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上海故事的读后感300字(关于上海故事的读后感)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8926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3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 1、《心居》感悟: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 2、《上海王》观后感
- 3、看好书《上海的早晨》了解建国初期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艰难历程
- 4、用文字为英雄塑像——读长篇小说《山河传》
- 5、《岁月与性情》大上海的“准贫民窟”为何给作家周国平很深的记忆
《心居》感悟: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心居》写的是上海、上海人,还有上海的城市生活。中国长期处于农耕时代,文艺对于乡村的表达,成就要高于对城市的表达。当中国高速进入现代化进程,城市的表达就显得非常重要,上海题材也就被高度关注。腾讯影业和阅文影视等公司推出这部现实主义力作,格外令人瞩目。
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市民的世俗理想
全剧的故事起始于2017年,充满了簇新的生活气息,让观众有产生感同身受的可能。创
编剧滕肖澜说:“写一点笃笃悠悠的家庭生活。”笃悠是上海方言,意思是放松,不去急功近利。导演滕华涛说:“还原上海家庭和各个圈层的生活。”这决定了电视剧《心居》的本色是家庭生活剧。上海城市生活如万花筒,多姿多彩的,主要场景是上海人的世俗生活场景。普通上海人喜欢生活,不去奢想生活的奢华,不愿活在众目睽睽中;喜欢生活的舒适和私密,不打扰他人也不被他人打扰。实惠是市民生活的常用词。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是市民的世俗理想,悲喜由此。电视剧《心居》开门见山。女主角冯晓琴拎着菜篮告白:“拥有房子,才拥有这座都市的生活安全感,才有做主人的感觉。”导演扣住了此刻市民生活的命脉,纲举目张,架构了全剧的叙说结构,生活像抖落的渔网。
命运好像太阳雨
时晴时雨
冯晓琴没有钞票,但是急于买房,构成了《心居》的故事线头,激发出连锁性的冲突。最主要的冲突来自于冯晓琴与顾清俞,她俩是姑嫂。《心居》第一集用蒙太奇式平行叙说,交代两个双女主的出场。一组长短镜头展现冯晓琴奔波菜市场与厨房的生活日常,另一组镜头交代顾清俞的优渥生活场景。一个是外来的上海媳妇,嫁入顾家十数年,照顾全家老少,期待望夫成龙而失望,继而望子成龙。她的市民意识的觉醒,就是从买房子开始,从而百折不挠。一个是典型的上海女性,漂亮且成功,优渥生活诞生优越心态,还有小家碧玉般温情种种,貌似理性,其实感性时常泛滥。最初冲突开始在顾清俞生日聚会上,冯晓琴提出借钱买房的想法,她理直气壮:“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才能给儿子更好的成长学习环境。”其做法咄咄逼人——老公顾磊不好意思开口,她直截了当去借;顾清俞不肯借,转而向公公顾士宏借;即使棋盘出现僵局,也要跳马走车。顾清俞不会喜欢她急吼吼的腔调,绵里藏针,见招拆招。全剧冲突由房子为起点,但不以房子为终点,继而波及两个人物生活和利益的各方面,也涉及家族内外的众多人物。比如,父亲顾士宏“三夹板”式的尴尬;还有后期展翔游走两人情感空间的纠葛;还包括施源的母亲和顾昕的母亲苏望娣等人物。前者存留旧时富贵的残想,后者保留小市民的精明,还有絮叨。扮演这些角色的优秀演员,把人物塑造得活灵活现。
冯晓琴的生活欲望是明确的。她对妹妹冯茜茜说:“谁都想留在上海,要在这座城市站稳脚跟。”拥有房子是她的最初目标,最终目标是改变命运。在丈夫顾磊逝世后,她破釜沉舟,走出家庭厨房,从当外卖者到创办养老院,生活欲望激励她,屡败亦屡战,最终赢得事业与情感的收获。外来者融入都市生活,是现代文学的经常性母题。《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站在蒙马特高地,眺望着灯火辉煌的巴黎低吼:“征服巴黎!”结果他因野心而动,因野心而亡。对于冯晓琴来说,她没有野心,只有生活欲望。作为外来者,她比本土出身的顾清俞更迫切想要在这座城市生存或成功,拥有直截了当的欲望与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而饰演冯晓琴的演员海清,也把人物成长和个性演绎得淋漓尽致。
顾清俞起点就是成功白领形象。她拥有外人对高知女性的想象和秉性。如果说,冯晓琴具备上海城市的奋斗精神,那么,顾清俞富有上海女性的生活本性。冯晓琴从低谷起步,一个个台阶攀登,明确而坚定;顾清俞则在情感与事业的漩涡中飘旋,犹如太阳雨,时晴时雨。从文学上看,顾清俞形象更为丰富。她既有外在的人际冲突,包括家庭矛盾和职场矛盾。插上一句,剧中关于职场的描写有些简陋,刘杰克利用冯晓琴和冯茜茜等桥段过于巧合。巧合是戏剧结构的常用手段,但用多了就会瓦解生活的自然质感。顾清俞还有内心冲突,在两难境地前露出本性。这集中表现在爱情选择上。写爱情故事常常需要回答:什么东西会阻止他们?传统作家试图用“姑娘的父母”来回答。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写到的父母,都是颠覆爱情的礁石。现在这种“姑娘的父母”的段落已经落伍,因为生活中这种观念已经落后,更多的是现代人自我意识的矛盾与焦虑。顾清俞身边不缺成功男性追求,却迷恋于少女时代的“白月光”——施源。其时的施源在尘世间浸润得面目全非,沦落到以骗婚赚钱。顾清俞面临他的拒绝和他母亲的莫名轻慢,却不可思议地迷恋他并深情表白:“你其实一直没有变,永远是我认识的那个施源。”她表现出“美丽公主为落魄书生牺牲”的传统心结,观众着急,智商归零。其实,她迷恋的是旧时梦想,并且叫不醒。展翔是炒房造就的有钱人,富而不贵。他对顾清俞表现着真诚与浮夸、浪漫与搞笑,在她生活中走进走出,最终却没有找到根据地。展翔设计的饭局帮助施源求婚成功,他落寞地“功成身退”。展翔是讨观众喜欢的,有喜剧色彩。喜剧人物特征是盲目执迷,观众见其盲目,人物以为自得,赋予角色一种幽默。顾清俞的两难境地,刻画出她形象的两重性,让她的戏变得好看,让她和他们的戏变得好看。童瑶饰演的顾清俞恰到好处,舒展出别样魅力。
海明威说:所有初稿都是狗屎
他强调精益求精
电视剧《心居》长达35集,看完全剧是场耐心的灵魂长跑。编剧滕肖澜了解上海生活,是小说文本的
电视剧《心居》有好的思想姿态。艺术家不仅需要表达思想,还需要说明思想,观众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相信。海纳百川是城市的宏大叙事,而在市民生活中表现为日常性包容。编导有这样的解读:写冲突,更写包容。写生存艰难,更写生活勇气。《心居》中买房子的首场冲突,冯晓琴与顾清俞几乎是唇枪舌剑,冯晓琴为了儿子的前途而不惜咄咄逼人;顾清俞为了家人利益而针锋相对。冯晓琴有自我保护的算计,顾清俞也有寸土不让的盘算。但创
(
编辑:莫愁
《上海王》观后感
好习惯 给 《上海王》评了5分
周一年假我一个人去中影国际影城川沙店看电影《上海王》,是格瓦拉转载我影评送的娱票儿的通兑券免费兑换的。
因为当时热门的电影都看完了,所以看一下这部上海题材的电影。该片根据作家虹影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20世纪初上海滩十里洋场黑帮势力的角逐纷争,纷杂乱世中奇女子筱月桂与三代上海王之间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恨情仇的故事。据说作家是根据历史真人真事改编,以前写的作品因为太真实有过官司纠纷。关于上海背景的电影之前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已经有过,也是有上海话结合黑帮历史人物改编的故事。不过《上海王》的时代背景更早一点,而且不是青帮的故事,而是红帮的故事。上海作为当时的租界之一造就了中西结合的特色,也见证了弱国无外交的历史。在辛亥革命前清朝已经气数已尽,正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虽然有些官员也有救国之心安国之才,可惜慈禧统治下国家已千疮百孔像是得了顽疾的病人,她死后大清内忧外患最后终结了王朝。看来后宫不得干政真是没说错,不是每个人都有武则天的才能的。当时革命党人除了筹款外搞了不少革命运动包括暗杀等形式,其中就有和黑帮社团联合。民国是个动荡但又人才辈出的年代,无论是军事艺术等方面都出了不少大家。自然也会有不少传奇的人物成为影视剧的素材。言归正传讲电影。
故事讲的是在妓院做丫头的乡下女孩小月桂(李梦 饰),“个高、胸大、没裹脚”,让老板新黛玉(白灵 饰)很不满意,却深得洪门老大常力雄(胡军 饰)欢心,成为一代上海王的女人。常力雄在与同盟会代表黄佩玉(秦昊 饰)接触过程中被暗杀,小月桂孤助无援,产女后流落乡下。 历经数年艰辛,小月桂成立滩簧班子,重返大上海,在第二代上海王黄佩玉帮助下,成为“申曲名伶”筱月桂(余男 饰)。功成名就的筱月桂从没忘记要寻找杀死常力雄,也就是她女儿父亲的凶手。当她发现自己爱上黄佩玉时,也证实了“洪门内奸的真正身份”。她与常爷的前跟班余其扬(凤小岳 饰)合谋除去内奸,助余其扬成为洪门第一个银行家,新的“上海王”。
之前网上的评论对这部电影打分很低,我很好奇去看一下到底毛病出在哪里?电影的演员阵容上来讲我觉得基本是演技派,胡军余男秦昊刘佩琦还有参演的宋怀强等都是实力派。加上白灵这种长期在美国的演员还有英语字幕明显想在海外市场也能分一杯羹。故事其实并非是一个女人和三个流氓的浪荡史这么俗套的故事。乱世出枭雄和奇女子,其中的历史背景以及画面配乐服装演技等方面还是比较考究的,电影中的三任老大的性格各有特色,英雄配女人一般就是电影的标配。就像乔峰配阿朱,虚竹配梦姑。不过少女版的演员皮肤太差不知道选角的理由是什么,而余男的演技虽然好但是又显得年纪稍大了一点。电影中的裸背和船戏(床戏的搞笑说法)其实没有什么好说的,能过广电总局的审查又能符合国外的风格就是打擦边球。否则《上海王》就有点黄了。当老大的女人不容易,这颗大树随时都会倒。毕竟黑社会做的生意都是非法生意,要不怎么说最赚钱的生意都写在刑法里。你以为黄赌毒是海外淘这么安全。虽然能买通一些官员打点一些环节,不过都不是好人信誉很难保。全都是利益关系,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一般都以为当老大很风光,能呼风唤雨还能抱得美人归。都说当家的男人好幸福,谁知养家的男人好辛苦。其实树大招风有今天没明天,正所谓武功再高,也怕菜刀。枪声一响,爹妈白养。
不要光见人吃肉,没见人挨揍。
树敌过多死得更快,所以有人建议把片名改成《红颜祸水》。因为想睡女主的和已经睡女主的男人都死了。男主知道是这样的结局还不如一天吃五顿来得幸福。
死得比较惨的是各种上海故事里为女人和人起矛盾的卢公子,这次是蒲巴甲出演。而且曾经和蒲巴甲有过感情的徐冬冬出演三姨太,不过又是花瓶角色。电影低分的原因我看下来主要是出在第一,大开杀戒的时候感觉老大手下不少人,可是关键时刻居然没调什么人手,比跳广场舞的大妈人都少太逊了。清朝的道台被杀居然在联合审判能放过凶手也是太扯了。当时真的大清官员被杀已经没法要说法了?最主要的是导演把这个故事讲的太赶,虽然故事看得懂,但是总感觉像是看快进一样,像谷阿莫讲电影。速度太快了,当中几年的变迁只是草草的几个镜头。难怪被人说还是电视剧版拍得更好。电影还有第二部3月放映,不知道这次会不会又是很赶着讲故事。满分5分制我打2.5分,个人不推荐去看。不过上部看了下部我还是要把结局看掉。下一次讲电影《月光男孩》,因为参加了格瓦拉评审团,所以《乐高蝙蝠侠》和《金刚狼3》的观后感要延后讲了。顺便提醒一下抽烟的人,3月上海开始公共场所不能吸烟了。
看好书《上海的早晨》了解建国初期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艰难历程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这部庞大的四部曲小说,这部小说从构思执笔,到写完改好第四部最后一行,经历了漫漫二十七个春秋,耗尽半生心血。历尽坎坷,巨著才得以问世,不禁让人感慨万分。这本书包含了
《上海的早晨》以小说的形式,给我们仔细地讲述了一个生动的历史事件,把一些琐碎的历史,用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带给我们趣味故事的同时,还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不得不说它是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描述的是我国建国初期我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艰难历程,显示了我党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伟大功绩,并折射出解放初上海的时代风貌,从中也可引起人们的反思。小说场面恢宏博大,人物众多,情节错杂。应该说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初社会主义改造的曲折过程。小说对人物刻画也比较细致到位,主要人物个性鲜明,印象深刻。整个作品都是通过故事来反应本质的改变,是反映工人阶级和资本阶级这一基本矛盾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线是反映以徐义德为代表的上海民族资本阶级和以汤啊英为代表的上海工人阶级之间的斗争。不但描写资本家和我党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也有资本家和工人的,还有资本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工人和工人之间的,更夹杂了不少徐义德家庭间的矛盾,
故事整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写我党政权建立后不久,民族资产阶级对落后的经济的猖狂进攻,第二部写在我党的英明带领下,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打退民族资产阶级进攻,第三部写民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第四部写公私合营,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刚刚解放的时候,上海尽管是当时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但是整个生产都遭到了破坏,市场混乱,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在上海凝聚人心,团结群众,成为了当时治理上海的关键。但上海在党的领导下,发动群众,调整工商业的发展方向,不但没有如西方希望的那样让上海的发展倒退,反而将解放后的上海建设得干净、美丽,朝气蓬勃,这是当时社会主义中国的一个缩影,它正以新中国应有的和平和繁荣,表达了共和国对未来发展的自信。
从书中既可以让人感叹人世的变迁,也让人不由自主地把当时的情况和今天做一下对比,现在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是我国第一大城市,是我国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用文字为英雄塑像——读长篇小说《山河传》
读小学的时候,我从老师口中知道了杨靖宇在抗日战争中英勇牺牲的故事。读中学的时候,知道了杨靖宇将军是河南人,老家确山离我们南阳邓县并不远。当兵之后学习他的事迹,方知道他牺牲后,日本人在他的胃里发现的全是树皮和棉絮。对杨靖宇的尊敬早就在心里,但说实话,将他35岁的人生生动保存在我的记忆里,是在读了张新科的长篇小说《山河传》(河南文艺出版社)之后。
以真实的人物为小说主角,与虚构人物相比,有更大的难度。难度在于要先把所写人物的真实生平事迹摸清楚、揣磨透,然后才能动笔。我听说
张新科之所以写这部关于英雄的小说,除了为英雄作传、向英雄致敬之外,我想他的最大用心是向我们展示一条英雄的成长之路,让更多的后人从这条坎坷崎岖的道路得到启示,从而也生出成为英雄的雄心。小说由杨靖宇1923年在开封读书的生活开笔,写到他怎样逐渐走上革命道路,直至1940年为抗日壮烈牺牲。
杨靖宇的家乡在河南确山,他原本可以享受天伦之乐,但他舍下温暖的小家,舍下未竟的学业,怀揣着崇高理想奔赴冰天雪地,投身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中。杨靖宇本名马尚德,高大帅气,爱母顾家,但因为革命需要,1929年离开家乡远赴上海,之后“马尚德”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名为张贯一的河南硬汉。1932年,张贯一被捕,刑满释放后,为驱除外虏、平定天下,又改名为杨靖宇。从马尚德到张贯一再到杨靖宇,一位民族英雄完成了凤凰涅槃。杨靖宇创建了东北抗日联军之后,以无比坚韧的毅力和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率领东北抗联与日寇长期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下煤窑、走山林、会匪首、拉队伍、夺物资、袭汉奸、战日伪……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杨靖宇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自己身陷重围。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孤身一人与数百名日伪军周旋,直至弹尽粮绝,壮烈殉国,年仅35岁。张新科用小说告诉我们:杨靖宇所以能成为一个英雄,首先是他心里早有志向,他要救百姓于水火之下,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其次是他甘愿舍弃小我,奉献民族国家;再就是他胸中深植着中国人的气节,有前辈英雄文天祥那股宁死不屈的精神。
有自己的英雄,是一个民族的幸运;尊敬自己的英雄,这个民族就会有灿烂的明天。张新科用自己的笔重描杨靖宇这个人物,是在重塑中华民族的英雄雕像,是在弘扬“丹心已共河山碎、大义长争日月光”的英雄精神,这对于牢固民族精神之根、铸造民族理想之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周大新)
《岁月与性情》大上海的“准贫民窟”为何给作家周国平很深的记忆
1945年的某一天。
周国平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栋房子里。
后来就和父母一起搬到了上海老城厢的一条小马路 侯家路。
父亲一辈子做基层干部,妈妈常年做家庭妇女。
他们把善良老实的品德遗传给了周国平家中的兄弟姐妹五人。
相亲相爱的父母不会想到这会是家族里学问最好的孩子。
这个一辈子热爱思考的作家,曾在上海老城厢的小马路上度过怎样的儿童时代,才让他的人生充满哲思之光?
读他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如果说人生的最初,父母是一道光。
如果这道光是明亮温暖平和的,那么孩子的一生都将受到他的照耀。
周国平的父母就是这样一道光。
在周国平的自传开头是这样的。
“我的书柜里竖着一张黑白照片,相纸有些发黄了,照片上是一个男婴,刚会站立的样子,站在一只木质大圆桶里”
那只大圆桶是周国平爸爸所在的新新公司大厅里的楼梯转角。
从周国平小时候的笑容,还有这个大厅的照片,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当时是很喜欢这份工作的。
的确是这样,周国平甚至断言,在新新公司的九年时间是他一辈子中最惬意的时间。
新新公司就像父亲人生中的一个时间节点,在这里工作之前他很辛苦,从小失去父亲,14岁就开始做学徒辛苦劳动。
后来有机会到新新公司做出纳9年收入很不错,后来离开在税务局在菜场工作再没有当初的惬意了。
如果说新新公司是父亲的人生节点。
对周国平,侯家路才是他的人生节点。
父亲工作艰辛,一人养着全家七口人。
母亲也很辛苦,需要一双巧手和头脑为家里节省开支又不影响舒适的生活。
母亲会自己做月饼给孩子们吃。
还合理的安排着家里的开支。两个人很少为了有些窘迫的生活互相抱怨。
甚至,周国平因此认为奢华生活从来不属于他,节俭诚实做人事很自然的事情。
也许曾有新新公司的自在,和后来虽然艰难却也满足的平凡生活,周国平能够在日后相对简朴的学者生活安之若素。
那个曾和上海滩影星做闺蜜的母亲,在嫁给父亲之后,安然照顾家人,很少抱怨。
诚恳老实的父亲,平静温暖的母亲,还有温暖的一家人,这是周国平最初的人生经历。
这个平和温馨的家庭,将会为周国平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当一个人在儿时没有受过很大伤害也没有什么刺激他强烈的野心,他有可能更早静下心来找到他真正的天命所在。
不用因更多的诱惑和压力而迷失。
出生在虹口区的周国平和家人因为一场大火失去了原来的家。
侯家路120号,这是他记事起就居住的地方。
这里在他所说的上海“准贫民窟”,曾经的邑庙区后来的南市区,在城隍庙附近。
那里是上海的老城,窄小的街道低矮的房子,紧紧挤在一起。
在当时的上海有两个区最像贫民窟,一个是闸北区一个是后来南市区的邑庙区。
如今是城隍庙是上海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周国平描写这个曾经的“准贫民窟“的生活,没有抱怨和诉苦,还颇有些自然和亲切。
“暴雨季节,黄浦江涨水,那一带的接到积起齐膝深的水,我们称作发大水。
孩子们像过节一样,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地在脏水里蹚来蹚去。
对于可怜的城市孩子,这是难得的和水亲近的机会。”
在周国平小时候,这里的生活就是那么有意思。
全家七口人住在一个走廊尽头几平米的亭子间里。父亲被迫在旁边拼接出一个简易屋子,勉强住着。
小小的亭子间却是周国平观看大世界的好地方。
在这里,他遇见楼下赌钱,楼上邻居告发。爱讲鬼故事的叔叔。
他见到把客厅当袜厂车间的邻居,还有逃避婚礼理解的新郎和新娘。
侯家路的亭子间日子,似乎是周国平的故事之家。
这对他后来的写作思考带来了很多真实生活体验吧。
这里的人各有各的难处。
有一个漂亮的寡妇对孩子很客气,却因为出身不太好,受到邻居的疏远。
还有一个沉默的单身男人,忽然在居住的小屋自杀。
这在年幼的周国平也有一些恐怖的记忆。
小孩的世界除了住的地方还有玩的地方。
他喜欢到城隍庙和附近的万竹街玩,换火柴商标,糖纸,还有饲养金鱼,蝌蚪蛐蛐。
周国平最喜欢的是养蚕。
“看它们辛勤地蚕食,一点点长大,身体逐渐透亮,用稻草搭一座小山,看它们爬上去吐丝做茧,这个过程真是其乐无穷。”
在养蚕的时候体会生命的全过程。
也许很多上海人儿时都有这样的记忆,记得另一个作家宝爷在分享上海人的养蚕爱好时说。
“上海真是一个阴气比较重的城市,男孩子都爱养蚕”
听着真有意思,也许是因为上海人居住的空间狭窄,城里人又很少接触户外空间。
也只有蚕宝宝能给上海人更多的和自然生命亲密接触,又方便在小空间饲养的体验吧。
看起来,周国平的经历和很多上海人小时候区别也不大,他还爱一种米粒大小的甲虫。
还喜欢在城隍庙看戏。
外乡人背着道具表演木偶戏,带着猴子和姑娘一起耍猴的卖艺人。
他们都周国平好奇又同情那猴子。
周国平似乎从那时开始就有一种对弱小和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好奇的意识。
他曾结交一个朋友,在当时是野孩子。大人不允许他们接触。
后来他告诉父亲,那个孩子挺好的。
父亲特地邀请这个孩子来家说话,又是询问又是劝说。
那孩子后来竟然上了夜校。
这样的经历似乎可以看出, 周国平对人和事有自己的判断。
父亲又是一个开明善良的人,竟然因此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周国平还曾在乡下度过快乐时光。
他曾会在假期去外婆在的郊区乡下住一段时间。
在那里,他最喜欢的是水洼里的蝌蚪,田地里的蚱蜢,还有一种甲虫。
捉蟋蟀,他说最好是夜里行动。
在乡下还有新鲜的玉米,南瓜和露黍。
味道好似甘蔗的露黍,烤出来焦黄香脆的南瓜。还有鲜嫩可口的新玉米。
这些都是周国平难忘的儿时记忆。
看起来挺普通对不对,可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是最鲜活的味觉和自然相处的记忆。
他生命之初,曾有过那么多简单又丰富的乡下和城市多重记忆。
像周国平这样的学者型作家,小时候也不是老师的宠儿。
在侯家路附近的紫金小学读书,和外面那样丰富小生命的世界,学校明显无趣地多吧。
5岁就上学爱做小动作 ,不受老师喜欢。
有时还偷偷看一些当时不被大人允许的书。
这样的小孩子,读书唯一被表扬的是,写的字和刀刻出来的一样,很整齐好看。
就连表演唱歌也被放弃,少先队很晚都没有加入。
他和另一个喜欢安静的朋友关系好,看小人书下象棋。这个朋友后来到了香港,他很想念,到上大学还有联系。
不被老师和同学待见,有自己的小世界。
这样的周国平还有一个现在看来很惊人的早熟举动。
听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讲到释迦牟尼的生平。他居然流泪了 。
他好像看到了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男孩,为死亡的问题苦恼。后来大彻大悟,抛弃尘世快乐,寻找极乐世界。
这个有着自己小世界的男孩居然在当时认为自己和释迦牟尼是一样的男孩,很理解又热泪盈眶。
明明有看起来很快乐的童年?却为何如此早慧?
也许和他身体的羸弱以及孤僻的性格有关。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夜里常常做噩梦,梦见魔鬼。
经常会神经过敏又常常会担心同样喜欢安静,身体却不好的母亲,担心她会生重病。
说起来,不知是因为体质不好引发的神经衰弱还是倒过来。
这样敏感的性格更容易显得内向敏感,远离同学。
读书读到人生无常就会无比感慨,仿佛自己也会有一样的命运。
常常会半夜醒来睡不着觉。
这样的他怎么都不像是一个学生。
他的一面是对生命充满好奇,对自己住的地方的那些人那些事感到好奇,对饲养的小生命充满童心。另一方面又伤春悲秋,慨叹人世,仿佛自己的身体不足以让自己好好活着。
事实上,他的敏感多思如果多一点同道中人,父母能多开解一点,也许理解思想就转移了。
可惜,当时的父母很少能直面生死这样的问题,又或者他面临的其他一些烦恼。
于是,好动,又好静的他就只能转投到写日记,看书这样能够独自思考的世界里。
愈发显得与人不同,敏感清高了。
这样的他生活在老城区一个小小的空间,也许正好安放他敏感的心。
写在后面
侯家路这样一个上海老城厢的小马路,早已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了。
就像很多个城市旧马路一样。
可是,曾经在这里长大的人又怎么会忘记呢?
听过的故事,看过的小动物,做过的梦。
孤独的日子里看过的书,写过的文字。
离开大上海“准贫民窟”的周国平,后来读了上海中学,去北大读哲学系,又去了中国社科院读书最后留了下来,不断读书写作,做研究。
直到今天成为大家喜欢的作家。
然而他一直都没有远离曾经的儿时记忆。
外有活泼泼的小生命可以去感受,内有生死忧患伤春悲秋需要思考。
当他需要安放敏感的内心时,会用哲思写作的方式实现。
想到那个老城区小小的马路,小小的亭子间,身体也许走不远,思想却可以无穷无尽。
也许正合适承载一个未来可以用思考和写作吃饭的作家。而不是一个随时随地在大自然中的旅行家,运动家。
有时候,命运给我们给我们的境遇,恰巧就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比如一个小小的亭子间。
你有什么经历对自己冥冥之中有影响?
@怡儿读书园,地理角度读人文。
1945年的某一天。
周国平出生在上海市虹口区的一栋房子里。
后来就和父母一起搬到了上海老城厢的一条小马路 侯家路。
父亲一辈子做基层干部,妈妈常年做家庭妇女。
他们把善良老实的品德遗传给了周国平家中的兄弟姐妹五人。
相亲相爱的父母不会想到这会是家族里学问最好的孩子。
这个一辈子热爱思考的作家,曾在上海老城厢的小马路上度过怎样的儿童时代,才让他的人生充满哲思之光?
读他的心灵自传《岁月与性情》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如果说人生的最初,父母是一道光。
如果这道光是明亮温暖平和的,那么孩子的一生都将受到他的照耀。
周国平的父母就是这样一道光。
在周国平的自传开头是这样的。
“我的书柜里竖着一张黑白照片,相纸有些发黄了,照片上是一个男婴,刚会站立的样子,站在一只木质大圆桶里”
那只大圆桶是周国平爸爸所在的新新公司大厅里的楼梯转角。
从周国平小时候的笑容,还有这个大厅的照片,可以看出他的父亲当时是很喜欢这份工作的。
的确是这样,周国平甚至断言,在新新公司的九年时间是他一辈子中最惬意的时间。
新新公司就像父亲人生中的一个时间节点,在这里工作之前他很辛苦,从小失去父亲,14岁就开始做学徒辛苦劳动。
后来有机会到新新公司做出纳9年收入很不错,后来离开在税务局在菜场工作再没有当初的惬意了。
如果说新新公司是父亲的人生节点。
对周国平,侯家路才是他的人生节点。
父亲工作艰辛,一人养着全家七口人。
母亲也很辛苦,需要一双巧手和头脑为家里节省开支又不影响舒适的生活。
母亲会自己做月饼给孩子们吃。
还合理的安排着家里的开支。两个人很少为了有些窘迫的生活互相抱怨。
甚至,周国平因此认为奢华生活从来不属于他,节俭诚实做人事很自然的事情。
也许曾有新新公司的自在,和后来虽然艰难却也满足的平凡生活,周国平能够在日后相对简朴的学者生活安之若素。
那个曾和上海滩影星做闺蜜的母亲,在嫁给父亲之后,安然照顾家人,很少抱怨。
诚恳老实的父亲,平静温暖的母亲,还有温暖的一家人,这是周国平最初的人生经历。
这个平和温馨的家庭,将会为周国平的未来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当一个人在儿时没有受过很大伤害也没有什么刺激他强烈的野心,他有可能更早静下心来找到他真正的天命所在。
不用因更多的诱惑和压力而迷失。
出生在虹口区的周国平和家人因为一场大火失去了原来的家。
侯家路120号,这是他记事起就居住的地方。
这里在他所说的上海“准贫民窟”,曾经的邑庙区后来的南市区,在城隍庙附近。
那里是上海的老城,窄小的街道低矮的房子,紧紧挤在一起。
在当时的上海有两个区最像贫民窟,一个是闸北区一个是后来南市区的邑庙区。
如今是城隍庙是上海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周国平描写这个曾经的“准贫民窟“的生活,没有抱怨和诉苦,还颇有些自然和亲切。
“暴雨季节,黄浦江涨水,那一带的接到积起齐膝深的水,我们称作发大水。
孩子们像过节一样,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地在脏水里蹚来蹚去。
对于可怜的城市孩子,这是难得的和水亲近的机会。”
在周国平小时候,这里的生活就是那么有意思。
全家七口人住在一个走廊尽头几平米的亭子间里。父亲被迫在旁边拼接出一个简易屋子,勉强住着。
小小的亭子间却是周国平观看大世界的好地方。
在这里,他遇见楼下赌钱,楼上邻居告发。爱讲鬼故事的叔叔。
他见到把客厅当袜厂车间的邻居,还有逃避婚礼理解的新郎和新娘。
侯家路的亭子间日子,似乎是周国平的故事之家。
这对他后来的写作思考带来了很多真实生活体验吧。
这里的人各有各的难处。
有一个漂亮的寡妇对孩子很客气,却因为出身不太好,受到邻居的疏远。
还有一个沉默的单身男人,忽然在居住的小屋自杀。
这在年幼的周国平也有一些恐怖的记忆。
小孩的世界除了住的地方还有玩的地方。
他喜欢到城隍庙和附近的万竹街玩,换火柴商标,糖纸,还有饲养金鱼,蝌蚪蛐蛐。
周国平最喜欢的是养蚕。
“看它们辛勤地蚕食,一点点长大,身体逐渐透亮,用稻草搭一座小山,看它们爬上去吐丝做茧,这个过程真是其乐无穷。”
在养蚕的时候体会生命的全过程。
也许很多上海人儿时都有这样的记忆,记得另一个作家宝爷在分享上海人的养蚕爱好时说。
“上海真是一个阴气比较重的城市,男孩子都爱养蚕”
听着真有意思,也许是因为上海人居住的空间狭窄,城里人又很少接触户外空间。
也只有蚕宝宝能给上海人更多的和自然生命亲密接触,又方便在小空间饲养的体验吧。
看起来,周国平的经历和很多上海人小时候区别也不大,他还爱一种米粒大小的甲虫。
还喜欢在城隍庙看戏。
外乡人背着道具表演木偶戏,带着猴子和姑娘一起耍猴的卖艺人。
他们都周国平好奇又同情那猴子。
周国平似乎从那时开始就有一种对弱小和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好奇的意识。
他曾结交一个朋友,在当时是野孩子。大人不允许他们接触。
后来他告诉父亲,那个孩子挺好的。
父亲特地邀请这个孩子来家说话,又是询问又是劝说。
那孩子后来竟然上了夜校。
这样的经历似乎可以看出, 周国平对人和事有自己的判断。
父亲又是一个开明善良的人,竟然因此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周国平还曾在乡下度过快乐时光。
他曾会在假期去外婆在的郊区乡下住一段时间。
在那里,他最喜欢的是水洼里的蝌蚪,田地里的蚱蜢,还有一种甲虫。
捉蟋蟀,他说最好是夜里行动。
在乡下还有新鲜的玉米,南瓜和露黍。
味道好似甘蔗的露黍,烤出来焦黄香脆的南瓜。还有鲜嫩可口的新玉米。
这些都是周国平难忘的儿时记忆。
看起来挺普通对不对,可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是最鲜活的味觉和自然相处的记忆。
他生命之初,曾有过那么多简单又丰富的乡下和城市多重记忆。
像周国平这样的学者型作家,小时候也不是老师的宠儿。
在侯家路附近的紫金小学读书,和外面那样丰富小生命的世界,学校明显无趣地多吧。
5岁就上学爱做小动作 ,不受老师喜欢。
有时还偷偷看一些当时不被大人允许的书。
这样的小孩子,读书唯一被表扬的是,写的字和刀刻出来的一样,很整齐好看。
就连表演唱歌也被放弃,少先队很晚都没有加入。
他和另一个喜欢安静的朋友关系好,看小人书下象棋。这个朋友后来到了香港,他很想念,到上大学还有联系。
不被老师和同学待见,有自己的小世界。
这样的周国平还有一个现在看来很惊人的早熟举动。
听历史课的时候,老师讲到释迦牟尼的生平。他居然流泪了 。
他好像看到了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男孩,为死亡的问题苦恼。后来大彻大悟,抛弃尘世快乐,寻找极乐世界。
这个有着自己小世界的男孩居然在当时认为自己和释迦牟尼是一样的男孩,很理解又热泪盈眶。
明明有看起来很快乐的童年?却为何如此早慧?
也许和他身体的羸弱以及孤僻的性格有关。
他小时候体弱多病,夜里常常做噩梦,梦见魔鬼。
经常会神经过敏又常常会担心同样喜欢安静,身体却不好的母亲,担心她会生重病。
说起来,不知是因为体质不好引发的神经衰弱还是倒过来。
这样敏感的性格更容易显得内向敏感,远离同学。
读书读到人生无常就会无比感慨,仿佛自己也会有一样的命运。
常常会半夜醒来睡不着觉。
这样的他怎么都不像是一个学生。
他的一面是对生命充满好奇,对自己住的地方的那些人那些事感到好奇,对饲养的小生命充满童心。另一方面又伤春悲秋,慨叹人世,仿佛自己的身体不足以让自己好好活着。
事实上,他的敏感多思如果多一点同道中人,父母能多开解一点,也许理解思想就转移了。
可惜,当时的父母很少能直面生死这样的问题,又或者他面临的其他一些烦恼。
于是,好动,又好静的他就只能转投到写日记,看书这样能够独自思考的世界里。
愈发显得与人不同,敏感清高了。
这样的他生活在老城区一个小小的空间,也许正好安放他敏感的心。
写在后面
侯家路这样一个上海老城厢的小马路,早已在旧城改造中消失了。
就像很多个城市旧马路一样。
可是,曾经在这里长大的人又怎么会忘记呢?
听过的故事,看过的小动物,做过的梦。
孤独的日子里看过的书,写过的文字。
离开大上海“准贫民窟”的周国平,后来读了上海中学,去北大读哲学系,又去了中国社科院读书最后留了下来,不断读书写作,做研究。
直到今天成为大家喜欢的作家。
然而他一直都没有远离曾经的儿时记忆。
外有活泼泼的小生命可以去感受,内有生死忧患伤春悲秋需要思考。
当他需要安放敏感的内心时,会用哲思写作的方式实现。
想到那个老城区小小的马路,小小的亭子间,身体也许走不远,思想却可以无穷无尽。
也许正合适承载一个未来可以用思考和写作吃饭的作家。而不是一个随时随地在大自然中的旅行家,运动家。
有时候,命运给我们给我们的境遇,恰巧就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比如一个小小的亭子间。
你有什么经历对自己冥冥之中有影响?
@怡儿读书园,地理角度读人文。
: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2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上海故事的读后感300字(关于上海故事的读后感)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130693.html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