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姓张的历史故事(姓张的有什么历史故事名字)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17544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44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目录:
- 1、姓张朋友注意:对于“张”姓的来历知道吗?不知道的马上收藏
- 2、说一说张姓历史上那些名人们
- 3、张姓都有5000年历史的,姓张的朋友不得不知的故事
- 4、张姓从古至今名人都是谁
- 5、烟台蓬莱一支张姓人的故事,其祖先为元代大将张良弼
姓张朋友注意:对于“张”姓的来历知道吗?不知道的马上收藏
张字在现在指的是一个姓氏,但是张姓是如何产生的,你们知道吗?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张姓的来历,姓张的朋友们,可以进行收藏,咱们接着往下看!
张姓的主流
相传黄帝有一个孙子他叫挥,指挥的挥,他被封为弓正,专门管造弓箭,
他也兼职星官,管天文,张在28星宿里面是其中一个,它的形状一共是6颗星,所以《老子》里面说:“天之道犹张弓也“。
挥这个人,就是最早用“张”字做姓氏的人。张挥:我们可以说他是“张”姓的始祖。
张姓最早的活动地点在河北的清河,还有河南的濮阳一带,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张姓的两大支。
春秋时期张氏世世代代是晋国的贵族,最有名的是张候,张老,张候也是被很多张姓的后裔奉为为先祖。
今天关于张字来历分享就到这儿,张姓朋友们,对于自己的姓氏来历你们了解吗?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点赞!
说一说张姓历史上那些名人们
想写一点张氏名人的故事,完全是一种冲动。
原因来自于一场喜宴。酒足饭饱后的人们为了烘托气氛是不能立刻离开的,于是开始天南海北的闲聊。不知怎么就聊到了张家出了多少个名人的话题上。
这不奇怪,因为这次婚宴本来就是我的一个本家侄子的喜宴,座中以张姓人最多,当然也不乏别姓的亲友;奇怪的是人们稀稀落落地说了几个人尽皆知的名字诸如张飞张良之外,就没人能说出来还有谁了,然后就是沉默。
这就有点不正常了。
据最新统计,张姓人口现在全世界华人中有八九千万,稳居人口前三之内,对大多数的姓氏,绝对是压倒性的优势。而且,这种优势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自从张姓鼻祖张挥因制造弓箭得姓以来,在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张氏一族涌现出了无数的大德大贤,英雄豪杰,能人辈出,也因此张姓子孙一直繁荣昌盛。这些先祖们的名字和事迹不应该,也不容许被后人遗忘。
五伦之内,莫大乎尊亲,尊亲尤宜敬祖。是以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族代不可不识。
这段话来自于我手中的张氏族谱,大概意思是永远不能忘本,不能忘记祖先。可是,如果你连本族那些响当当的人物都说不出名字来,谈何继承遗志,效法先贤呢?
也因此,我就产生了说说张家名人那些事儿的冲动。
说起每个姓氏最有名的人,人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帝王。天下至尊至贵的莫若帝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管是刘家天下,李家天下,朱家天下,总归是一家姓的天下,难道还有比帝王更尊贵的吗?
其实,真的有。那就是神仙。
人们都说神仙虚无缥缈,不可捉摸,那是现代人的科学观点,在古代,神仙是真实存在的。
君不见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大名鼎鼎的帝王们最渴望最向往的事就是成仙,最起码也要长生不老,而且不惜为此付出最大的心血和努力。可是,他们付出的这些努力证明徒劳无功,做神仙是需要根骨的,是强求不来的,所以,他们只有带着遗憾离开了这个无比美好的世界。
下面,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张家出的最多的就是神仙。
人间至尊至贵莫若帝王,仙界至尊至贵的莫若玉皇大帝。关于玉皇大帝的名字有若干种传说,有的说叫张友仁,有的说叫张百忍,有的说叫张坚。且不管到底叫什么,姓张是确定无疑的。所以,张姓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姓。因此,下次见到陌生人请教你贵姓时,你可以堂而皇之地告诉对方自己姓张而不必谦虚地说“免贵”两个字。有此殊荣的只有张姓和孔姓。
也因此有一种说法:张姓人既然做了天上的玉皇大帝,自然不稀罕做人间帝王。所以,张姓没出过帝王。
其实,这个说法也不确切,我们后面会说到。
另一位张姓神仙叫张道陵,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张天师。就是这位张道陵一手创立了中国本土第一个宗教——道教。天庭的神仙谱系也是他一手打造,所以称为天师。
还有宋朝人称张紫阳的张伯端,号紫阳真人。被全真教奉为南五祖。
其他还有掌管天下功名利禄的文昌帝君,名叫张亚子。是考大学时的必拜之神。人们张口闭口称呼的灶王爷,名叫张单;还有送子的张仙,煮海的张羽,上八仙之一的张果老,修成神仙的武当真人张三丰,还有许多许多……
这些逍遥快活的神仙哪一个不羡煞帝王们!
然后,就该轮到帝王们了吗?还不是。
有资格排在帝王前面的除了神仙,还有一类人:那就是圣贤。
自古以来,圣人贤哲们就用他们的思想教化万民,指点迷津,让人间称为一个有秩序的文明社会。帝王们也不得不用他们的思想统治天下,不得不称一声帝王师。
北宋大儒张载首次提出了“民胞物与”的思想,主张天下人人相亲,万物平等。更是喊出了有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至今振聋发聩。
也因此,他被称为“张子”,名列圣贤。
这等人物,自然应该排在帝王前面。
秦始皇们有点恼火了,大喊着:还有谁!
一边睥睨四顾,一边要登上第三级台阶。缺见人群中轻轻走出两个人来,顿时脸色铁青,犹豫着退了回去。
这两个人分别是圣人孔仲尼,仙人张道陵。他们代表的不是神仙和圣贤,他们代表的是人间的世家。
中国古代社会的核心制度是宗法制,是由一个个家族组成的社会,一些世代显贵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往往被称为世家。所以刘邦当了皇帝,天下就是刘家天下,李渊当了皇帝,天下就是李家天下,皇帝家族就是最大的世家。
但是,随着战乱,灾荒,瘟疫,民变的不断发生,无数的世家大族如海上的泡沫旋生旋灭,诗人感慨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对世家大族最好的凭吊。就算是帝王们也坐不稳万年的江山,秦始皇想要赢家千秋万世,却二世而亡,南唐后主哀叹道: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对帝王无奈的最好诠释。
可是,依然有两个家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有序,绵延不绝。他们一家姓孔,另一家就姓张。
这并不奇怪,孔圣人开创了儒教,张天师开创了道教,这两家人享受如此地位实至名归。蒋介石当初败退台湾岛,第一要务就是带上孔家和张天师的后代,想以此来证明中国文化的根在台湾,此举虽有自欺之嫌,可蒋公的眼光还是不差的。
也因此有了天下只有两家的说法。后来有人不忍皇帝家被冷落,又有了天下两家半的说法。“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江山轮转,皇帝可不是一家一姓能长久的,所以只能算作半家。
秦始皇们也只能承认这个现实。到这时候,终于轮到这些帝王们登场了,等他们趾高气扬地站在台阶之上,忽然发现队伍的末尾出现了几个人。依次是张轨和他的子孙们,张耳,张邦昌,张士诚,张献忠,最后是个穿着陆海空大元帅服的小个子张作霖。
大皇帝们怒了,纷纷叫嚷着:不是姓张的没人做过帝王吗,这是怎么回事?
张轨走上前来,不慌不忙说道:史书上可是明确记载了五胡十六国,我建立的前凉国就是十六国之一,而且传了几代子孙,当年保护了大量的汉族血脉免遭荼毒,我当然有资格为一代帝王。
张邦昌面无表情地说:就算我只做了二十三天皇帝,可我毕竟是张姓第一个正是登基称帝的,当然,我也是被金兵所逼,为了百姓们免受刀兵之苦,可是,谁又能理解我呢!
须发皆白的张耳激动地说:项羽分封天下时我是常山王,刘邦皇帝分封我为赵王,我才是张家第一个称王的呢!
张献忠面带杀气大喝:我当年纵横天下,称霸一方,谁不知道我大西皇帝的威名!
张士诚的声音沉稳有力:本王建立的大周民丰物富,本王也是爱民如子,可惜被那奸雄朱元璋所乘……
一身戎装的张作霖大踏步上前:你们几个老先辈就不要争了,想当年我这陆海空三军大元帅才是真正的天下之主,我才是张姓第一嘛!
秦始皇们只好承认,这几位张家人的确有资格侪身帝王之列。
帝王之后,就是将相。
张姓第一位名相就是大秦相国张仪。
中国文化最灿烂的时期首推诸子百家时代,其中的纵横家就是以苏秦张仪为代表人物。张仪以出色的口才和高超的外交手腕,为秦相二十年,上承商鞅,下接李斯,奠定了秦朝统一天下的宏图大业。
当时人称张仪“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何等的威风。
作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史上最神秘的鬼谷子之高徒,张仪在外交史上的功业至今令无数外交官们仰视。
比张仪更有名的是张良。
中国历史悠久,历朝历代能人辈出,在民间,人们口口传
颂的最聪明最有智慧的人只有四个:姜太公,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而且相信这四个人是依次传承的,是智慧的化身。
汉高祖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张良的出谋划策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展示了他的智慧;以博浪沙的惊天一刺向世人展示了他的勇气,以仅接受留侯的封赏后来又淡出政坛,展示了他的低调处世功成不居的睿智。
这完全是张姓的家风。也为后世子孙做出了榜样。
还有大明首辅张居正。
自古变法的人没有好下场:商鞅如此,吴起如此,王安石如此,可是张居正居然成功了,他的一条鞭法生生地把大明朝又续了几十年的命,成功地缓和了社会矛盾。本身也是荣华富贵一辈子。
自古顾命大臣和功高震主者没几个有好下场,自古朝臣和太监就是水火不相容,自古垂帘听政的太后就和大臣有矛盾,可张居正作为顾命大臣,当朝首辅,居然把太后,小皇帝,宫内太监,全部团结在自己周围,怎不令人叹服!
其他有名的丞相还有《史记》上有列传的张丞相张苍,他的趣事是因为了一身肥肉捡了条命,不过,他可是有真才实学的人,精通天文历法,现在听上去还那么高深;还有西晋力主伐吴的张华,他是以博学多才著称;还有唐朝的张柬之,就是他发动政变,逼得武则天退位;唐朝还有风度绝佳的诗人宰相张九龄;到了清朝有名臣张廷玉,晚清有张之洞等等……
张姓人最出名的是文官,骨子里都透着一股儒雅之气,唐朝就有张姓十九相的说法。可是,要说到驰骋疆场,纵横厮杀,张姓人
也是毫不逊色。
提起古代那些威风八面,斩将夺旗的将军们,人们最熟悉的可能不是卫青霍去病,不是李靖苏定方,而且三国时代。那个群雄四起的年代的故事已经融入到我们骨子里,说起那些将军也是如数家珍。
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张姓人在三国时代平均武力值是最高的。
刘备手下有五虎大将燕人张飞,勇冠三军,长坂坡喝退曹兵;曹操手下五子良将里居然有两位姓张,张辽为五子良将之首,曾在逍遥津大破孙权,大将张郃是曹魏后期唯一能有资格抗衡司马懿的大臣,也是极少数能让诸葛亮吃败仗的人,街亭一战,令诸葛北伐功败垂成,还不得不挥泪斩了马谡。还有张绣,也是割据一方,屡次杀得曹操大败,连长子都丧在他手。
张姓在武将里做到最高级别的是汉朝的大将军张安世,汉宣帝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却兢兢业业,忠心辅国,以廉洁著称。
作为武将,不但能攻,还要善守。说到守城,有谁不知道张巡?
安史之乱时,张巡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极端困难条件下,死守睢阳城,与叛军交战四百多次,睢阳城岿然不动。睢阳保卫战也成为最经典的守城战之一。
还有一位最生猛的人物,此人名叫张定边,人称元末第一猛将,常遇春在他手下过不了三个回合,只敢在远处用箭射他。洞庭湖大战,他身中百矢,还护送着主公陈友谅的儿子突出重围。六十多岁的时候在野外亲手击毙了一只猛虎。
他对付死敌朱元璋的办法是活的比他长,一口气活了一百岁,此时的皇帝已经是朱元璋的孙子了。
如此人物,怎不令人心折。
张家的文臣武将数不胜数,不再一一赘述,下面咱们把目光投向其他的领域,你会发现,张姓人为中国历史做出了多么大的贡献。说到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意义最重大的一次事件,就是通西域,或者叫做开辟丝绸之路。
完成这件亘古未有创举的人就是张骞。
张骞一介平民,凭着胸中一股建功立业的豪情和百折不回的意志,第一次探明了中国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史称“凿空西域”。其意义之重大可比欧洲发现了美洲,被人称为“东方哥伦布,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的功业泽及后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却每被低估。但是,作为张氏后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位伟大的先祖。
历史上有这么一种人:他们掌握了远超那个时代的思想或者技术,往往令后人觉得不可思议。这种人就叫做“穿越者”。
现在普遍认同的穿越者有四个人:王莽,张衡,达芬奇,特斯拉。
作为四大穿越者之一,张衡可能是最不为人所熟悉的,这仅仅是因为他做出来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太神奇,不但以现代技术不能仿造,而且连怎么使用都不懂。当然,那个我们小学课本里蹲着八个蛤蟆的仿造地动仪已经被证明和真品相差甚远。
张衡是个奇才,也是个全才:天文学家,发明家,数学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这其中每一项都可以使一个人名垂青史,张衡却占了五个,而且在每一行做出的成绩都令人叹服。
他不但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而且写出了好几本天文学和数学方面的著作。他写出了极为华丽的《两京赋》,与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他被猜测是久已失传的墨家传人,被称为“木圣”,也就是“科圣”。现在月球上有以他命名的环形山,太阳系有以他命名的小行星。
如此人物,你在中国历史上还能找出第二个吗?
“科圣”不是圣贤的圣,是对这一行业中地位最崇高的那个人的尊称,中国历史上能被称为“圣”的不过十几人,其中张姓人就占了三个。
另两位是“医圣”张仲景和“草圣”张旭。
张仲景被称为“医圣”是因为他写的那部《伤寒杂病论》,此书确立的辨证施治的原则,是中医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张旭却是因为一手自创的草书成圣,每于醉后龙凤凤舞,酣畅淋漓,自成一家。
还有一位不是圣人的圣人,他的大名尽人皆知,就是太极拳创始人,武当派开山鼻祖张三丰。
且不说少林武当在武林泰山北斗般的地位,也不说太极拳的长盛不衰,单说张三丰本人,据说他活到了一百多岁,人称活神仙。仅此一点就会让无数人羡慕不已。
人活一世,是像星星般永恒却暗淡,还是像烟花般短暂却灿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
张角选择了后者。
他领导的黄巾大起义规模之大,在历次起义中也是名列前茅的,撼动了汉朝四百年的统治,也留下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然后如烟花般消逝。
那就老老实实做个老百姓,本本分分过日子吧,这方面张家也有个好榜样。他就是唐朝的张公艺。
此公九世同堂不分家,一大家子居然还挺和睦,就连皇帝也忍不住向他请教治家之道,他笑道:无他,只一忍字。然后手书一百个“忍”字献给皇帝,皇帝大喜,亲自题匾,三个大字“百忍堂”。传说张公艺死后被太白金星请到天庭做了玉皇大帝,就是那位张百忍。看来不论天上还是地下,一个“忍”字都是作为主事人的不二法门。
如果你不甘于做一个老百姓,想要行走江湖,行侠仗义,,那么就学一学“风尘三侠”。
风尘三侠以李靖最为有名,可能大家并不知道另外两位是谁,或者最多知道他们分别是虬髯客和红拂女,很少人知道他们是一对兄妹,他们都姓张。
后来红拂女嫁给了李靖,虬髯客则远遁海外,事迹已不可考,正所谓江湖中虽然已经没有哥,依然还有哥的传说。只要推想李靖后来建立的盖世奇功,就能想象到这二位侠客的风采。
琴棋书画,古之四艺。如今,琴棋已渐渐沦为小道,书画却是越来越高大上。
书法方面有自成一家的张旭,这个自不必说;张姓的绘画大师却不止一位。
《清明上河图》被称为古代百科全书,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属于国宝级文物,五米多长的画卷上绘制了无数的人畜器物房屋桥梁等,各有特色,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它的
另外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和近代的张大千,都是大师级的人物。张择端的作品就不要想了,如果你能得到一幅张僧繇或者张大千的作品,你半夜做梦都会笑醒。
有书有画自然要有诗。提起诗,当然最好莫过唐诗,唐诗中的名篇数不胜数,可是,却有一首诗号称“孤篇压全唐”。
这首诗就是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问句隐隐透出了一股哲学家的思考。
抬头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是不是古人仰望的那轮明月呢?
无数的英雄人物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他们的功业却不应该被遗忘。同样,张家的名人数也数不清,我只是简单介绍了大家应该知道的几位,以后,我还想详细讲一讲他们的故事。
只有了解先辈的事迹功业,才能更深入地领悟到他们的处世之道,家门作风,而不是简单地焚香祭拜,走走形式。
退一步说,你也可以在与人交谈时有了资本,茶余饭后有些故事,教育子女多点底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句成语也是张家一位先祖留下来的,希望我后面的故事能让你有所心得,有些趣味。
张姓都有5000年历史的,姓张的朋友不得不知的故事
河北是中华民族早期的活动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河北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灿若群星,而且作为几代都人才辈出的家族也是屡见不鲜。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时期,河北的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都是当时顶尖的名门望族。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是望出清河的古代贵族:清河张氏。
张姓是起源于清河的一个古老姓氏,其得姓年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期,距今已有约五千年的历史。
张姓出自姬姓,其得姓始祖名挥,为黄帝后人,因发明弓箭,被黄帝任为弓正之职,赐姓为张。张姓受姓的记载,古代文献颇多,姓氏来由,口径比较一致,其中略有分歧的是对张挥身份的认定。一说张挥为黄帝的儿子,如《世本》《广韵·阳》等;另说张挥为黄帝的孙子,如《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
张氏得姓之地,清河说自古而今一直位于主流。宋修《百家姓考略》载“张,商音,清河郡……”。明杨信民《姓源珠玑》载“张,清河……”。而诸多的古今家谱、族谱,记载的更是明确。明张浚等《张氏统宗世谱·得姓郡望》载“吾张姓之得姓者,自轩辕黄帝第三妃彤鱼氏之子,曰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据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姓得姓之由”。明张宪等《张氏统宗世谱》载“挥……世居青阳”。明永乐闽南张君绍《张氏宗谱》载“会耄耊老成,及搜久远之遗,由各执宗谱之序以对,凡星宇下,无非清河公之派衍也”。这里所说的青阳、清河郡,是今河北清河的古称。持同类观点的古今谱牒家乘,浩如烟海,占张氏谱牒的绝大部分。
张文瓘公 画像(公元605—677年)
清河张氏,是古代著名的名门大族。自周而晋,名人辈出。西汉大儒张禹、三国博士张揖、南北朝名将张彝、北魏数学家张丘建、北齐天文学家张子信等,世为所重。累至唐朝,更为隆盛。唐太宗时期,朝廷核定天下各姓氏宗族谱牒,确定十大姓氏为“国柱”,以“清河张”为首的张姓宗族更是被定为“国柱”之首。唐高宗、武则天、唐中宗时期,张文瓘、张锡叔侄,三度为相,显贵异常,时称“万石张家”“三戟张家”。
清河堂《张氏族谱》卷首
清河作为张氏祖源地,不仅有谱牒、文献依据,还有庙宇等古建筑史方面的根据。张氏祖庙,早在2300年前就有。据明永乐癸未年《清河家乘》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又名策鲂,曾仕秦为相,“仪行公,名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又有《张氏宗谱》记载“欲溯源流,赐御葬夫妇同穴,顶受父诸侯官职者名撰,妣吴氏,与张仪同胞兄弟,叫他前来商议,在葬坟前故立一大宗祠。祠冢先年是齐国县郡,即是清河,遂以此郡定祠,立为后裔传芳”。说明张仪、张撰等兄弟当时是联合在清河修建宗祠的。史载西汉留侯张良之孙张典,曾任清河太守,也曾于清河郡“仁里乡”“建祠堂于墓所”。2004年,应海内外张氏族人之请,清河县复建中华张姓始祖挥公墓。2005年,清河县动工复建清河张氏祠堂。2009年4月,清河张氏祠堂复建工程主体完工,并正式命名为“华夏张氏祖庭”。古今张氏族人在清河修建祖庙、祠堂,体现着张氏族人对清河祖籍地身份的高度认可。
清河华夏张氏祖庭
心向清河,是张氏族人的文化共识。历史上,清河长期是张姓的第一郡望,也是唯一一个各种文献均无漏载的张姓郡望;“清河堂”“清河张”“清河世家”等字样,是多数古代家谱、祠堂必须特别标记的文字;大多张姓族人世代奉清河为祖籍圣地。近代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海内外张姓人士清河寻根活动热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迄今,100余家海内外张氏组织多次派人前往清河祭祖寻根,世界张氏总会分别于2009年和2015年两次在清河举办世界性恳亲大会,在清河华夏张氏祖庭,每天前往祭祖、联谊的散户,也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责任编辑:共水
张姓从古至今名人都是谁
转载文章!张姓从古至今名人都是谁
历史名人
张仪 (前?~309年) 战国时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政治家、外交家、纵横家、谋略家。鬼谷子门生,相秦惠王,以连横之策游说六国,使六国背叛纵约以事秦。惠王卒,六国复合纵以背秦,群臣谗之,乃去秦而为魏相,一年后卒。 张良 (前 ? - 前 186年) 字子房。汉初名臣,政治家、谋略家。汉初三杰之一。本是韩国公子,秦灭韩,良欲为觊齁仇,乃使人击始皇于博浪沙,不中,遂更姓名,隐于下邳,而受太公兵法于圯上老人。后为高祖策画定天下,被誉为“第一谋士”。封留侯,晚好黄老,学辟谷之术。卒谥文成。 张骞 (?~前114年) 字子文,西汉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武帝时以军功封博望侯,旋拜中郎将,出使乌孙,分遣副使至大宛、康居、大夏等,自此西北诸国方与汉交通,使汉朝能与中亚交流,并打通前往西域的南北两条通路,引进优良马种、葡萄及苜蓿等。
张道陵 (34~155年) 道教的真正创教人,第一天师。本名陵,东汉沛国(今安徽省宿县西北)人。以符水禁咒法惑人,从学者须出五斗米,故世称五斗米道。亦称张天师。著《老子想尔注》等。 张衡,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汉族。他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诗人、汉朝官员,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浑天仪、地动仪、指南车发明人。著述极丰,科研成果极多,有“科圣”之称,有“张衡环形山、张衡小星星”命名。 张仲景 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有张长沙之称。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东方朔(前154——前93),本姓张,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县)人。西汉辞赋家,官至太中大夫,后人辑有《东方太中集》。 张 角(?—184),号天公将军,钜鹿(今河北平乡县)人,黄巾起义军首领,太平道创始人。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在汉代十分流行的谶纬之学也深有研究,对民间医术 、巫术也很熟悉。 张辽(169-222年) 字文远,三国魏国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城大夫庄)人,曹魏著名将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东将军。 张郃(?-231) 字隽义,三国魏国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曹魏名将,五子良将之一。官至征西将军。 张飞 (?~271年) 字益德,一作翼德,三国蜀汉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少与关羽俱事刘备,号万人敌。官至车骑将军,封西乡侯。刘备伐吴,飞率兵会合,出兵前为部下所杀。谥桓,五虎将之一。 张昭(156——236),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著名政治家,著《论语注》,谥吴文侯。 张松(?——212),字永年,蜀郡(四川成都人),谋士、官至别驾,助刘备取西川。 张载(?——?),字孟阳,西晋文学家、辞赋家、田园诗人,安平人,官至著作郎、中书侍郎。著有《剑阁铭》、《榷论》、《濠汜赋》等。与其弟张协、张亢俱以文学、辞赋著名,史称“三张”。 张协(?——?),字景阳,西晋文学家,诗人,擅长五言诗,与其兄张载齐名,官至中书侍郎,河间内史等。 张亢(?——?),字季阳,西晋文学家,辞赋家,诗人,著述颇丰。 张华(232——300),字茂先,河北固安人,西晋文学家、诗人、政治家,著《博物志》、《张华集》书。 张契此,五代高僧,明州(浙江奉化)人,人称“布袋和尚”,传为弥勒佛化身。 张丽华 南朝陈后主妃,神采艳丽,聪慧强记,后主常抱置膝上,共商军国大事。国亡,与后主俱入井,隋军擒而斩之。后祀奉为十月芙蓉花神。 张元素,字洁古,医学家,金代易州(今河北易县)人,中医易水派创始人。著《医学起源》、《医方》、《洁古本草》等书。 僧一行,本名张遂,(683——727),邢州巨鹿(今河北邢台市)人,中国唐代杰出天文学家,得道高僧。精天文,通历法。谥一行、大慧禅师。著述颇丰,科研成果极多。是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 张柬之(625——706),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唐朝著名宰相,以“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社稷而闻名。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始兴(今广东韶关始兴县)人。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官至平章事(丞相)。有《张燕公集》传世,诗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绝唱。 张果老,唐代道士,八仙之一,邢州广宗(今邢台广宗县)人。 张籍,唐代诗人,江苏吴江人,著《张司业集》。 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东(山东永济),官至宰相,谥文贞。有《张燕公集》、《张说之集》传世。 张继(715——779),唐代诗人,字懿孙,官至检校郎中,湖北襄阳人,著《张祠部诗集》,代表作《枫桥夜泊》。 张择端,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 张煌言(1620-1664),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人,民族英雄。 张名振(?-1654)字候服,南直隶应天府江宁县人(令江苏省南京市)。少时刚直豪爽,颇有谋略,心怀壮志。曾和张煌言等领兵三入长江,希图收复明朝失地,但因兵力单弱,无功而返。永历八年终因国恨家仇,郁积于心,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卒于舟山军中。遗言以所属部卒归张煌言统率,继续抗清。 张旭,字伯高,唐代吴(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为著名书法家,以草书最为知名,有草圣之称。其书法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新风格。与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并称三绝。相传他往往大醉后呼喊狂走,挥洒落笔,有时以发濡墨而书,故世称为张颠、书颠。 张士诚 (1321~1367年) 小字九四,元朝泰州(今江苏省泰县)人。元末群雄之一。本从事运盐业,后据吴中,自称吴王,后为明将徐达、常遇春所擒,自杀身亡。 张景岳(1563——1640),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杰出医学家。有《景岳全书》巨著传世。
张三丰 ,生卒年不详。宋武当道士,所创太极拳术,闻名当时,其法传于后世,称内家拳,又称武当派。或作张三峰。(2) 名全,一名君宝,号三丰,明朝辽东懿州(今黑山县境)人,生卒年不详。因其不修边幅,又称张邋遢。史称其辟谷数月不饥,事能前知,太祖、成祖求之,皆不得,英宗时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廷玉(1672——1755),满清重臣,三朝元老,保和殿大学士。字衡臣,安徽桐城人。在朝辅政五十年。官至刑部吏部尚书。封三等伯。主撰《康熙字典》、《雍正实录》、《明史》、《清会典》。配享太庙,其母吴氏封一品夫人。 张鹏翮(1649-1725),字运青,号宽宇,清四川遂宁人,清代名臣、治河专家、清代第一清官。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及第,累官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等职。史称“清官”、“贤相”。是清代268年间四川官位最显赫、名声最响亮的人物。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五年进士,官山东莱州知府,著有《船山诗草》。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台公、无竞居士,晚年字号抱冰。河北南皮人,人称张香帅,谥号文襄。大学士、军机大臣、封建大吏。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主要奠基人,为中国高等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蔷庵。江苏海门人,祖籍江苏常熟,大清状元,中国近代杰出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慈善家,官居三品,历任中央教育总长、实业总长、总商会总长、水里总长等职务。先后创办上海海洋大学等,与马相伯和创复旦公学,创佳南通博物馆,军山气象台等。创办实业数家。 张作霖(1875~1928年) 字雨亭,奉天海城人。民国官至东三省巡阅使,握三省军政大权,为奉系领袖。两次直奉战争,先败后胜。民国十六年称大元帅,在北京组政府。十七年因国民革命军进抵河北,军事失利,退回关外. 张大千(1899~1983年) 四川内江人,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师。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学良(1901~2001) 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子。西安事变发动者。
张自忠 ,山东临清县人。 第三十三集团军上将衔中将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在湖北宜城南瓜店阵亡。 中国张姓的演艺界名人很多,张国荣是香港著名影星,他主演的经典影片《霸王别姬》,至今被人津津乐道。。张学友号称香港天王级的歌星,他的歌很有磁性,很受歌迷的推崇,为此他在大陆举办了多场演唱会,每一场都爆满,可见大家对他的喜欢。香港的女影星张柏芝也是炙手可热的著名影星,她演过很多电影、电视剧,也发行过唱片,年纪不大,有很高的知名度。 无张不成村 在大陆的张姓歌星中,超女出身的张靓颖人气一直很高,她以独特的海豚音响誉歌坛,声音很有感染力,为冯小刚电影《夜宴》演唱过主题歌后,更是得到音乐界名家的首肯。张惠妹是台湾高山族的演员,十几年前被张雨生发现后收为弟子,她的声音高亢有力,又很有地方特色,她歌唱的时候载歌载舞,风格热辣奔放,特别能够调动舞台气氛,使大家的情绪跟着她一起高涨起来。 姓张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1张 飞:三国时蜀汉大将,河北涿县人。曾与刘备、关羽桃园三结义,为后世留下一 段佳话。 2张 良:西汉谋臣,安徽毫县人。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与萧 何、韩信被誉为汉初三杰。 3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 往来。 4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南召县人。他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 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5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 伤寒杂病论》,造 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6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 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还有张作霖, 7张道陵:(公元34~156年),张天师,字辅汉,又名张陵,沛国丰人(今江苏丰县),东汉建武十年农历1月15日生于吴地天目山。其为创汉功臣张良(字子房)之八世孙,史籍又称其名为张陵。 张道陵七岁时即能诵《道德经》,并能达其要旨。长成后身材高大魁梧,古籍中描绘其形像为:庞眉文额,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伏犀贯顶,垂手过膝,使人望之肃然起敬! 8张 让:(公元?~189年),颍川人(今河南禹县)。著名东汉宦官。 张让在汉桓帝、汉灵帝时历为小黄门、中常侍、列侯等职。其在职时以搜刮暴敛、骄纵贪婪见称,汉灵帝极为宠信,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何进谋诛宦官,不幸事情泄露,他和宦官赵忠等一起杀害何进。不久,在袁绍捕杀宦官时投河自尽。 9张 芝:(公元?~192年),子伯英,敦煌酒泉人(今甘肃酒泉)。著名东汉书法家。 张芝善作草书,临池书写,池水为之变黑。张芝所作草书,上下牵连,气势连贯,一笔呵成,开后世狂草之先河,被称为“草圣”。 10张 穆:(生卒年待考),字石舟,平定州大阳泉村人(今山西阳泉市),是清朝著名的蒙古史学者。 张穆虽然只活了四十四岁,但他的著作叠起来足有三尺来厚。他出身在书香官宦世家,他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横谥。 11张 说:(公元667~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著名唐朝文学家。 12张 载:(生卒年待考),字孟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载性格闲雅,博学多闻。曾任佐著作郎、著作郎、记室督、中书侍郎等职。西晋末年世乱,托病告归。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都以文学著称,时称“三张”。其中载、协相近,亢则略逊一筹。《文心雕龙》说:“孟阳、景阳,才绮而相埒。”一说“三张”指张华与张载、张协二人,张亢不在其内。明朝人张溥把张载和张协的作品辑,为《张孟阳景阳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13张 华:(公元232~300年),字茂先,汉高祖重要谋臣张良的后裔。西晋时期众所推崇的文坛领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14张 协:(公元?~307年),字景阳,安平人(今河北安平)。著名西晋文学家。 张协曾任公府掾、秘书郎、华阳令等职。晋永宁元年(公元301年)为征北将军司马颖从事中郎,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治郡清简。晋惠帝末年,天下纷乱,他辞官隐居,以吟咏自娱。晋永嘉初,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病不就,后逝世于家中。 张协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均是西晋有名的文人,时称“三张”。钟嵘在《诗品》总论中把他们与陆机、陆云、潘岳、左思等并提,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隋书·经籍志》录张协有集四卷,已失传。明人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张孟阳·景阳集》。...
姓张的名人有哪些
1、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
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2、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3、张飞
张飞(165年-221年)字益德(《华阳国志》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勇武过人,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涿县组织起了一支义勇军参与扑灭黄巾军的战争,张飞与关羽一起加入,随刘备辗转各地。三人情同兄弟,寝则同床,刘备出席各种宴会时,和关羽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
4、张公谨
张公谨(594年-632年),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今河南省南乐县)人,唐朝将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张公谨原为王世充属下洧[wěi]州(河南省尉氏县)长史,与刺史崔枢一同降唐,任邹州别驾、右武侯长史。后在徐世勣等人的推荐下成为秦王府幕僚,并辅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出任代州都督,封定远郡公。
5、张九龄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谥文献。汉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
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玄宗即位,迁右补阙。唐玄宗开元时历官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
姓张的有哪些名人与故事?
1、张良(约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战国晚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人,秦末汉初杰出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故事:运筹帷幄: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
《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一个关于张衡用“足趾画怪兽”的传说:张衡听说建州浦城水中有豕身人首的怪兽,于是前往画它。但这个怪兽怕人画它,所以不出来。张衡于是扔掉纸笔,怪兽就出来了,他悄悄地用足趾画下怪兽的行状。能用足趾写生,这虽然是种传说,但也可见当时张衡的画名是不低的。
3、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开元、天宝时在世,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
张旭草书得笔法,后传崔邈、颜真卿。旭言:“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饮醉辄草书,挥笔大叫。以头揾水墨中而书之,天下呼为张颠。醒后自视,以为神异,不可复得。后辈言笔札者,虞、欧、褚、薛。或有异论,至长史无间言。(出《国史补》)。
张旭深得草书笔法,后传给了崔邈、颜真卿。张旭说:“开始时,我听说公主与挑夫争着走路而悟得草书笔法的意境。后来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得草书笔法的神韵。”张旭每次饮酒醉时就草书,挥笔大叫。将头浸入墨汁中用头书写,世上人称他为“张颠”。酒醒后看见自己用头写的字,认为它神异而不可重新得到。后人评论书法名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有人有不同的意见,至于论到张旭,都没有异议。
4、张国荣(1956年9月12日-2003年4月1日),生于香港,中国香港男歌手、演员、音乐人;影视歌多栖发展的代表之一。
1977年正式出道。1983年以《风继续吹》成名。1984年演唱的《Monica》是香港歌坛第一支同获十大中文金曲、十大劲歌金曲的舞曲。 1986年、1987年获劲歌金曲金奖;之后凭借专辑《爱慕》、《The Greatest Hits of Leslie Cheung》成为首位打入韩国音乐市场的粤语歌手 ,并打破华语唱片在韩国的销量纪录 。
1988年、1989年获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男歌星奖。1999年获香港乐坛最高荣誉金针奖。2000年获CCTV-MTV音乐盛典亚洲最杰出艺人奖 。2010年入选美国CNN评出的“过去50年里全球最知名的20位歌手/乐团” 。他擅长词曲创作,担任过MV导演、唱片监制、演唱会艺术总监等。
5、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今湖北省荆州市)军籍 ,生于江陵县(今属荆州) ,故而时人又称之“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他认为“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在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到万历八年(1580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所以说:“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张
姓张的历史名人有哪些呢?
1、张仪
张仪,姬姓,张氏,名仪,魏国安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早年入于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出山之后,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
秦惠王三年,为了秦国的利益,张仪去魏国担任国相,打算使魏国首先臣事秦国而让其它诸侯国效法它。魏惠王不肯接受张仪的建议,秦惠王大发雷霆,立刻出动军队攻克了魏国的曲沃、平周,暗中给张仪的待遇更加优厚。张仪觉得很惭愧,感到没有什么可以回敬来报答秦惠王。
2、张良
张良,字子房,新郑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刘邦入都关中,天下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步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在汉初刘邦翦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3、张骞
张骞,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人,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千米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的使者,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及欧洲等国交往的大门,同时,也通过他的外交实践,第一次张扬起国与国之间平等、诚信交往的外交理念。
张骞构建了汉与西方国家友好交往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为中国汉代昌盛和后世的对外开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与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
4、张汤
张汤,西汉时期官员、酷吏,杜陵人,因为治陈皇后、淮南、衡山谋反之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张汤先后晋升为太中大夫、廷尉、御史大夫。与赵禹编定《越宫律》、《朝律》等法律著作。用法主张严峻,常以春秋之义加以掩饰,以皇帝意旨为治狱准绳。
5、张苍
张苍,西汉丞相,《史记》称之为张丞相,封北平侯,阳武县富宁集乡张大夫寨村人。他生于战国末年,死于汉景帝五年,谥号北平文侯。
刘邦起义,他归顺了刘邦,西汉王朝建立之后,他先后担任过代相、赵相等官职。因为他帮助刘邦清除燕王臧荼叛乱有功,被汉高祖晋封为北平侯,以后又迁升为计相、主计。汉文帝时灌婴去世后接任丞相一职,汉文帝后元元年因政见不同而自动引退。主要门生为是洛阳人贾谊。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姓张的在古代出过哪些名人?
张仪(?-前310),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文王时任秦相,封武信君。他用合纵的策略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瓦解了苏秦倡导的连横抗秦策略。后入魏为相。
张苍(?-前152),西汉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帮助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有功,封为北平侯。文帝四年(前176)代替灌婴担任丞相十五年。 张禹(?-前5),西汉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人。成帝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为昌侯。在位六年,以老病归。 张邯(?-23),籍贯不详。因为推行井田制,得到王莽的称赞,地皇四年(24)拜为新朝宰相,任大司徒。 张湛 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人。西汉时官至二千石。王莽新朝历任太守、都尉。东汉初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太傅、太中大夫等。建武二十年(44)拜相,任大司徒。 张纯(?-56),平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47)拜相,在位十年。 张酺(?-104),东汉汝志细阳(今安徽阜阳北)人,东汉和帝永元五年(93)拜相,任太尉,十二年罢相,十六年再次拜相,任司徒。为政刚正不阿,抑制豪强。卒于相位。 张奋(?-102)。张纯之子。东汉和帝永元六年(94)代刘方任司空,十三年任太常,以病免。卒于家。 张禹(?-113)。东汉襄国(今河北邢台)人,和帝永元六年(94)由大司农拜为宰相,为政节俭,重农垦水利。 张敏(?-112),东汉河涧馍(今河北雄县东南)人。建初二年(77)举孝廉,任司空六年。在位奉法守纪,用刑公正平允。以病重免相。 张皓(49-132),东汉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东)人。顺帝永建元年(126)拜相,任司空,在位四年。 张歆,东汉河内人。桓帝建和三年(149)拜相。 张颢,东汉常山(今河北元氏)人。灵帝光和元年(178)拜相。 偶?/B>,东汉汝南细阳人,灵帝光和二年(178)拜相。 张温(?-191),东汉南阳穰(今河南邓县)人。灵帝中平元年(184)拜相,献帝初平二年(191)被董卓杀死。 张延(?-186),东汉河内人,汉桓帝相张歆之子。灵帝中平二年(185)拜相,后被宦官下狱至死。 张喜,东汉汝南细阳人,献帝初平四年(193)拜相,在位四年。 张悌(?-286),三国东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末帝天三年(279)以军师兼任丞相,翌年,率三万大军抗击晋军,力战而死。 张华(232-300)西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武帝泰始七年(271)拜相,任中书令,力排众议,制订灭吴计划。咸宁五年(279)免相,改任度支尚书。元康元年(291)再次拜相,任中书监加侍中光禄大夫,在位六年,“尽忠匡辅,海内晏然”,封为壮武郡公。 张行成(587-653),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唐太宗贞观十九年(646)拜相,以刑部侍郞兼太子少詹事掌典机务。高宗即位,以顾命大臣辅政,封北平县公。历任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太子少傅,监修国史。 张文,(605-678),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乾封二年(667)任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拜为宰相。在位十二年,为政勤俭,办案公正,执法平恕,受到高宗倚重。 张大安,唐魏州繁水(今河南南乐)人。仪凤二年(667)拜相,同中书门下三品,受到章怀太子倚重。永隆元年(680)罢相,贬为普州刺史,终于横州司马任上。 张光辅(?-689)唐京兆(今陕西长安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以讨平越王李贞之功拜相,永昌元年(689)改任讷言,迁内史令。同年,以不满武则天专权,坐心怀两端之罪被诛杀。 张锡,唐贝州武城(今属山东)人,高宗宰相张文的侄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任宰相。次年以泄露宫中机密流放循州。唐隆元年(710)韦后杀中宗立少帝,命为宰相,仅十余天,韦后被杀,他亦被贬。 张柬之,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武则天长安四年(704),拜为宰相,次年发动政变,入宫杀张昌宗,张易之,迫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升天宫尚书、中书令等职,仍居相位。 张仁愿(?-714)华州下圭(今山西富平东)人,唐中宗景龙二年(708)拜为宰相 ,封韩国公。是整个唐代少有的文武双全的宰相。 张嘉福(?-710),籍贯不详。唐睿宗景云元年(710)拜为宰相。同年被诛杀。 张说(667-730),洛阳(今属河南)人。唐睿宗景云二年(711),拜为宰相,监修国史。同年免相,改任尚书左丞。玄宗开元元年(713),第二次拜相,封为燕国公。不久免相,贬为相州刺史,唐玄宗开元九年第三次拜相,在位五年。开元十四年,为奸臣李林甫弹劾免相。 张嘉贞(666-729),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八年(720)拜相。开元十一年免相,封河东候。子延赏、孙弘靖分任德宗、宪宗朝宰相,史称“三相张家”。 张九龄(673-740)。唐韶州曲江(今广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拜相。三年后受李林甫排挤,罢相。 张镐(?-764?),唐博州(今山东平西)人。肃宗至德二年(757)拜相,主持平定安史之乱。 张镒,苏州人。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拜相,次年罢相,谪凤翔右节度使,后为叛将所杀。 张延赏(727-787)德宗贞元元年(785)拜相,旋罢。三年,再次拜相,同年卒于相位。 张弘靖(760-824),唐德宗宰相张延赏之子。肃宗元和九年(814)拜相,在位三年。 张浚(?-902),河间(今属河北)人。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拜相,在位五年。昭宗大顺二年(891)免相,贬为武昌军节度使。后被朱温杀害。 张文蔚(?-908),河间(今属河北)人,唐昭宗天复四年(904)初拜相。天佑四年(907),朱全忠灭唐,任后梁宰相。 张策(?-912),敦煌人。后梁开平二年(908)拜相,兼刑部侍郞。同年以病辞相。 张延朗(?-936),开封人。后梁清泰元年(934)拜相。后被石敬塘杀害。 张孝杰,辽永霸(今辽宁朝阳)人。咸雍八年(1072),封陈国公、北府宰相,赐国姓耶律氏。 张琳(?-1122),沈州(今沈阳)人。辽乾同四年(1104)为南府宰相。 张齐贤(943-1014),北宋曹州人。淳化二年(991)拜相,四年罢。咸平元年(998)再拜相,三年罢相。 张知白(?-1028),北宋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仁宗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三年后卒于相位。 张士逊(964-1049),北宋阴城(今湖北光化)人。天圣六年(1028)拜相,次年罢相;明道元年(1032),再次拜相,次年罢相,宝元元年(1038)三拜相,朝廷机务悉由裁夺。 张商英(1043-1121),北宋蜀州新津(今属四川)人。大观四年(1110)拜相,大革蔡京弊 政。 张邦昌(1081-1127),宋东光(今属河北)人,靖康元年(1126)拜相。金兵入侵力主议和。次年金灭北宋立他为楚帝。南宋初被处死于潭洲。 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绍兴五年(1135)拜相,督师抗金。忧郁而死。 张浩(?-1163)。金代辽阳(今属辽宁)人。本姓高,改姓张。大定二年(1102)拜相。 张璁(1475-1539),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嘉靖八年,为内阁首辅。在位六年,从政刚明果敢,痛惩贪官。 张璧(?-1545)明石首(今属湖北)人。嘉靖二十五年(1544)拜相,不久病逝。 张治(?-1550),明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嘉靖二十八年(1549)拜相,不久病逝。 张居正(1525-1582),明政治家。江陵(今属湖北)人。隆庆元年(1567)入阁。穆宗死后他代为首辅,主持国政十年,大力改革弊政。 张四维(1526-1585),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人。万历十年张居正逝世,遂代为内阁首辅,力反居正改革措施,次年,以父丧离职。 张位,明新建(今属江西)人。隆庆十九年(1591)入阁,参预机务,为相果敢善断。 张瑞图(1576-1641),明晋江(今属福建)人,天启六年(1626)入阁,累升中极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职。崇祯元年(1628)被罢相。 张至发(?-1642)明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天启十年(1631)代温体仁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无大作为。次年,罢相归家。 张四知,明费县(今山东费县)人。崇祯十二年(1639)入阁,参预机务,累加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后降清。 张瑞,山东掖县人。顺治十年(1653)拜相,任国史院大学士。次年卒于相位。 张玉书(1642-1711),清江南丹徒(今江苏镇江)人。康熙二十年(1681)累官刑、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等职,颇得康熙信任 张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拜相,颇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辞职,七年后逝世。 张鹏翮(1649-1725),清四川遂宁人。雍正元年(1723)拜相,三年卒于相位。 张廷玉(1672-1755),清江南桐城(今属安徽)人。雍正八年(1730),首任军机大臣,备受雍正、乾隆帝倚重。 张之万(1811-1897),清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光绪十年(1884)任军机大臣,十五年加体仁阁大学士,转东阁大学士。为相十年。 张之洞(1837-1909),清末洋务派首领。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历任内阁学士、两广总督、军机大臣等职。 --- --- 张 良:西汉谋臣。(?—前186),汉初大臣,城父(今安徽亳县)人,刘邦的重要谋士。和萧何、韩信等人辅佐刘邦创建了西汉王朝,封留侯。 刘邦称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 骞:西汉外交家,陕西城固人。两次出使西域,建立起了我国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往来。 张 衡:东汉科学家、文学家,河南南阳人。他在天文上一改"盖天说",提出"浑天说",绘制星象图,发明"浑天仪"、"地震仪"等。 张道陵:江苏丰县人,东汉末年,在四川灌县创立了"五斗米"(道)教,人称张天师。 张仲景:东汉医学家,河南镇平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造福人民,为后人尊为医圣。 张 飞:字冀德,燕人,三国时名将。为蜀国五虎上将,战长坂名震于时。传与刘备、关羽结义于桃园,世称桃园三结义,被后世所传诵。 张 遂:唐朝天文学家,河南南乐人。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测出子午线的人。 张 旭:唐代大书法家,江苏苏州人。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而后乃下笔,逸势奇绝,连绵回绕,人称"草圣"。 张择端 北宋画家,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 张景岳:明朝中医理论家,浙江绍兴人。他阐发了医易相通的中医理论,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张居正:明末著名政治家。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 张德成:清末,中国人民抗击八国联军的义和团首领。 张秀眉:清末,贵州台拱人士,清末苗民抗清领袖。 张天师:道家重要人物。 张大千:著名画家。 张自忠:著名爱国将领。(1890-1940)字荩忱,山东省临清市唐元村人 张学良,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国民党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的组织者。字汉卿,号毅庵,生于1901年农历4月17日凌晨(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奉天(今辽宁)海城人。 张澜,爱国民主人士。(1872-1955),四川南充人。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著名爱国人士和教育家。1949年9月,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先后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张爱玲,著名作家。(1920-1995)原名张瑛,上海人。著有《传奇》《金锁记》《倾城之恋》 等。中国近代四大才女之一 历史上姓张的名人有哪些
那太多了,随便说一些
有运筹帷幄的张良, 凿空西域的张骞; 有勇冠三军的张飞, 血洒睢阳的张巡; 有抗金名将张浚, 抗倭英雄张经; 还有在抗日战争中以身殉国的国民党军将领张自忠, 有在解放战争中屡立战功的名将张云逸. 这些文臣武将无不彪炳千秋,为后人所景仰. 在科学领域张氏名人也有卓越的贡献,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 久负盛名.第一次测量地球子午线的张姓僧人一行, 中国人第一位发现小行星的天文学家张玉哲,都是张氏族中的佼佼者.在社会科学领域张氏族人也有突出的成就,北宋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 南宋有“东南之贤”之誉的理学家张拭,现代新儒学代表人物张 君劢, 中国第一家哲学杂志创办人张东逊,也都是张姓中赫赫有名的人物. 在文学艺术界,张姓族人也是成就斐然.有“草圣”之誉的张芝、张旭, 有南朝“画家四祖”之一的张僧繇,有传世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国古代姓张的名人
中国古代姓张的名人
1、张景岳(1563-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2、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画家。宣和年间任翰林待诏,擅画楼观、屋宇、林木、人物。
3、张飞(约166-221)字益德(《三国演义》作翼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其勇武过人,而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4、张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字辅汉,原名陵,正一盟威道创始人,东汉丰县(今江苏徐州丰县)人。著作《老子想尔注》,弟子有3000多人,设立24治,奠基天师道。
5、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 ,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
名人(723)
烟台蓬莱一支张姓人的故事,其祖先为元代大将张良弼
这篇故事的题目与“蓬莱张姓”有关,但故事的开头却要从一个栖霞村庄说起。
沿着烟台通往栖霞的省道行驶,过了臧家庄镇驻地之后,向西不远,在一处缓坡附近,就会经过一个叫做“仙人埠”的村庄,这个村里,住了很多张姓人。
前段时间探访仙人埠村的时候,笔者有幸见到了该村一位对家族历史颇有研究的大叔,在讨论村庄渊源的时候,这位大叔说了一句颇让人费解的话:“在过去,我们村虽然是栖霞地界,但村里的居民,却不是栖霞人。”
这其中有何缘由?大叔从元代讲起,迄至清末,将该支张姓的历史娓娓道来,下面的故事细节,就是根据他的讲述而来。
(仙人埠村)
1、大将
在元末明初的史料当中,张良弼(张思道)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人名。如《明史•太祖本纪》中记载:“(元至正二十七年)庚申,(明太祖)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
上述文字当中,张良弼与王宣、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并列,为当时元朝在北方的大将之一。其中,王宣占据山东沂州一带,扩廓帖木儿以山西、河南为根基,而李思齐和张良弼则为元朝在关陕地区的支柱。
在明朝北伐过程中,这些忠于元朝的军事势力,渐次消亡,其个人结局也不尽相同,王宣降明后又叛,被杀;扩廓帖木儿逃走,死于漠北;李思齐降明,后被派去劝降扩廓帖木儿,断去一臂,伤重而亡;而张良弼在明军攻克庆阳之后逃走,其结局在《明史》中并未提及。
2、隐居
《明史》虽然没有记载张良弼的下落,但清代乾隆版的《沛县志》中却有提及。
该志称:“时元亡,扩廓兵败,奔大同。明祖以书谕李思齐,思齐穷蹙,举城降。思道知事不济,耻为明用,乃脱身走回沛。时明求之急,遂隐滕之王开村。诛茆为屋,时与农夫老圃课晴问雨,人无知其为方面大帅者。”
大致意思就是,元朝灭亡、关陕丢失之后,李思齐投降明朝,而张良弼不愿在明朝为官,于是隐姓埋名,辗转定居在山东滕县的王开村,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他的经历。
如今,山东滕州境内,确有王开村这个地方,这个村也确实是张姓聚居,这里的张姓,也的确奉张良弼为祖先,其墓园仍在。
当地民间相传,张良弼起初在此隐姓埋名,后来明朝不再追究,他才恢复原名。他在当地娶妻生五子,形成了最初的王开村,而王开这个名字,据说也是取自“王者开恩”之意,
(蓬莱张氏老谱的图片)
3、登州
除了王开村的五个儿子之外,张良弼其实还有两个儿子。
根据族谱记载,张良弼兵败之后,为不连累家人,只身远走他乡,当时他膝下有两子,其老父亦尚在。张良弼远走之后,其老父亲就带领他两个孙子,从陕西迁往胶东定居。
(登州上水门遗址)
为了如此千里跋涉?后世相传,张家此前对一名婢女有恩,此婢女嫁至登州,当此危难之际,张良弼的父亲,就决定前往投靠这位婢女。因此,张家祖孙三人,来到了登州府蓬莱县的西庄村。
在蓬莱立足之后,经过数代传承,张家从落魄状态逐渐走向复兴。张家为武将世家,定居蓬莱后,亦颇有武官出仕;进入明代中后期,张家由武转文,成为当时的蓬莱科举名家,在老蓬莱县志的科举名录中,屡有这支张姓人的记载。
成名之后,蓬莱这支张姓人亦没有忘本,虽然不知道张良弼后来之具体下落,但始终记得先祖之名讳与事迹。或许正因为于此,张良弼本人其实与蓬莱没有瓜葛,但其事迹依然被写进了《蓬莱县志•人物志》的功业篇章当中。
4、兵变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变故,这支张姓人或许如今还聚居在蓬莱城里;但随着明朝崇祯年间登州一场战乱,这个家族的不少子孙从城里迁出,散居多个村庄,栖霞市臧家庄镇的仙人埠村,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战乱,就是对明末军事形势影响颇大的“孔有德之乱”,因主战场在登州和莱州一带,史料亦有“登莱之乱”的称呼。
明崇祯四年,孔有德在增援辽东途中于河北吴桥兵变,杀回登州,在内应的帮助下,攻克府城。在这场战乱当中,登州城内诸多世家大族都深受波及,如金氏、蒋氏、张氏等。
为躲避战乱,聚居在城里的张姓子孙,开始散居乡下。当时蓬莱张姓为望族,在登州府内购置的田产也颇多,不仅遍及蓬莱县境内(如小门家、潮水等部分村庄),蓬莱相邻之黄县、栖霞亦有之。栖霞的仙人埠村,当初就是蓬莱张姓的田产。
(仙人埠村)
张姓迁到仙人埠之后,又分出一支移居黄县(今石良镇境内),黄县这支张姓,还经常回仙人埠村祭祖。
虽然居住地变成了栖霞和黄县,但按照古代的籍贯观念,这些张姓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仍被视作“蓬莱籍”,比如黄县张姓出了一位进士,名为张一恒,其科考年份和为官事迹在老蓬莱县志中就有记载。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清代莱阳的初姓家族当中,莱阳初姓有位名人叫初彭龄,曾官居尚书,在他祖父那一代就已经迁居即墨,但在籍贯上仍被视作“莱阳人”。
5、认宗
在历史上,蓬莱张姓虽然尊奉张良弼为祖先,但长期并不知道其下落,从明至清,历经数百年之后,才找到了张良弼在滕县的墓园,实现了"认宗”的心愿。
这其中的经历,也堪称巧上加巧。在清代中期,有位黄县分支的蓬莱张姓人,考中功名,恰好到滕县任职;任职期间,恰好又遇到一位王开村的张姓人,攀谈时各提及先祖名讳,均为“张良弼”。据说黄县这位张姓族人,在墓碑和王开谱书中,见到张良弼当年失散的两子之姓名,与迁往蓬莱的那两子,名字正好对应,以此断定为同宗。自此,滕州和登州两地的张良弼后人取得联系,至今不断。
关于张良弼之前的家世,据张姓后人研究,张良弼籍贯为河南息县,更早之前的祖先则是从山东枣林庄(兖州一带)迁来。不过,史料当中亦有存疑之处,如族谱记载张良弼为河南息县人,而此前提到的《沛县志》则称张良弼为沛县人,具体为何,还待热心者继续考证。
这篇故事的题目与“蓬莱张姓”有关,但故事的开头却要从一个栖霞村庄说起。
沿着烟台通往栖霞的省道行驶,过了臧家庄镇驻地之后,向西不远,在一处缓坡附近,就会经过一个叫做“仙人埠”的村庄,这个村里,住了很多张姓人。
前段时间探访仙人埠村的时候,笔者有幸见到了该村一位对家族历史颇有研究的大叔,在讨论村庄渊源的时候,这位大叔说了一句颇让人费解的话:“在过去,我们村虽然是栖霞地界,但村里的居民,却不是栖霞人。”
这其中有何缘由?大叔从元代讲起,迄至清末,将该支张姓的历史娓娓道来,下面的故事细节,就是根据他的讲述而来。
(仙人埠村)
1、大将
在元末明初的史料当中,张良弼(张思道)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人名。如《明史•太祖本纪》中记载:“(元至正二十七年)庚申,(明太祖)召诸将议北征。太祖曰:‘山东则王宣反侧,河南则扩廓跋扈,关陇则李思齐、张思道枭张猜忌,元祚将亡,中原涂炭。今将北伐,拯生民于水火,何以决胜?’”
上述文字当中,张良弼与王宣、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并列,为当时元朝在北方的大将之一。其中,王宣占据山东沂州一带,扩廓帖木儿以山西、河南为根基,而李思齐和张良弼则为元朝在关陕地区的支柱。
在明朝北伐过程中,这些忠于元朝的军事势力,渐次消亡,其个人结局也不尽相同,王宣降明后又叛,被杀;扩廓帖木儿逃走,死于漠北;李思齐降明,后被派去劝降扩廓帖木儿,断去一臂,伤重而亡;而张良弼在明军攻克庆阳之后逃走,其结局在《明史》中并未提及。
2、隐居
《明史》虽然没有记载张良弼的下落,但清代乾隆版的《沛县志》中却有提及。
该志称:“时元亡,扩廓兵败,奔大同。明祖以书谕李思齐,思齐穷蹙,举城降。思道知事不济,耻为明用,乃脱身走回沛。时明求之急,遂隐滕之王开村。诛茆为屋,时与农夫老圃课晴问雨,人无知其为方面大帅者。”
大致意思就是,元朝灭亡、关陕丢失之后,李思齐投降明朝,而张良弼不愿在明朝为官,于是隐姓埋名,辗转定居在山东滕县的王开村,周围的人都不知道他的经历。
如今,山东滕州境内,确有王开村这个地方,这个村也确实是张姓聚居,这里的张姓,也的确奉张良弼为祖先,其墓园仍在。
当地民间相传,张良弼起初在此隐姓埋名,后来明朝不再追究,他才恢复原名。他在当地娶妻生五子,形成了最初的王开村,而王开这个名字,据说也是取自“王者开恩”之意,
(蓬莱张氏老谱的图片)
3、登州
除了王开村的五个儿子之外,张良弼其实还有两个儿子。
根据族谱记载,张良弼兵败之后,为不连累家人,只身远走他乡,当时他膝下有两子,其老父亦尚在。张良弼远走之后,其老父亲就带领他两个孙子,从陕西迁往胶东定居。
(登州上水门遗址)
为了如此千里跋涉?后世相传,张家此前对一名婢女有恩,此婢女嫁至登州,当此危难之际,张良弼的父亲,就决定前往投靠这位婢女。因此,张家祖孙三人,来到了登州府蓬莱县的西庄村。
在蓬莱立足之后,经过数代传承,张家从落魄状态逐渐走向复兴。张家为武将世家,定居蓬莱后,亦颇有武官出仕;进入明代中后期,张家由武转文,成为当时的蓬莱科举名家,在老蓬莱县志的科举名录中,屡有这支张姓人的记载。
成名之后,蓬莱这支张姓人亦没有忘本,虽然不知道张良弼后来之具体下落,但始终记得先祖之名讳与事迹。或许正因为于此,张良弼本人其实与蓬莱没有瓜葛,但其事迹依然被写进了《蓬莱县志•人物志》的功业篇章当中。
4、兵变
如果不是因为一场变故,这支张姓人或许如今还聚居在蓬莱城里;但随着明朝崇祯年间登州一场战乱,这个家族的不少子孙从城里迁出,散居多个村庄,栖霞市臧家庄镇的仙人埠村,就是其中之一。
这场战乱,就是对明末军事形势影响颇大的“孔有德之乱”,因主战场在登州和莱州一带,史料亦有“登莱之乱”的称呼。
明崇祯四年,孔有德在增援辽东途中于河北吴桥兵变,杀回登州,在内应的帮助下,攻克府城。在这场战乱当中,登州城内诸多世家大族都深受波及,如金氏、蒋氏、张氏等。
为躲避战乱,聚居在城里的张姓子孙,开始散居乡下。当时蓬莱张姓为望族,在登州府内购置的田产也颇多,不仅遍及蓬莱县境内(如小门家、潮水等部分村庄),蓬莱相邻之黄县、栖霞亦有之。栖霞的仙人埠村,当初就是蓬莱张姓的田产。
(仙人埠村)
张姓迁到仙人埠之后,又分出一支移居黄县(今石良镇境内),黄县这支张姓,还经常回仙人埠村祭祖。
虽然居住地变成了栖霞和黄县,但按照古代的籍贯观念,这些张姓人在很长一段时间仍被视作“蓬莱籍”,比如黄县张姓出了一位进士,名为张一恒,其科考年份和为官事迹在老蓬莱县志中就有记载。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清代莱阳的初姓家族当中,莱阳初姓有位名人叫初彭龄,曾官居尚书,在他祖父那一代就已经迁居即墨,但在籍贯上仍被视作“莱阳人”。
5、认宗
在历史上,蓬莱张姓虽然尊奉张良弼为祖先,但长期并不知道其下落,从明至清,历经数百年之后,才找到了张良弼在滕县的墓园,实现了"认宗”的心愿。
这其中的经历,也堪称巧上加巧。在清代中期,有位黄县分支的蓬莱张姓人,考中功名,恰好到滕县任职;任职期间,恰好又遇到一位王开村的张姓人,攀谈时各提及先祖名讳,均为“张良弼”。据说黄县这位张姓族人,在墓碑和王开谱书中,见到张良弼当年失散的两子之姓名,与迁往蓬莱的那两子,名字正好对应,以此断定为同宗。自此,滕州和登州两地的张良弼后人取得联系,至今不断。
关于张良弼之前的家世,据张姓后人研究,张良弼籍贯为河南息县,更早之前的祖先则是从山东枣林庄(兖州一带)迁来。不过,史料当中亦有存疑之处,如族谱记载张良弼为河南息县人,而此前提到的《沛县志》则称张良弼为沛县人,具体为何,还待热心者继续考证。
: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5月21日 星期日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关于姓张的历史故事(姓张的有什么历史故事名字)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130574.html

-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