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捐献的故事有哪些(捐献自己的故事)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7977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20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 1、42岁医生患病离世捐献角膜的故事有了后续……
- 2、好样的!山东小伙一年两次捐骨髓救同一患者!专门跑步47天减掉脂肪肝……
- 3、汇聚协力战疫的力量——几则党员捐款故事
- 4、面对面丨7年8公里 6人献出生命 他们在绝壁上开出“天路”
- 5、素不相识却因“髓”结缘!今天来听听捐献者们背后的感人故事
42岁医生患病离世捐献角膜的故事有了后续……
人民网北京4月5日电 (周静圆)3月30日,《谢谢你,杨洪涛医生!》被人民网报道后,杨洪涛医生的故事感动了不少读者,大家纷纷留言表示感谢杨医生的大爱。今日,北京市红十字会传来消息,杨洪涛的眼角膜已成功移植到两位患者身上,他们将看见这个春天的美景。
4月4日22时左右,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杨洪涛的眼角膜成功移植到两位患者身上,让一个先天性角膜白斑的7个月大的女孩获得光明并取得有效视力,并让一位患有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50岁男士重获光明。
3月29日凌晨,杨洪涛因病离世。当日早上7时30分,在海淀医院,杨洪涛的角膜捐献手术完成。生命定格在42岁的他,以另一种方式“点亮”他人的人生。
杨洪涛。北京市红十字会供图
2008年,杨洪涛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2015年,他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北京市海淀医院心内科。2021年2月份,杨洪涛被确诊为胰腺癌。确诊后,他便开始了艰难的抗癌路。
2022年10月,杨洪涛的癌细胞转移,知道自己完全康复的机会非常渺茫,于是他做了一个决定:捐献眼角膜,把光明和希望带给其他人。之后,杨洪涛放弃了创伤治疗方式,采用止痛和营养支持的保守治疗。
42岁的杨洪涛把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留在了他眷恋的这个世界。今日清明,缅怀杨洪涛医生!
相关链接:
谢谢你,杨洪涛医生!
好样的!山东小伙一年两次捐骨髓救同一患者!专门跑步47天减掉脂肪肝……
12月7日,一位来自山东东营的小伙王长存,在济南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这是他一年内第二次捐献,也是第二次挽救同一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8日下午,记者来到王长存所在的宾馆,见面时,比起寒暄的语言,他握手的力度似乎更能表达“我很好,也希望患者能好”。
如果我第二次不捐献,
他的生命可能就消失了
第二次采集造血干细胞的过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
当时,王长存躺在山东省立医院的病床上,为了保持整个过程中血液循环顺畅,他必须不停地转动手中鸡蛋大小的“小熊”玩偶。看着鲜血从手臂抽出,通过体外循环,让“生命的种子”留在容器中,他希望,那位素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能够得救。这与他第一次采集时的心情相同。
“不一样的是,这次没有那么紧张。因为知道整个过程是什么样的。”既没有麻醉进手术室,也没有电视里所谓的敲骨吸髓,说着,王长存撸起袖子,两条胳膊上的针孔清晰可见。“目前采集技术很先进,从两个手臂的固定位置同时插入采集针,建立采集的管道。然后从一只胳膊抽血,出来以后进入体外循环机,把需要的干细胞分离出来,其余的血液再从另外一个胳膊输回到体内。现在伤口已经不疼了,反应也没有上次大。”
正在采集造血干细胞的王长存
不出意外,此时此刻,自己捐赠的这袋161毫升的造血干细胞,应该已经输给了患者。想到这些,王长存舒了一口气。一年内完成两次捐献,这样的事例着实不多。来之前,王长存也有顾虑,患者体重有180多斤,自己不到140斤。为了保证用量充足,第一次捐献时,一袋289毫升的造血干细胞,采集了4个多小时。这次,自己的身体能吃得消吗?“当时红十字会的负责人给我看了一个检测结果的截图,上面写着我是患者的唯一供者,如果我第二次不捐献的话,他的生命可能就消失了。”
王长存第二次采集的造血干细胞
只要克服动员剂带来的浑身酸痛,力所能及地为白血病患者送上一袋造血干细胞,就能救一个人的命。况且,细胞很快就会在自己体内重新分裂增殖,没什么大不了。想到这里,王长存决定,必须要去!
女儿生日那天接到通知,
家人的鼓励让我充满动力
王长存回忆说,第一次捐献的时候,家里人都非常支持。“我在2018年就登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库,时隔3年,终于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他们说我跟一位白血病患者初筛匹配成功了,并且征求我的捐献意愿。”
那天是2021年3月5日,王长存记得非常清楚,因为是自己女儿的生日。“特别激动,就跟我姑娘说,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不仅是你的生日,而且爸爸将要去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说,在远方有一个叔叔得了白血病,如果爸爸把自己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给他,他的病就能好了,她说爸爸真棒。”
王长存与家人一起锻炼
得到了女儿的鼓励,王长存充满了动力,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让自己的身体状况达标。“当时有脂肪肝,体重也超标。为了能够顺利捐献,从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就给自己制订了锻炼和饮食计划。”每天清晨5点,王长存会拽上妻子刘娜一起跑步1小时,饮食也改为了以清淡为主,蔬菜和蛋白质合理搭配。
47天过后,王长存身体的各项指标都回归正常,而且跟患者最终的高风险匹配也完全一致。4月21日,王长存和妻子一起来到了山东省立医院。“来回7天,其中有4天是在打动员剂,第5天采集,从上午9点一直采集到下午1点多。”
第一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时,王长存配合医务人员做准备工作
王长存的表现,妻子刘娜看在眼里。“他很紧张,导致血液循环也受了影响,采集的机器就一直在报警。然后他也不敢喝水,因为不能去厕所。躺了4个小时,起来的时候整个人都没力气了,但最终采集的结果没问题。”
一次捐献,已然伟大;
两次捐献,难能可贵
第一次采集时,王长存还发了一条朋友圈,调侃说自己完成了人生第一次住院。可刘娜记得,整个过程其实没有说起来这么轻松。“也是跟个人体质有关吧,打动员剂的时候,他的白细胞并没有按照预期变化,后来医生加大了剂量。他就出现了关节胀痛、腰疼、头疼等等症状,还有一些低烧,硬是挺过来了。”
等到捐献完了回家,王长存没想到自己把母亲吓到了。“她看到我们后就哭了,说脸色变得很差,很黑,就很心疼。”正因为如此,在得知要进行第二次捐献时,父母起初是不同意的。“我就跟他们讲,如果我不去,那可能会失去一条生命。我去了,最多是自己抽点血,休息一下,补补就行了。因为我本身就是学医的,现在又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救死扶伤,多么光荣的一件事。”拗不过儿子,父母只能叮嘱他一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而王长存最关心的还是患者的病情,第二次采集结束后,他专门去问了医生。“问问第二次捐献的造血干细胞能否能及时改善患者病情,得到的回答是淋巴细胞的回输确实有很大帮助。所以说,自己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接下来,王长存说要保持锻炼的好习惯,等待着有一天,再为他人排忧解难。而妻子刘娜也已于今年7月正式登记,成为了一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第二次采集完成后,王长存拍照留念
患者写给王长存的感谢信
未曾谋面的陌生人,却能两次伸出援手,这让患者极其感动。他给王长存写了封信,信中说道,“当我查出患病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人生走向了无穷的深渊。但现在我又觉得我是最幸运的一个,您不仅给我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也让我看到了世界的温暖。我要告诉自己:用心回报社会;我要告诉人们:人间大爱无疆……”
记者 李子骄 张海振
汇聚协力战疫的力量——几则党员捐款故事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里,全国广大党员踊跃捐款捐物,他们中有报党恩的孤儿,有爱心传承的一家三代,有坚守一线的青年党员,有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个个感人故事在神州大地涌现。
“国家的孩子”报党恩
最近,《达茂旗“国家的孩子”致武汉同胞的一封信》连同5550元捐款一起寄往战疫一线。这其中,饱含着达茂旗“国家的孩子”报恩之情。
上个世纪60年代,3000名遭受自然灾害的南方孤儿被送到内蒙古大草原,他们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其中,30多名孩子来到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从此,他们便有了家。
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作为党员,牧民额尔登和童格勒噶等几位身处达茂旗的“孤儿”觉得必须做点什么。于是,他们带头在达茂旗“国家的孩子”微信群中发出捐款倡议。倡议发出后,很快得到大家积极响应,“我捐100元”“我捐200元”……一时间,爱心红包纷纷发来。那一刻,大家的心里只有: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国家有难,身为‘国家的孩子’、身为党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回报祖国、报答党恩。”额尔登说。
一家三代支持战疫
87岁的老党员、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蔡家堡乡后湾村农民李洪占在儿孙陪同下,来到县委组织部,用颤抖的、布满老茧的双手递上了2万元捐款。“我1956年入党,是党培育了我,这是我向党组织交的捐款,也是向党组织交的另一份‘党费’,我年纪大了,抗击疫情帮不上什么忙,只能这样表达自己的心意。”李洪占说。
23岁入党时,为改变“整座大山几乎看不到绿色”的状况,李洪占在山上栽下第一棵树,至今60多年间,他义务植树8万余株133公顷。从青年到暮年,他的脚步踏遍家乡的秃岭沟壑。一生植树守绿,荒山终变绿海。2019年,86岁的李洪占,获得“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我们祖孙三代都是党员,我希望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子孙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虽然不能加入到防控疫情一线,但老人始终督促儿孙,让他们多出力,服务好群众。老人捐款的同时,老人的儿子李珍业、李科业,孙子李积彪每人也都捐了1000元,他们想以捐款的方式尽一名党员的绵薄之力。
青年党员5次捐款捐物
“作为一名党员,我上不了抗击疫情的最前线,只能做这点事情,实在不值一提。”2月28日,兰州铁路局集团融媒体中心党员高志瑛向党组织捐款时说。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高志瑛累计捐款10100元。此前,他分别向武汉市红十字会、湖北省红十字会各捐款5000元,并积极联系厂家购买3000个医用口罩和50套防护服,计划捐赠给兰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甘肃省中医院。高志瑛主动放弃休假,第一时间向融媒体中心党委请战:“疫情十分严重,我是党员,有进站上车的宣传任务,请党组织首先考虑让我上!”
不仅积极捐款、奉献爱心,进班组、到车间,高志瑛还深入基层采访报道,用实际行动践行一名新闻工
老党员的一片深情
山西长治市屯留区党员燕德禄,今年已87岁高龄。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他来到本村的防控卡点,为一线值班人员送去价值400余元的生活物资。村干部告诉老人:“您的心意我们领了,可您的生活并不宽裕,我们不能收您的东西啊!”话音未落,燕德禄又从内衣口袋里掏出100元,他说:“我是一名老党员,也不能为党和国家多做什么贡献了,看到新闻里党员都在捐款,我也得捐!”
福建龙岩市上杭县茶地镇大燮村85岁的老党员何招秀,有着54年党龄。子女外出务工,平时一个人在家生活。听到村里党员同志们都积极为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捐款,正在地里摘菜的她赶忙放下手中农活,掏出口袋里的20元,交给党组织。她说:“我在电视上看到医护人员奋不顾身治病救人时,既心疼,又感动。钱不多,我就想为奋战在一线的战士们买点吃的,哪怕是一碗热腾腾的面条。”
爱心汇聚、暖流涌动。广大党员的一笔笔捐款、一份份牵挂,凝聚起同舟共济的无私大爱,汇聚成协力战疫的磅礴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0年03月06日 04 版)
面对面丨7年8公里 6人献出生命 他们在绝壁上开出“天路”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
过往的数百年,下庄人出山只能沿着一条盘旋在绝壁上的羊肠小道不断向上攀援,世世代代几乎与世隔绝。
17年前,在几近垂直的悬崖绝壁上,一条8公里长的天路被生生劈了出来,下庄村不再与世隔绝。带头修路的人,就是毛相林。
“天坑里”的带头人 要帮村民实现几代人的梦想
从下庄村到巫山县城,步行需要一天多,毛相林从小生活在下庄村,目睹了下庄村的困境:山里的水果成熟了却运不出去;成群的猪羊赶不出山;生了急病的村民抬到半路就可能咽了气;山外的姑娘不愿意往山里嫁。凶险的地形禁锢了下庄村,年轻人只能另寻出路,外出打工。
上世纪70年代末,不满二十岁的毛相林担任了村里的团支部书记,后来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改变下庄困境的担子落到了他的肩上。起初,他觉得无能为力,跟着外出打工的大军打了两个月的工,赚了3000块钱。后来,母亲跟他说了一番话。
毛相林:她是共产党员,跟我讲作为共产党员必须要坚守承诺,必须向人民负责。如果你要出去打工,就不该答应当这个村主任。我一听有道理,回来认认真真接起村上的工作,当时就想,只要你带头做,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1997年,毛相林接任下庄村党支部书记。在县城参加干部培训班时,看到过去同样封闭落后的邻村家家电灯亮,户户电视响,毛相林意识到,他们之间的差距已经拉开。“要想富,先修路”,毛相林意识到想要缩短这个差距,只能先修路。
整村立下“生死状” 绝壁上打响抗争命运第一炮
在毛相林下定决心修路时,下庄村修路还没有列入全县规划。缺乏劳动力,毛相林就号召劳力全都上工地;没有资金,他带头卖猪卖粮。在短短五天时间里,村民们凑出了3960块钱。毛相林捐完了自己的所有积蓄,又用自己的房子做担保,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1万多元。
毛相林:当时立下了军令状,打算用十年修通这个路,十年修不通,二十年,反正一定要把它修通。
记者:那你们这代人基本上就没什么事可干了,就修路了。
毛相林:我说我们这辈人修不通,下一辈人接着修,总要把它修通。我们早晓得。
就包括我自己也有可能在修公路的过程中牺牲,但因为我们是为子孙造福,大家都签了“生死状”,表明自己死了与村上无关。但如果人真正死了,村上哪能无关呢?
1997年腊月初八,下庄人在绝壁之上,打响了向命运抗争的第一炮。因为相对平坦的地方要盖房子种庄稼,他们选择的路线坡度都在70度以上,最陡的地方达到100度。
毛相林和村民们一起,腰系吊绳,用钢钎、大锤、锄头和双手,在近乎垂直的山体上,以最原始的方式步步向前凿进。
两个月内两人牺牲 灵堂前集体表决继续修路
高山绝壁没有人家,村民就以洞穴、岩壁作为栖身落脚之处,吃住都在山洞里。路,在悬崖上一寸一寸艰难地推进。
放炮震碎后的石头在崖壁上滚动,随时有砸中人的危险。1999年8月,意外还是发生了。26岁的村民沈庆富被峭壁上落下的石头砸中头部,掉下了悬崖。
毛相林:我很愧疚,一个年轻人,头天还跟我说得哈哈大笑,第二天就离我而去,我心里很难过。
然而,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意外再次发生。这一次离去的,是36岁的村民黄会元。
黄会元之前一直在外打工,收到毛相林叫他回来修路的信赶回来。在一次采访中,黄会元这样说,“我们都很积极,盼着早日修通公路,好得到幸福”。
接受完这次采访的第二天,黄会元在用钢钎撬动被放炮炸松的岩石时,被一块滚落的巨石砸中,掉下悬崖。两个多小时后,人们在深谷里找到了他已经冰凉的身体。此时,他刚刚回村8个月。压力与愧疚从毛相林的心底往外冒,这让内心一直无比坚定的他第一次产生了动摇。
毛相林:往黄会元家里送遗体的那天晚上,我就想放弃了,我不晓得后头还死多少人,死人了我到底怎么办?
黄会元的父亲黄益坤是个严肃的人,送黄会元遗体回家时,毛相林做好了挨骂挨打的准备。然而,黄益坤的反应,出乎了在场所有人的意料。
毛相林:他说毛相林,感谢你,你把他尸体弄回来了。他没有跟我说什么重话,反而还感谢我,心里才有底,但是哪怕有底了,哪怕记者也在,我还是不想修了,想放弃了。
黄益坤:我们这个地方这么苦寒,数十代的人受了这么多年的辛苦,我还是期望广大群众,哪怕我儿子黄会元死了,还要努力一把,公路就修通了,就摆脱贫困了。
在黄会元的灵堂前,72岁的黄益坤第一个站了出来。他的这番话给毛相林打了一剂强心针。当毛相林问道,同意继续修路的举手时,村里的老百姓,无论男女,都把手举了起来。含着眼泪,毛相林告诉大家,你们有决心,我更有决心。
7年8公里 6人献出生命 几代人梦想终成现实
那之后,又有4名村民陆续在修路途中倒下,下庄人擦干眼泪,继续走向工地。他们向绝壁要天路的故事渐渐传开,社会各界鼎力支持,源源不断的物资被送到下庄。
2004年4月,历时7年,一条长8公里的“天路”蜿蜒伸向山外,从下庄到巫山县城,车程只要一个半小时左右。下庄村几代人的梦想终成现实。
毛相林:路修通的那天老百姓很高兴,我们开了一个简单的村民会议。今天不需要提我们,首先村干部上前来,敬那六位同志一杯。然后再敬我们所有修路的同志一杯。最后给老百姓讲一讲往后的发展,不要怕,以后我们下庄人也买得起车。
不认输 年近六旬带领村民闯出致富路
然而,世世代代的封闭让下庄与外界脱节了太久,下庄仍然是贫困村。虽然通往外面世界的路有了,但村民们还急需一条摆脱贫困的致富路。
毛相林尝试过种漆树,养山羊,但都以失败告终,毛相林分析,失败的原因可能和自身文化水平有关。憋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儿,毛相林外出考察,请教专家,一户一户亲自上门去教村民种脐橙,种西瓜。
2015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20年,下庄村人均收入达1.3万元,较20年前收入增长了40倍。摆脱贫困后,毛相林没有止步,他又带着大家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这一切,都是修路之后带来的改变,毛相林也因此获评“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今天,这条下庄人用血肉之躯建成的“天路”,已经成了他们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
制片人丨张士峰
记者丨古兵
策划丨孟克
编导丨丁芳
编辑丨张宏飞 温焌意
摄像丨王忠仁 王扬
素不相识却因“髓”结缘!今天来听听捐献者们背后的感人故事
前段时间
80后“暖男”马乐为一位急性白血病患者
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成为我市第1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素不相识却因“髓”结缘
近期
我们采访了我市部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志愿捐献者以及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分享在这场生命的接力中的感人故事
致敬每一位追寻生命、为爱逆行的英雄
同时期待更多的爱心人士
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中来
奉献爱心,拯救生命!
“感谢您,捐献者”
从2015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今年世界骨髓捐献者日的主题是“感谢您,捐献者”。
自2006年大同市造血干细胞工作站成立以来,截至今年9月22日,我市共有9867人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累计完成捐献数11例。
从第1例到第11例
捐献者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但他们都以超人的勇敢、无畏的勇气
无私的大爱为血液病患者传递了生的希望
奏响了新时代人间真情的最强音
冯丽君
我市第一位捐献者是一位女性,也是“三晋巾帼捐髓第一人”,她叫冯丽君。冯丽君说,2003年,市红十字会在全市开展造血干细胞自愿捐献登记工作,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工作的她成为志愿者。
2006年,她的血液幸运地与吉林省一位16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为了顺利完成捐献,她不仅推迟了婚期,而且主动增加体重,达到女性捐献者体重大于等于45公斤的标准,并于当年8月11日成功捐献。
“距离当年捐献造血干细胞已经过去了16年,我很健康,我的孩子们也很健康,事实证明,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作为我市第一位“生命的种子”的捐献者,冯丽君用亲身经历消除着人们对捐献是否影响自身健康的顾虑。
▲冯丽君
王阔
同年,捐献者王阔幸运地成为“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第500人”。“当年我22岁,在给予他人生命力量的同时,也激发了我自身的成长,我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打工人,自学考取了大学本科文凭,现在是大同中石化一家加油站的站长。”王阔自豪地说。
▲王阔
冯海东
“一纸急性淋巴白血病诊断把我推入绝望的深渊,我的天塌了,我还只是一名20周岁的大二学生……您的无私奉献,使我看到世界是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让我再一次从心灵深处感谢您。”2011年10月12日,捐献者冯海东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后,受受捐者委托,来自上海的医生将一封感谢信转交给他。11年过去了,冯海东依然珍藏着这封感谢信,他说,这是生命重生的见证。
▲冯海东
梁剑
捐献者梁剑是一名基层公安民警,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后,他就开始坚持义务献血,每年两次,每次献血400毫升,24年来从未间断过。2014年1月7日,他机缘巧合地为辽宁一名患有白血病的警嫂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梁剑说,那是在等待了近10年后,终于实现了救人的愿望,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样的善举就一个字——值!
▲梁剑
马铭君
在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11名志愿者中,生于1998年的马铭君年龄最小,今年4月11日,这个“暖男”用爱为患者生命续航。他说:“作为一名医生,能够以这种方式挽救他人生命,既是荣誉,更是荣幸!”
▲马铭君
拯救生命!许下一个承诺
他们撸起袖子
献出热血
加入中华骨髓库
许下一个承诺
随时等待生命的召唤
他们是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邵日宏
市民邵日宏从2001年第一次献血到现在,已经献血216次。2003年,她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邵日宏说,她见过亲人生病后家属焦虑、无助的样子,也看到过患者经过骨髓匹配成功,康复出院后家人开心的模样。这让她深切感受到自己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如今,我依然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时刻准备着捐献‘生命的种子’。”
仝明
市民仝明在2010年一次无偿献血过程中,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在他的带动下,10多位亲友都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15年,仝明被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源管理中心授予“五星级志愿者”。
仝明说,非亲缘人群骨髓配型相合率仅为万分之一至几十万分之一,所以,在这场生命接力中,只有越来越多的志愿捐献者加入其中,患者获救的希望才越大,在这10多年的等待中,自己尚未“髓”愿,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做一名宣传志愿者。
▲仝明
架起“生命之桥”
在大同市造血干细胞工作站成立的16年间,共为中华骨髓库输送了近1万份造血干细胞血样。谈起造血干细胞捐献动员工作,工作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采样前深思熟虑,捐献时义无反顾”。
正是通过他们一次又一次认真细致讲解造血干细胞知识和捐献流程,才渐渐地打消了捐献者的担忧和顾虑,让他们放下包袱勇敢捐献,给即将逝去的生命带来生的希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马乐
今年9月,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看望慰问了完成捐献的我市第1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马乐。市红十字会负责人说,捐献者们的大爱善举,不仅挽救了一条条生命,更挽救了一个个家庭。
通过走访慰问,让捐献者在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并鼓励更多健康适龄的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用可再生的细胞来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一起点亮希望的灯,点燃生命的火种!
▲安补成
新闻链接
造血干细胞知识
01
什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是适龄、健康的公民捐献出正常的造血干细胞,输注到原已衰竭或摧毁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治疗恶性血液病、骨髓功能衰竭、部分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等近百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02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否会损害健康?
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恢复到原来水平。成年人体内造血干细胞总量为3千克左右,捐献者只需捐献200毫升左右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含造血干细胞约10克),就可为患者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损害健康。
03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条件有哪些?
年龄18—45周岁的健康公民,可报名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年龄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可捐献造血干细胞。凡是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能捐献造血干细胞。
04
怎样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符合无偿献血条件的人士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在当地献血点填写《志愿捐献者同意书》,并采集约10毫升血样,即可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前段时间
80后“暖男”马乐为一位急性白血病患者
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成为我市第1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素不相识却因“髓”结缘
近期
我们采访了我市部分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志愿捐献者以及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分享在这场生命的接力中的感人故事
致敬每一位追寻生命、为爱逆行的英雄
同时期待更多的爱心人士
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队伍中来
奉献爱心,拯救生命!
“感谢您,捐献者”
从2015年起,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世界骨髓捐献者日,今年世界骨髓捐献者日的主题是“感谢您,捐献者”。
自2006年大同市造血干细胞工作站成立以来,截至今年9月22日,我市共有9867人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累计完成捐献数11例。
从第1例到第11例
捐献者虽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
但他们都以超人的勇敢、无畏的勇气
无私的大爱为血液病患者传递了生的希望
奏响了新时代人间真情的最强音
冯丽君
我市第一位捐献者是一位女性,也是“三晋巾帼捐髓第一人”,她叫冯丽君。冯丽君说,2003年,市红十字会在全市开展造血干细胞自愿捐献登记工作,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工作的她成为志愿者。
2006年,她的血液幸运地与吉林省一位16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为了顺利完成捐献,她不仅推迟了婚期,而且主动增加体重,达到女性捐献者体重大于等于45公斤的标准,并于当年8月11日成功捐献。
“距离当年捐献造血干细胞已经过去了16年,我很健康,我的孩子们也很健康,事实证明,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身体是没有任何影响的。”作为我市第一位“生命的种子”的捐献者,冯丽君用亲身经历消除着人们对捐献是否影响自身健康的顾虑。
▲冯丽君
王阔
同年,捐献者王阔幸运地成为“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第500人”。“当年我22岁,在给予他人生命力量的同时,也激发了我自身的成长,我从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打工人,自学考取了大学本科文凭,现在是大同中石化一家加油站的站长。”王阔自豪地说。
▲王阔
冯海东
“一纸急性淋巴白血病诊断把我推入绝望的深渊,我的天塌了,我还只是一名20周岁的大二学生……您的无私奉献,使我看到世界是真诚的、善良的、美好的,让我再一次从心灵深处感谢您。”2011年10月12日,捐献者冯海东为一名白血病患者成功捐献了造血干细胞后,受受捐者委托,来自上海的医生将一封感谢信转交给他。11年过去了,冯海东依然珍藏着这封感谢信,他说,这是生命重生的见证。
▲冯海东
梁剑
捐献者梁剑是一名基层公安民警,1998年《献血法》颁布实施后,他就开始坚持义务献血,每年两次,每次献血400毫升,24年来从未间断过。2014年1月7日,他机缘巧合地为辽宁一名患有白血病的警嫂捐献了造血干细胞。梁剑说,那是在等待了近10年后,终于实现了救人的愿望,也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这样的善举就一个字——值!
▲梁剑
马铭君
在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11名志愿者中,生于1998年的马铭君年龄最小,今年4月11日,这个“暖男”用爱为患者生命续航。他说:“作为一名医生,能够以这种方式挽救他人生命,既是荣誉,更是荣幸!”
▲马铭君
拯救生命!许下一个承诺
他们撸起袖子
献出热血
加入中华骨髓库
许下一个承诺
随时等待生命的召唤
他们是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邵日宏
市民邵日宏从2001年第一次献血到现在,已经献血216次。2003年,她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邵日宏说,她见过亲人生病后家属焦虑、无助的样子,也看到过患者经过骨髓匹配成功,康复出院后家人开心的模样。这让她深切感受到自己做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如今,我依然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时刻准备着捐献‘生命的种子’。”
仝明
市民仝明在2010年一次无偿献血过程中,申请加入中华骨髓库。在他的带动下,10多位亲友都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2015年,仝明被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源管理中心授予“五星级志愿者”。
仝明说,非亲缘人群骨髓配型相合率仅为万分之一至几十万分之一,所以,在这场生命接力中,只有越来越多的志愿捐献者加入其中,患者获救的希望才越大,在这10多年的等待中,自己尚未“髓”愿,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地做一名宣传志愿者。
▲仝明
架起“生命之桥”
在大同市造血干细胞工作站成立的16年间,共为中华骨髓库输送了近1万份造血干细胞血样。谈起造血干细胞捐献动员工作,工作人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采样前深思熟虑,捐献时义无反顾”。
正是通过他们一次又一次认真细致讲解造血干细胞知识和捐献流程,才渐渐地打消了捐献者的担忧和顾虑,让他们放下包袱勇敢捐献,给即将逝去的生命带来生的希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马乐
今年9月,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看望慰问了完成捐献的我市第1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马乐。市红十字会负责人说,捐献者们的大爱善举,不仅挽救了一条条生命,更挽救了一个个家庭。
通过走访慰问,让捐献者在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的同时,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并鼓励更多健康适龄的爱心人士加入中华骨髓库,用可再生的细胞来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一起点亮希望的灯,点燃生命的火种!
▲安补成
新闻链接
造血干细胞知识
01
什么是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就是适龄、健康的公民捐献出正常的造血干细胞,输注到原已衰竭或摧毁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的患者体内,重建患者的造血功能和免疫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治疗恶性血液病、骨髓功能衰竭、部分非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部分遗传性疾病等近百种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02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否会损害健康?
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恢复到原来水平。成年人体内造血干细胞总量为3千克左右,捐献者只需捐献200毫升左右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含造血干细胞约10克),就可为患者重建造血和免疫功能。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损害健康。
03
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条件有哪些?
年龄18—45周岁的健康公民,可报名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年龄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可捐献造血干细胞。凡是符合献血条件的公民都能捐献造血干细胞。
04
怎样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符合无偿献血条件的人士志愿捐献造血干细胞,在当地献血点填写《志愿捐献者同意书》,并采集约10毫升血样,即可成为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
(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1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捐献的故事有哪些(捐献自己的故事)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130581.html
- 上一篇:茯茶的起源与传说(茯砖茶的历史来历)
- 下一篇:白塞氏能治好吗(白塞氏好治吗)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