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故事有什么内容概括出来(圆明园的故事有什么内容概括)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0111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圆明园背后有哪些故事?十二兽首回归背后又有哪些经历?
文 | 摸金秘史
编辑 | 摸金秘史
你知道被毁之前的圆明园有多美吗?
在圆明园被毁掉之前你知道背后都有哪些故事吗?虽然通过现代的科技已经能够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圆明园了,但是里面的文物却怎么都无法为我们复原。
那么这些文物都去了哪里?又有多少文物已经回归了祖国?
其中在十二生肖兽首回归的背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故事?
圆明园可以说是惊艳世界的杰作,被称为万园之园,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华丽的皇家园林。
它是在1709年,由5位皇帝历经150多年才修建完成的一座离宫。
在圆明园中的圆代表圆满无缺,超越常人;而明则代表明光普照,完美明智。
圆明园一共分为三个园,在康熙和雍正在位期间修建了西侧的圆明园,到了乾隆时期,扩建了东侧的长春园和绮春园,所以圆明园也被称为圆明三园。
之后又建造了西洋楼,即使到了财力不足国势日衰的时候,嘉庆仍然没有放弃对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
圆明园里面还有一百多处景观,它们每一景都像是一座园中园,乾隆当时还让宫廷的画师画出了圆明园中最独特的40处景,所以当后期看到这40张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当时圆明园的盛况。
在圆明园中还有一处非常重要的建筑,就是正大光明殿,也就是圆明园的正殿,就像是乾清宫的缩小版。
在圆明园中有个最大的湖泊——福海,相传东海有三座神山,山上还有仙人居住,徐福听说里面还有长生不老的宝药,便上报给了秦始皇。
于是秦始皇令徐福带着三千童男童女就入海去寻求仙药了,而福海的名字由来就是根据这件事情而来的。以求皇帝长生不老,大清帝国江山永固。
在圆明园中除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一样的建筑风格之外,还有很多的欧式景观,其中最大的一处欧式景观是在长春园北侧的西洋楼。
它就是西洋楼,虽然只占圆明园面积的1.5%,但是却是中国第一座西式园林,当时还邀请了蒋友仁来设计西洋楼的一系列建筑,这里面还有乾隆为香妃所修建的宫殿,里面还有专门为香妃量身打造的床和浴缸。
在西洋楼有一处喷泉,是在海晏堂,而我们今天重点说的十二生肖兽首就是在海晏堂的楼门前。
说到十二生肖,那就不得不提来自意大利的郎世宁了,在他27岁的时候曾作为天主教的传教士来到了中国,并且还受到了康熙的接见,后来进入宫中当了一名宫廷画师,在之后的时间里,他将欧洲和中国的绘画风格相结合,创作出了很多精美的作品。
到了乾隆年间,便开始加入到圆明园的设计之中,其中海晏堂楼前的喷泉就是这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也是乾隆最喜爱的园景之一。
当时乾隆想要在这个地方设计一处喷泉,就让郎世宁开始着手设计,一开始的设计是十二个裸体少女的形象,后来乾隆看到之后说这不太符合中国的风雅,这时有人提议说把人体的形象换成十二生肖,十二生肖既符合我们中华的文化,又不影响整体建筑的美感,就这样,十二生肖兽首喷泉诞生了。
十二生肖的形象带有中国风格的同时还有很明显的西洋风格,它们身穿旗袍的造型,衣服从肩膀往下遮盖着整个身体,它们不仅造型逼真,毛发都还清晰可见,并且都还有各自的肢体语言。
比如:兔首摇着扇子,蛇首扶手作揖,并且他们到了各自对应的时辰还会进行喷水报时;到了正午的时候,12个铜像还会同时喷水,场面尤为壮观。
那个时代还没有电,为什么它们会按时喷水呢?
当初为了实现喷水的效果,设计师和工匠们可是煞费苦心,他们现在在海晏堂中心建造了一个160立方米的蓄水池,然后用铜管将蓄水池和兽首喷头链接起来,旁边的人力飞龙风水车可以把湖水运到顶部的蓄水池中,再利用水流落差就形成了喷泉。
可惜这样美好的景象却被两个强盗给毁灭了。
当时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咸丰皇帝一路逃亡到了河北的热河行宫。来到了圆明园这座世界园林后,开始了对圆明园大规模的疯狂抢掠,最后又开始放火烧了圆明园。
这场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园内的建筑几乎都被这场大火焚烧殆尽了,而英法联军把园内的珍贵玉器、瓷器等全都贡献给了当时的皇室,十二生肖兽首们则流落到了民间从此销声匿迹了。
但是随着中国不断的发展壮大,开始了对流失文物的重视,十二生肖兽首们也开始浮现在了我们的视线当中,但是它们回到我们视线的方式却有些不同。
在1985年,美国一位古董商人无意中以4500美元,收购了牛首、虎首和马首三件铜首;
到了1987年,这三件铜首和猴首分别出现在了纽约和伦敦的拍卖会上,最终以平均成交价23万美元的价格被收购了,特别是马首已经比最开始的价格高出了166倍。
到了2000年,牛首、猴首、虎首相继出现在了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不过这次这两家公司却引起了公愤,这是什么原因呢?
由于这些文物是掠夺所得的,按照国际惯例应该归还所属的国家,但是这两家公司并没有遵守这样的规定,而是继续拍卖这些文物,这个时候很多爱国人士和爱国企业看不下去了,纷纷想把这些文物拍下来。
当拍卖开始的时候,猴首以一开始200万港币的价格一路飙升到了740万港币,这个时候保利集团知道,猴首必须回到祖国的土地上,于是最后最分别以700万港币、740万港币和1400万港币的高价,将牛首、猴首、虎首险中拍下。
这次拍卖的成功仿佛让这些拍卖行发现了一个商机,就是拍卖中国的文物会引来非常高的社会关注同时,也会引来很多的爱国人士,所以这些拍卖行抓住了我们的民族情感。
到了2003年的时候,香港企业家何鸿燊出资收购了猪首,同时捐赠给了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在2007年的时候,何鸿燊又以6910万元的港币在拍卖会上拍得马首,并且捐赠给了国家文物局;
在2009年的时候,鼠首和兔首出现在了法国佳士得的拍卖会上,拍卖行甚至将起拍价直接提到了一千万欧元,并且最终以1400万欧元拍卖成功。
当然最后竞拍成功的是一家中国企业,但是他却以另一种方式导致这件文物出现了一段小插曲,他虽然以天价拍下了兽首,但是却没有付款,导致这场拍卖最终流产了。
就在这个时候,法国的皮诺家族突然出手,将兽首买了下来并无偿捐赠给了我国,面对这种友好的行为,我们应该表示敬意。
继牛首、猴首、虎首、猪首之后,兔首、鼠首和马首也回到了祖国。当鼠首和兔首的事件之后,本来准备出现的龙首也杳无音信了,不过听说目前是在台湾的一个收藏家手里,至于蛇首、羊首、狗首和鸡首目前还是下落不明的状态。
除了12生肖兽首之外,圆明园中有很多文物现在还一直流落在外。
其实在圆明园被烧之后慈禧想要修复圆明园,但是由于国库亏空无力负担而放弃了,不过还是恢复了园中的一些景观。
可是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北京又被攻占,圆明园又一次遭到了洗劫,并且又经过后来北洋军阀和附近村民的洗劫,圆明园彻底变成了一具空壳。
圆明园中被抢的文物粗略估计大概有150万件,其中园中文物的流向主要是在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馆,里面有两万件中国的文物;在法国枫丹白露宫中也有三万余件;剩下一百多万件被抢的文物,流落在了欧洲的民间早已不知去向。
经过国家70年的不懈努力,已经有15万件流失的文物回归。
同时十二生肖兽也以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一段曲折的故事。它们不仅象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还象征着我们当年的强盛,希望有朝一日,兽首能够全数归国。
民间故事:圆明园传说
玉玲珑馆与大小青石
圆明园三园之一的长春园, 是乾隆十六年修建的。乾隆归政后当上了太上皇,就住在那里头养老。
长春园的东边是片海子,海子的小岛上有个玉玲珑馆,馆里收藏着两块玲珑剔透,峻峭多姿的假山石,名为“大青”和“小青”这两块假山石传说是乾隆三下江南,从杭州弄回来的。
乾隆三下江南时,住在西湖行宫里。这行宫背依青山,面临湖水,湖光山色,那景致是再好不过了。
一天,他用完了早膳,由浙江巡抚陪同,划着龙船,到西湖里去游玩。这龙船划到一个叫“焦石鸣琴”的地方,见那儿有一座私人花园,小巧别致,幽雅清静。
乾隆对御前大臣说:“你去问问巡抚,这是谁家的花园?”
巡抚听说忙向前禀告说:“这乃是本地商人陈士杰家的。”
“朕想进园去看看。”
“喳!”
巡抚答应后,忙退了下来,亲自带领一些当差的和太监,传旨陈士杰接驾;并驱赶一些闲杂人等,肃静、回避。
不一会儿,乾隆由御前大臣引路,缓步来到园门口。陈士杰赶紧跪在地上,高呼万岁,叩头迎驾。
乾隆进园后,这边看看,那边瞧瞧,觉得这园子的布局,确实独具匠心。一亭一廊,一水一石,都极有讲究。园内有一个不大的湖面,湖面上没有桥,而是在湖中摆置一些各种形状的山石,人可以踏石而过。湖对岸有一个用山石叠砌成的山洞。洞上面有一座小山,山上有一座单檐四角小亭,亭内有两个汉白玉石的石座,上面摆着两块玲珑剔透的山石,一大一小。
乾隆顺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亭子内,太监们早在亭内设置了御座。乾隆刚想坐下来歇会儿,猛然间,瞧见了这两块石头,不禁“啊”了一声,走过去,用手抚摸着石头连声赞叹说:“奇石!奇石!朕尽天下之富,尚未见过如此好的奇石呢!”
看来,乾隆是爱上了这两块石头了。他贵为天子,当然不好随便张口跟人家要东西。他的心思御前大臣清楚,御前大臣忙用眼神示意巡抚老爷,巡抚老爷立刻明白了,忙派人把陈士杰叫来。陈士杰以为什么事得罪了皇帝, 吓得战战兢兢地跑了来,跪在地下说:“老爷传小人有何事?”
巡抚说:“你这两块山石,皇上很喜爱,想问问你,是从何处买得的?”
陈士杰一听,心里才明白了,原来是乾隆跟我要这两块石头呀!那就送给他吧。 皇帝老子看上了,不送也不行呀! 于是他回答说:“奴才园中这两块山石,大的叫大青,小的叫小青。听先父讲,是从明朝一家遗园中购得的,已有一百余年了,如圣上喜爱,奴才愿意孝敬,自己出资,把它送到京城。”
乾隆一听,心里美滋滋的,传旨御前大臣:“难得这陈士杰一片忠心,赏他八品顶戴。”说完,起驾回行宫去了。
陈士杰回到内室,把这事跟他老婆一说,他老婆急得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数落着他:“亏你还是个做买卖的,这等事你都不会算计?皇帝老子喜欢那两块石头,你把那两块石头送给他不就结了。你还答应自己花钱给运到京城,这离北京城好几千里路,要花多少钱呀!”
陈士杰一听,心想,可也是,这笔钱,得花老鼻子了。虽说皇上赏了个八品顶戴,可这是个虚衔,又没有授实职,管个屁用?但话已出口,后悔也来不及了。要不然,就是犯了“欺君之罪”,全家人都得杀头。
过了两天,陈士杰雇了一艘大船,请来几十个人,用了十几天,总算把石头搬到了船上。黄鼠狼偏咬病鸭子,一路上,不是北风天,就是阴雨天,往北行船,一截比一截难。
船到山东,粗粗一算,已用去了白银四万两。到了黄河,赶上久旱无雨,黄河没水,船又被陷在淤泥里;又雇人挖了十多天,才把船从淤泥中挖出来。只得把船暂搁河中,等到下雨来水再走。
好不容易把这两块石头运到北京城,安置在长春园时,整整用了一年半的时间,花了十三万两白银。陈士杰把他的绸缎铺子和那座小花园全都变卖了还不够!所以,这两块山石又叫“破家石”
这大青石、小青石运到长春园后,乾隆非常高兴。他命内务府会同如意馆的画师,按照陈士杰那个小花园的布局,绘制图纸,在小岛上修建了一座玉玲珑馆,专门安置这两块山石,有曲廊,还有四角小亭。乾隆还为那放山石的小亭取了个名字,叫“朝辉亭”
玉玲珑馆建成后,乾隆常来这儿游玩,高兴时,还摇头晃脑,对着山石吟诗题字。
岂不知这山石的原主人,杭州的陈士杰, 为了效忠他这个皇帝老子,已经倾家荡产了呢!
长春园被焚烧以后,这大青石、小青石被运到了中山公园, 现置放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南边。
三阳开泰
在圆明园的东南隔墙外,有一座小巧玲珑的园子,叫澄怀园。
澄怀园的东北边,有三棵大杨树,每天早晨太阳一出来,那红亮亮的阳光照在树梢上,树叶子就好像镀了一层金。这就是“三阳开泰”。
听老辈子人说,这三棵杨树是三个姑娘变的。这里,有一个辛酸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这圆明园的地界里头,住着一户姓杨的人家。老伴去世了,老头领着三个女儿过活。一家四口,日子虽过得不算富裕,倒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
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皇帝老子到这儿来游玩。他看这儿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景致儿不错,就要霸占这地方修花园,派俩太监去立马把老头一家子轰走。
天底下哪有这么不讲理的?要人家走也得有个期限吧!不,皇帝一张嘴,就是金口玉言,他说要你马上走,你就得马上走。老头呢,躺在炕上说死也不肯离开。是呀,离开家以后,没有了房子,没有了地,也没有了东西,一家四口今后的日子怎么过?
“好呀,你竟敢违抗圣旨!”那俩太监不容分说,举起棍子就打,活活地把老头打死了。
三个女儿,大姐十六,二姐十四,小妹才十岁。见爹爹死了,趴在爹爹身上,哭得死去活来。
那俩太监丧尽天良,见大姐、二姐长得很标志, 竟把她俩抢到宫里去,献给了皇帝,当上了宫女。剩下了可怜巴巴的小三妹,是乡亲们流着眼泪,帮她埋了爹爹,收留了她。
多少年过去了,一天,大姐、二姐在圆明园宫里,忽然发现新来了个小宫女,那么眼熟。她俩正疑惑呢, 那新来的宫女走到她俩跟前,轻轻地叫了声:“大姐!二姐!”
“啊,小妹!”大姐、二姐气得差点儿嚷嚷了出来。
三人来到一个没人的地方,抱头痛哭起来。
“三妹,你怎么也被选进宫里来了?”俩姐姐问。
“我是托门子,才被选进来的。”
“你为什么?你还不知道宫里头是座活坟墓吗?我们姊妹三人真是命苦!”大姐、二姐边抹眼泪边说。
“我这几年,在外头求师学了点武艺,这回进宫里来,是找大姐、二姐商量,给爹爹报仇的!”
“我们三个女孩子家,怎能报仇呢?”大姐问。
“能。咱们找个机会,点它一把火,把园子给烧了,把那害人的皇帝老子烧成灰,趁乱劲时就跑,兴许能跑出来,还能活命。就是跑不出来,大不了也不就是一个死吗?”
她们等了一天又一天,等了一年又一年,三年以后,机会到了。皇太后七十大寿,要在舍卫城里的大戏台演七天大戏。趁皇帝,王公大臣陪太后看戏的时候,她们姐妹三人,找了些枯枝烂叶,偷偷地堆在舍卫城的墙角下,用松明子一点,火就噼噼啪啪烧起来啦!
“有人放火啦,有人放火啦!”巡更的小太监和八旗护卫兵看见了,高声喊了起来。
看戏正在兴头上的太后和皇帝,听说起火了,由太监、宫女搀着,赶紧就逃命了。那些王公大臣,这时也顾不得什么体统了,一个个争先恐后,夺门而逃,你撞我,我挤你,简直乱成了一锅粥。
趁这乱劲儿,姐妹三人就往园子的西北角跑,那儿是片树林子,好躲起来。该死的八旗护卫兵,见是三个女的,壮起胆子追了上来。三妹噌地一下,跳到了一个树杈上。可大姐、二姐实在跑不动了,眼看就要被护卫兵抓着了。
怎能自己一个人逃命呢?三妹一看,大势不好,又嗖地一下从树上跳了下来,一连打退了好几个人。但究竟寡不敌众,姐妹三人都被抓了起来。
这一把火没把皇帝烧死,也把他吓了个魂飞魄散!他下旨:把那三个放火的宫女活埋了!
这样,她们姐妹三人被活活地埋在了圆明园的东南墙外。
不久,那儿长出了三棵杨树,枝杈相接,紧紧相依,越长越高,越长越大。
人们说,那就是她们姐妹三人。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火烧圆明园,都没有烧着这三棵杨树。
现在,这三棵杨树还在,每棵都有三十多米高,三人合抱那么粗。据说,那是北京现存的最大最老的巨杨。
王怀庆“破盘”
民国八年秋后的一天,圆明园里出了件新鲜事儿:看守各处的太监,不论大小,每人得到一封大红请帖,请他们到正觉寺(俗称喇嘛庙)去赴宴。这请柬落款处,端端正正地写着三位人物的名字:鲍威汉居中,左是赵元,右是王浩。
这三位人物可不简单,都是京西三副衙门的头儿。鲍威汉是协台,赵元是参谋,王浩官居游击。他们三人一跺脚,整个西山就得抖三抖,他们下的请柬,谁敢不去?
虽说冯玉祥逼宫后,圆明园里的太监少多了。但圆明园地方大,留下来看守的人聚一堆儿,也还有上百号。这百十来个太监,手拿大红请柬,仔细那么一琢磨:这三副衙门在正觉寺请吃饭,是从海淀叫的席儿,那么大的举动,准有来由。要不,能请你白吃吗?
果不其然, 酒席宴上,菜上五道,酒过三巡,鲍威汉、赵元、王浩三人一撩马褂,站了起来。
他们双手抱拳,满脸堆笑,给大家打了个拱,然后就由鲍威汉做代表,对大家说:“诸位公公,今日请大家来,有一件小事相求。王将军,也就是王提督,心潮来了,念好了一个地方,想修个花园,要使点圆明园里的旧料。到时候,请公公们闭闭眼睛。”
原来,这顿饭是他们三人奉王怀庆的命请的。
太监们一听,心里全明白了:敢情是王怀庆要拆圆明园,修他的私人花园呀!虽然他们是看守圆明园的,可这话得到哪儿随哪儿。过去是大清朝,他们自然听大清朝的;可这会儿是民国了,那就得听民国的官儿的何况这个王将军不比等闲,他是北京城的九门提督。按这会儿的话说,就是首都的卫戍司令,还兼着国民军第十三师师长。谁肩膀上也没扛着两个脑袋,哪敢得罪他?因此,当鲍威汉讲完话后,没有一个人敢说个不字的,甚至有个把讨好巴结的还说:“圆明园里东西有的是,您三位转告王将军,想使哪样就使哪样吧!"
虽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两次放火大烧,有的地方大火没烧到;有的殿和楼,顶子烧了,四壁和地基还都是好好的。甭说木头石块,就是一砖一瓦,老百姓谁也没敢进去拿过。王怀庆这一带头,可就不得了啦!北京各大小衙门,有权有势的人物,都想从圆明园里捞点儿东西。有的名说是买, 也给不了几两钱;有的干脆就是明抢暗偷。太监们一律都闭着眼, 假装没看见。
来园门口等着往外拉东西的,哪天也得有二百来辆大车。狮子、华表拉完了,拉木头、石料;木头、石料拉完了,就扒墙。最后实在没东西可拉了,就把那些白大石块砸了,掺在京白米里,当大米卖了。现在北京城里,到处都有圆明园的古物儿。
圆明园三园是个倒“品”字形,围上围墙,远看就像个大盘子。自王怀庆从园子里拉东西起,这个“盘子”就破啦,大伙儿就称这事叫“王怀庆‘破盘’”。
圆明园的故事
太阳透过密密层层的叶子,把阳光的圆影照射在地上,没有了盛夏的燥热,适合午后带娃出门赏景。
周六下午,我们带着Gasper去了一趟圆明园。
“妈妈,圆明园是什么地方?”
“是一个大公园。”
“我们为什么要去那里?”
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
告诉他:赏景?家门口就有公园。
告诉他:进行爱国教育。不到4岁的孩子根本听不懂。
幸好,景区有扫码听介绍的功能。更好的是,还有5岁小朋友能听得懂的儿童版故事。
于是,我们跟着讲解,看着周边的景色,边学边游。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占地350公顷,建筑面积近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门票价格
①大门门票:
成人门票:10元/人次;
半价门票:5元/人次;
②套票(含门票、西洋楼遗址景区、盛时全景模型展)
成人门票:25元/人次;
路 线
地铁4号线圆明园站B口
家庭出游,既是亲子时光,也是共同学习的好机会。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聊。激发年幼孩子学习的欲望,一定不是照本宣科的讲解,也不是坐在教室里的听讲,而是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让他通过自己的观察产生疑问。好奇心、想象力,就是通过自己不断的体验而被激发。
第二天,3岁11个月的Gasper 口述,我记录了他的游览过程。
昨天,爸爸妈妈带我去了圆明园,我看到了倒塌的建筑。妈妈告诉我,曾经有一群坏人把东西抢走,宝物没有了,建筑也被烧毁了,我心怀可恨,再也不想见到那些坏人。
我在那里看到了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头像,听姐姐读了他的作品片段,还见到很多写着数字编码的石头。
在大水法前面听了圆明园的故事,看到了十二生肖,现在只有猪头在喷水。
河里有很多大大的荷叶。小青蛙用圆圆的荷叶当床,用莲花当枕头。夜晚他躺在上面睡觉,夜里听到风在歌唱,看到了夜空闪闪的星星,做了一个甜甜的美梦。
爸爸妈妈带着我复习了《咏柳》和《江南》的古诗。我在荷花池边听了凯叔的《诗词来了》的唱读古诗。
我还吃了莲花样子的冰淇淋。
我特别开心!
©Gasper成长记
小朋友不仅讲了故事,还画了故事。
听故事、利用情景学习、游乐,用适合孩子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爱国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学习。知识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被孩子接纳和吸收。
圆明园彻底被毁始末
《圆明园彻底被毁始末》
1895年,也就是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纵火35年后,康有为游历了这里并在当天日记中写道:“虽蔓草断砾,荒凉满目,而寿山福海,尚有无数亭殿。竟日仅能游其一角。有白石楼一座三层,玲珑门户,刻画花卉,并是欧式”。但仅仅百年后,如今的这里却满目疮痍,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
经过梳理,原来这座园子又曾遭遇了四大劫难才有了如今的“胜景”。
NO1,火劫:英法联军主导开辟毁园之先河,然而周遭土匪,百姓,守园官兵亦为趁火打劫者,最贵重的文物被英法掠走,土匪抢剩下的几乎周边的人都加入进来,仿佛这是一场“全民盛宴”。但所幸这时候的圆明园未伤筋动骨,古建筑群基本都在。
NO2,木劫:八国联军乱京,圆明园再次被进一步损毁,趁火打劫的人把园内火劫之余的建筑、木桥的柱桩锯断,园内的珍稀树木也全部被砍伐一空。而园内则炭厂林立,就连树枝和树根都被烧成木炭出售。事后可见东直门内木材堆积如山,大部分源自圆明园,此时的古建筑群开始大量损毁。
NO3,石劫:末代皇帝溥仪曾经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载,民国时期各路军阀都把圆明园作为石料厂进行盗取或做家中庭院建材或做墓园构件,文中称“军人押车每日10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实际上的情况远比这个更严重,圆明园大到主建筑的构架,小到屋瓦石条统统被搜罗个底掉,而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几十年,此次圆明园已经损失殆尽。
NO4,土劫:经历了三劫后的圆明园只幸存了水系和建筑雏形,但最后的土劫让圆明园彻底的面目全非,1940年后大量农户进入到这里,开始平山填湖并造田种稻。并且一些军队进入作为基地侵占,一座座土山被挖去填湖,山形水系遭到严重破坏。一时间,昔日的万园之园成了麦垅相望水稻河田,这座将近二百年的皇家园林终于在大家的手中变成了如今模样。
所以,这样的圆明园还有重建的必要吗?有吗?还有吗?
下面是一组圆明园被毁几十年后的老照片(处于石劫期间)
《朕的圆明园》:五代帝王与圆明园的二三事
一百六十年前的10月18日,因为英法联军大肆抢夺和破坏,一座存世一百五十余年,不计人力、物力、财力建成的蕴藏着中西文化与皇家气派的园林——圆明园,就因此变成了断壁颓垣。这座始建于康熙末年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服务了五朝皇帝,经历了历史上的许多大事件,见证了清代百余年由盛及衰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这座小小的园林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个王朝、一个时代的小小缩影。
圆明园废墟
《朕的圆明园》与
《朕的圆明园》这本书视角独特,将圆明园从建成到陨灭这一百余年的历史按照时间发展顺序,通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清代帝王与圆明园相关的事件与数据,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还原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圆明园。
刘阳《朕的圆明园》
这本书非常适合普及知识,里面提及的方方面面十分全面,用词通俗易懂,选配的图片也十分精美,你很难想象,以景点介绍为主的《昔日的夏宫圆明园》、以流散文物研究为主的《谁收藏了圆明园》、以讲述建筑为主的《圆明园的故事》、以老照片印证建筑为主的《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国》和与本书基本相似的《五朝皇帝与圆明园》等。
刘阳
为什么刘阳会对圆明园这么感兴趣呢?还要从一次坐错车说起,那是刘阳小学毕业的暑假,本想去颐和园玩耍的刘阳因为坐错车误打误撞到了圆明园,当时看到圆明园展出的一个关于圆明园历史的展览,了解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刘阳对圆明园有了兴趣,他开始关注和圆明园相关的一切。2004年他进入了梦想的圆明园工作管理处工作,其实刘阳在圆明园的工作主要并不负责搞研究,研究写文章全凭自己多年来的兴趣,不想这么多年深入的钻研,刘阳也算是一个研究圆明园的专家了。
我们看《朕的圆明园》应该看什么呢?那接下来就从圆明园的由来、圆明园的修建、五朝皇帝的园居生活这几个方面来聊聊。
圆明园的由来
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素有“万园之园”的美誉。那么,这座园林为何要叫“圆明园”呢?圆明园这个名字可是大有来头,它是根据雍正帝的佛号“圆明居士”而命名的。当时雍正帝还是皇子,康熙赐地与他建设园林时并御题了匾额“圆明园”。按照雍正帝自己的说法,这“圆明”二字是有出处的,《中庸》云:“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因此这是一个充满期望的名字,也是对千秋基业的一个美好愿景。
圆明园匾额
圆明园的修建
圆明园从康熙一朝初具规模之后,每一朝皇帝都对其进行修建、扩建、翻新,因此圆明园集合了几代人的智慧与审美,它不仅有皇家园林的庄严与气派、也有江南园林的精致与秀美;它有东方儒、释、道文化的内涵;也有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繁复与奢华;它有东方智慧的榫卯结构,也有西方工业文明的人工喷水装置 。
铜版画 观水法
样式雷家族几代人与圆明园的渊源
而这一切,除了这几位清代帝王当园林的总设计师的构想与指挥之外,还需要有人来实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样式雷家族。样式雷家族有多牛?曾有“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这样的诗来赞誉他们。这个世家,为我国古典建筑事业书写了无比灿烂的篇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五分之一,都涵盖了这个家族世代传人的心血。
样式雷家族的图纸
“样式”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是指建筑的式样。他们的工作以设计样式为中心,包含测绘选址、建模、施工等。
雷金玉是“样式雷”家族中的第二代,他参与了圆明园的大规模扩建,从设计立样到后期营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家族的辉煌奠定了基础。雷声微是“样式雷”第三代,张宝章先生认为雷声微生活于乾隆盛世,正是京城西郊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大兴土木之时,因此雷声微应该也是参与了圆明园的建造的。 雷景修是“样式雷”第五代,雷景修生活于清室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土木兴建的需求和数量比之前朝有所下降,他整理的画样、烫样等图档资料不仅为清末圆明园重建提供了支持,更为后人了解清代建筑、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资源。雷景修的儿子雷思起、孙子雷廷昌生活在清晚期,两人皆担任清朝末期圆明园的重建工作。
国宝档案中的样式雷烫样
“样式雷”家族修建圆明园时建造的不仅仅是本土风格的建筑,西洋楼的施工与设计同样也有“样式雷”家族的参与,因此圆明园是几代帝王的圆明园,也见证了实施修建园子的“样式雷”几代人的辉煌与荣光。
圆明园的模仿秀
圆明园是中西文化、南北文化、宫廷与民间文化相融合的一个园林,园中有许多景致源自于江南园林或江南景观,
圆明园仿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
乾隆皇帝大家都很熟悉,他精通诗文、书画,且非常喜欢南巡。除了南巡之外,他回了京城又很喜欢住圆明园,据统计,平均算下来,乾隆一年要在圆明园居住126天,也就是说一年之中,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圆明园渡过的。江南山青秀美、园林设计也别致、精巧十分有韵味,与皇家气派比起来就是小清新,这让推崇江南士绅文化的乾隆皇帝在见过江南之景后恋恋不忘,因此他将南巡时期在江南巡幸过的、自己喜爱的园林命人“搬到”圆明园之中。
不过在模仿建造的时候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有点也只是参考或者是追求那种文化意境,因此很可能名字相同,那实际存在差别。
你以为乾隆在圆明园只是搞建筑模仿秀吗?不仅是如此。Cosplay当然是来全套。他在圆明园建了一个“(买卖街)”,来体验市集生活,这商业街里面的商品、店铺一应俱全,不仅能买卖,还有杂耍表演,这简直就是大型实景真人模仿秀的雏形啊!我不得不感叹乾隆老爷子真会玩。
圆明园买卖街
五朝皇帝的园居生活
这些皇帝有的在圆明园的园居生活除了处理政务之外,也有不同的消遣方式。比如上面提到的体验生活玩角色扮演买卖游戏的乾隆,可能他这点有遗传,因为他爸爸雍正沉迷于cosplay,故宫收藏的绘画作品《雍正行乐图》中,雍正进行了道士、猎户等不同形象的角色扮演,而雍正本人在自己的圆明园中则扮演过农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亲自种红薯,并拿去孝敬了他的父亲康熙。
雍正行乐图之一
通常来说这些帝王在圆明园也会和在紫禁城一样读书、品茗、把玩字画,乾隆、道光儿时都在圆明园读书,而《四库全书》的编纂、修订也与圆明园息息相关,在故宫乾隆有三希堂,在圆明园他就建了画禅室来收藏字画,比如闻名天下的第二行书苏轼的《寒食帖》曾经就收藏在圆明园,帝王也命宫廷画师绘制了许多关于圆明园的画作,这些画作很多作为本书的插图展示出来,它们一方面是圆明园书画艺术收藏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后世不曾见过烧毁之前的圆明园的人来说,是研究圆明园的重要史料,也为我们理解、想象圆明园提供了方向。
苏轼《寒食帖》
四库全书
帝王们并不是独自一个人住在园内,我们看《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火烧圆明园》这些影视作品时,都会看见帝王带着妃嫔一起去圆明园,因此圆明园承载着这些帝王的爱情,比如雍正的年妃就是在圆明园薨逝的,道光与孝全成皇后的感情也和圆明园息息相关,当然无人不知的慈禧也是从圆明园被咸丰宠幸改变了她的人生。
总结
《朕的圆明园》一书讲述了五位皇帝和圆明园的大大小小、各个方面的故事,虽然每篇旁征博引且篇幅不长,但是整体并不深奥晦涩,选用的图片让人可以联想出圆明园昔日的盛景,十分适合感兴趣的入门读者进行知识普及。
我觉得“样式雷与圆明园建设”与“移天缩地,意在君怀:对江南园林的仿建工程”两篇为全书可圈可点之处。如果说五位帝王是本书的主线,在我看来样式雷家族修建、复建圆明园可以说是本书的暗线,只不过并没有分散在各朝来谈论,而是通篇梳理了一番。而对江南园林的仿建这篇是全书之中占用篇幅最多的一篇,所介绍的模仿与被模仿的江南景观、园林都描写得特别仔细,尤其是文末那个“圆明三园仿建工程对照简表”让你一图了解仿建的园林源自何处。
虽然“集天下美景为一园”的圆明园被一把大火烧尽,但是圆明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被烧尽,就算现在的圆明园只是一片废墟,我们依然能从文献和文物中找到它昔日的荣光。#翘楚读书会# #头条品书团# #首届书评创作大赛#
一百六十年前的10月18日,因为英法联军大肆抢夺和破坏,一座存世一百五十余年,不计人力、物力、财力建成的蕴藏着中西文化与皇家气派的园林——圆明园,就因此变成了断壁颓垣。这座始建于康熙末年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服务了五朝皇帝,经历了历史上的许多大事件,见证了清代百余年由盛及衰的历史过程,可以说这座小小的园林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个王朝、一个时代的小小缩影。
圆明园废墟
《朕的圆明园》与
《朕的圆明园》这本书视角独特,将圆明园从建成到陨灭这一百余年的历史按照时间发展顺序,通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清代帝王与圆明园相关的事件与数据,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还原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圆明园。
刘阳《朕的圆明园》
这本书非常适合普及知识,里面提及的方方面面十分全面,用词通俗易懂,选配的图片也十分精美,你很难想象,以景点介绍为主的《昔日的夏宫圆明园》、以流散文物研究为主的《谁收藏了圆明园》、以讲述建筑为主的《圆明园的故事》、以老照片印证建筑为主的《西洋镜下的三山五国》和与本书基本相似的《五朝皇帝与圆明园》等。
刘阳
为什么刘阳会对圆明园这么感兴趣呢?还要从一次坐错车说起,那是刘阳小学毕业的暑假,本想去颐和园玩耍的刘阳因为坐错车误打误撞到了圆明园,当时看到圆明园展出的一个关于圆明园历史的展览,了解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刘阳对圆明园有了兴趣,他开始关注和圆明园相关的一切。2004年他进入了梦想的圆明园工作管理处工作,其实刘阳在圆明园的工作主要并不负责搞研究,研究写文章全凭自己多年来的兴趣,不想这么多年深入的钻研,刘阳也算是一个研究圆明园的专家了。
我们看《朕的圆明园》应该看什么呢?那接下来就从圆明园的由来、圆明园的修建、五朝皇帝的园居生活这几个方面来聊聊。
圆明园的由来
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素有“万园之园”的美誉。那么,这座园林为何要叫“圆明园”呢?圆明园这个名字可是大有来头,它是根据雍正帝的佛号“圆明居士”而命名的。当时雍正帝还是皇子,康熙赐地与他建设园林时并御题了匾额“圆明园”。按照雍正帝自己的说法,这“圆明”二字是有出处的,《中庸》云:“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因此这是一个充满期望的名字,也是对千秋基业的一个美好愿景。
圆明园匾额
圆明园的修建
圆明园从康熙一朝初具规模之后,每一朝皇帝都对其进行修建、扩建、翻新,因此圆明园集合了几代人的智慧与审美,它不仅有皇家园林的庄严与气派、也有江南园林的精致与秀美;它有东方儒、释、道文化的内涵;也有西方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繁复与奢华;它有东方智慧的榫卯结构,也有西方工业文明的人工喷水装置 。
铜版画 观水法
样式雷家族几代人与圆明园的渊源
而这一切,除了这几位清代帝王当园林的总设计师的构想与指挥之外,还需要有人来实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样式雷家族。样式雷家族有多牛?曾有“一家样式雷,半部古建史”这样的诗来赞誉他们。这个世家,为我国古典建筑事业书写了无比灿烂的篇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五分之一,都涵盖了这个家族世代传人的心血。
样式雷家族的图纸
“样式”是什么意思?一般来说是指建筑的式样。他们的工作以设计样式为中心,包含测绘选址、建模、施工等。
雷金玉是“样式雷”家族中的第二代,他参与了圆明园的大规模扩建,从设计立样到后期营建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家族的辉煌奠定了基础。雷声微是“样式雷”第三代,张宝章先生认为雷声微生活于乾隆盛世,正是京城西郊的皇家园林‘三山五园’大兴土木之时,因此雷声微应该也是参与了圆明园的建造的。 雷景修是“样式雷”第五代,雷景修生活于清室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土木兴建的需求和数量比之前朝有所下降,他整理的画样、烫样等图档资料不仅为清末圆明园重建提供了支持,更为后人了解清代建筑、文化等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资源。雷景修的儿子雷思起、孙子雷廷昌生活在清晚期,两人皆担任清朝末期圆明园的重建工作。
国宝档案中的样式雷烫样
“样式雷”家族修建圆明园时建造的不仅仅是本土风格的建筑,西洋楼的施工与设计同样也有“样式雷”家族的参与,因此圆明园是几代帝王的圆明园,也见证了实施修建园子的“样式雷”几代人的辉煌与荣光。
圆明园的模仿秀
圆明园是中西文化、南北文化、宫廷与民间文化相融合的一个园林,园中有许多景致源自于江南园林或江南景观,
圆明园仿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
乾隆皇帝大家都很熟悉,他精通诗文、书画,且非常喜欢南巡。除了南巡之外,他回了京城又很喜欢住圆明园,据统计,平均算下来,乾隆一年要在圆明园居住126天,也就是说一年之中,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在圆明园渡过的。江南山青秀美、园林设计也别致、精巧十分有韵味,与皇家气派比起来就是小清新,这让推崇江南士绅文化的乾隆皇帝在见过江南之景后恋恋不忘,因此他将南巡时期在江南巡幸过的、自己喜爱的园林命人“搬到”圆明园之中。
不过在模仿建造的时候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有点也只是参考或者是追求那种文化意境,因此很可能名字相同,那实际存在差别。
你以为乾隆在圆明园只是搞建筑模仿秀吗?不仅是如此。Cosplay当然是来全套。他在圆明园建了一个“(买卖街)”,来体验市集生活,这商业街里面的商品、店铺一应俱全,不仅能买卖,还有杂耍表演,这简直就是大型实景真人模仿秀的雏形啊!我不得不感叹乾隆老爷子真会玩。
圆明园买卖街
五朝皇帝的园居生活
这些皇帝有的在圆明园的园居生活除了处理政务之外,也有不同的消遣方式。比如上面提到的体验生活玩角色扮演买卖游戏的乾隆,可能他这点有遗传,因为他爸爸雍正沉迷于cosplay,故宫收藏的绘画作品《雍正行乐图》中,雍正进行了道士、猎户等不同形象的角色扮演,而雍正本人在自己的圆明园中则扮演过农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亲自种红薯,并拿去孝敬了他的父亲康熙。
雍正行乐图之一
通常来说这些帝王在圆明园也会和在紫禁城一样读书、品茗、把玩字画,乾隆、道光儿时都在圆明园读书,而《四库全书》的编纂、修订也与圆明园息息相关,在故宫乾隆有三希堂,在圆明园他就建了画禅室来收藏字画,比如闻名天下的第二行书苏轼的《寒食帖》曾经就收藏在圆明园,帝王也命宫廷画师绘制了许多关于圆明园的画作,这些画作很多作为本书的插图展示出来,它们一方面是圆明园书画艺术收藏的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后世不曾见过烧毁之前的圆明园的人来说,是研究圆明园的重要史料,也为我们理解、想象圆明园提供了方向。
苏轼《寒食帖》
四库全书
帝王们并不是独自一个人住在园内,我们看《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火烧圆明园》这些影视作品时,都会看见帝王带着妃嫔一起去圆明园,因此圆明园承载着这些帝王的爱情,比如雍正的年妃就是在圆明园薨逝的,道光与孝全成皇后的感情也和圆明园息息相关,当然无人不知的慈禧也是从圆明园被咸丰宠幸改变了她的人生。
总结
《朕的圆明园》一书讲述了五位皇帝和圆明园的大大小小、各个方面的故事,虽然每篇旁征博引且篇幅不长,但是整体并不深奥晦涩,选用的图片让人可以联想出圆明园昔日的盛景,十分适合感兴趣的入门读者进行知识普及。
我觉得“样式雷与圆明园建设”与“移天缩地,意在君怀:对江南园林的仿建工程”两篇为全书可圈可点之处。如果说五位帝王是本书的主线,在我看来样式雷家族修建、复建圆明园可以说是本书的暗线,只不过并没有分散在各朝来谈论,而是通篇梳理了一番。而对江南园林的仿建这篇是全书之中占用篇幅最多的一篇,所介绍的模仿与被模仿的江南景观、园林都描写得特别仔细,尤其是文末那个“圆明三园仿建工程对照简表”让你一图了解仿建的园林源自何处。
虽然“集天下美景为一园”的圆明园被一把大火烧尽,但是圆明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会被烧尽,就算现在的圆明园只是一片废墟,我们依然能从文献和文物中找到它昔日的荣光。#翘楚读书会# #头条品书团# #首届书评创作大赛#
: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1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圆明园的故事有什么内容概括出来(圆明园的故事有什么内容概括)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130619.html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