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技术网-免费分享创业技术、为农村创业者服务!
当前位置: 小高技术网 > 技术常识.>正文

有明月古寺的小故事吗视频(苏州明月古寺的由来)

2023-05-22 14:20:01 技术常识. 已分享
近期不少网友都在问:有明月古寺的小故事吗视频(苏州明月古寺的由来),小编也是查阅很多资料,整理了一些相关方面的答案,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80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0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诗人寒山的世界之旅

演讲人:陈跃红 演讲地点: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 演讲时间:二〇二〇年一月


陈跃红


北京大学中文系原系主任,现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组织委员会主任。


今天我们的讲座话题是寒山。这话题对于诸位来说,既陌生又不陌生。说陌生,相信在座几百人中,可能没有多少人读过寒山的诗;说不陌生,恐怕多数人都知道苏州有座寒山寺,同时也大都记得唐代诗人那首家喻户晓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苏州,寒山寺是著名的景点,尤其每逢新年,更会有很多游客去那里朝拜、撞钟、守岁迎新年。其中有不少还是专程从日本各地赶来朝拜的佛教信众。


今天所讲,重点不是寒山在中国的事迹,我想跟大家交流的,是那个属于全世界的寒山。


其实,诗人寒山在中国诗歌史上并不很出名,但是作为一个写诗的禅宗和尚,他在日本、美国等地却很有名气,甚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还成为当时西方青年的偶像。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这无疑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非常有趣的话题。


苏州寒山寺光明图片


中国的寒山


那么,谁是寒山呢?姓甚名谁?不清楚。何方人氏?没法确认。


有记载说唐代寒山一生写了800多首诗,不过我们今日所能见到的,收在诗集中的其实只有340多首。通常所见版本的《寒山诗注》不仅有寒山的诗,还有拾得的诗。只要大致了解寒山的情况就知道,他当年写诗从来不是写在纸上,也不是写在墙壁上,他自己也没有编过自己的诗集。他的诗都是随意地写在树叶上面,或者写在切下来的桦树皮上,还有写在岩石上的,所以他的很多诗后来都散佚了。


到目前为止,虽然学术界对寒山有不少研究,但是关于他的生平行踪依旧是一笔糊涂账。比如,寒山是哪里人?我们就不清楚。寒山寺在苏州,但寒山肯定不是苏州人。寒山修行写诗成名是在浙江天台山一带,但他也肯定不是浙江天台人。那么他究竟是哪里人呢?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元代因陀罗作品《寒山拾得图》。资料图片


迄今的研究,我们只能通过一些文字记载上的蛛丝马迹,去寻找寒山的行踪线索。寒山在诗里说过“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这里的“平陵”在历史上是指咸阳附近的汉昭帝陵,所以寒山大概该是陕西人,具体说可能是陕西咸阳人。那么,他又是怎样从陕西一路向南,竟然跑到浙江天台去了呢?据说他是为了访道求仙,历史上的寒山和一般科举屡考不第的文人一样,从少年到三十五岁,其实就是一个类似范进、热衷功名却又屡试不第的儒生。据说他总是考取功名不成,最后连妻子对他都相当冷淡,他诗中所言“却归旧来巢,妻子不相识”,最终寒山科场失意之后心灰意冷了,就去南方寻找精神归宿。他沿着儒道释这一路走来,还就真是完成了古代中国文人精神历程的人生三阶段,科举功名不成(儒),就追求长生不老(道),长生而不得就回归内心,求个精神永恒(释)。大约在寒山三十多岁的时候,他来到了浙江天台山一带。当时他来的时候,正值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交通不便,他一介书生,又是如何从陕西出发,最后抵达浙江的呢?说起来还是一笔糊涂账。


不过,寒山选择落脚在天台山一带,我推测可能与当地佛道兴盛的环境有关系。天台此地被今人称之为道源佛宗,所谓道源,指的是这里山上的道观曾经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曾经大名鼎鼎的道观例如桐柏观、福圣观都在山上。佛宗则是指佛教的重要宗派天台宗在这里,山下就有天台宗的祖庭——著名的国清寺。所以寒山在当时到天台去,有说得过去的理由,与其说是躲避安史之乱,倒不如说就是想去修道成仙。


故宫博物院馆藏明代“竹雕和合二仙”,后世研究认为展现的正是寒山拾得二人风貌。资料图片


寒山南下到了历史上的始丰县,如今这个地方似乎已经划入天台了。他在一处叫翠屏山的地方修道、读书、炼丹的同时还写诗。炼了一段,发现根本就没有什么仙丹,长生不老也不可能,于是就放弃修道,改去学佛坐禅。他的诗中说:“炼药空求仙,读书兼咏史。今日归寒山,枕流兼洗耳。”禅是中国化的佛教,寒山大概是科举考伤心了,所以不打算去读那些抽象艰深的佛经,而是走禅宗的聪明取巧路子,所以就学禅。我感觉他其实就是想通过游山玩水,东想西想,去领悟人生真谛。禅宗作为古代中国人从佛教改造出来的东西,读不读经似乎还真不太要紧,但是要聪明,会领悟,通过棒喝和悟性,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入禅成佛。后来禅宗经过朝鲜半岛进入日本,在日本发展兴盛,成就许多大宗,又是一桩跨文化交流的盛事。除此以外,佛教在日本还发展了许多重要的宗派,其中就有著名的天台宗。


现在我们说寒山是禅宗和尚,但是实际上当年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和禅宗宗派团体有什么关系,反而是与儒、道、释都有非常复杂的关系,最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形象。当代研究者中,魏子云曾评价寒山,说这个人“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这个评价,跟民间对济公和尚的评价差不多,可以说就是那种“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另类角色。


透过诗歌和有限的资料,我们观察寒山在天台山修行的状态。他其实既不是天台山国清寺的正式剃度和尚,也不是天台山桐柏观入册封号的道士,他大概认为心里面有道或者有禅就可以了。他的道场在哪里?可以说没有,也许可以说是在寒岩,但是寒岩其实就是个能够勉强遮风挡雨的石洞。平时寒山居无定所,就游荡在树林之下,山野之间,所谓“天地尽是我的道场”,这是大道场,大智慧。寒山就这样游荡着成了“天台三圣”。所谓“天台三圣”,就是把寒山视为文殊化身,拾得是普贤化身,丰干是弥陀的化身。今天的天台山国清寺内有个三贤堂,日本天台宗对之非常推崇,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看看。


关于寒山的活动踪迹,古代的典籍中多少能找到一些记载,唐宋之后来华日本僧人的记载也有佐证。譬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就有一位日本来华僧人念救,到天台捐资国清寺修建了三贤堂。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日本天台宗高僧成寻到天台山求法,参拜国清寺三贤堂,在他的《参天台五台山记》中就写道:“午时参礼三贤院。三贤者,丰干禅师、拾得菩萨、寒山菩萨,弥陀、普贤、文殊化现,禅师旁有虎。”后来的中日绘画中有所谓三个和尚加一只老虎的“四睡图”。关于“四睡图”有个传说,说台州刺史闾丘胤拜访丰干禅师求教禅宗道理,丰干禅师让他去问寒山和拾得。刚好寒山和拾得正在一起聊天谈禅,刺史上前对二位大师说,我特来拜访。两人就问,谁叫你来找我们?刺史说,是丰干禅师指引。寒山拾得就说,丰干太多嘴了,看来我们在这里待不住了,于是两人起身,拿着破画卷和破扇子,摇摇摆摆出门去,一出门二人就消失不见了。刺史看到这个情景,感到很惊讶,转回去找丰干问情况,等他走进丰干的房间才发现丰干也不见了,只有一只老虎睡在那里。这就是四睡图的故事


除了传说,也可见国内典籍记载,譬如《佛祖统纪》就记载过寒山的生活状态。用现代视角看,寒山的行为就是一个古代“嬉皮士”,他放荡不羁,东游西逛。据说拾得是寒山在路边捡到的一个弃婴,寒山把弃婴捡回来交给丰干,丰干管着国清寺厨房,顺便就养大了拾得,后来丰干和拾得每天把寺里和尚吃剩的饭菜,装进竹筒留着,隔几天寒山就会来取。寒山每次来的时候都一路嬉闹一路诵诗,到了国清寺廊下还大声喊叫,甚至骂修行的和尚,所谓“廊下徐行,或叫噪凌人,或望空漫骂,和尚不耐”,常常“以杖逼逐,翻身拊掌,呵呵而退”(《佛祖统纪》卷53),和尚恼火,拿大木杖追打,寒山也不生气,还拍拍手呵呵而退。寒山穿着也很奇特:“布襦零落,面貌枯瘁,以桦皮为冠,曳大木屐,活法辞气,宛有所归,归于佛理。”(《大藏经》50卷830),连穿的衣服都破烂到要拿绳子穿起来,而且“面貌枯瘁”越来越瘦,把桦树皮做成帽子戴起来,整日穿个木拖鞋,念念有词,放荡不羁,痞气十足。


寒山的诗歌,在唐宋时期的选本中都没怎么收录,实在是因为寒山的诗不太符合中国古代诗歌写作的传统。中国古代诗歌讲究格律和意境,比如李白的想象瑰丽、汪洋恣肆;杜甫的沉郁顿挫、格律严谨,但这些都跟寒山的诗并没有什么关系。寒山的诗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许多诗基本都是大白话和顺口溜,但他自己却认为:“下愚读我诗,不解却嗤诮。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上贤读我诗,把著满面笑。”他的诗歌在其身后一千年多年的传播史证明,他当初的想法似乎还有一些道理。


我这里介绍其中一首给大家:“猪吃死人肉,人吃死猪肠。猪不嫌人臭,人反道猪香。猪死抛水内,人死掘土藏。彼此莫相啖,莲花生沸汤。”这是诗吗?前几句恐怕很难说是诗,但最后一句“彼此莫相啖,莲花生沸汤”,又让人眼前一亮。寒山还有诗曰:“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读之马上就令人想起惠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但他两人在历史上并没有关系,一个在浙江,一个在广东,却都深得禅理。寒山的诗后来多成为禅宗的参禅工具和上堂法语,在古代的中国北方以及日本都很流行,明清之际民间有句俗语说“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可见寒山就是那么一位在正统中国诗歌中基本不被注意,而在民间却很有影响力的禅宗诗人。道家和禅宗也很重视他的诗歌。有考证认为,唐代最早的寒山诗集是天台山桐柏观的道长徐灵府编定。晚唐禅宗大师曹山本寂也编定过《寒山子诗》七卷,对后世影响很大,在日本也流传很广。


寒山在日本


寒山在日本的影响远超他在中国的名气,一直被视为禅宗大诗人。他的独特形象,一头乱发、裂牙嗤笑、肩扛扫帚、手持画卷,一副疯和尚的模样深受日本人崇拜,被视为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大师之一,也是历代日本艺术界和文学界创作的重要题材。


寒山之所以在日本流行,首先是天台宗的影响。据说唐朝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带去的佛经中就有天台宗典籍。其随行弟子思托就是台州开元寺僧人,他在日本最早开讲佛学,后来成为日本国宝的鉴真大师像就是他所塑造。日本学人最澄(767—822)于804年入唐学法,最澄回国后,正式创立日本天台宗。北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日本天台宗僧人成寻入宋求法,获《寒山子诗一帖》,令弟子带回日本,这是寒山诗最初进入日本,以后则越来越多。现存最早的寒山诗集版本,即公元1189年的国清寺本,目前就收藏在日本的皇宫图书馆。


禅宗无疑是日本人喜欢寒山的最重要原因。自镰仓时代起始,禅宗就不断风靡日本,作为禅宗诗人的寒山也因此流行。寒山的诗句,许多本身就是偈语,可以为参禅和上堂开悟所用。寒山在日本流传,也与日本的诗歌风气和诗学理论有关,寒山不住寺庙,林中游荡,他所谓“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的人生态度,与平安、镰仓、室町时代讲究“不入世浊,自显生灭,不尽名利”的“风雅”诗学观念几近吻合,发展到后来,日本的和歌俳句也都浸染了这种特征。从美学角度看,寒山诗讲究清静、空灵和哲学机锋,与讲究寂静、幽玄和物哀的日本诗歌美学观念极为接近。当然。寒山的诗歌语言也有影响,唐代诗人中日本人尤其喜欢白居易和元稹,白话诗歌的晓畅易懂,对于寒山诗歌的接受和流行也是重要的前提。


从12世纪到16世纪,日本禅宗寺院兴起一类文学,叫五山禅林文学,简称五山文学。这类文学的书写多以文学性的禅宗语录为主,兼集诗文、日记和论说,它促进了当时日本木版印刷的发展。日本学界认为,五山文学酝酿了日本禅文化的母胎,日本著名五山诗人绝海中津有诗云:“流水寒山路,深云古寺钟。”一看就感觉是脱胎于寒山的“可笑寒山道,而无车马踪”。再比如平安时代的日本和歌鼻祖西行法师,江户时代的著名俳句大师松尾芭蕉,他们的诗风里面都有寒山的影子。寒山的形象和他的作品一直都是日本文学创作的素材,譬如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森鸥外就曾经写了一篇名为《寒山拾得》的短篇小说,日本文学评论界不少人认为这是森鸥外最好的短篇小说之一。


寒山在美国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风云变幻,美国战后新一代年轻人在经历了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的同时,也深切体验了二次大战以来的精神信仰失落和心灵异化,形成了所谓“垮掉的一代”。在灵魂无所皈依之际,他们试图到西方以外去寻找精神寄托,除了摇滚、毒品和诗歌,他们也迷上了马丁·路德、圣雄甘地等人。恰好此时,以铃木大拙为代表的一代日本禅师和学者大力推动禅宗西渡,给他们带去了寒山,顿时引发一代美国青年大学生的追捧。美国著名诗人加里·史奈德(CarySnyder)在他翻译的寒山诗集里曾描绘了当时寒山在美国的流行状况,他说,寒山和拾得等古代诗僧,“他们的卷轴、扫帚、乱发、狂笑——成为后来禅宗画家特别喜欢描绘的对象。他们已成为不朽人物。而在今天美国的穷街陋巷里,果树园里,无业游民的营地上,或在伐木场营幕中,你时时会和他们撞个满怀”。寒山的生活风范与当时的美国青年人是如此相像,而寒山可是一位一千多年前中国的写诗和尚。那一段时间,在美国的常春藤大学校园内,常常可以看见很多留长发、戴耳环、不穿鞋,唱歌、弹吉他,拿着一本诗集到处跑的美国学生。如果你问他手里是什么诗集?他八成会告诉你,那是寒山的诗集。一个中国古代默默无闻的诗僧,竟然成了二十世纪西方先锋青年的偶像,其间的文化因果关系的确很有意思。


在当时美国“垮掉的一代”许多人心目中,寒山就是他们的时代偶像。尽管当时寒山的诗在欧美各国汉学界也都有翻译,比如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但影响最大的,还是美国。当时美国一所大学编的中国诗歌选集,李白的诗选1首,杜甫的诗选1首,陶渊明的诗选1首,而寒山的诗竟然选了24首,现在看来可能是有些不可思议的。


“垮掉的一代”有位著名作家叫杰克·克鲁亚克(JackKerouac),读了寒山的诗后非常喜欢,就写了一本小说叫《法丐》(TheDharmaBums)(又翻译为《达摩流浪者》)来描绘他与寒山的故事。Dharma的意思就是“达摩”,也是法和规则的意思;Bums就是游民、乞丐。这实际上是一本表现克鲁亚克与史奈德之间友谊的自传体小说。在小说中


最有意思的是,在《法丐》一书的结尾,克鲁亚克描写他独自一人爬上了高山,试图呼唤寒山,在晨雾的迷茫中,寒山终于显灵了。小说这样写道:“在群山里,我呼唤寒山的名字,没人应我。我在晨雾里呼唤寒山,——一片静默。……忽然,我似乎看见那难以想象的中国小流浪汉立在雾里,在他风霜的脸上,是一种冷然的幽默。这不是真实生活里的史奈德,不是埋头学佛家理论的他,或者参加疯狂宴会的他;这是我梦想中,比生活更真实的史奈德;他站着没有话说。然后,他高声一叫,‘滚,你们这群心贼!’把不可言喻的千川、飞瀑、岩穴都唤了下来。”


在这里,你们谁还分得清这究竟是寒山呢,还是垮掉的一代的形象?寒山、史奈德、克鲁亚克、垮掉的一代,前卫青年与古代禅宗和尚,中外古今全都融汇成了一体,成了一组含义丰富无比的文学意象。而这一意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恰好在“寒山”这个命名上找到了最绝妙的象征表达。我们知道,寒山并不是诗人的真名,寒山也不是诗集的名字,寒山也不等于“寒岩”,寒山也许是他的法名,可是,又是谁给的命名呢?不知道。寒山诗曰:


“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雾朦胧;似我和由届,于君心不同;君心若是我,还得在其中。”


这里,诗、山、人、心,早已经成了浑然一体的象征,成为可以感觉而不可以言说的“心境”,由此走向了中国诗学精神所追求的那种物我合一,主客合一,天人合一,齐物道同的美学境界。可见,一种文化苦心经营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中似乎是本来如此的状态,中西一旦实现互为镜像的交流,许多诗学的难题在相互参照的过程中便似乎可以迎刃而解。看来,千年前的中国诗僧在世界三种文化中的命运,同样可以给我们诸多的启迪。


到这里讲座似乎该结束了,但是寒山的故事却仍然没有结束。刚才讲的都是从唐代到20世纪的寒山事迹,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寒山故事已经又有了新的延伸。譬如在美国,1997年有位作家查尔斯·弗雷泽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叫《ColdMountain》,其实就可以翻译成《寒山》,该书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继而被米拉麦克斯公司拍成同名电影,一时风靡,中文片名译作《冷山》,小说的中文译本也叫《冷山》,我就不太明白了,为什么不翻译成“寒山”呢?原


寒山在地方和民间传统文化的形象也始终在不断发展,最初他只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孤高诗人形象,慢慢却发展成具有忍耐力和眼光长远的精神智者,从玩世酷冷的疯和尚到与拾得的兄弟情深,进而升华到对爱情忠贞的比喻,成为地方“和合文化”的象征,乃至中华民族和谐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今如果在座的各位到台州,特别是到天台去看看,当地已经意识到文化之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已经在大力推广以寒山拾得为代言象征的“和合文化”。看来,寒山的历史和现代价值还有待继续挖掘和发扬光大。


(本文讲座资料由国家图书馆文津讲坛提供)


《光明日报》( 2020年06月06日10版)


苏州木渎有座千年古寺,免费开放,游客不多,你去过吗?

江南古镇多不胜数,苏州占了一大半,周庄古镇、同里古镇的名气都很大,每年吸引很多游客前去旅游,相比起来,千灯古镇、锦溪古镇和木渎古镇的人气就逊色很多,不过它们的人文底蕴和颜值都很在线,位于吴中区的木渎古镇在交通方面甚至比同里古镇和周庄古镇更加便利,因为地铁站就修到了古镇旁边。


木渎古镇是乾隆念念不忘的地方,他数次下江南都要在这里小住几天,感受吴地的风华。


木渎古镇有座明月古寺,据说始建于唐清泰二年,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虽然免费开放,但游客不是很多,整座建筑雄伟典雅,古朴清幽,散发着江南寺院庄严肃穆的气质。


明月古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屡废屡建,明朝洪武初年并入了普贤寺,清朝光绪年间进行过重修,二十世纪中后期又受到较为严重的毁坏,90年代进行精心的修复后恢复开放,这并不是明月古寺修复工程的终点,记得我上次前去参观的时候,有些地方看起来很新,想必是刚刚修复过的。


明月古寺距离木渎久负盛名的灵岩山寺很近,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的建筑格局和灵岩山寺相仿。古寺植有银杏数株,深秋时节叶子变成金黄色,衬托古朴的寺院建筑非常梦幻,在其他季节树木呈现翠绿色,视觉效果同样养眼。


据说明月寺附近曾经有一大片梨树林,每年初春呈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画面,在日益城镇化的今天,这样的田园风光相信已经不可见,但周边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是另一种魅力,而号称木渎园林精华的虹饮山房、古松园和严家花园就在明月寺不远处,可以一起游玩。


古寺寂静,颇有种不受凡尘俗世侵扰的意境,据说每个月的初一、十五会有很多本地人及周边民众入寺礼佛,和我看到的相对寂静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


旅游交通:从苏州地铁灵岩山站出来后,走路一会就到了。


苏州有座寺庙,名字超好听,进门先问你:来此作甚

由于几部清宫剧,这两年乾隆皇帝来过N次的木渎古镇渐渐有了些名气。木渎古镇位于苏州城西,距今2500年历史,底蕴深厚。


和许多江南古镇一样,木渎古镇也是这样一幅温温柔柔的样子。一条山塘街、一条香溪河,两岸参差错落的民居建筑,河中悠悠小舟,江南水乡的柔和美,它都有。


来木渎古镇,最大的看点是几座私家园林——严家花园、古松园、虹饮山房、榜眼府。其实,在山塘街上还有一座寺庙,也颇有故事。


它便是——明月古寺。明月古寺始建于后唐清泰二年(935),今年已有上千年历史。不过在特殊的历史年代,古寺被毁,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明月寺是1993年修复后开放的。


在山塘街两岸白墙黛瓦的建筑中,杏黄色的明月古寺有几分显眼。再配合它的名字“明月”二字,更让人有一种禅意之美。


如今的明月寺不大,只有三进院落。沿着中轴线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左右两侧有钟鼓楼、配殿若干,布局紧凑,古色古香。


古寺内游客极少,十分清静,倒也落得清静。古寺的地砖颇有意思,“来此作甚”四个字颇有几分佛偈的哲学意味。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呢?


明月古寺是免费对游客开放的,如果来到木渎古镇,不妨进来看看吧。


想了解更多冷门、好玩的旅游地,欢迎大家关注“小渔的行旅日记”。和小渔一起发现世界更多美景吧!

汉中传说故事:城固天明寺的传说

前言


关于汉中的传说故事小编一直在搜寻,此次有幸在汉中市文联找到这本珍贵的书。小编将每日与大家分享一篇,后期还将陆续与大家分享陕南情歌、汉中民俗等书籍的内容,如果您也有此类收藏书籍请于小编联系,让我们把汉中文化挖掘传承下去。


本文内容来自1984年12月出版的汉中风物传说


天明寺的传说


衡石燕 (搜集整理)


天明寺是城固县一个重要山镇,物产丰富,经济繁荣。为何叫天明寺,这里还有个,小小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大巴山住着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太婆,人们称她娃娃婆。她白天辛勤劳动,夜晚还要纺十二两棉花,做七双布鞋和八双袜子,手艺精巧,针线过格,闻名大巴山


这一年,从外地来了一伙木瓦匠,传说是来修筑寺庙的。为头的是一个须眉皆白的老人,人们称他鲁班师傅。一日,他的徒弟赵巧给他从山场上买来一双鞋,鲁班一看,做的过格极了,立即穿在脚上,刚好。走起路来,耳边有风声,如腾云驾雾一般。鲁班惊讶极了,就要寻访这位做鞋人。最后,在一个山沟的茅草房里见到了这位娃娃婆。天下着雨,鲁班站在门上,看着正在精心织布的老太婆,更为惊疑。难道,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一夜之间竟能做这么多的活?他正这么想,那位老太婆已经停住手里的布梭,回过头来问:“鲁班师傅,你不是也能一夜之间修好几座庙吗?”


鲁班被问愣住了:“你怎么知道?”


娃娃婆笑起来了:“人们都这么说哩。”


鲁班说:“你如果能在一夜间纺十二两棉花,七双鞋八双袜,我一夜准能修三座寺庙!”娃娃婆高兴地站起来:“好,一言为定,今晚就开始吧!”于是鲁班被让进家门,受到了款待。


这一夜,鲁班师傅果真和娃娃婆展开了竞赛。当明月刚刚升起,鲁班和徒弟们已经修起了一座寺庙,取名:“月起寺”。当鸡叫的时候,第二座寺庙也修起了,取名“鸡鸣寺”。天快亮的时候,第三座庙也赶修好了,只是庙门没有木料了,怎么办?鲁班看看天色,想想自己的诺言,就急忙让徒弟们用木渣刨花粘了两扇大门,刚刚上好,天就亮了。鲁班终于在娃娃婆的精神鼓舞下,一夜修了三座寺庙。最后修起的就取名:天明寺。


娃娃婆也一样,不但实现了诺言,还特意多做了一双鞋。这双鞋她送给了鲁班师傅。


网友(吴少鹏24):如今,这三寺的遗址分布在天明镇的月起村、张坪村和天明村。


至于故事的真实性无从考证,但天明寺的美丽传说在当地还流传至今。蜿蜒流淌着的堰沟河,沿着小镇日夜不息地奔流。那条老街,青石条垒起的河堤,一排排好多年以前的木板门房,班驳着时光的倒影。还有那座上百年的石拱桥,都在一一讲述过去的故事。据说石拱桥的下面,还刻有宝剑,如果有龙从此经过,宝剑就会射死龙,而使当地免遭水灾。所以多少年来,石拱桥巍然屹立,小镇上的人们一直过着宁静祥和的生活。被河水冲刷得泛白的石板桥,桥边那棵需要几个人才能围住的老槐树,已经成为天明镇的一景。


每一次想起天明寺,我的脑海里便出现这样的画面:那幽静的小镇,清澈的河里洗衣姑娘在嬉戏。几头水牛在河里悠闲地散步,一群鸭子在河里扑棱着水花。岸上是背着背篓的妇女,刚刚收割的水草正滴着透亮的水珠。天明寺就是如此的优雅而端庄,静卧在葱绿的原野。


天明寺,它就象一幅水墨画,仿佛就是一首清新的诗,永远地印刻在我的心田。


明日预告《何家村的来历


往期回顾


上下滑动可翻看


投稿邮箱:auld.langsyne@163.com


小编微信:379889082


商务合作:17709160920


重庆这座千年古寺,建文帝曾在此隐居,李白为其留碑,却少有人知

已关注


重庆,这个被称为“魔幻8D”的山城,在很多人眼里,这里就是一个网红城市,洪崖洞、穿楼轻轨、过江索道等,都只是网红打卡点,是重庆闪光的一面,但闪光背后的重庆又有多少人了解呢?其实,重庆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小众景点,佛荫寺便是其中一个,这个寺庙不大,平时甚至都没有什么游客,名气自然也不大,但是它底蕴却是很深厚的,景色倒也别有一番意境。



位于重庆璧山区的石河村隐山中,始建于晋代(300年-343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说此寺庙最初是纪念一位柏姓村姑舍身救成汉皇帝李寿而修建的,建成之后,当时的宰相董皎便为其题名为“皇姑观”。宋朝时,因为佛荫寺周边板栗树众多,因此又被周边的人称之为金栗寺,至到明代,因建文帝在此寺中隐居而更名为佛荫寺。



相传,明朝时建文帝出逃之时,朱元璋还留下了一句话“逆水走,环壁游,游去金山最南头;逢慧居,高坪留,半生逍遥僧不愁”,建文帝便经璧山到达重庆,恰好当时佛荫寺的主持叫智慧大师,是朱元璋小时候的朋友,而且还曾做过建文帝的侍读,后面听从朱元璋的安排才来到佛荫寺担任主持。



因此建文帝这才来到佛荫寺隐居,还为当时的寺庙亲笔题匾为“佛荫寺”,而据说当时建文帝题写的时候,不小心沾墨过多,无意间掉下10多滴墨水在地上的青石板上,这10多滴墨水看上去酷似盛开的梅花,于是智慧大师便将这块青石板雕刻成一幅“落梅碑”,也称之为“皇墨碑”。而且唐朝时期,李白也曾来此游玩,并留下了一幅“寻雍尊师隐居碑”。



而在佛荫寺天王殿门前还有两株银杏树,一雄一雌,也被称之为“夫妻白果树”,高20多米,有600多年的历史,是重庆市目前最大的雄雌双株古银杏树,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银杏树身上有一些握指的痕迹,据说便是当年建文帝扶树而哭时留下的,当然,这个说法是有点勉强的,只是一种噱头而已。但是,这两株银杏树却是非常不错的,很适合秋季来赏杏。



而佛荫寺的第三景便是寺前的荷塘内养有锦鲤,栽种有荷花,中间石板路似为中轴线将寺内建筑一分为二,寺前有一片湖泊,湖水清澈透明,湖中有条长桥通往佛荫寺内,秋季之时,寺中放眼望去,一片金色,桥影、树影、寺影倒映在水中,再配上红墙青瓦、漫天银杏,想着建文帝的故事莫名的有起李后主的那一句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重庆寺庙众多,佛荫寺称不上最有特色,跟名气也站不上边,但历史悠久,寺中古色古香,随处可见神态各异小罗汉,还有金黄银杏可赏,更是平添了几分趣味,闲来无事,沿着璧山白云湖旁的盘山公路,走上那么一个小时,深山茂林之中,一座千年古寺便呈现在眼前,晨钟暮鼓间,拜一拜观音,发无上菩提心,如若来得早,再吃上一碗豆花饭,逗逗塘中的锦鲤,倒也颇有趣,正是个散心的好去处。




已关注


重庆,这个被称为“魔幻8D”的山城,在很多人眼里,这里就是一个网红城市,洪崖洞、穿楼轻轨、过江索道等,都只是网红打卡点,是重庆闪光的一面,但闪光背后的重庆又有多少人了解呢?其实,重庆还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小众景点,佛荫寺便是其中一个,这个寺庙不大,平时甚至都没有什么游客,名气自然也不大,但是它底蕴却是很深厚的,景色倒也别有一番意境。



位于重庆璧山区的石河村隐山中,始建于晋代(300年-343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据说此寺庙最初是纪念一位柏姓村姑舍身救成汉皇帝李寿而修建的,建成之后,当时的宰相董皎便为其题名为“皇姑观”。宋朝时,因为佛荫寺周边板栗树众多,因此又被周边的人称之为金栗寺,至到明代,因建文帝在此寺中隐居而更名为佛荫寺。



相传,明朝时建文帝出逃之时,朱元璋还留下了一句话“逆水走,环壁游,游去金山最南头;逢慧居,高坪留,半生逍遥僧不愁”,建文帝便经璧山到达重庆,恰好当时佛荫寺的主持叫智慧大师,是朱元璋小时候的朋友,而且还曾做过建文帝的侍读,后面听从朱元璋的安排才来到佛荫寺担任主持。



因此建文帝这才来到佛荫寺隐居,还为当时的寺庙亲笔题匾为“佛荫寺”,而据说当时建文帝题写的时候,不小心沾墨过多,无意间掉下10多滴墨水在地上的青石板上,这10多滴墨水看上去酷似盛开的梅花,于是智慧大师便将这块青石板雕刻成一幅“落梅碑”,也称之为“皇墨碑”。而且唐朝时期,李白也曾来此游玩,并留下了一幅“寻雍尊师隐居碑”。



而在佛荫寺天王殿门前还有两株银杏树,一雄一雌,也被称之为“夫妻白果树”,高20多米,有600多年的历史,是重庆市目前最大的雄雌双株古银杏树,如果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银杏树身上有一些握指的痕迹,据说便是当年建文帝扶树而哭时留下的,当然,这个说法是有点勉强的,只是一种噱头而已。但是,这两株银杏树却是非常不错的,很适合秋季来赏杏。



而佛荫寺的第三景便是寺前的荷塘内养有锦鲤,栽种有荷花,中间石板路似为中轴线将寺内建筑一分为二,寺前有一片湖泊,湖水清澈透明,湖中有条长桥通往佛荫寺内,秋季之时,寺中放眼望去,一片金色,桥影、树影、寺影倒映在水中,再配上红墙青瓦、漫天银杏,想着建文帝的故事莫名的有起李后主的那一句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重庆寺庙众多,佛荫寺称不上最有特色,跟名气也站不上边,但历史悠久,寺中古色古香,随处可见神态各异小罗汉,还有金黄银杏可赏,更是平添了几分趣味,闲来无事,沿着璧山白云湖旁的盘山公路,走上那么一个小时,深山茂林之中,一座千年古寺便呈现在眼前,晨钟暮鼓间,拜一拜观音,发无上菩提心,如若来得早,再吃上一碗豆花饭,逗逗塘中的锦鲤,倒也颇有趣,正是个散心的好去处。




:

明月几时有讲的是什么(明月几时有讲的什么故事)

明月有关的故事有哪些(含有明月的故事有哪些)

有跟明月有关的故事嘛(有跟明月有关的故事)

关于明月有关的故事有哪些(关于明月的故事有什么)

关于明月的故事有什么?(明月有关的故事有哪些)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2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有明月古寺的小故事吗视频(苏州明月古寺的由来)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130715.html






















你的评论更有价值!!!
  • 全部评论(0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博客主人百科博主
女,免费分享各种生活、电商知识、百科常识。
  • 文章总数
  • 100W+访问次数
  • 建站天数
  • {/dede:arc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