扬的身体还是经常出些小毛病。这种变化是从他4岁那年开始的,并且后来越来越严重。

4岁那一年,陈依扬的身上经常出现青紫斑痕。一开始陈玲还以为是其他小孩子揪的,可仔细瞧瞧又不像。

后来她就以为是儿子自己不小心磕的,因此又把家里的钝物和尖角处都仔细处理了一遍。

但陈依扬身上的青紫斑痕并没有消失,与此同时他还时不时地流鼻血。

每当陈玲在家烧饭时,偶尔就会听到小孩子在外面大呼小叫的声音。

“扬扬妈妈你快来,扬扬流鼻血了,还摔倒了!”

听见呼叫后,陈玲二话不说就冲了出去。只见她的宝贝儿子正跌坐在地上,鼻血一直流个不停。

着急忙慌的她抱着儿子就奔向了附近的小诊所,但面对陈依扬动不动就流鼻血的老毛病,诊所医生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再加之孩子身上总有些青紫斑痕,因此医生给出的治疗方案就是补充营养,多吃多补、任何东西都不能挑食。

但要说补充营养,难道陈玲一家人还亏待了儿子不成?他们自己不看重吃穿,却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孩子。

所以陈依扬是不可能营养不良的,关于流鼻血和青紫斑痕这个问题,还是需要去大医院好好检查一下。

等丁山下班回来之后,陈玲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想着孩子这些年来虚弱的身体,丁山也觉得有必要去系统检查一下。

于是,夫妻俩带着陈依扬来到了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这次医生给出的检查结果并不是营养不良,而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所谓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其实就是白血病前期,因为它有很高的风险转化为急性白血病。

而陈依扬经常流鼻血和出现青紫斑痕,就是因为血小板异常,无法有效凝血造成的。

如果在后天成长过程中病情能够得到控制,那么只需要补充营养和精心养护就可以了。

但是万一血小板数量还在继续减少,乃至于恶化成了急性白血病,那最后恐怕就只有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了。

听到医生这么说,陈玲和丁山都吓了一跳。他们怎么能接受千辛万苦得来的宝贝儿子患上白血病呢,这不是要他们的命吗?

因此在接下来的许多年时间里,一家人对陈依扬进行着全方位的看护,从来不敢让他磕着碰着,更别提干活了。

陈依扬

可在13岁那一年,他的病情还是恶化了。2011年9月中旬,刚入学不久的陈依扬被老师送进了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他在上课时突然流了鼻血,去医务室止血也不管用。最后老师只能联系了救护车,并打电话通知了陈玲。

等一家人急急忙忙赶到医院时,医生只能建议他们考虑骨髓移植手术了。

可要想找到匹配的骨髓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孩子还禁得起这么耽误吗?

“他现在体内的血小板含量只有3000左右,正常的标准是在100万到300万之间,你看看这个差距。先到全国骨髓库里去匹配,但如果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话,成功率会更高。”

听到医生这么说,陈玲仿佛又看到了希望。她不仅把大女儿给喊回了家,还要求家人挨个去做一遍骨髓匹配。

可惜,最终没有一个人与陈依扬配型成功。看到这个结果,陈玲再度变得心如死灰。

如果没有家人可以捐献,那么就只有寄希望于全国骨髓库了。可即便是找到了匹配者,后期的排异可能性也是很高的。

眼看着自己的宝贝儿子受尽苦楚,体重也肿胀得判若两人,爱子心切的陈玲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但哭着哭着她突然想到了什么,于是立刻抓住丈夫的衣袖说道:“不是还有老二吗,我们把她找来试试?”

“老二,哪个老二?”听到妻子这么说,丁山简直一头雾水。

可下一秒,他好似也想到了什么。

看着陈玲那坚定的眼神,丁山不可置信地问道:“你是说那个孩子吗,可她已经是别人家的了,当初说好不许再联系的!”

而这个让陈玲和丁山突然想到的老二,就是当初被他们弃养的那个女儿。如今她早已是张建洪的女儿,名字叫张丽娜。

重男轻女之下,拼命想生儿子

一提起这个孩子,丁山的心里总是有那么一丝愧疚。既然当初是他们主动弃养的,那今时今日也没有资格再去见她。

“我不同意,我不同意你去找她。双方都十几年没见了,你这么贸然地赶过去,会对她造成多大的影响!”

在丈夫的强烈反对下,陈玲只好先歇了这个心思。所幸陈依扬经过治疗已经稳定住了病情,那么再多等一段时间也没有关系。

可这事一旦说破之后,夫妻俩都开始变得沉默寡言起来。其实他们原本是生了三个孩子的,但最终却选择丢弃了一个孩子。

而丁山也是陈玲家的上门女婿,所以孩子们都跟着母亲姓陈。当初陈家父母之所以选择招婿,就是因为自己没生出儿子。

“我们这边重男轻女很严重的,大家都笑我们家没男丁。我和老头就指望着招一个女婿上门,生个孙子延续香火。”

1993年,陈玲和丁山正式结为夫妻。第二年,两人的大女儿出生了。

看到心心念念的孙子变成一个丫头片子后,陈家父母气得话都没说两句就离开了医院。

他们就指望着女儿这一胎能扬眉吐气,可偏偏是个女孩,这叫他们在村子里怎么抬得起头?

因此在陈玲出月子之后,父母就时不时地催促小两口抓紧时间再生一个。

于是在1996年,陈玲又一次住进了医院的妇产科。由于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因此每个人都期待着这一胎是个男孩。

但在几个小时之后,护士抱出来的仍旧是个女孩。这下子陈家父母再也绷不住了,指着女婿的鼻子就痛骂起来。

接连两个都是孙女,这难道是要他们老陈家绝后吗?

而此时的陈玲,心中也是极其的烦闷。受父母的影响,所以她从小就觉得男人比女人高一等。

为了在村子里挺直腰杆,她也日夜期盼着生下一个儿子。但这回又是个女儿,这让她可怎么办!

因此这个小女儿的降生,使陈家的家庭氛围一度跌至冰点。而当村里人知道陈家生了个孙女后,大家不免又是一番嘲笑。

每每听着那些嘲讽的话语,陈家父母都觉得无地自容。思来想去,他们还是决定要一个孙子。

可家里已经有两个孩子了,该怎么样才能保证第三胎的出生呢?陈家人选择的解决方式就是弃养小女儿。

“人家讲我们又没有儿子又没有孙子,要是不能生个孙子出来继承香火,那我们到死都不能瞑目。”

在商量好后,陈家父母联系到了一个中间人,拜托她给孩子找一户合适的人家。

而纵然丁山不同意这种做法,可他也拗不过岳父母和妻子。

在小女儿出生的第96天,张建洪夫妇在中间人的带领下来到了陈家。他们结婚多年先后生下三个孩子,可惜无一例外全都夭折了。

因此当听说陈家有一个不想养的女儿之后,他们立刻就赶了过来。一见面,夫妇俩就对这个小女婴产生了好感。

而张建洪虽然是个农民,但却肯上进、心眼踏实,孩子跟着他想必也不会吃苦。

于是在一番简短的交流后,陈玲就把小女儿交到了对方的手上。离开前他们有言在先,以后绝不会再去打扰各自的生活。

送走张家人后,陈玲和丁山又开始了备孕的过程。最终在1996年,他们终于迎来了爱子陈依扬。

眼见香火得以传承,陈家父母憋屈了几十年的气也一并消散了,而陈玲更是把儿子当成命根子。

至于那个被张建洪和吴静带走的小女儿,再没有在陈家被提及过。

相安无事的日子就这么过了十几年,直到陈依扬的病情突然恶化。

为救儿子,不顾女儿安危

从2011年的9月中旬到年底,全国骨髓库中依然没有传来好消息。可是陈依扬的病情实在耽搁不起了,晚一天就多一分的危险。

于是陈玲不顾丈夫的劝阻,执意要找到张建洪一家。她不是想认回女儿,只是希望女儿能出面做个骨髓配对。

2012年1月初,陈玲和丁山经人指路来到了常熟沙家浜。在一处鱼塘里,他们见到了正在辛勤劳作的张建洪。

张建洪

几人四目相对的那一刻,眼神中都透露出了些许慌张和不知所措。虽然多年未见,可张建洪也依稀猜出了来人的身份。

一个担心对方是来抢孩子的,另一个则担心对方不同意孩子去捐骨髓。

静默了一会儿,张建洪将他们夫妻俩带到了自己家里。趁着娜娜还没有放学,有什么事就赶紧说吧。

哪知陈玲和丁山一进家门就朝着张建洪跪了下去,痛哭流涕地哀求着:“张大哥,让你女儿去救救我儿子吧!”

眼见这一出,张建洪整个人都蒙了。他赶紧把两人给扶起来,再三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而当得知陈依扬的病情后,他也沉默了。谁家的孩子不是个宝啊,况且那还是陈家盼了三胎才盼来的独子。

虽然娜娜已经和陈家脱离了关系,可人命关天的大事也不能见死不救。

在思量了许久,张建洪同意带养女去做骨髓配对,但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要求。

“不管配型能不能成功,你们都不能把孩子的身世给宣扬出去,就当她见义勇为做了一回好事。”

其实这也是在为娜娜考虑,她现在已经16岁了,正值中考的关键时刻。

要是让她知道自己是被亲生父母遗弃的,那她心里得有多难过。而且在孩子9岁那年,张建洪就和前妻吴静离婚了。

因此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娜娜,性格本来就敏感脆弱。

但陈玲夫妇此行的目的也不是要认回女儿,所以二话不说就答应保守秘密。

1月27日,张建洪带着养女来到了苏州。一方面是去给孩子配眼镜,另一方面则是说服孩子去做个骨髓配对。

娜娜

他并没有告知娜娜实情,而是问她愿不愿意奉献一点、去救救可怜的陈依扬。

最后娜娜点头同意了,如果自己的骨髓能够匹配成功的话,那她愿意做一回好事。

接着父女俩前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了采样,经检测两个孩子的骨髓匹配度基本吻合。

当陈家人得知这个消息后,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起来。有了亲姐姐的骨髓捐献,那陈依扬的病情很快就能得到控制了。

不过在陈玲第二次来沙家浜的时候,张建洪又提出了三个要求。

“我问过医生了,这种手术最好还是要在大医院做。万一娜娜以后身体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也得提前为她考虑好。”

因此张建洪觉得:第一,得在苏州的大医院动手术,安全保障更高一点;

第二,陈家要拿出50万来充当娜娜的营养费,这笔钱由第三方保管。

如果娜娜的身体在三年以内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那这50万他们分文不要,全部退给陈家;

第三,不能耽误娜娜的中考,必须让她安安静静地考完试再说。

这三个要求,在张建洪看来是合情合理的。可没想到,陈玲一个要求都不答应。

撕破脸面张贴公开信,母女缘尽此生不相见

“你这些要求也太过分了,我们家为了给孩子治病不知道花了多少钱。你这又是要50万,又是要在苏州做手术,还得等她考完试再说,那我儿子怎么办?”

陈玲话里话外,还是没有为女儿考虑半分。她担心病重的儿子,所以立刻就想拉着娜娜去接受骨髓移植手术。

但作为一个父亲来讲,张建洪也是把养女当成掌上明珠养到这么大的。

说句不好听的,当初陈家人嫌弃娜娜是个女儿不要她。现在儿子生病了才想起她,本来就已经很过分了。

而且她都同意捐骨髓了,难道连这几个要求都不能满足吗?陈依扬的命是命,张丽娜的命也是命呀!

“你心疼儿子我理解,但我心疼女儿你怎么就不能理解理解呢?更何况她还是你亲生的呀!”

为了娜娜的身体考虑,张建洪对于这三个要求是寸步不让。而在陈玲看来,张建洪就是想讹钱。

因此她气急败坏地摔门而去,转头就把主意打到了娜娜的身上。

3月6日,陈玲瞒着张建洪找到了娜娜所在的学校。趁着孩子周末放假,她早早地就守在了学校门口。

见到娜娜的那一刻,她立刻冲上前去抓住孩子的手,并将十几年前的往事一一道来。

“孩子,我才是你的亲生母亲呀!现在你弟弟生了重病,你作为亲姐姐可不能不管不顾的。听话,快点跟着妈妈去医院吧!”

但娜娜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给吓坏了,说什么都不肯跟着陈玲走。两个人在校门口不断拉扯,最后还是学校领导通知了张建洪。

而陈玲的这一举动不仅深深地伤害了娜娜,同时也惹恼了护女心切的张建洪。

他立刻带着孩子回了家,任凭陈玲怎么联系都不回复。

眼见走投无路了,丧失理智的陈玲竟然想出了威胁逼迫这一招。她在整个沙家浜都贴满了公开信,指责张家父女冷血无情、见死不救。

被她这么一闹,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娜娜不是张建洪亲生的了。而且这个小姑娘,还在一夜之间被贴上了无情无义的标签。

那一段时间,情绪极度不稳定的娜娜只能躲在家里默默哭泣。她不明白陈玲作为亲生母亲,为什么还要对她进行二次伤害。

随着流言愈传愈烈,张建洪也对这种极端的行为厌恶至极。

他直截了当地告诉陈玲:“你只想着你儿子,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娜娜。我告诉你,捐骨髓这事是不可能的了,从今往后不许你再靠近娜娜一步!”

而直到此时,陈玲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有多么不堪。她又开始了示弱,企图得到女儿的原谅。

但经过心理老师辅导的娜娜,选择不去怨恨亲生父母,却也不想再跟他们有任何牵连。

“我拒绝捐骨髓,我也不想再见到他们。”

对陈依扬来说,陈玲和丁山或许是完美的父母。但对张丽娜而言,只有养父才是唯一关心疼爱她的人。

既然两家已经撕破了脸面,那最好就再也不见吧。

后记

没能得到谅解的陈玲,灰溜溜地回到了淮安。对于给娜娜带来的伤害和不便,她只说自己当初没考虑到那么多。

但其实不是她没考虑到,而是整个陈家都没把娜娜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娜娜存在的意义就是给弟弟捐献骨髓,这是她应该做的。

所以当被拒绝之后,陈玲才会恼羞成怒进而不择手段。

但孩子总是无辜的,外界的是是非非也不应该影响到陈依扬。好在全国骨髓库在5月初传来了好消息,说是找到了两例相匹配的骨髓样本。

相信在医生的努力下,陈依扬也一定能够迎来生的希望。

至于调整好心态的娜娜,也不负所望考上了苏州市的重点高中。女儿走到哪就跟到哪的张建洪,便跟着去了苏州谋生。

虽然他没什么大本事,但也一定会竭尽全力保护好娜娜,将来还要供她上大学、看她成家立业。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陈家人也没有再来打扰过这对父女。

先是16年前的弃养,又是16年后的胁迫。其实不管怎么说,都是陈家为人处事有所不当。

但说到底,还是由于“重男轻女”这种封建思想的重度荼毒。

只愿在往后的日子里两家各自安好,张丽娜和陈依扬也能过上安稳的人生。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重男轻女的国学故事有哪些名字(重男轻女的国学故事有哪些)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4623.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