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4>正文

跟云南有关的典故(云南有寓意的小故事)

2023-02-12 01:02:01 技术常识4 老王分享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4179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1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云南大山里有个神秘古国,光听名字就害怕,关于它的传说有很多,下面一起来看看本站小编大有别院给大家精心整理的答案,希望对您有帮助

云南有寓意的小故事1

云南是我国最美的省份,那独一无二的风光和四季如春的气候,让无数人心向神往。它也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26个民族相互包容、和谐发展,而且关于各个民族的历史和传说非常丰富。

今天来讲的是,在这美丽的彩云之南,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古老又神秘的“哀牢国”。可能没了解过云南的人对此比较陌生,2021年11月四名地质人员在哀牢山执行任务时不幸遇难,让这个神秘的地方出现在大众视野。

而这座哀牢山,正是得名于哀牢古国。“哀牢”在彝语中是“虎豹出没的地方”的意思,这个名字也证明了它的凶险。

距今约2400年前,在以云南省保山市为中心的地方,支系庞杂的“哀牢夷”族群异军崛起,统一其它部落开创了“哀牢国”。得益于其特定的地理条件,形成了独有的“哀牢文化”,据考证鼎盛时期的哀牢国人口已经超过57万人,这在当时也是相当可观的数据了,要知道在秦末汉初长期战乱的情况下,西汉刚建立时人口仅剩下1300余万。

关于哀牢国的成立还有一个传说故事,相传在遥远的上古时期,哀牢山下有一个叫沙壶的妇人在江边捕鱼时,无意中碰到了江水中的一个沉木,回家后便有了身孕并且生下了10个儿子。后来沉木化作一条巨龙,问这个妇人“我的儿子何在”,其余9个儿子听到怪声后都被吓跑了,只有小儿子还留在了原地,由于小儿子背对着巨龙,巨龙便舔了下他的背部,因而得名为“背坐”,在当地口音中便化为了“九隆”。后来10个兄弟分别与一个名叫奴波息的妇人所生的10个女儿结婚生子,哀牢部落逐渐发展壮大,古哀牢国顺势成立,开国之王便是“龙的传人”九隆。

那哀牢国又是怎么被发现的呢?2012年10月,云南昌宁县的村民在大甸山挖土烧砖时,从黄泥巴里挖出了一把造型奇异的铜刀,上交后当地市县文物联合考古队闻讯后赶来,在专家的发掘下,又接连挖出了大量青铜钺、青铜钟等物件,深入发掘后,发现整个大甸山就是一座巨型墓葬群。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深入研究,在比对了大量文献资料和出土的器物后,专家推断出这是哀牢古国的墓葬。哀牢国就这样浮出水面,古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铁器、琥珀等,每一样都堪称是国宝级宝藏。

哀牢国历史悠久,依靠宜人的气候、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源、丰富的矿产、茂盛的林木和种类繁多的动植物,开创了属于自己的文明。其中最有名的工艺特产是布,哀牢国生产的布漂亮又耐脏,商人们通过西南的丝绸古道销售到南亚和中东地区,据说张骞在西域看到时,都会将它误认为四川地区所产的“蜀布”。正是这种独特的用材及工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将这个神秘的边陲小国暴露在世界的视野中。

那强大的哀牢国又是怎么消失的呢?据载,在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意外发现了产自中国西南地区的“蜀布”,打听后才知道,这些商品是从身毒(今印度)交易过来的。所以张骞猜测,在中国西南地区与印度之间,还有一条内地人所不知道的贸易通道。于是汉武帝便派遣使臣到西南地区进行探索,从贵州一路找到了云南,最终进入了哀牢国地域,通过武力打通了前往印度的道路。

这次战争也使哀牢国的国势由盛转衰,并且汉朝在当地设立了不韦县,大量汉人迁徙到哀牢国发展生产,他们在带来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公元前69年,哀牢王柳貌率哀牢全境77个部落55万余人正式归属汉朝。而后,哀牢国下一任国王类牢妄想卷土重来,结果一败涂地,而类牢也在此次事件中被杀。自此之后,哀牢国名存实亡,而且在不断的民族融合进程中,哀牢国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哀牢归汉,是中国历史大一统进程的必然,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写照,更是华夏文明凝聚力的体现。希望在哀牢文化的研究上还能继续取得突破,让这远古文明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云南有寓意的小故事2

10月18日至23日,第74届法兰克福书展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作为出版界的盛会,法兰克福书展是行业的方向标,更是开展国际传播的大舞台。为促成中国出版机构与更多海外展商实现版贸合作,提升中国出版物在海外的关注度及国际影响力,经中宣部进出口管理司的严格评审,云南出版集团实现版权输出的《短鼻家族旅行记》入选2022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出版重点推介图书“阅读中国”项目,成为该项目集中展示40余种图书中少儿类的首部推荐图书。

《短鼻家族旅行记》入选2022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出版重点推荐图书。

传播好“云南大象”的中国声音

2021年,一个名叫“短鼻家族”的野生亚洲象群在云南开启一场北移南归的组团旅行,它们翻山过河,席地而睡,泥塘嬉戏,长途跋涉110多天、1300多公里,最终回归家园。大象一路前行,人类一路守护,海内外网友也是一路关注。数据显示,关于“云南大象”相关有效信息超过67万条,3000多家海内外媒体参与报道,覆盖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网阅读量110多亿次,“云南大象”热度空前、热词频现,已成为国际传播的一个典型范本。跟随大象的脚步,世界多国人民从象群的团结互助中感受到温暖治愈的力量,从当地群众对象群的悉心照顾中看到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这些共同构成讲好中国故事、云南故事的重要元素。去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欣慰提及“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云南大象”毫无悬念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张鲜活名片。

为此,云南出版集团积极发挥自身区位和独特的资源优势,以COP15在昆明召开为契机,挖掘、打造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特色IP的中国故事,运用“云南大象”这个传播载体和窗口,围绕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旅行故事、亚洲象种群迁移的知识科普,精心策划一批“云南大象”精品出版物,既满足广大读者精神文化需求,也让全世界透过云南大象,更加真实、全面、立体地认识云南、了解中国。

“云南大象”系列主题图书亮点频现

期间,云南出版集团先后出版了《短鼻家族旅行记》《萌象爱云南》《云南野象旅行记》《看见中国 象往的家园》《SEE亚洲象》《拥抱大象》《小象的旅行日志》《“象”往的生活》《“象”前脉动》等一批“云南大象”系列主题图书,在展现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的同时,也以更具亲和力与实效性的表达方式,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和影响力,推进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其中,《亚洲象行为学研究》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奖项提名奖,《云南野象旅行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2 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象”前脉动》4集纪录片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社教节目中心播出。多个语种的“云南大象”精品图书实现版权输出,《看见中国 象往的家园》《SEE亚洲象》《短鼻家族旅行记》英文版权输出至加拿大皇家柯林斯出版集团,《SEE亚洲象》印度尼西亚语版权输出至印度尼西亚火炬出版社,《短鼻家族旅行记》被美国公立图书馆Round Lake Area Public Library District收藏。通过“云南大象”系列主题图书“走出去”带来的传播效应,进一步构建具有中国特征、云南特色的话语和叙事体系。

《短鼻家族旅行记》被美国公立图书馆Round Lake Area Public Library District收藏。供图

继“云南大象”系列主题图书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云南出版集团联合香港三联书店以合作出版的方式,于近日正式推出《大象的旅行——“短鼻家族”北上南归记》繁体中文版,向除中国大陆以外的全球发行,再度同港澳台地区和海外中华儿女一起重温“短鼻象群”的神奇旅行,以“云南大象”为切口的中国故事正以更立体、更丰富、更全面的形象向全世界读者讲述。

云南出版集团出版的部分“云南大象”系列主题图书。供图

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法兰克福书展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出版行业展会,对曾经连续多年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的云南出版集团而言,受2020年以来疫情影响,无法通过多种方式与海外合作方共同参展,但通过创新线上参展等方式,在这一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成为法兰克福书展上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来,云南出版集团聚焦“国之大者”,高扬思想旗帜,致力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工作在版权输出的品种数量、重大出版工程项目、海外分支机构建设、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期间,《云南民族民间文学典藏·阿诗玛》《丝路与文明——南方丝绸之路探秘》《澜湄国家共同脱贫致富故事汇》《向南流的河》《汉缅大词典》等近20种“走出去”和外宣优秀图书入选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中宣部对外出版项目、国家出版基金、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等,《澜湄国家共同脱贫致富故事汇(中英文)》《澜湄公园手账》(六国文字版)等图书获外交部、财政部澜湄合作专项基金项目资助,《云南普洱茶‧春》等8种图书获全国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纪录片《向南流的河》在中国国际电视台纪录频道向全球播出,助力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与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家境外出版机构和版权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先后成立泰国曼谷分社、中缅文化互译中心、印度尼西亚分社、中华乡愁书院等11个海外文化交流平台,参与或组织数十场深层次、多领域的对外人文交流活动,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未来,云南出版集团将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搭建运用好海外文化交流平台,优化主题出版布局,创新出版合作方式,做好对外图书贸易、版权贸易、合作出版,积极倡导滇版精品图书更好“走出去”,为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推动中外文明交流、民心相通作出新的贡献。

云南网通讯员 徐梓涵

云南有寓意的小故事3

新华社昆明9月26日电 题:云南: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王长山 李怀岩 郑博非 赵珮然

从保护滇金丝猴到为绿孔雀停建水电站,从亚洲象北上南归到上亿蝴蝶大爆发……十年来,云南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种群数量增长、分布区增加和扩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故事不断上演。

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美誉的云南,国土面积占全国4.1%,各大类群生物物种数接近或超过全国同类物种数的一半,有许多物种只分布于云南。

数据显示,云南亚洲象数量增至360多头,滇金丝猴增至3800只左右,绿孔雀、白眉长臂猿等旗舰物种也实现稳定增长;“植物大熊猫”华盖木等30种极小种群植物,得到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或繁育回归等抢救性保护,脱离灭绝威胁。

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滇金丝猴国家公园里的滇金丝猴(2021年3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公众参与

今年6月,云南金平县红河蝴蝶谷的蝴蝶进入爆发期,爆发总数达1亿只以上,漫天飞舞的蝴蝶形成举世罕见的季节性景观。

为了保护这一珍贵景观,金平县出台了蝴蝶谷保护管理条例,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来到蝴蝶谷进行科考调查,研究生物多样性相关保护措施,组织编写蝴蝶保护科普读物,让孩子们从小就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马鞍底乡村民自发成立了七彩蝴蝶专业合作社。从事蝴蝶饲养工作的村民吴自文表示,蝴蝶是大自然赐予的礼物,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参与到蝴蝶保护中,蝴蝶种类越来越多。

在普洱市江城县康平镇曼克老村,村民刁发兴的任务是监测、追踪和观察象群。“大象能感受到人的善意,所以现在跟人比较近也不会害怕。”刁发兴说。在江城县,跟他一样的大象监测员共有10人。

亚洲象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一处村庄觅食(2022年8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江文耀 摄

60多岁的迪庆州塔城镇响古箐村村民余小德每天早上8点多上山,下午4点多下山,和山中的滇金丝猴成了“朋友”,清楚地记得每只猴子的名字和叫声。曾是猎人的他,如今是生态护林员兼护猴员。

余小德说,村民以前以打猎、伐木为生,对栖息环境的破坏使猴群数量减少。为拯救濒危的滇金丝猴,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保护与周边居民的生存发展相结合,促进滇金丝猴种群恢复性增长。

“保护区建设之初,滇金丝猴种群数量不足500只。”他说,如今分布在保护区的滇金丝猴有2300余只。

在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拍摄的滇金丝猴(2022年3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冠森 摄

仅在响古箐村,就有几十名护林员守护着山林。种地加上护林员的收入,解决了他们的增收问题。据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介绍,全省实聘生态护林员18.3万人,建立了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旗舰物种的常态化监测体系。

守护栖息地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曹永恒说,云南致力于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十年来,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80%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数据显示,云南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地362个,保护面积占全省面积14.32%,努力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保护地架构。

在珍稀濒危植物华盖木的故乡,自然保护地通过就地保护,成功拯救了这一被称为“植物大熊猫”的濒危树种。

据西畴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分局局长吴代琼介绍,由于成熟种子少、天然更新能力低,华盖木种群繁衍能力微弱。此前调查野生华盖木只有52株,因此需人工引种栽培,成活后再移栽回原生地。

十年来,通过开展华盖木人工异株授粉工作,当地已将数百株华盖木植株移栽回原生地。

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绿孔雀分布于云南西部,种群数量约600只,属于极度濒危物种。其中,约300只绿孔雀生活在双柏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

由于双柏与新平界河上的水电站项目可能会影响到绿孔雀栖息地,2020年12月31日,遵循环境资源保护的相关法律,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判决:对绿孔雀栖息地可能造成重大风险的戛洒江一级水电站建设项目立即停工。这起案件的审理,以“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理念保住了绿孔雀赖以生存的家园。

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英国)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詹姆斯·桑顿表示,云南绿孔雀案是一个标志性案例,对全球具有示范意义。

生命共同体

作为全国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大理洱海水质成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试金石。

海菜花是大理白族“海菜芋头汤”的主料,曾遍布洱海水面。海菜花生长需要优良的水质,浑浊的水体环境和水质富营养化都会限制海菜花的生存。

然而,因环湖人口增长、污染增多等问题,洱海里一度见不到海菜花。从小生长在洱海湖边的葭蓬村村民王丰,在家中小池塘里种了几株海菜花,希望可以留下它们的踪迹。

为留住洱海碧波荡漾的美景,“十三五”期间,大理累计投入329.8亿元治理洱海,腾退近岸土地1029亩,建设了环湖生态廊道和湖滨缓冲带……

近年来,洱海主要水质逐步向好,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海菜花重归洱海。如今,王丰常在家门口,看着洱海清澈的湖水,向游客讲起海菜花的故事。

在洱海中开放的海菜花(2020年5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 摄

在西双版纳,一些一度难觅的传统傣药材也回归自然。长期以来,几乎每一个傣族村寨都会保护一片水源林,林里就是一个长满傣药材的生物多样性群落。

“朱蕉可以治胃痛、海船能清火解毒……”曼点村村民岩叫说,村民们通过林下种植传统傣药提高收入,保护森林的积极性更高了。

2021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等组织的参与和推动下,西双版纳开展“建立和实施遗传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国家框架”试点,将傣医药进行推广应用,在加强生物遗传资源利用与惠益分享方面做出了探索与实践。

目前,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达81.3%。“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这句在当地流传的谚语,诠释着最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视频记者:孙敏王安浩维)

监制:赵丹平、李志昂

统筹:李凯、侯东涛、杨咏、夏小鹏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来源: 新华社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3月05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跟云南有关的典故(云南有寓意的小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70402.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