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记者的故事有哪些(关于记者的故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595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15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 1、好记者讲好故事|住在报社十余天,我在“闭环”中做报纸
- 2、一线记者讲故事 | 基层见闻:追寻
- 3、好记者讲好故事丨我喜欢这份职业,因为它永远“在路上”
- 4、好记者有本事 好故事有温度
- 5、女记者为爱远嫁屡遭家暴:隐忍退让只会自断生路!
好记者讲好故事|住在报社十余天,我在“闭环”中做报纸
今年是我做编辑的第四年,也是我第一次经历闭环生产。9月1日,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决定,自9月1日18时起,全体居民原则居家,非本小区居民不得进入。为保证报纸的正常出版,我和部分同事带着行李来到报社。我们天天住在办公室,白天吃盒饭,晚上蜷缩在行军床上,开始了十余天的坚守,保证每一天的报纸顺利送到千家万户。
↑工作中
作为夜班工
我们要通过一篇篇报道,讲好“人”和“城”的故事,让大家看到志愿者冲锋在前,看到医护人员的坚守岗位,看到这座城市为了抗击疫情的不懈努力。我编辑过的一条印象比较深的稿件就是讲“00”后志愿者:这次疫情中,“00”后走到台前,他们是滑板女孩、医学院新生、地铁实习站务员……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00”后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一篇篇报道,我们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能量,“生活保障不停”“公共交通不停”“防疫泡泡里生产不停”……正是因为这些“不停”,保证了这座城市在疫情严峻时的正常运转,让大家看到了一个爱生命、爱生活、惜时光的成都,一个在“全国一盘棋中”立得住、稳得起、负责任、有担当的成都。也正是因为我们的“不停”,才将这些内容呈现出来,送到读者手中。
那些天在报社的工作,只能用忙来形容,工作到凌晨四五点钟下班是常事。“双眼通红改稿,回首已是通宵”,做不完的新闻、熬不完的夜成了我们那时的常态。回想开始时大家都不知道要在报社坚持多久,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逆”行而上,接受了这个“困”在报社的任务。
十多天里,我从没听见过大家抱怨,我们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坚持,再坚持!这是我们作为成都商报员工的职责,也是我们作为新闻人的素养,惊涛骇浪,方显英雄本色。
红星新闻记者 廖庆丰
编辑 张莉 责任编辑 魏孔明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一线记者讲故事 | 基层见闻:追寻
追寻
浙江金华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董倩
讲故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照片,这些照片拍摄于抗日战争时期,
雷烨作品《塞外的杀声》。资料图
雷烨作品《晓渡滦河》。资料图
雷烨是谁?他是新闻界的先驱、著名战地记者。他的故事,被载入《世界百名杰出战地记者列传》,但因为使用化名,他的真实身份被整整湮没60年。直到2001年,世人方才知道,抗战时期与魏巍、沙飞齐名的雷烨,原来是金华人民的儿子——项金土。
雷烨。资料图
透过这一幅幅照片,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在战火中奔跑的身影,如同闪电般,击中了我的心扉。身为雷烨的家乡人,更因为我们都是新闻人,每每凝望这一张定格在28岁的青春脸庞,我总想穿越时空读懂更多。
行走在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孝顺镇的这一片美丽乡土,村口的大樟树见证着往昔的故事。出生在贫困的农家,父母早逝,雷烨十多岁时就不得不辍学,挑起家庭的重担。他种过田,当过小学教师、土地测绘员,以其微薄的收入养活三个弟弟妹妹。延安来的老党员在金华南山传递的革命火种,让他下决心“出去闯一闯”,1938年春夏之交,24岁的他典卖祖屋,孤身一人从金华到延安再到晋察冀,辗转数千公里,奔赴抗日一线。那些年,雷烨的妹妹云凤每年都要亲手做一双布鞋,守在村口,盼哥回家。
因擅长文学创作和摄影,雷烨一边参加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时兼任各报刊特约记者和通信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延安到参加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雷烨的名字活跃在陕北和晋察冀边区的各种战地刊物上。
1941年,骇人听闻的潘家峪惨案,雷烨是报道这起惨案的第一人。是雷烨,冒死用镜头拍摄下了日军侵华的历史铁证;是雷烨,用一篇篇激情洋溢的新闻报道,深深鼓舞抗战军民;是雷烨,用照片和文字,向全世界宣布:“我中华民族这一柄复仇复土之剑,必将愈磨愈利,直指日寇心脉!”
1943年4月20日,雷烨在河北省平山县曹家庄撰写照片说明时,遭遇日寇包围。紧急情况下,他用手枪掩护警卫员突围,终因寡不敌众,在南段峪村身负重伤。他从容砸碎了相机和笔,用最后一颗子弹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
那一刻,他战斗至最后,饮弹自尽;那一年,他壮烈殉国,长眠异乡。如今,他的故事在相隔千里的两地流传。
到这里,我似乎已经找到了答案。作为一名战地记者,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用相机、纸笔在战斗,这就是一名新闻人的理想信念。
雷烨故居。资料图
为了宣传好他的故事,我们成立“雷烨是谁”小分队,创作了一系列新闻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推动雷烨故居修缮工程提上日程,并正式对外开放。雷烨的堂弟,已是耄耋老者的项其宝看着故居里的老物件,激动地说,“以后有可以怀念的地方了,家中长辈们现在会含笑九泉了!”
同时,作为台里青年记者宣讲团的成员,我利用平时采访的间隙,到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以及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多次宣讲,让更多的人了解金华先贤雷烨的故事。
知所来,明所往。在历史的长镜头里打量,更见党媒人的跋涉与执着、光荣与梦想。在那个烽火硝烟的战争年代里,相机纸笔做刀枪,是雷烨毕生追寻的目标;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用镜头和话筒记录伟大时代,则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使命所在。
监 制:王悦路
策 划:曹朝阳
统 筹:胥文燕 田 梦 姚 杰
编 导:田 梦 王 潇
记 者:董 倩
摄 像:孙智昊
后 期:田 梦
视 觉:筵 怡
本文来自【长城网】,仅代表
ID:jrtt
好记者讲好故事丨我喜欢这份职业,因为它永远“在路上”
这是我“持证上岗”后,过的第三个记者节。
记录者、吹哨人、瞭望塔……记者这份职业被赋予了众多意义,也承载了无数热望。于我而言,它除了是一份安身立命的职业,还代表着热爱与理想。我相信,所有选择这份职业的人亦如此。
虽入社近四年,我仍觉得自己是一个新人记者。因为,下一场采访,下一个任务,永远都可能是全新的挑战。这正是我喜欢这份职业的原因,它永远都有新鲜感;它永远在路上。
以国际社区为话题采访成都的外籍人才
走进成都人的“家门前”
对记者而言,“深入”是最基本的职业素质。深入,才能触及事件的真相;也因为深入,才能感知深沉的感动。
成为记者的这些年,我深入一线,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工厂社区,走进新闻一线,希望记录更加深刻,写作更加生动。
比如,我今年参与的《我家门前》系列报道。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们走进战旗村、兴隆湖等十个点位,听人们讲述“我家门前”一条路、一座桥、一座地铁站、一个公园的变化,记录践行嘱托十年间的成都故事。我采访社区规划师,见证几年实践中,“90后”杨迎琦眼里的成都社区治理;我走进成都国际铁路港,用从小镇姑娘到亚蓉欧国家(商品)馆——法国馆负责人的视角变化,看繁华和城市变迁,记录越来越开放的大门;我走进全面机械化的“天府粮仓”,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眼里的乡村振兴……
尽管身处一个“短视频为王”的年代,但我一直坚信,文字,亦有直击人心的力量,用心的,就是有温度的。或许它们并不足以引爆一个热搜,或是收获大波流量,但它们终会被人发现、认可。也有幸,能用一支笔,记录下这个伟大的时代。
“大城小事”的意义
过去几年,这份职业也时时带来许多触动。有时,是事件或受访者本身;有时,是报道后所带来的连锁效应。
以今年常接触的社区治理题材为例,对媒体来说,这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观察到,同样的社区,同样的故事,已经在发生变化,也产生了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
今年10月初,在一组系列策划报道中,我偶然了解到一个关于宠物友好型社区的线索,它有趣、有戏剧冲突,且新鲜。联系好多方核心人物后,我用一天时间进行采访,几乎走遍了社区的所有角落,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感受这个老旧相融的社区,一一验证受访者所提到的所有矛盾点,最终完成稿件《成都有个“人宠双向友好型社区”:有规矩,很柔软,还挺年轻》。
爱宠箱
在数次修改后,最后呈现的稿件中,关于宠物的矛盾、争论一一呈现。意想不到的是,这篇稿件翌日引起了多方关注,后来也被一些垂直类学术委员会转载。
这篇稿件的另一个回馈,是我从受访者处了解到,在推行项目的过程中,其实受到了多方阻碍——很多人都认为,社区治理更应该关注宏观问题,如一老一少、老旧小区改造,以宠物为切口是一个小之又小的命题。但稿件所产生的正能量,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领域。
事实上,宠物友好型社区的背后,包含着青年共建、文明典范城市创建等诸多内核。我认为,这也是成都开放性的体现。
这两天,我在上海采访第五届进博会期间,一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也专门提到了成都的宠物友好型社区,这亦从侧面反映出“大城小事”的意义所在。
红星新闻记者 彭祥萍
编辑 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好记者有本事 好故事有温度
好记者,拿出好本事,讲出好故事。今年下半年,由中宣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九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面向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参赛者讲亲历故事、说采访过程、谈内心感受。新闻战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积极传播党的声音,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心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积极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有力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好记者讲好故事——2022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于11月8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10名记者代表讲述他们的采访经历、所思所想,反映近年来全国新闻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现出的良好精神风貌、新闻队伍建设取得的新进展,为新中国第二十三个记者节献礼。
记录时代风云
见证伟大变革
飞驰的高铁让“流动的中国”更加生机勃勃,美丽乡村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这些精彩的故事,离不开广大记者践行“四力”,去书写、讲述、见证。
河南日报社记者董娉12年都在进行高铁新闻报道,见证了河南在全国率先建成“米”字形高铁网,迈入“市市通高铁”时代。“聊起坐火车的感受,家里的四代人都有深刻的记忆:姥姥90多岁了,拥挤的绿皮车是最深的回忆;70多岁的母亲总提红色的快速列车;我从工作起就开始坐动车,朝发夕至是我的感受;而我的女儿俨然是复兴号的‘老乘客’了!”董娉说,“在这条路上,列车不仅跑得远、跑得快,它还跑进了人心。采访时每个人幸福的笑脸,是最好的答案。”
2015年,湖北广播电视台记者郝晋辉第一次到湖北鄂州市峒山村采访,那时,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千亩土地荒芜,仅靠传统农业“望天收”。7年来,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村里推广“虾稻共生”,有村民在一个小龙虾丰收季就能收入30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养虾的行列,回村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郝晋辉说,“乡村振兴是幸福新起点,在我的镜头里,峒山村的‘万亩湘莲’建成了,‘农文旅研学’的融合发展模式带来了上亿元的效益。我们新时代的美丽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朝看黄海日出,暮赏渤海夕照,春迎东游海豹,秋送南迁候鸟。”去年,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杨成龙在山东烟台市拍摄纪录片《长山列岛》时,听海岛人这样描述自己的家乡。杨成龙说:“渔民们经历了过度捕捞、高密度养殖等过往岁月,海荒了、岛穷了,大家也迷茫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有关部门开始推动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
杨成龙看到:“近海腾退,美丽的海岸线回来了;减少捕捞渔船,大海里的鱼虾回来了;污染企业退出海岛,蓝天碧海回来了。在这里,‘山、水、林、海、城’被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渔民在海里投鱼礁、种海草、修复海底生态。他们还建起现代化的海洋牧场,迈进了耕海牧渔的新天地。”
书写榜样事迹
唱响奋进凯歌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书写榜样事迹,唱响奋进凯歌,推动全社会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广大新闻工
去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王宁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采访26位高龄专家。“深潜院士”汪品先在耄耋之年深潜3次,他每天坚持骑单车去办公室,“骑车锻炼身体,而且比走路省10分钟”;天文学家叶叔华院士每天中午自己到食堂打饭,吃不完的打包回家;“焊接泰斗”潘际銮院士反对“唯论文论”,呼吁学生们多去一线、多做实用的东西;“七一勋章”获得者蓝天野有近77年的党龄,他原名王润森,当成为党的交通员后改名为蓝天野,而这个名字,人们叫了他74年……
王宁采访后说:“我要努力把他们这种生活里简朴、事业中坚守、信仰上忠诚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观众。”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
10年来,中国石油报社记者徐远震奔走在祖国西部的荒漠、高原,记录建设新时代的普通人。气罐车司机郑有录的日常工作是把天然气从格尔木送到拉萨,他10年跑了521个来回;德令哈输气站的普通工人加羊多杰,远离家人坚守在高原油气管线上,最终突发疾病倒在荒漠里……徐远震在高原采访,看到了许多普通人的坚守和奋斗故事,“正是他们让我明白,在建设世界能源强国的征程中,‘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深刻含义。”
去年,一名亮出党员徽章的新疆大叔感动了无数网友——几名游客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游玩,车在行驶途中陷入泥潭,恰巧途经这里的阿布都加帕尔·猛德和他的同伴徒手将车辆推出泥淖,感动的游客拿出钱表示感谢,大叔连忙摆手拒绝并亮出了胸前的党员徽章。新疆克州广播电视台记者伊帕尔·阿卜力米提说:“在大叔看来,他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我理解他,因为我们每一个新疆人都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就是我们守护祖国边境的人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和平时期,并不是每一名中国军人都在战火与硝烟中冲锋。更多的中国军人是在没有硝烟的战位上默默坚守、牺牲与奉献。”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记者王琢舒曾在零下43摄氏度、风力11级的极寒恶劣条件下跟随官兵巡逻执勤,她还听说了许多边防官兵的感人故事,感慨“‘以我之牺牲,换祖国山河无恙’已经刻入每个戍边军人的心底。”
王琢舒说,“作为一名军事报道记者,我会一直坚守战位,用笔触和镜头,让更多的人看到中国军队和中国军人的‘好样子’”。
讲好中国故事
更好打动人心
今年立春,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支来自大山里的儿童合唱团用希腊语演唱了一首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颂》,淳朴的歌声打动了世界。
“这是河北阜平县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长城新媒体集团记者杨亚红讲述了合唱团的台前幕后故事,“都说咱中国小康了,可美好的生活到底什么样啊?这帮孩子站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舞台上,就是对全世界的回答!”
当前,仍有一些外国媒体戴着有色眼镜来报道中国。面对外媒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歪曲报道,新华通讯社记者眭黎曦说:“我们要用铁一般的事实,用外媒听得清、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们针锋相对。后来,看着95岁的重症康复者在我的镜头前侃侃而谈,那些外媒沉默了,外国观众则被触动了——原来中国真的做到了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眭黎曦说:“传播中国声音,也要用外国人能听到心坎儿里的方式去讲述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推出纪录片《我的朋友是党员》,用外国人的视角讲述中国共产党员的故事。有海外网友留言表示‘很愿意与这样的中国共产党员交朋友’。”
全媒体时代,如何让报道更打动人心?
“新千里江山图”呈现10年锦绣华章,《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讲述中国铿锵足音……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全方位报道党的二十大盛况,收到良好效果。人民日报社记者左潇讲述了参与新媒体报道的经历和体会:“近年来,新媒体产品军装照H5刷屏、新媒体创意报道——快闪店‘时光博物馆’打动人心,系列产品让用户感受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触摸到了新媒体报道的‘温度’。”
今年,左潇和同事们发起“带着我的梦想上天宫”征集活动。“香港培侨中学的陈蔓琳同学收到了航天员陈冬发自中国空间站的信件。好奇与憧憬,立志与拼搏,在这次通信中交汇,一颗努力奋斗、爱国爱港的种子生根发芽。”左潇感慨,“新媒体搭建的桥梁,‘跨度’很大,连接你我的现在与未来;又‘精度’极高,画出网上网下同心圆,让有意思的事情更有意义。”
女记者为爱远嫁屡遭家暴:隐忍退让只会自断生路!
6日,另一个“拉姆”刷屏了。
她叫马金瑜,是一位曾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媒体人,为了爱情,她远嫁到西部一个闭塞地区,生儿育女。
别人眼里,她养蜂养花,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可在现实生活中,她忍痛挨打,长期遭受着家暴欺凌。
马金瑜和丈夫扎西
受过高等教育、获得过专业领域大奖的马金瑜,为爱辞掉工作远赴他乡,嫁给青海蜂农做助农电商,这本是一个多么奇妙而美好的故事。
然而大家都仿佛只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局——她自述一次又一次被丈夫殴打到大小便失禁、骨折、昏厥,下身不断流血……那些场面,简直无法想象。
《致富经》中的马金瑜
看了她的故事,长安君五味陈杂,心里有些话想说——
隐忍的羔羊,只会助长野蛮和嚣张
马金瑜遭受了多年的家暴,却选择一次次隐忍。也许她在依赖习惯与深陷恐惧之间不断徘徊、矛盾、犹豫,却又无从选择;也许她的认知观早已在多年家暴婚姻中扭曲,一直在自我检讨、迎合对方,已完全失去了自我。
施暴是一种瘾,一旦开始,覆水难收。殊不知,隐忍也会上瘾,一次将就,次次迁就。
所庆幸的是,忍了多年后,马金瑜终于敢揭开这个脓疮。紧闭房门里那几平米的空间,从来就不是法外之地——家暴,绝不是家务事;受虐,本不该再隐忍。隐忍退让只会自断生路!
隐秘的角落,本就该照进阳光!
“零容忍”是共识,更是政法机关的态度
两口子闹别扭,本就是两个人的事;但若触及法律的底线,必然会被追究到底。当一个人把家暴当成家常便饭,政府和法律必当挺身而出,对施暴者依法严惩,对社会恶习坚决革除!
法律是保护被家暴者最可靠的盾牌。
2019年,美妆博主宇芽哭诉被家暴的当天,当地公安机关就已经介入调查,当晚就通过媒体发声,回应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这不是一个个案,近年来,法律对惩治和防范家暴的大网越织越密实。
2015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2016年《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从政法机关到民政、村(居)委会,从妇联到共青团、工会,社会力量被充分调动起来,预防、发现、惩治、救助职责清晰、贯穿全程。
维护“家门里”的安全,已经成为各部门共同的职责。
舆论的善意,是良知的回归、社会的进步
家暴是违法的,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隐秘的存在着。家暴不应被贴上地域和民族的标签,经济发展水平、乡风民俗也不应是家暴的“挡箭牌”。
面对马金瑜遭受家暴,不应去考虑“为什么挨打”,而应将“决不能打”做为共识——舆论的关注点,更应聚焦于如何在法治的框架内严惩施暴者,如何更好的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
家暴不仅是家事,更是社会的事。社会成员对任何形式的暴力给以最明确的反对,对任何施暴者给予最一致的谴责,对法律提供的解决方案给予最大程度的期待,是一个社会文明与法治的里程碑;从原先的沉默不语,到现在一个个敢于站出来的受害者,也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厚植现代文明的根基,经济社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成果才能反哺文明的进步。
最后,长安君还想说——
比起事后拿起法律武器,更重要的,是真正活出自己人生的底气。能保护你的,除了法律,更是自己。
自我救赎,才是最大的救赎!
6日,另一个“拉姆”刷屏了。
她叫马金瑜,是一位曾在一线城市工作的媒体人,为了爱情,她远嫁到西部一个闭塞地区,生儿育女。
别人眼里,她养蜂养花,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可在现实生活中,她忍痛挨打,长期遭受着家暴欺凌。
马金瑜和丈夫扎西
受过高等教育、获得过专业领域大奖的马金瑜,为爱辞掉工作远赴他乡,嫁给青海蜂农做助农电商,这本是一个多么奇妙而美好的故事。
然而大家都仿佛只猜到了开头,没猜到结局——她自述一次又一次被丈夫殴打到大小便失禁、骨折、昏厥,下身不断流血……那些场面,简直无法想象。
《致富经》中的马金瑜
看了她的故事,长安君五味陈杂,心里有些话想说——
隐忍的羔羊,只会助长野蛮和嚣张
马金瑜遭受了多年的家暴,却选择一次次隐忍。也许她在依赖习惯与深陷恐惧之间不断徘徊、矛盾、犹豫,却又无从选择;也许她的认知观早已在多年家暴婚姻中扭曲,一直在自我检讨、迎合对方,已完全失去了自我。
施暴是一种瘾,一旦开始,覆水难收。殊不知,隐忍也会上瘾,一次将就,次次迁就。
所庆幸的是,忍了多年后,马金瑜终于敢揭开这个脓疮。紧闭房门里那几平米的空间,从来就不是法外之地——家暴,绝不是家务事;受虐,本不该再隐忍。隐忍退让只会自断生路!
隐秘的角落,本就该照进阳光!
“零容忍”是共识,更是政法机关的态度
两口子闹别扭,本就是两个人的事;但若触及法律的底线,必然会被追究到底。当一个人把家暴当成家常便饭,政府和法律必当挺身而出,对施暴者依法严惩,对社会恶习坚决革除!
法律是保护被家暴者最可靠的盾牌。
2019年,美妆博主宇芽哭诉被家暴的当天,当地公安机关就已经介入调查,当晚就通过媒体发声,回应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这不是一个个案,近年来,法律对惩治和防范家暴的大网越织越密实。
2015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2016年《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从政法机关到民政、村(居)委会,从妇联到共青团、工会,社会力量被充分调动起来,预防、发现、惩治、救助职责清晰、贯穿全程。
维护“家门里”的安全,已经成为各部门共同的职责。
舆论的善意,是良知的回归、社会的进步
家暴是违法的,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隐秘的存在着。家暴不应被贴上地域和民族的标签,经济发展水平、乡风民俗也不应是家暴的“挡箭牌”。
面对马金瑜遭受家暴,不应去考虑“为什么挨打”,而应将“决不能打”做为共识——舆论的关注点,更应聚焦于如何在法治的框架内严惩施暴者,如何更好的保护弱者的合法权益。
家暴不仅是家事,更是社会的事。社会成员对任何形式的暴力给以最明确的反对,对任何施暴者给予最一致的谴责,对法律提供的解决方案给予最大程度的期待,是一个社会文明与法治的里程碑;从原先的沉默不语,到现在一个个敢于站出来的受害者,也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厚植现代文明的根基,经济社会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成果才能反哺文明的进步。
最后,长安君还想说——
比起事后拿起法律武器,更重要的,是真正活出自己人生的底气。能保护你的,除了法律,更是自己。
自我救赎,才是最大的救赎!
: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2日 星期一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记者的故事有哪些(关于记者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130647.html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