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从诞节制度入手,细数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是怎么庆生)
【温馨提示】本文共有2284个字,预计阅读完需要6分钟,请仔细阅读哦!
哈喽大家好我是夕峰,今天正好赶上小编的生日,准备了很久,说起“诞节”现在很多读者会第一时间联想到西方的圣诞节,这是西方庆祝上帝诞生的节日,但是作为东方大国我们中国的“诞节”就可以说是为了某一个人的彰显身份的象征,话不多说那今天我们就唠嗑一下在古时候皇帝都有哪些方式给自己庆生。
唐代——盛世之下的纸醉金迷
说起唐代,各位可能第一印象可以联想到的地方就就是大唐盛世。既然是盛世那么皇帝过生日,那可以说举国欢腾的头等大事。而开创开元盛世的玄宗皇帝过一个生日那可谓是一个“壕气冲天”。
据《旧唐书·本纪第八·玄宗上》 :“开元十七年,八月癸亥,上以降诞日,宴百僚于花萼楼下。百僚表请以每年八月五日为千秋节,王公以下献金镜及承露囊,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假三日,仍编为令。从之。”
根据史料上记载,在公元729年的一天,唐玄宗过生日。玄宗皇帝在花萼楼宴请百官,带着国家干部们在花萼楼胡吃海喝,同时朝廷百官上表要求把每年的八月初五,这一天作为玄宗皇帝的诞辰定为“千秋节”群臣进万寿酒,献金镜绶带和以丝织成的承露囊。举国欢庆,还放三天假。
换成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国家的干部们变着法想给自己来放假。他们觉得皇帝过生日应该普天同庆。那么我们一个全国放一个三天的带薪小假期,彰显我大唐国威的同时也可以让各个阶层的干部休息一下与民同乐。
俗话说的好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玄宗听了之后觉得可行,于是命人把这条建议作为政令颁布下去要求各个地区的官员必须严格执行。但是同时也因为这种贪图享乐的风气蔓延开去,为了后期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而埋下伏笔。
后来著名诗人杜牧在《过勤政楼》中也有过这方面的感叹:“千秋令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唯有紫苔偏得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宋代——彰显自身诞辰的独特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取得后周政权后,一直南征北伐结束了自唐代以来,在华夏大地上70多年的五代十国局面,实现了中国再一次的大一统局面。
公元960年建立北宋政权,虽然说诞节这个传统是唐代开始,中间经历了70多年的战乱分割局面。但是在诞节这个传统上老宋家的当家人还一个比一个过出了优越感,甚至可以说是发扬光大。
虽然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战乱。但是宋代在很多制度和传统,基本上都是参照唐代的制度,当然我们今天所说的“诞节”也是其中之一。
在宋朝建立初期,有宰相建议沿用唐代的“诞节制度”。并且上表要求将宋太祖的诞辰二月十六定为国家节假日,对于这一点赵匡胤是非常同意的,而这个节假日也就正式被定名为“长春节”。
在继宋太祖赵匡胤之后,老宋家每一位继位的皇帝,包括历史上饱受争议的宋太祖赵光义也乐此不疲地去进行推广宣传。同时宋代的每一位皇帝的“诞节”也跟着当家皇帝的年号一样而进行更替。
比如宋太宗赵光义的生日为十月初七,他继位以后每年的十月初七自然成为了诞节,取名为“乾明节”。想要用名字来压哥哥赵匡胤的“长春节”一头,大概的意思是宇宙乾坤在他的统治之下一片光明。
之后以此类推,每位新皇帝继位以后,诞节都以新皇帝的生日为准,并且重新取名。两宋共计18帝,除了南宋末年,国家在蒙古铁蹄下风雨飘摇之际的两个幼帝,其他16位皇帝都有着自己的诞节。
当然除了皇帝以外,宋朝曾经也有过一位太后也曾经享受过“诞节”待遇。毕竟“诞节”虽然说是沿袭唐代的传统,但是历来都是皇帝的专属节日。
比如宋仁宗继位以后,因为年幼,由刘太后摄政,这位刘太后是宋朝历史上第一位掌握大权的后宫之主,也是古代历史上后宫干政的典型代表之一。可谓是相当有政治野心,刘太后曾在祭祀的时候,还穿着皇帝的龙袍,想效仿武则天过一把皇帝瘾。
据南宋洪迈的《容斋顺笔·诞节受贺》记载来看:“诞节之制,起于明皇(唐玄宗),令天下宴集,休假三日。肃宗亦然,代、德、顺三宗皆不置节名。及文宗以后,始置宴如初。则受贺一事,盖自长庆年至今用之也”。
而封建社会中皇帝作为天子,在封建思想中皇帝就是“君权神授”的代表,属于是皇帝自我神化以外的另一种提高其特殊地位的方式,所以宋朝皇帝对此乐此不疲。
明代——诞节普及亦不失风雅
或许在这里有读者会问,怎么一下子把元朝跳过了?其实是因为元朝建立时间并不长,而且元代的统治。就跟现在网上很火的“平头哥”性格很像,基本上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根本就不会在乎汉人的礼节。
但是明代作为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政权,而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本身就是草根出生。如果说“诞节”这样的一个汉人皇帝的传统专属节日,抛开所有政治背景情况下。本身是为了普天同庆的话,那么在明代是真正的做到了与民同乐。
并且在明代“诞节”虽然不再像以往那样成为皇帝的专属节日,但同时也不再像宋代一样根据皇帝的喜好像年号一样随意更改。而是真正地允许平民百姓为自己庆生,成为了一个属于普罗大众的庆祝方式。
在明代对于“诞节”这样的一个庆祝生日的方式,有一个毕竟好听的雅称“上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西周,因为“上寿”是我们国家一直都存在着“上寿礼”古人通过礼物或者祝寿的话对生日的人表示祝福。
据史料记载:
《仪礼:士冠礼》中有“寿考惟祺”“寿考不忘”。据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这是西周前的成语。因为“寿考惟祺”又出现在《诗·大雅·行苇》;“寿考不忘”出现在《小雅:蓼萧》
这个本来就应该是属于人民的庆祝方式,后来因为皇帝等各种政治原因稍加修饰,加上皇帝需要彰显“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国家的统治,就变成了前文所说一个专属于皇帝的节日。
《礼记·内则》记有:“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悦于门右。”意思是说生男孩就在门左边挂弓,女孩就在门右挂手绢。这虽然说的是贵族的规矩,可同样是除了皇帝以外庆祝生日的意思。“上寿礼”,从夏商周到汉唐宋,从没断过,在大明朝更是绝对不能少的。
清代——史上最劳民伤财的象征
清朝作为一个距离现代最近的封建王朝,如果是“诞节”是在宋代发扬光大的话,那么在清代可以说是青出于蓝。
清朝时,沿袭从唐宋以来的“诞节”作为皇权的象征。只有皇帝一个人可以举办的话,那么清代考虑的比较周全,不仅仅是皇帝就是皇后和太后都可以享受这种待遇。
以皇帝诞辰日为国家节日的礼仪。将皇帝诞辰日定为万寿节,皇太后诞辰日为圣寿节,皇后诞辰日为千秋节。其中,皇帝的“万寿节”礼仪最为隆重,与元旦、冬至并列为清朝宫廷“三大节”。 尤其是皇帝的逢旬大寿,更会举国欢庆。
那么为什么说在清代“诞节”不像唐宋时候一样放几个天假,然后皇帝带着一群国家干部一起吃个饭反而是最劳民伤财的呢?
清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万寿节祝寿礼仪有两次: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 年)三月十八日,康熙皇帝60大寿;一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八月十三日,乾隆皇帝80大寿。
首先,我们来看看清朝皇帝是怎么过生日的。万寿节的一般礼仪是:这天,举行大朝会。皇帝先到一般用来作为举行重大典礼场所的太和殿,接受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百官和外国使臣朝贺。然后移驾乾清宫,接受皇子、皇孙和后、妃等内朝贺礼。
贺寿者均需向皇帝贡献寿礼。寿礼一般有如意、寿佛、书画、珠宝及金银制品等。寿礼一般以九件作为一组,称“一九”。最多可达“九九”(81件)之数。此外,万寿节前后几天,宫廷内禁止宰杀牲畜,衙门也不能审理刑名案件,文武大臣要依礼制,穿蟒袍补服,称为“花衣期”。
当然,在清代初期有康乾盛世的财力支撑,皇帝要隆重地过生日搞搞形式主义。那么也是无可厚非,但是令人最为不耻的当属清末慈禧太后的大寿。
慈禧太后准备自己六旬大寿时,隆重庆祝。朝廷为此筹措白银1000 多万两,准备寿庆。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一败涂地,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廷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慈禧太后也不得不在 9 月 25 日下旨,取消各种奢侈庆典,在宁寿宫中黯然度过了自己的60寿庆。
或许因为不甘心的缘故,十年之后慈禧太后的70大寿将近,这时候不甘寂寞的慈禧太后又跳出来蹦跶了。
1904年,清廷为慈禧太后70岁寿诞而大肆挥霍时,因“苏报案”而被捕入狱的章太炎满怀悲愤之情,在上海“西牢”内写下了传诵一时的讽刺“寿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而后来的事情对于这段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翻看近代史的资料,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纵观历史,不管历朝历代的皇帝对于“诞节”也是秉承着重视的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铺张浪费的陋习。但是作为“诞节”的主角当然也是希望高高兴兴的接受大家的祝福,各位看官你们觉得呢?
内容更新时间(UpDate): 2023年06月08日 星期四
版权保护: 【本文标题和链接】历代皇朝都在元旦举行庆贺典仪祈祀等活动,如(从诞节制度入手,细数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是怎么庆生) http://www.youmengdaxiazuofa.net/longxia8/125154.html

- 全部评论(0)